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個大陸學生分享了他們在香港的生活.

2021-02-20 我要WhatYouNeed


當我詢問一個在香港讀書的大陸讀者,會怎樣概括自己現在的環境時,他給出了這樣的答案:

「人們壓抑在一個超級快速的環境下,每個人走在路上,臉上都寫著『壓力很大』、『我很忙』。」 

這讓我想起了後臺一條有些許誇張的留言,說的是,香港人只需要看你的步速和狀態,就能判斷你來自哪裡。

昨天晚上,我們發起了一個關於香港的話題徵集。隨後,我們聯繫到了一些在此生活的大陸人,問了問他們現在在香港生活的感受。

如果你有打算前往此地工作和學習,或許可以參考一下他們的意見。

以下內容

全部來自讀者分享

環豬嗝嗝 在讀學生

「我發現,自己並沒有時間關心其他事情。」

我是一個研一的學生,在香港理工大學中英雙語學系。

我的學習壓力真的很大,因為學時 1.5 年,要看大量的書,寫很多 paper 還要做小組作業。所以,周圍的人其實沒什麼時間去關心學習之外的事情。

我現在還要兼職做家教,當然,在香港這是非法的,內地生過來讀書不能打工。

我是在微信上帶英語課 60 元 1 小時,大概就是70 hkd,每天帶 2 小時。周末給一個小朋友帶英語家教是 350 hkd 兩小時,這樣,我就有一點自己的零花錢了。

因為我申請的是授課研究生,所以除了匯報和演講,只有小組討論時才會跟港生有交流。最後還是會大陸人一起玩,港人一起玩,1-2 個白人一起玩。

香港控煙嚴格。而我最近留意到一個細節,就是人們一看到可以抽菸的垃圾桶,就非常迫不及待地走上去,休息一下。但是,也是要邊玩手機邊抽菸。

這對每個走在路上,臉上都寫著「壓力很大」的人來說,或許是一種寬慰吧。

對於我來說,我還是有點喜歡香港,很安心的一點是不論多晚回家都有公共運輸坐,不論去哪上廁所,都有紙。

我現在還沒有把它探尋完畢。所以,我覺得等我過一個學期再去考慮這個問題也不遲。

romantic 在港念書兩年半

「有一些學生會偏激一點,其他還好。」

香港雖然也說粵語,但是很多 local 的人會說那些潮語。那些「梗」可能一開始會聽不懂,但是外向一點也不會有很大問題。

有一些學生會偏激一點,其他還好,可能要看學校。我感覺我們系還行,大部分人還是不錯的。

我的生活比較清閒,簡單來說,課餘生活就是:吃,玩遊戲,逛街,化妝。但是身邊的人會有各種各樣的壓力。最大的壓力就是住房吧,就業對於大學生來說應該不是很大壓力,因為學校有推薦公司面試實習的機會。

我看到有內地的學姐學長在香港工作,銀行和保險行業比較多。

Financial Management 的老師說,大學生出來工資好像最少一萬二。

宿舍不會有門禁,上課可以出去不用報告…之類的。所以,學習要自律,老師是管不了學生的。空閒時間很多,不找人出去玩就會有點無聊。

一位不願透露名字的少女劉大壯 法律專業畢業生

「香港對我而言,是一個能讓我追求事業和理想的地方。」

我來自一個東北小城,十五歲高考完來香港讀大學,五月份剛剛 pcll(法學專業證書課程)畢業,現在,在一間本地律所工作。沒有意外的話,兩年後我會正式成為執業律師。

我不想留在內地,因為在香港,我從事的行業更有前景,行業環境也更好。

不去國外是因為我想跟家人在同一個時區之內,香港對我而言就是一個既能讓我追求事業和理想又能緩解我鄉愁的地方,因為工作一直都是用英文,所以平時可以看到漢字講到中國話(雖然是粵語)還是很開心的,北方菜雖然又少又不正宗但是上海菜川菜粵菜都很好吃。

我的日常工作,就是回郵件,做調查,開會,做 PPT,朝九晚九。每天至少要遇到一個非常「伏(坑)」的案子。


在只有我一個內地人的律所裡混得很開,也算是我最得意的事了吧。雖然工資高工作也順利,但是自己每天回到家裡空空蕩蕩沒有家人有點傷感。

有一次,我的導師給了我她媽媽做的牛油果香蕉吐司,我一邊吃一邊聽她說 「xxx 好可憐哦,每天回家也沒有人給她煲湯煮飯。」

當時感覺,哇我怎麼這麼慘啊,簡直就是當代小白菜,還好吐司好吃到讓眼淚瞬間汽化。

在香港,我喜歡聽EDM、看NBA(勇蜜)、打遊戲,還有一大愛好就是吃肉,曾經因為在一間扒房自己吃了一份 2-3 人份牛排被老闆問可不可以拍視頻發到 facebook。

