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學附屬第二醫院眼科中心主任姚克教授最近玩了次「跨界」,他拍了部電影,還拿到了眼科領域的「奧斯卡金像獎」。
「我又獲大獎了,有空看看眼科醫生怎麼拍電影的。」 姚克教授在朋友圈裡為自己「吆喝」。
10月3日-5日,第32屆亞太白內障及屈光手術學會年會(APACRS2019)在日本京都舉行。來自亞太及歐美地區的1800多位眼科專家齊聚,交流探討白內障及屈光手術領域的最新進展。在大會電影節(Film Festival)頒獎典禮上,姚克教授的這部7分多鐘的微電影從64部影片中脫穎而出,斬獲最高獎——金獎(Grand Prize)。
這次獲獎實現了中國眼科醫生在各大學術電影節獎項上零的突破,也一舉打破了多年來由日本、印度等國眼科醫生包攬各類別獎項的局面。
再來看看這部獲獎的微電影:《A Dream Comes True——MIGS (ABiC) Combined with Micro-Incision Cataract Surgery》(夢想成真——ABiC聯合白內障手術),講述的是姚克教授為一名原發性開角型青光眼及白內障患者實施ABiC聯合白內障手術,幫助患者重見光明且病情得到穩定控制的故事。
本屆電影節評委會主席Graham Barrett教授點評到:「在所有參展影片中,這無疑是兼具學術和藝術性的最佳影片,它擁有極高的完整性,對術後病人做好了隨訪並比對一系列結果,是一部極具教育意義和可觀賞的高質量影片!」
被譽為亞太眼科奧斯卡的APACRS電影節自舉辦以來,每年都吸引大批歐美及亞太地區的眼科醫師投稿,他們通過豐富的電影藝術手段呈現各種創新技術和臨床研究結果。APACRS電影節也同ASCRS(美國白內障及屈光手術學會)、ESCRS(歐洲白內障及屈光手術學會)電影節並稱三大國際眼科權威電影節。
「它用影像視頻的方式呈現手術,更直觀,對於業內人來說,也更具有觀摩性。」姚克教授說,觀影現場,他看到許多人拿著手機拍攝視頻,「更多的醫生學習了解,最終受益的是患者。」
影片所展示的姚克教授的ABiC聯合白內障手術,《錢江晚報》曾在2015年進行報導,當時,姚克教授在全國率先實施青光眼微創手術,被美國專家形容:這是在刀尖上跳舞。
而影片主人公的原型正是這個手術的首例患者:一位70多歲的老先生。
「術前半年多,他感覺左眼看東西模糊,檢查發現左眼視力僅為0.4,確診患有雙眼原發性開角型青光眼,同時並發白內障。術後早期,在沒有用降眼壓藥物情況下,眼壓均控制在理想範圍,而且切口小,絲毫未見手術痕跡。」 姚克教授說,病人之前一天要滴四種眼藥水,每天滴7次,不能少一次,手術後完全不需要。姚教授還把經過一年隨訪總共55例病人的結果進行分析展示,其中85%的病人可以完全不用滴眼藥水來控制眼壓。
這部看起來不足8分鐘的微電影,姚克教授和整個團隊從構思到拍攝歷時兩年。
「既要有藝術性,更重要的是學術性,要把手術過程和取得所有結果講清楚,很不容易。」 姚克教授表示電影的開篇和結尾,都融入了中國傳統文化。
姚克教授說,電影叫夢想成真,也是實現了他的兩大夢想:首先,中國有數萬眼科醫生至今卻沒有一位能獲得過電影節獎;其次,自己90年代初在瑞士留學期間研究的就是青光眼疾病,回國後隨著眼科技術的不斷發展白內障手術進入微創時代,於是萌發出讓青光眼聯合白內障開展微創手術的想法,這也是世界上最新最微創的手術。「我完成了自己的夢想,真的很激動。」
這部眼科醫生跨界完成的電影,究竟講了什麼內容,我們一起來看看。
完整版微電影
▼
