最近的一周,中國A股著實考驗了一把市場的心理承受力。
11月11日,就在上證綜指挑戰年初高點的當天,連續數個交易日的重挫也開始醞釀。而耐人尋味的是,隨後的大跌中,市場的情緒也在諸多不利傳聞的影響下變得躁動不安。
幾乎可以肯定的是,機構投資者在此輪下跌中普遍採取了減倉的行動,但這些退出市場的資金流向決定著未來市場的走向。而令人意外的是,因通脹而引發的政策調控預期卻依然沒有撼動機構對通脹主題的熱情。
更值得注意的是,18日,國務院辦公廳轉發證監會等五部門關於依法打擊和防控資本市場內幕交易的意見,該意見主要涉及內幕交易信息保密和打擊內幕交易兩方面。此前幾天,上證綜指連續大跌近300點。
大跌襲來
11月11日下午,超級大盤股中國石油(601857)(601857)突然被大幅拉高,甚至一度接近漲停,最終收盤上漲7.69%。同一時間,中國石化(600028)(600028)也曾對漲停發起衝擊。
然而,這兩隻被稱為「兩桶油」的大盤股在大漲之後又很快回落,給市場造成了不小的心理陰影。
「我當時就開始減倉了。」上海某大型私募基金負責人回憶說,事實上,有這種想法的人的確不在少數。
而在第二天,A股就出現了年內最大的一次下跌。11月12日,上證綜指暴跌5.16%,而11月16日和17日兩天,股指又下跌了3.98%和1.92%,從3100點上方一下跌至2900點下方,前後失去了近300個點。
大跌中,從小盤股到中大盤股,從資源股到消費股,整個市場無一倖免。
市場人士開始反思大跌的性質。「是反彈結束還是上漲中的調整?」世紀證券分析師張毅說。
雖然至今對於股市真摔假摔尚無定論,但有意思的是,機構的觀點在11月的這一次大跌前後變化巨大。
尤其是18日早間,曾堅持四季度上漲的中金公司開始指出市場已經出現從上漲狀態向調整狀態轉化的分水嶺。而東北證券(000686)(000686)則直言10月份的上漲本身就是一次反彈,現在市場只是回歸到調整的大趨勢中。
期指陰影
然而,這一次的忽然大跌,再一次讓市場的目光聚焦在股指期貨市場。
回顧這一輪漲跌可以發現,國慶之後的A股交易量明顯放大,上海市場單邊成交量從節前的數百億一躍至節後的3000多億元,多數分析人士認為,新資金的進場是毋庸置疑的。
而11月12日之後的突然大跌,股指期貨主力合約IF1012開倉迅猛增加,「做空的時機相當準確。」某期貨公司研究所的一位高管告訴本報,「從理論上來說,對政府信息有提前準備的大資金,完全有可能在A股和指數期貨兩個市場間同時取得豐厚利潤。」
值得注意的是,在國務院辦公廳轉發的五部門意見中指出,隨著股指期貨的推出,內幕交易更具隱蔽性、複雜性。
中金公司分析員曾令波表示,回顧10月8日之後的行情可以發現,上證指數在美日「開閘放水」引發「貨幣戰爭」的預期之下,如果未來中國政府為了打擊通脹預期進一步收緊流動性,必然引發市場對經濟復甦持續性的擔心,而收緊流動性的政策和前期政府對房地產行業採取的各種行政調控措施相疊加,可能引發市場更為悲觀的預期。
另一方面,大機構和大資金不排除有提前獲取信息的可能。分析人士徐小明表示,「對於打擊內幕交易,我舉雙手贊成,現在內幕交易可以說普遍存在,這對一般投資者十分不公平。」
被減倉
突然而來的大跌,也著實讓已經失去倉位彈性的機構恐慌了一把。在此輪大跌前,沒有人懷疑基金的倉位已經到達了歷史高位。
根據中信證券(600030)(600030)研究部嚴高劍的倉位測算結果顯示,截至11月12日,325隻開放式基金平均倉位為81.86%。
華融證券市場研究部的李振宇表示,在11月1日至11月12日之間,基金整體上保持著繼續大幅加倉的動作,而這樣的操作,讓九成左右的基金跑贏了滬深300指數。
「為了跟上行情,大部分基金在國慶節後的所謂牛市中大幅補倉」,李振宇說,但誰也沒有料到大跌就在機構滿倉的情況下來了。「黑色星期五(11月12日)的出現,讓對後市寄予厚望的基金們損失慘重。」
於是,剛剛加倉並調倉到「煤飛色舞」不久的基金又開始被迫減倉。
「不減不行,因為倉位太重,一點操作的彈性都沒了。」上海某基金公司投資總監直言,「面對這樣的下跌,我們必須要給自己留有一些餘地。」
事實上,許多基金公司、也包括私募等機構都面臨這樣的問題。「誰都擔心以高倉位來承受下跌。」張毅說,首先減倉的自然是收益已經比較豐厚的品種。
傳言瀰漫
值得注意的是,在股市接連下跌的同時,各種利空傳言紛至沓來,在市場中無限放大。
其中比較靠譜而且在事後被得以證實的傳言是,政府將全面抑制物價。
於是,中金公司就此判斷這將會是市場從上漲狀態向調整狀態的分水嶺。中金研究所的侯振海說,「在我們看來,價格臨時管制措施的出臺對於股市而言是一個重大的負面消息。」
而最「無釐頭」、也是在機構中流傳最廣的,則是基金公司老總被「雙規」。16日晚間,某媒體刊登報導稱某重量級基金公司老總被「雙規」,一些市場人士認為這或許是股市大跌的元兇,但隨後相關公司予以否認。
另外,關於印花稅等等的「老牌」利空傳聞也在這一期間被提及,有一位券商總經理甚至說,「這幾天市場就好像籠罩在各種傳聞之中」。
通脹主題
不過,在機構普遍的減倉動作之後,流出的資金去了哪裡?
數據顯示,11月18日,有色金屬等資源類股票再一次出現在整個市場的漲幅前列。而從資金流向來看,當天有色金屬板塊淨流入資金達到了2.9億元,排名全部板塊的第二名。
「雖然這一次調整的源頭可能是通脹帶來的價格管制預期,但通脹依然是我們不可拋棄的投資主題。」華安基金的一位基金經理表示,有色金屬雖然曾一度出現過大幅下跌,但對於一些新的基金和倉位減下來的機構來說,還是可以重配的品種。
另外,醫藥及釀酒行業中的一些個股也開始逐步被資金所關注。行情系統顯示,醫藥板塊指數在整個大盤的此次大跌中明顯更為抗跌,而甚至有基金公司人士告訴本報,「在年底到來之前,很多基金都需要做出良好的業績,醫藥和釀酒由於有良好的業績預期就成為了基金選擇提升淨值的重點行業。」
關注同花順財經(ths518),獲取更多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