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演員請就位》,很多觀眾是帶著氣的。
收看這檔節目,每個人的目的不同,有的人是為了娛樂,去看看李成儒、爾冬陞、陳凱歌這樣的老戲骨和大導演的精彩點評,懟懟小鮮肉——順便,也看看那些有些「過氣」的明星如何逆風翻盤,重回演藝圈。
但莫名其妙就被郭敬明「氣」到了。
原因是郭敬明把S卡給了毫無演技的何昶希。
來看看這段「神級」表演,看完之後,李成儒連連搖頭,直接給出否定答案。
一個寶劍扎到胸口,一塊死肉,連痛苦都沒有的。這,有什麼演技?
但郭敬明還是給出了S卡,既然給了S卡,得給出一個能夠說服人的理由吧。
郭敬明給出的理由也比較「奇葩」:他以前是做偶像男團的,沒有受過專業訓練,就是一張白紙。如果要拍一部電影的話,不會選你,但是作為一個節目的導演,要對你負責,所以,我要給你S卡。希望對你是個鼓勵。
導演鼓勵新演員,沒毛病。不過,你讓那些演得好卻被淘汰的演員如何想?
陳凱歌聽到這個理由之後,也有些坐不住,提出質疑說:這還有公平可言嗎?
李成儒一如既往的犀利,反問說:如此之差,還要給出S卡?
4個導演就8張S卡,僅僅為了「鼓勵」就給出一張,這難道不會誤導年輕演員?
不過,郭敬明給出S卡,是已經有過「預告」的,在節目還沒播出之前,郭敬明就瘋狂為何昶希和丁程鑫打call。
換句話說,郭敬明的潛臺詞似乎就是:你們演技不行,但顏值在線,我喜歡,所以要給S卡。
給出S卡之後,瞬間引來了陣營不同的討論,一方認為:郭敬明這是選男朋友來了?另一方則認為:作為導演,郭敬明有給出S卡的權力。
沒錯,作為導演,郭敬明確實有這樣的權力,但有權利也不能任性啊,有權利就可以為所欲為,翻手為雲覆手為雨?
對這種點評方式,李成儒也表示不喜歡。
對演技不好的進行鼓勵,對演技不錯的演員反而持反對觀點,這不是雙標嗎?
黃奕出演《風月》片段,儘管有瑕疵,但趙薇和爾冬陞都給出了比較中肯的建議和評價,陳凱歌還給出了肯定的點評。
但郭敬明偏偏要唱反調,覺得黃奕表演的這個角色沒有起伏,沒有波瀾,讓人看著非常難受。
一個是毫無演技的新人,一個是有經驗,且有過《上錯花轎嫁對郎》、《還珠格格3》等經典作品的老演員,對前者要鼓勵,要給出S卡,而對後者卻不斷DISS,這是什麼標準?S卡不是機會卡,臺上所有人都需要機會,截然不同的判斷標準,觀眾也看得雲裡霧裡。參加的演員也提出疑問:這給出S卡的標準到底是什麼?
不過,郭敬明的解釋也很有意思:我不想像其他的導演那樣,他們給出肯定答案,如果我也給出同樣的答案,就是在「學」他們。
奇葩嗎?奇葩!但為什麼郭敬明會有這樣的「騷操作」?
簡單來說,是商業運作背後的規則問題。
郭敬明身兼多個身份:作家、商人、導演、出版商……
作為成功的作家,有過不少賣座的作品:《幻城》、《夏至未至》、《悲傷逆流成河》等都是暢銷小說。
當年《夢裡花落知多少》被質疑抄襲莊羽的《圈內圈外》,已經蓋棺定論,郭敬明被執行向原作者道歉,賠償損失。但郭敬明並未履行道歉的責任。
在小說成功圈粉無數的時候,也未忘記收割韭菜,憑藉導演的《小時代》系列,在票房上賺得盆滿缽滿。當然,後來大家也意識到了這一點,最後拍的《小時代3:刺金時代》、《爵跡》,票房並不理想。
上一季《演員請就位》郭敬明和李成儒的「舌戰」就讓郭敬明被推到了輿論的風口浪尖上,李成儒的「三如」(如坐針氈、如鯁在喉、如芒在背)點評依然歷歷在目,為什麼節目組還要堅持請郭敬明呢?
還是收視率的問題,不排除是為了節目效果。此前,就有網友提出這樣的疑問,陳凱歌、趙薇、爾冬陞這些導演的功底都沒有問題,郭敬明坐在那裡,就顯得有些突兀,李成儒雖然言語犀利,但切中要害,憑藉多年的演戲經驗,給出的點評也算比較實誠,是憑實力說話。
但節目有沒有郭敬明是大不一樣的,有了他,就有了足夠的話題,足夠的流量。換而言之,是郭敬明的商業價值。郭敬明大概也意識到了這點,才會有這麼多「出格」的言論,他也知道資本想要什麼,節目效果需要的是什麼。就算沒有郭敬明,節目組也會考慮請另外的「郭敬明」。
在同類型節目中,《演員2》之所以收視長虹,也是這個道理。
因此,看節目就圖個樂,太當真,你就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