開場就是水墨畫一樣的西湖:一位畫家在湖邊和友人作畫論道,遠山近水,清新雅致。這奠定了影片的基調,融入中國傳統文化,走的是一種緩和敘事風。
「我們曾經設想過很多次種開頭,比如考慮過比較激烈的科幻鏡頭,這樣是不是更有氣勢。但最終還是選擇了現在的方式。因為這部短片是拿到國際上參賽的,對於國外的觀眾來說,中國傳統文化還是有很強吸引力的。」姚克教授說。
故事就這樣緩緩拉開。面對西湖美景,畫家忍不住揮墨潑毫,他抬頭想細細研究遠處的雷峰塔,突然視線變得模糊,遠處的山水越來越混沌。
對於一位畫家來說,視力出現問題,應該是最痛心的問題。
眼睛生病了,就要去尋醫。畫家在高人的指點下,來到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眼科中心,找到了中心主任姚克教授。姚克教授認真問診檢查後,診斷其為:雙眼原發性開角型青光眼,並發性白內障。
這位畫家的原型是一位70多歲的浙江患者。術前半年多,他感覺左眼看東西模糊,檢查發現左眼視力僅為0.4。2017年,姚克教授為他主刀,那是當時國內首例內路小管粘彈劑擴張成形術。
▲患者求醫
這個手術怎麼做?這是一個清晰的手術過程中的畫面。醫學術語叫做:小梁網切開。
姚克教授對此有過一個通俗易懂的解釋:眼球有個「下水道」,眼球產生的水帶來氧氣和營養,經代謝後需要從這個下水道排走。現在,患者的這個下水道堵塞了,要疏通,就要在下水道上做一個1-2毫米的切口。
切開切口後,將一根內徑細如琴弦的雷射導管穿入「下水道」中,沿著圓形的「下水道」繞行一周,將原本狹窄或閉塞的管道探通。
按照原來的治療思路,眼球「下水道」堵塞後,要在眼球外部造一條「新下水道」,這種方法手術創傷大、風險高、併發症多,新開的管道也可能再堵牢。
這種打通「原下水道」的做法,解決了以上所有的問題,還是微創。
探通「下水道」後,還需要將管道改寬,這樣才能讓眼球內的水輕鬆流過。所以要向「下水道」注入可吸收的「膠凍」,將管道擴張2~4倍,全面解除阻滯,讓水流暢通無阻。
這個原理聽起來挺簡單,但操作起來非常不容易。在布滿血管的眼球裡精細操作,短短幾分鐘,準確的穿導管、打粘彈劑,全程不出血,技術難關被一一攻克,還對麻醉、切口、通管等關鍵步驟進行了改進和優化,含金量可想而知。
▲注入粘彈劑擴張Schlemm's管
手術成功後的畫家,視線恢復到正常,又可以拿起心愛的畫筆。為了表示感謝,他做了一副畫送給姚克教授。畫家的原型,那位70多歲的患者,手術後,在沒用使用降眼壓藥物的情況下,眼壓控制在合理範圍,同時因為切口小,絲毫沒有看到手術痕跡。
受益的人遠不止於韓先生一位,到目前為止,浙二眼科已經為89位患者實施了這樣的手術。
姚克教授說,這部微電影之所以能成功,首先是因為技術上的突破,「我們畢竟不是拍純粹的電影,如果沒有高端技術做支撐,電影畫面再好看也不行。」
其次是,它用唯美的畫面,通俗易懂的影視語言,解釋了專業的手術過程。
「手術技術關鍵是要讓其他同行看明白,這樣才能被人學習借鑑。」姚克教授說,影片中的畫家最終「夢想成真」,「我們讓更多患者受益,也夢想成真。」
來源: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吳朝香
值班編輯:倪王鎮
大家都在看
1.「我連保護自己的能力都沒有!」杭州女子泰國遊稱遭領隊性騷擾,丈夫崩潰……
2.浙E88888邁巴赫,栽了!車長6米曾風光無限,如今卻藏在地下車庫被拖走貼封條……
3.「我當7次伴郎了!」新郎在婚禮上哭得稀裡譁啦:結婚太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