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阿城
職業:建築師
器材:LEICA CL
第一次知道Leica CL這臺膠片相機是在趙嘉寫的《頂級攝影器材》這本書上,當時我一直在尋找一臺可換鏡頭、機身測光、黃斑聯動、輕巧便攜、性價比高、容易操控、可玩性多的旁軸相機,所以當我看到Leica CL這一頁的時候,我就確認它是我要找的隨身機器。
![]()
Leica CL是徠卡和美能達合作的產物,於1973年上市,全手動相機,體積嬌小,定位為Leica M5的低配版,所以在功能上,兩者較為相似,但當年CL價格比較便宜,因此在銷量上是遠遠好於M5的。 可以使用徠卡M口鏡頭是這臺相機最大的優點,機身自帶40mm、50mm、90mm框線,不介意的話,滿取景框還可以當35mm範圍使用,而且取景框大而明亮。雖然由於體積小巧導致CL的對焦基線只有31mm左右,比其他M系列短得多,大光圈長焦鏡頭可能不太容易操控,但是我在使用Elmar 90mm鏡頭時,還是能得到不錯的成像效果,畢竟黃斑聯動測距還算準確實用。想想2000塊的機身,再配合龐大的M口鏡頭群,這臺相機的趣味性和可玩性是相當豐富的。Leica CL的測光系統很特別,TTL測光,需要一顆625a電池。Cds測光元件是連在一根杆子上的,轉動過片扳手後,杆子落下來,Cds測光元件會處於鏡頭之後快門之前,進行局部測光,按下快門之後會自動升起進行曝光,測光比較準確,40多年過去了,測光相差也不到一檔,比當年的硒電池測光靠譜多了。不過測光杆的構造,使CL在使用伸縮鏡頭時只能維持伸出狀態使用,不能將鏡頭縮回,不然會弄壞測光杆,戳破快門布簾。還有不方便的一點是,必須要將過片扳手扳動一個角度才可以啟用測光系統,這個操作註定了只能使用右眼取景,而且使用過程有點彆扭。 機身有一個比較有意思的地方,就是快門速度轉盤是豎著放在機身正面左上方的,有一小部分突出於機頂,所以在取景的時候,右手可以很輕易的順勢調整快門速度,在取景框裡的快門數值會聯動顯示快門速度變化,操控十分方便。
![]()
裝卸膠捲是我使用這臺相機過程中最為享受的時刻,和我之前那臺具有快速裝片系統的佳能ql17g3大大不同,和其他徠卡M系列也不一樣,CL的裝片方式需要把整個後背拆下來,塞進片頭卡住後,再把後背裝上去,與祿來35系列很像,雖然會比較慢且麻煩,但是手動操作機械器材會有種過去時代的代入感,既然都拍膠片了,也不著急這點時間,慢慢拍吧。
![]()
這臺相機最大的缺點是容易損壞,而且產量小、停產早導致零件緊缺,尤其是測光元件,測光元件老化之後幾乎沒法修,以至於各類維修費用高昂,因此使用過程也得小心翼翼,生怕出現什麼意外。 至於徠卡老玩家們一直詬病Leica CL的什麼非正規徠卡血統啊、醜啊、廉價啊等等偏見,對於非徠卡粉的我來說,倒沒有太多在意,反而增加了我對CL的同情和遺憾,但這些依然不影響Leica CL是一臺好相機,一臺被低估的性價比非常高的實用相機。
樣片時間
時間:2020年1月
地點:深圳
機身:Leica CL
鏡頭:VM40 f1.4、Elmar 50 f3.5、Elmar 90 f4
膠捲:柯達全能400、富士業務100、FomaPan100
掃描:諾日士HS1800
處理:PS縮小尺寸
柯達全能400
![]()
![]()
![]()
![]()
![]()
![]()
![]()
![]()
![]()
![]()
![]()
![]()
富士業務100
![]()
![]()
![]()
![]()
![]()
![]()
![]()
![]()
![]()
![]()
![]()
![]()
FomaPan 100
![]()
![]()
![]()
![]()
![]()
![]()
![]()
![]()
![]()
![]()
![]()
![]()
![]()
![]()
![]()
![]()
膠片機相關往期索引:
膠片機 | 公文包裡的掃街利器Kodak Retina IIa
膠片回憶錄 | 我的第一臺相機
膠片單反 | 白銀騎士的絕唱BESSAMATIC
膠片機 | 70年前那場135摺疊機的王者之戰
膠片回憶錄 | 過眼雲煙CONTAX T2
膠片單反 | 可以全半幅切換的konica Autorex
膠片旁軸 | 揣在口袋裡的Olympus XA
膠片旁軸 | Canonet QL17 GIII在成都
膠片單反 | 1952年的德意志金屬坦克
半格膠片相機 | Canon Dial 35-2
器材黨 | 中山裝先生 Olympus AF-1
器材黨 | 東德老萌物, 135方格相機-TAXONA
器材黨 | 半格大眼睛,Canon demi EE17
器材黨 | 半格+雙焦,FUJI TW-3
膠片大叔,
用有故事的相機拍有故事的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