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琪影話《少年滋味》香港學生有問題?沒問題?

2021-02-20 南早香港指南

本星期開映新片不少,像《忍者龜:魅影突擊》和動畫《憤怒鳥大電影》照例熱熱閙鬧,打打笑笑,亦有較冷門的《十萬水急》、《蒸汽女孩與不死貓》等。


我選擇談談關於香港學生的紀錄片《少年滋味》,因為首次在這裡與讀者見面,覺得應該先寫本地片。而且學生問題很受社會關注。這一部雖非主流熱門,但數月前在香港國際電影節放映時吸引到不少學生和家長,反應不錯。

《少年滋味》是張經緯導演新作,七年前他的紀錄片《音樂人生》拍攝香港「鋼琴神童」黃家正的成長波折,大獲好評。今次實錄對象是九個青少年,最小10歲,最大24歲。音樂在此片也很重要,那些學生多數熱愛音樂,參加學校合唱團,亦有想做藝員,想做作家,還有熱心做義工的。


他們都不是「問題學生」,多數又勤又乖又聰明,接受訪問時往往談笑風生,可喜可愛。不過談著談著,有時也會傷感,無奈,而至流淚。看來主要問題是個人興趣與事業前途之間怎樣選擇,正是理想與現實的「永恆矛盾」。

其中家長壓力亦顯然很大,父母越關心越督促,子女就越吃力。就連「義工王」,也被家長埋怨「不務正業」。


妙在有「肥妹」受欺凌,化悲憤為打鼓。亦有新移民男生成功適應香港,但放假回青海與舊同學重敘,頗有感觸地談到香港不是內地人的天堂,大陸與香港分歧很嚴重。

整體來說,我覺得《少年滋味》不及《音樂人生》突出,後者由「神童」小時一直跟進拍到長大,很難得。新作分散了,尚未逐個深入「追擊」,亦未觸及學生不羈不良的情況,以及近年教育制度和政治化的問題。好在那些訪問片段各有姿採,亦有真情流露。可見似乎沒有問題的好學生們,其實成長過程總會遇到不少問題。


回顧起來,香港學生片不及日本和臺灣那麼多,但過去拍攝學生或逃學生、失學生的本地劇情片也不少。李小龍早年主演的《細路祥》和《人海孤鴻》很著名。其實黃飛鴻功夫片的師徒等於中式傳統師生,演變為七十年代《蛇形刁手》和《醉拳》,描述頑劣小子成龍被老師父袁小田妙法教導。

八十年代青春片《喝採》拍攝中學生參加歌唱比賽,合演新人陳百強、張國榮、鍾保羅後來都成為傳奇明星,不幸都死於非命,只有女主角翁靜晶健在。還有新藝城的《開心鬼》賣座校園喜劇系列,讓清朝秀才鬼魂做了現代女校的靈異「老師」。最近逝世的羅明珠,就是當年「開心少女組」女生之一。現在更多人記得1991年《逃學威龍》,周星馳做臥底警探假扮學生,混入中學查案,曾經大受歡迎。


可是隨後香港本土片低迷,校園片買少見少(多了女生援交片)。近年最賣座是來自臺灣的學生片《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和《我的少女時代》,前者更刷新華語片在香港最高票房紀錄。幸而也偶有較好的本港學生劇情片,就是黃修平導演的《狂舞派》和《哪一天,我們會飛》。

也要提提兩部內地賣座片:香港導演陳可辛北上拍成《中國合伙人》,關錦鵬監製趙薇執導《致青春》,都描述幾個中國大學生的滄桑變遷。


至於本港紀錄片方面,除了張經緯,十年前張虹已經拍了《中學》,亦拍過內地學校情況。前年楊紫樺導演《爭氣》,紀錄一批中學生受訓演出音樂劇的漫長過程,以幾個「問題學生」為主,是出色的勵志作品。


圖為張經緯。

無論實錄或劇情,值得拍攝的學生題材很多,市場潛力也很大。

南早香港指南十分榮幸邀得資深影評人撰寫影評,南早指南網站(http://www.nanzaozhinan.com/sc/)逢周四刊載!

「喲,不錯哦」—— 求分享!

點擊右上角…即可分享此文到朋友圈!

眾樂樂,才是真的樂!

