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星期開映新片不少,像《忍者龜:魅影突擊》和動畫《憤怒鳥大電影》照例熱熱閙鬧,打打笑笑,亦有較冷門的《十萬水急》、《蒸汽女孩與不死貓》等。
我選擇談談關於香港學生的紀錄片《少年滋味》,因為首次在這裡與讀者見面,覺得應該先寫本地片。而且學生問題很受社會關注。這一部雖非主流熱門,但數月前在香港國際電影節放映時吸引到不少學生和家長,反應不錯。
《少年滋味》是張經緯導演新作,七年前他的紀錄片《音樂人生》拍攝香港「鋼琴神童」黃家正的成長波折,大獲好評。今次實錄對象是九個青少年,最小10歲,最大24歲。音樂在此片也很重要,那些學生多數熱愛音樂,參加學校合唱團,亦有想做藝員,想做作家,還有熱心做義工的。
他們都不是「問題學生」,多數又勤又乖又聰明,接受訪問時往往談笑風生,可喜可愛。不過談著談著,有時也會傷感,無奈,而至流淚。看來主要問題是個人興趣與事業前途之間怎樣選擇,正是理想與現實的「永恆矛盾」。
其中家長壓力亦顯然很大,父母越關心越督促,子女就越吃力。就連「義工王」,也被家長埋怨「不務正業」。
妙在有「肥妹」受欺凌,化悲憤為打鼓。亦有新移民男生成功適應香港,但放假回青海與舊同學重敘,頗有感觸地談到香港不是內地人的天堂,大陸與香港分歧很嚴重。
整體來說,我覺得《少年滋味》不及《音樂人生》突出,後者由「神童」小時一直跟進拍到長大,很難得。新作分散了,尚未逐個深入「追擊」,亦未觸及學生不羈不良的情況,以及近年教育制度和政治化的問題。好在那些訪問片段各有姿採,亦有真情流露。可見似乎沒有問題的好學生們,其實成長過程總會遇到不少問題。
回顧起來,香港學生片不及日本和臺灣那麼多,但過去拍攝學生或逃學生、失學生的本地劇情片也不少。李小龍早年主演的《細路祥》和《人海孤鴻》很著名。其實黃飛鴻功夫片的師徒等於中式傳統師生,演變為七十年代《蛇形刁手》和《醉拳》,描述頑劣小子成龍被老師父袁小田妙法教導。
八十年代青春片《喝採》拍攝中學生參加歌唱比賽,合演新人陳百強、張國榮、鍾保羅後來都成為傳奇明星,不幸都死於非命,只有女主角翁靜晶健在。還有新藝城的《開心鬼》賣座校園喜劇系列,讓清朝秀才鬼魂做了現代女校的靈異「老師」。最近逝世的羅明珠,就是當年「開心少女組」女生之一。現在更多人記得1991年《逃學威龍》,周星馳做臥底警探假扮學生,混入中學查案,曾經大受歡迎。
可是隨後香港本土片低迷,校園片買少見少(多了女生援交片)。近年最賣座是來自臺灣的學生片《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和《我的少女時代》,前者更刷新華語片在香港最高票房紀錄。幸而也偶有較好的本港學生劇情片,就是黃修平導演的《狂舞派》和《哪一天,我們會飛》。
也要提提兩部內地賣座片:香港導演陳可辛北上拍成《中國合伙人》,關錦鵬監製趙薇執導《致青春》,都描述幾個中國大學生的滄桑變遷。
至於本港紀錄片方面,除了張經緯,十年前張虹已經拍了《中學》,亦拍過內地學校情況。前年楊紫樺導演《爭氣》,紀錄一批中學生受訓演出音樂劇的漫長過程,以幾個「問題學生」為主,是出色的勵志作品。
圖為張經緯。
無論實錄或劇情,值得拍攝的學生題材很多,市場潛力也很大。
南早香港指南十分榮幸邀得資深影評人撰寫影評,南早指南網站(http://www.nanzaozhinan.com/sc/)逢周四刊載!
「喲,不錯哦」—— 求分享!
點擊右上角…即可分享此文到朋友圈!
眾樂樂,才是真的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