但是,我很多離開香港的朋友,都沒有後悔過。他們或是討厭住房的逼仄,或是厭倦無休止的 OT 加班,或是不習慣講粵語,所以他們離開的時候都是義無反顧甚至歡欣雀躍的。

但是我從來沒想過離開香港,畢竟在這個地方可以做我喜歡的事,拿比內地多一些的薪水,過我小時候嚮往的生活。

也許十幾年後當我擁有了家庭,事業不再是我唯一的生活重心,我會選擇回到深圳或者廣州過更清閒的日子,但不是現在。



八組鵝仔酸菜子  來港三年

「我在努力融入這座城市。」

來香港三年了,從陌生到慢慢融入這個城市,現在在一間香港公司工作。

我同事全部都是本地人,老闆人非常好,每天下班都會對大家說辛苦了,經常請大家下午茶或者去餐廳飲茶。

我的廣東話不是太好,同事們都會儘量慢慢跟我說,或者用不太標準的普通話跟我溝通。

最近在上夜校,老師和同學們知道我是內地過來的以後,都很愛課間找我聊天,問我習不習慣。下課後老師也會說順路打的一起帶我回去。

平時跟本地同學聊天,發現大家笑點也很相似,覺得跟在內地的學生時代也沒有什麼差別。

前段時間遼寧號在香港展覽,登艦的位子一票難求。所以當地的議員就組織了遊艇活動,可以遙望遼寧號,我也去參加了。

一隻希望能飛的豬 入學浸會一個月

「我的一些家鄉音,可能會導致很少會有本地人主動上來溝通」

我是廣東的,可能因為離香港不是特別遠,而且時不時也會過去,所以其實感覺和之前的生活環境不會差很大。

現在在學校圖書館,唯一感覺香港,就是消費真的高、冷氣真的凍,而最重要的感覺是,真的一點歸屬感也沒有。

從班級來說,有香港本地的也有內陸的,感覺大家都各忙各的,各自扎堆,香港的和香港的玩,內陸的分地區例如廣東的和廣東的玩。

平時走在街上,大家都是低頭快節奏,地鐵上也是按手機。為了不被人歧視,我還要稍微地調整一下自己的口音,雖然都是粵語。班上很多內地的同學都去報名了粵語課,其實他們內心也不想在香港說普通話吧,我猜。

比如,昨晚我和我親戚去買個甜筒,我親戚是香港人,後面也是香港人。因為我特意變了音,所以聽上去別人會覺得我也是香港人。然後後面的人就很主動跟我聊了她的日常什麼的,抱怨一下現在。

而在此前,我的一些家鄉音,可能會導致很少會有本地人主動上來溝通。

開學那一天,隔壁那個女生本來和我聊很多,然後突然問了我一句,「你住哪個區?」 我說,我是廣東人。然後她很意味深長地說,哦...然後大家都沒有再聊下去。

這裡有句話說我們的:小心下一個轉彎處就被大陸人的行李箱輪子划過你的腳。

還有一點特別重要,就是我特別懷念不用帶錢就能出門的生活。雖然這裡支付寶微信有些店面普及了,可是遠遠不及以前,以前我真的很少帶錢出門,最多 100。

阿five 家人在香港

「香港好像近年沒什麼改變。」

我的妹妹是在香港出生的,我媽也過去那邊生活挺久的了,我爸也十分適應那邊的生活。

在香港那邊我沒有什麼朋友,可以說,沒有吧。我就好像一個夾在中間的人?

