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花被譽為「花中君子」,是中國十大名花之一,又名蓮花、藕花、水芙蓉等。如宋人周敦頤《愛蓮說》中的蓮花,楊萬裡筆下「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中的「荷花」,李清照「誤入藕花深處」中的藕花,李白「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中的芙蓉等,皆指荷花。
自古以來,「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荷花因其潔身自愛、不染俗塵的高潔品質,常常被歷代文人墨客所讚美和稱頌。在《愛蓮說》中,周敦頤用託物言志的手法,通過表達自己對蓮花的讚美與鍾愛,隱喻自己不隨波逐流、與世俗同流合汙的高尚品質。
晉代陶淵明獨愛菊,是因為其不肯為五鬥米折腰,解綬歸隱後,安享「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田園逸趣,所以菊花象徵著歸隱田園的生活。「世人甚愛牡丹」,是因為跟風統治階層「甚愛牡丹」風尚,所以牡丹象徵著富貴。而周敦頤「獨愛蓮」,是因為蓮「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乃花中一身正氣、不落俗稱的謙謙君子。
荷花,香遠益清,只可以遠遠地觀賞其高潔的體態和清新脫俗的模樣,不可以拿在手裡蹂躪把玩。蓮花挺拔清秀的風姿,清逸脫俗的美德,特別是敬而不可侮慢的品性,隱喻作者本身具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蓮而不妖」的高尚品格。黑暗的官場有如腐朽的泥沼,而自己就如同那盛開在淤泥中的蓮花一樣出淤泥而不染,哪怕芙蓉出水也不會驕傲自滿,盛氣凌人。
周敦頤這篇散文,雖然不是最早描寫荷花的,但卻是對於荷花高潔的品性的刻畫是最到位的。歷來人們談起荷花,都不由會想起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高潔品性來。
在中國的文化史上,荷花不僅象徵著文人雅士高潔的品性,它同樣也象徵著愛情,象徵著對愛情的渴望和追求。如《漢樂府》中的《江南》:江南可採蓮,蓮葉何田田,魚戲蓮葉間。魚戲蓮葉東,魚戲蓮葉西。魚戲蓮葉南,魚戲蓮葉北。
咋一看,這首詩描寫的是女子採蓮時觀賞魚戲蓮葉的情景。通過表現魚在蓮葉間穿梭往來的輕靈的樣子,傳達出採蓮人歡快的心情。實則這是一首與勞動相結合的情歌。詩歌採用民間情歌常用的比興、雙關手法,用「蓮」諧「憐」來象徵愛情,詩中雖然沒有一字直接寫人,但是通過魚兒戲水於蓮葉間來暗喻青年男女在勞動中相互愛戀的歡樂情景,使讀者如聞其聲,如見其人,領略到採蓮人內心的歡樂。
無獨有偶,託「蓮」來表達相思的作品還有南朝民歌《西洲曲》:開門郎不至,出門採紅蓮。採蓮南塘秋,蓮花過人頭。低頭弄蓮子,蓮子清如水。置蓮懷袖中,蓮心徹底紅。憶郎郎不至,仰首望飛鴻。(節選)
此詩同樣採用了比興和雙關手法,句中蓮子和「憐子」諧音雙關,青如水和「清如水」諧音,隱喻愛情的純潔,蓮心和「憐心」諧音,即代表愛情之心。而「蓮心徹底紅」是說感情的濃烈。「蓮花」、「蓮子」、「蓮心」,由外而內「徹底紅」。「蓮心」即「憐心」,「徹底紅」即紅得透徹,喻愛情的赤誠堅貞,語意雙關。詩歌假借荷花這一事物,通過「採紅蓮」、「弄蓮子」等比喻言志,將女子的相思之情,在字裡行間娓娓道來,婉轉傾吐真情,耐人尋味。
縱觀中國文化史上古人對於荷花的描寫,大抵可分為三類:如周敦頤者託物言志,讚頌其高潔的品性;如《江南》者,表達對愛情的渴望和熾熱;如楊萬裡 「映日荷花別樣紅」,王維「蓮動下漁舟」(《山居秋暝》),王昌齡「芙蓉向臉兩邊開」(《採蓮曲》)等之類者,比較純粹,用簡單明快的語言抒了對荷花這一事物的讚美之情。
雖說「一切景語皆情語」,但在我看來,如綜上及李白「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李清照「蓮子已成荷葉老」等,將某一事物賦予別樣的寓意時,她便會更具生命力,更有人文情懷,品讀起來更加耐人尋味,意味深長。
如果喜歡,敬請「關注」。感謝您的閱讀和支持!如有不同見解,歡迎在下方評論區交流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