相關焦點

  • 影話故事之——葉倩文,《瀟灑走一回》一個時代的聲音|百家故事
    記得有一段時間,只要打開電視、收音機就會有她的歌;無論我換哪個臺,我都會聽到她有些柔情,並略帶紅塵中江湖女子韻味的歌聲。為了在事業上和演藝上尋求更大的突破,1984年葉倩文把目光瞄準了香港和大陸,這裡有更大的市場和更廣闊的舞臺。將演藝事業轉移到香港的葉倩文推出了第一張個人粵語專輯《葉倩文》,其專輯當中的歌曲《零時十分》入選1984年度十大勁歌金曲,由此開啟了她的音樂時代。
  • 影話故事之——餘詩曼,黑化演繹「毒辣妃子」|百家故事
    新人層出不窮,一代新人換舊人,特別是到了一定年齡的女演員,年齡成為她們的硬傷;但依然有一批優秀的女藝人憑著出色的演技大放異彩,閆妮、陳衝、伊能靜等都是其中的佼佼者。而有這麼一位香港女演員,她是《金枝欲孽》中心狠手辣的秀女爾淳,也是《延禧攻略》中行為乖張的皇后輝發那拉·淑慎——餘詩曼餘詩曼1975中國香港女演員,1997年在瑞士念完書的餘詩曼回到香港,在家人的鼓勵下參加香港小姐選秀比賽,經過層層篩選獲得總決賽季軍;隨後被香港無線電視臺看中並籤約為正式演員
  • 去九龍,品地道香港滋味
    歷經一個多世紀江湖風雨的豆製品作坊,消失於現實卻野蠻生長在幻想中的九龍寨城,中年白領和古惑仔少年都鍾愛的港版深夜食堂「冬菇亭」,老街坊執著下的百分之百手作魚蛋老鋪,見證香港人生活史的大型公共屋邨……那些我們有時無意中走過的小地方,都是這個城市的肌理和脈絡,回頭再看,常常無法在地圖上再找著,就像厚地圖集裡不能完全攤開的書脊處或使用過度的磨損處,它們成為圓融我們際遇香港的香料,以一種似有若無的方式撒了一把進來
  • 少年愁滋味
    少年不知愁滋味,苦難是父母們擔著,我們玩我們的。捋一捋記憶,少年時竟然很美好!我說幾個事,我想這些事是真的很美好。        先說最得意的。我們村後有一條山澗,中間攔成一座小水庫,壩下有個小水潭。潭中常見小魚,村裡青年們常來這裡殺狗,魚就更多了。一次我帶著兩個弟弟,大的十歲小的七歲到小潭捉魚。
  • 香港電影的黃金時代的愛,都在這本書裡
    推薦一本書吧,書名就叫《香港電影新浪潮》。在2006年,復旦大學出版社出了石琪的書,叫做《香港電影新浪潮》。這本書,是香港影評人石琪,在當年給報紙寫的影評集合,一片一人,就是一篇,篇幅都不大,言簡意賅,文筆通俗。我很快就買來,當成工具書使用,按圖索驥,集中看了不少新浪潮導演的代表作。
  • 少年不知愁滋味(作文素材)
    少年不知愁滋味(作文素材) 2013-09-05 14:58 來源:網際網路資源 作者:
  • 香港「黃媒」評電影《花木蘭》「可觀」,遭亂港分子圍剿……
    香港「修例風波」期間,多次撐暴的「黃媒」一定沒料到,自己會因為一篇影評而遭到「手足」的圍剿……       近日,香港一間「黃媒」刊登了一篇對美國迪士尼電影《花木蘭》表示「肯定」的文章。      在這篇名為「《花木蘭》的忠孝與『真』」的影評中,香港資深影評人石琪寫道,「不少反華者無論有沒有看過此片,都找到理由大罵,尤其在政治上狠批此片.」       但「我的觀感是」,石琪寫道,「這部英語(版)《花木蘭》成績中規中矩,不過不失,比我預期稍好」。
  • 畢業季 | 少年不識愁滋味是一種幸福
    經典裡人生 2 lifebymusic少年不識愁滋味,其實是一種幸福。想想我們少年時,同樣懵懵懂懂。大學畢業去單位上班後,心神不寧,剛好有點事,便請了長假跑到學校,又呆了一個月,潛意識裡還是不願接受自己的學生時光已經結束。少年同學裡有一位,至今令我疑惑羨慕。在他的學生生涯中,似乎從來沒有不開心,遇到我們覺得非常嚴重的事情,他都雲淡風輕,從來都是那種沒心沒肺的樂天派。不是他有意為之,真的是他的性格就是這樣,似乎從來沒有煩惱。
  • 少年最識愁滋味,你知道少年都有哪些煩惱嗎?
    陽光少年,人們腦海中出現的情景應當是無憂無慮的青春少男少女形象,可是如今的青少年頗有「為賦新詞強說愁」的味道。由於身體上的變化、周圍環境的變化和自身思維方式的日益成型,我們體會到的愁滋味越來越多了。你是否認真考慮過,這麼多剪不斷、理還亂的煩惱究竟從何而來呢?
  • 少年不知愁滋味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有為青年,ID:Jayden701V7】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青春少年樣樣紅,流金歲月太匆匆。努力奮鬥在今朝,人生短暫轉眼空。少年不知愁滋味,為賦新詞強說愁。而今識得愁滋味,卻道天凍好個冬。人生中的煩惱都是自己找的。當內心博大、空靈無礙,猶如倒空的杯子,便能恬淡寧靜。