在香港就好努力假裝自己是土生土長的,不是新移民,不想被來去匆匆的香港人看不起。或者有時候一個白眼就能夠讓我想好多東西了,可能對方並沒有歧視的意味。

我有想過,為什麼不早一點批准我們移民去香港。在高考之前移民過去的話,可能我的情況不會那麼尷尬吧。起碼可以過來再讀高中,讀多一年高三,再不濟的,拿著香港身份證,在大陸可以讀比我現在的大學要更好的學校吧。

我考上了大學之後再移民過去,對我來講這個香港身份,好像並沒有比大陸身份好到哪裡去,甚至還更麻煩。

上次回香港,我男朋友講了一句讓我印象深刻的話, 他說,「香港好像停留在了零幾年的時期。現在這幾年大陸經濟在增長,發展也很快,每一年回家都有了新的變化。

你看看上一年哪裡有共享單車這個概念,今年的共享單車都爛大街了。」

已匿名  在港工作 

「想回大陸,也想分享一個煲湯的細節」

在香港,我最喜歡吃傷心酸辣粉!每周最少最少吃一次……愛好是爬山,去各個島咯,經常被曬黑回來。

一直想離開香港,並不是因為不喜歡這裡,而是因為和家人聚少離多,想回去,和爸媽生活在一起——讓他們來香港是不現實的。

假如真有一天要離開,我不會後悔來香港,也不會後悔從這裡離開的。

我真的,很愛香港。哪怕這三年一直一直都是一個人,我都覺得孤獨得很開心,孤獨得很熱鬧。

有時候,他們也會「覺得我蠢」。

舉個例子,他們用紅蘿蔔煲湯,我們家用白蘿蔔,我就跟他們說我們都用白蘿蔔煲湯的。

結果——「小妹!你們竟然用白蘿蔔煲湯!有沒搞錯啊!是不是你不會做飯啊,哪裡有人用白蘿蔔煲湯的。」

我:……

結尾

昨晚發起話題分享之後,我們收到了很多不同的留言。

經過很多次的討論,最終我們決定呈現那些,選擇了去香港發展的大陸年輕人的生活。因為我覺得,普通人的生活才是最接近我們現實的部分。

在閱讀這篇文章的,也一定還有很多,正在打算去香港發展、讀書或者旅行的人。想說,希望這些經歷,能夠為你提供參考。

晚安。 

編輯 

許無 半畝田 王火火

Blake 小騙子 Kitty 大喵

音樂/Griffin Oskar - Bulletproof

配圖 /大喵 過兒

關注我們,一起煲湯

在今晚第二欄,我們也準備了特區小胖的一篇自述,讓他講講香港人在香港的生活。第三欄則是一篇聊聊,挑選了一部分讀者對於香港的看法,也歡迎你閱讀。

我們的微博 @我要WhatYouNeed 也會分享一些福利,歡迎大家關注哦。

晚安。

相關焦點

  • 越來越多香港人紮根大陸生活 回香港反而成出差
    1997年的7月,在香港的上市公司有619家,20年的時間增長到了2020家,而其中的中資企業由原來的五分之一增長為將近一半,在中國大陸金融市場進入3.0時代的今天,在香港本土從事和即將投入金融行業的年輕人又將如何做出他們新的選擇呢?
  • 在香港一月掙多少錢才能生活?為什麼大陸很少有人去?
    香港不僅富翁多,而且收入還高。根據香港政府規定,最低法定工資水平由現行的每小時34.5元調升至每小時37.5元,增幅為3元或8.7%。也就意味著,在香港一個洗碗工,一個月可以賺幾萬港元。按照兌換匯率:1人民幣=1.0959港元,幾萬港元可以兌換幾萬人民幣了。
  • 香港真的不「香」了嗎?令我改觀的真實香港|一位大陸學生的親身經歷
    從以前不定時地來香港逛街玩耍,到如今在香港生活了將近一年,我想用我的親身經歷告訴你我是如何對其改觀的。問路:實不相瞞,我是一個路痴。開學前幾天我打算去辦理香港居民身份證,看看能不能運氣好拿到排隊的名額提前辦好。但是當我踏上完全沒來過的九龍城區的土地時,連Google Map都救不了我。路上行人也沒幾個,終於等到了一個阿姨,我趕緊上前去問她。
  • 臺灣間諜策反大陸學生手段曝光...當心了!他們就在身邊
    最近幾年,到臺灣學習和交流的大陸學生越來越多,這些學生大都來自重點大學,很多都是在讀的碩士和博士。既然是學習和交流,自然就會接觸形形色色的人,但這些學生可能很難想像到,在接觸的過程中,他們可能已經被別有用心的人盯上了。因為學習成績優異,小哲得到了去臺灣義守大學學習交流的機會。一次,小哲參加了同學組織的聚會,活躍的小哲成了其中的焦點人物。
  • 美國人能在香港待90天,韓國人能停留30天,大陸人卻只能待7天?
    文/仔仔(原創文章,歡迎大家轉載分享)世界上有不絕的風景,我有不老的心。香港,是一座高度繁榮的自由港和國際大都市,也是全球最富裕、經濟最發達和生活水準最高的地區之一。除此之外,香港具備完善的醫療制度、自由靈活的區域徵稅等優點,憑此一點就吸引了很多內地人赴港就醫、購買港險、在港投資配置海外資產等。不過,對於大陸人而言,不管是去香港旅遊、購物、置業還是就醫,最好是在7天內完成,不然就會變得很麻煩。據了解,香港曾作出相關規定:內地居民只能在港停留7天。
  • 香港人怎麼看待中國大陸?
    甚至有影視作品描述那些年的香港人如何一車車的坐大巴去東莞嫖妓,說著那是香港男人心照不宣的群體感。可大陸崛起以後,這個前殖民地的優越感盡失了,或許這才是親英派最緬懷的事情,一個可以當香港資本主義後花園的大陸。所以才會有那麼多香港人在網上宣稱,如果中美一戰,他們願意看到大陸打回以前,那麼香港對大陸的優越感就可以繼續維持。
  • 香港24小時丨香港9月7日發生了什麼?
    香港特區政府7日嚴正聲明,過去三個月的執法行動中並無致命個案。· 香港機場提醒旅客預留充裕時間前往機場香港國際機場7日上午10時發布消息稱,香港機場管理局留意到有人號召於當日堵塞往來機場的交通。7日來往機場的機場快線及機場巴士服務有所調整,旅客請留意最新交通消息,預留充裕時間前往機場。
  • 一個在中國生活19年的日本人眼裡的大陸,香港和臺灣
    畢業後,其他的留學生都紛紛回國,但老鳥選擇留在中國工作和生活。他由北到南,先後住過大連,哈爾濱,廣州,北京,西安,深圳等地。從2011年起,老鳥跨過羅湖,移居香港。 從1995年到現在,老鳥在中國大陸住了15年,香港住了4年,加起來一共19年。
  • 大陸人去香港能待7天,日本人30天,美國人90天,為何差別巨大?
    眾所周知,現如今隨著各國經濟水平不斷的提升,喜歡外出旅遊的人也是越來越多了,而在大家的生活條件都有所改善的情況下,別說是在自己國內旅遊了,即便是出國旅遊也都不是什麼難事!但我們中國有一個地區對於大陸的遊客來說卻是例外。
  • 臺灣夫婦認下8個大陸「孩子」:給他們精神慰藉
    8名大陸學生和他們的臺灣爸媽  伴隨孩子成長的有金錢資助,更有精神慰藉  這個秋天,古稀之年的臺灣學者張春雄結束了他在大陸的一次學術訪問,也結束了一次充滿收穫的探親之旅。  2000年,也是學術交流的機會,時任臺灣義守大學副校長的張春雄在南開大學認下了8個「孩子」。  當時,在南開舉辦的一場學術會議間隙,時任該校商學院院長的李維安教授偶然提起,學院裡有一些偏遠地區的學生生活很苦,學費可以通過國家助學貸款來解決,但是生活比較拮据。  聽者有意。張春雄生於臺灣南投縣鄉下一個清貧之家,對於生活的困苦深有感觸。
  • 港中文學長親身經歷分享:在香港中文大學讀書是一番怎樣的體驗?
    2)校園生活香港中文大學有9個書院,書院是大家共同生活的地方,提供宿舍飯館,組織各種活動,還有許多書院的福利,比如送水果,宿生會給大家煮糖水等。善衡書院的學生經常會收到同學到院務長家與院務長及夫人共進下午茶的郵件,聽說夫人點心做得不錯,但我沒有吃過。每星期3、3、4為善衡書院用餐時間,院長及夫人、書院職員與書院學生共進晚餐,是圍成大桌,共進中餐,有家常之感。
  • 臺灣學生參訪百度大廈 驚嘆大陸科技日新月異
    臺灣學生聆聽百度發展歷史    華夏經緯網7月25日訊:由北京市銀監局、保監局,北京市臺辦聯合多家金融機構組織的臺灣大學生暑期金融機構實習活動日前在北京拉開帷幕。7月25日上午,在相關負責人帶領下,22名中國人壽實習的臺灣學生前往百度公司參訪,體驗大陸網際網路經濟的發展情況。    剛到百度大廈,學生們就被門口的「小度」機器人深深吸引住。他們和「小度」聊天、握手、自拍,玩的不亦樂乎。據了解,「小度」機器人是百度公司剛入職的「最萌實習生」。依託於百度公司強大的技術,它能夠自然流暢地與用戶進行信息、服務、情感等多方面的交流。