  • 少年不識愁滋味
    醜奴兒·書博山道中壁辛棄疾少年不識愁滋味, 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而今識盡愁滋味, 欲說還休。欲說還休, 卻道天涼好個秋。在年輕的時候不知道憂愁是什麼,喜歡登高望遠,登高望遠是為了寫出新詩沒有愁而刻意說出愁。
  • 《菜鳥總動員》少年不識愁滋味?!
        終於在熬了10多個禮拜後,把這劇完整的跟了下來,從原本不看好,到後來的無法割捨,其中真是酸甜苦辣箇中滋味無法道與外人啊~~    其實劇情很俗,走了日本一貫的熱血教師套路,剛開始看總覺得這樣跟麻辣教師有什麼區別呢?但是慢慢看下去後才會發現,原來,相似的題材也可以做的很有自己的特色。
  • 曾讚揚街頭扔汽油彈少年是「優秀小孩」的香港法官,又宣稱襲警學生...
    【環球網報導 記者 趙友平】據香港「星島網」1月14日消息,曾讚揚在街頭投擲汽油彈的少年是「優秀小孩」的香港法官水佳麗,又宣稱襲警、持有攻擊性武器的學生是「上進的小孩子」「本性不壞」,犯案是「一時衝動」。
  • 香港問題,為什麼把買賣當施恩
    回想起12年前的那次北京之行,想必梁特首會是百般滋味在心頭。12年前,2003年,香港「非典」疫情剛剛結束,百業待興,梁振英作為時任特首董建華的代表來到北京,向中央政府要求讓內地居民可以以個人身份自由地到香港旅行,當時已經有中央官員告誡特區政府——我們放開是沒問題,問題是放開了就很難收,香港承受得了嗎?結果,一語成讖。
  • 影話故事之——陳嘉樺,從歌手到演員,勇氣女孩的蛻變|百家故事
    影話故事之——秦嵐,哭時梨花帶雨,笑時如沐春風|百家故事影話故事之——林超賢,不拍沒有靈魂的電影|百家故事影話故事之——伊能靜,演員、歌手、我的人生無所畏懼|百家故事
  • 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
    【原文】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賞析】此詞抒寫的是早年和晚年兩種不同人生體驗。少年時代涉世不深,不知人間甘苦,如今飽經風霜,嘗盡人間疾苦,真正懂了愁的滋味,卻不願說出來,表明胸中埋藏著深沉的憂愁,即使說出來也無人能理解,乾脆就不說了。這個時候的辛棄疾,空有一身抱負、一腔熱血,一心想著金戈鐵馬、揮師北伐,而現實的政治際遇卻使他往往不得不賦閒在家,有話難說,有勁難使,所謂「天涼好個秋」不過是「顧左右而言他」而已。
  • 讀書感悟與心得:少年不知愁滋味
    讀書讀到「少年不知愁滋味」這一句,很有些感慨,如今的少年已有愁了,愁作業多,愁能不能考上好的高中;本君倒是覺得那些已考上大學,也就是18~22歲的佼佼者們,是不知愁滋味的美好時光,他們學知識、練本領,交學友丶玩遊戲等,是真的離愁比較遠。
  • 袁福蓮:少年不知愁滋味
    少年不知愁滋味,老夫聊發少年狂。回首我的小學生活,總感覺是一部輕喜劇,抑或是相聲作品很好的素材,有點現代馬小跳的影子。不過,客觀評價,還是喜憂參半。我的小學母校新建於1975年,我是那所小學第一屆新生。當時,還是文革時期,教我語文的是下放知青敖老師。她每天用布帶子交叉將孩子捆綁在後背,背著孩子,步行五六裡山路來到學校上課。
  • 少年不識愁滋味,如今欲說還休
    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辛棄疾 人生不同階段,對愁的理解不同。小時候的我們盼著快點長大,卻不知道大人也有大人的煩惱,沒有減少反而更多。
  • Mandarin:好學生、「多動症」和「問題少年」
    如果要用一句話介紹本季《樂夏》最年輕的樂隊Mandarin,可以是: 一個好學生、一個「多動症」和一個「問題少年」組成的樂隊。禮貌周到,永遠第一個認真回答問題,最後一個總結髮言; 「多動症」chace。喜歡和安雨肖駿「說小話」,當坐在他們倆中間時,chace的腦袋忙得像撥浪鼓; 「問題少年」肖駿。chace說他是「人類的bug」,腦迴路永遠清奇,身上有种放浪形骸的氣質。 《樂夏2》半決賽,Mandarin止步七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