  • 為什麼大陸年輕人對香港臺灣失去了興趣?
    60後的青春有鄧麗君;70後的青春有小虎隊;8090後的青春,有周杰倫,五月天,蔡依林等等…港臺娛樂幾乎佔據了大陸幾代年輕人的時光,當然,還有如beyoned這樣永遠經典的香港樂隊,至今仍在鼓勵著無數人…很長一段時間裡,港臺文化輸出代表著更加潮流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取向,讓大陸年輕人無比嚮往
  • 大陸男童在香港地鐵站內大便,遭港女怒斥:這是香港,不是內地
    7月28日,一名中國內地的男老師帶領5名8歲左右的小男生去香港,在香港尖沙咀地鐵站內,一學生突然在站內的過道上大便。隨後一名清潔工過來清理,路過的一名香港女市民卻看不下去,直接向帶隊老師和學生怒斥了將近1分鐘之久。
  • 石琪影話《少年滋味》香港學生有問題?沒問題?
    我選擇談談關於香港學生的紀錄片《少年滋味》,因為首次在這裡與讀者見面,覺得應該先寫本地片。而且學生問題很受社會關注。這一部雖非主流熱門,但數月前在香港國際電影節放映時吸引到不少學生和家長,反應不錯。《少年滋味》是張經緯導演新作,七年前他的紀錄片《音樂人生》拍攝香港「鋼琴神童」黃家正的成長波折,大獲好評。今次實錄對象是九個青少年,最小10歲,最大24歲。音樂在此片也很重要,那些學生多數熱愛音樂,參加學校合唱團,亦有想做藝員,想做作家,還有熱心做義工的。
  • 為什麼中國大陸遊客只能在香港待7天,而美國人卻能待90天?
    眾所周知,中國的國土面積遼闊,早在秦漢時期的古代中國如同現代一般將偌大的國土分為各個省市進行管理,如今的中國有著23個省、4個直轄市、5個自治區、2個特別行政區,相信熟讀中國地理的小夥伴們對這些就非常的熟悉,在這些城市中除了經濟特區之外,就是2個特別行政區的經濟發展得最好。
  • 7年港漂放棄永久居留權回內地:香港,請將我遺忘
    我不想引用一些數據,只是在生活中感受到,很多接受過良好教育的香港精英,都在慢慢的往外移民,去美國,去加拿大,去澳洲或去英國,我港大的同學,畢業後留在香港的屈指可數。而這些年支持香港發展人才的補充,恰恰就是類似我們這些大陸學生:在大陸,過去到香港讀書是一種榮耀,很多時候只有高考狀元才可以。
  • 香港人寧願居住在香港很小的房子,為什麼都不願意來大陸居住、生活?
    最近很多客戶問小編:為什麼香港人寧願居住在香港住很小的房子,都不願意來大陸居住、生活。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經濟水平一年一個臺階。人們的生活水平也就越來越高了,但同時也給我們帶來了很大的生活壓力。畢竟最近幾年我們的物價水平也越來越高,生活節奏也越來越快。面對車貸、房貸等生活壓力,基本不敢有些許放鬆,也只有不斷的努力工作才能使我們的生活更加的美好。
  • 香港「雙非」子女大陸待遇全調查|原創
    作者:蘇曉蓉、梁曉馨、鄧夢玲北京市盈科(東莞)律師事務所高級合伙人盈家婚姻家事律師團隊創始人電影《過春天》主人公佩佩的父親是香港的貨車司機,母親是大陸人。佩佩有香港身份,在深圳居住,去香港上學。佩佩的城市既是香港、也是深圳,一邊有身份,一邊有生活。
  • 大陸人不懂香港精神,香港人不懂大中國
    其一,香港近代化發展第一推動力是港英政府現代化治理的制度紅利;其二,是整個亞洲的中心,就算中國閉門鎖國的時候,香港靠東南亞的戰略縱深也有很大的發展機遇;其三,作為一扇整個大陸對外開放的光明之門,我們的改革開放是從香港這扇門,海外華僑這扇窗走出去的,今天我們在黑屋子外面回頭看窗戶和門很小,但是在那個時代,窗戶和門的歷史貢獻都是決定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