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骨朵星番,ID:guduoxingfan】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
《演員請就位2》(以下簡稱《演員2》)終於收官了。
每次節目播出,哪怕觀眾還沒看正片,也能從當天的熱搜詞中猜到大概又有何種好戲上演。只是不論戲劇如何變化,在所有被熱議的話題裡,幾乎都繞不過一個人——郭敬明。
01
郭敬明選擇了流量
《演員2》作為一檔演技競技類綜藝,市場和觀眾關注的重心本應是演員,但是縱觀整季節目,不難發現本季圍繞導師們的話題討論度要遠超演員和作品,其中又尤以爭議人物郭敬明貢獻的流量最多。
節目開播初期,郭敬明就因給零演戲經驗的男團成員何昶希S卡引發爭議,有人因此評價說郭敬明遞出這張S卡是把一檔考量專業能力的競技節目,玩成了選美比賽。
但是,郭敬明給何昶希S卡的原因真是因為他「美」,或是如他所說想提攜新人那樣簡單嗎?更大的可能是他看到了這個人身上潛在的流量。流量,一直是郭敬明最重視的東西之一,這從他的過往經驗中便可窺見一二。
郭敬明一直以來都是擁有資本和話語權的代表,早前他是作家、後來他是導演,可他更是位操控資本的好手。電影市場野蠻生長的階段,也正是國內流量經濟開啟的階段。很長一段時間裡,「流量+IP+大製作+大投資」成為電影票房的保障。只要改編的IP有影響力,演員裡面流量明星夠多,且有足夠的分量,二者結合起來,影片的受眾基礎就不會太差。
7年前,郭敬明的《小時代》系列一經上線就被批浮誇、拜金,但還是有絡繹不絕的觀眾願意走進影院為郭敬明和他打造的青春文學帝國貢獻一張電影票。沒有什麼比十七億票房更能證明郭敬明的實驗成功了。
運用流量大的演員,再加上精心調教,分數自然會比過氣的演員高,收益也自然會比其他影片高,郭敬明早就看透這一點,並先於他人一步運用。
同樣由郭敬明原著《爵跡》第二部改編的電影《冷血狂宴》也於近日在騰訊視頻上線。據悉,《冷血狂宴》原本定檔2018年7月,但因為種種風波,最終做了撤檔處理,直到最近才得以網播。這部電影集結了吳亦凡、王源、王俊凱、易烊千璽和陳偉霆等頂級流量。從這個配置不難看出,郭敬明本人對流量的重視,他啟用的都是典型流量演員。
時隔兩年,《冷血狂宴》成為網大也算郭敬明明智的選擇,如今的院線已經不會給這類電影太多的發展空間上。但放在網絡上還能藉助制定各種榜單,來吸引粉絲為偶像打投,也算是對流量的正確運用。
不管是電影《小時代》《冷血狂宴》,還是《演員2》中自己戰隊的何昶希、丁程鑫、王楚然等,郭敬明對於演員選擇或許的確有一套他自己「美的體系」,但他的選擇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市場的選擇——市場選擇演員的標準並不只是演技,而是直接可以變現的流量。
郭敬明雖然對自己偏愛流量的問題上表現的有些扭捏,但他一次次的選擇都更加直接的表明,影視行業不僅僅被演員的資歷、演技所限制。擁有高人氣的藝人,哪怕初出茅廬也更容易成為炙手可熱的寵兒。比如丁程鑫。
02
《演員2》選擇了郭敬明
郭敬明「爆雷」並非稀有之事,每年他都會因為一些爭議性事件,引起連綿不斷的網絡群嘲。他雖然不是娛樂圈藝人,但卻自帶熱搜體質,郭敬明似乎永遠有能力讓自己活在大眾視野裡。或許《演員2》正是看到了郭敬明這一點,才會連續兩季請他坐鎮。
經過上一季的打磨,郭敬明本季更加如魚得水,他不再像上一季那樣迫切展示自己專業的一面,而是像錄製其他綜藝一樣輕鬆自如。或許從參加節目之初,郭敬明就十分清楚自己的作用。就像他在《少年之名》中自覺擔起宣傳重任一樣,《演員2》裡他也不避諱成為節目的話題製造機。郭敬明坐在導演席位上,但他的身份早已不止如此。
畢竟在炒作和影響力方面,趙薇、陳凱歌、爾冬陞還無法與郭敬明匹敵。
《演員2》中爾冬陞雖然犀利,但身上仍然難以擺脫老牌香港導演的傲氣,不屑於與流量為伍。陳凱歌儘管經驗豐富,但更多時候只想在節目中保持「出淤泥而不染」的超然態度。趙薇則更多聚焦在女性視角,雖然能收割特定觀眾,但滿足不了綜藝本身的娛樂性,也難於真正打開流量切口。
基於此不難看出,《演員2》需要郭敬明。在幾位導演中,郭敬明是流量一代的代表,他自己身上,也呈現出一套自成體系的流量運作機制。
《演員2》從開始到結束,郭敬明幾乎每期都在為熱搜做貢獻。#郭敬明和李誠儒的battle#、#郭敬明說孟子義網紅臉#、#郭敬明被爾冬陞懟哭#、#爾冬陞懟郭敬明未播片段#、#郭敬明再給何昶希S卡#……每一個熱搜話題都有過億閱讀量,掀起了一場又一場全民熱議。因為郭敬明,李誠儒、爾冬陞、孟子義、何昶希等《演員2》相關人員也被一次次推上輿論高地。
重要的是。郭敬明和李誠儒唇槍舌劍舌戰每多被討論一次,就會吸引越多人關注,節目就越出圈,熱度也隨之在網絡熱榜上突飛猛進。郭敬明每多給不被看好的流量藝人一張S卡,藝人的熱度就跟著水漲船高,粉圈也必將聞風而動,開始為節目造勢。
郭敬明在《演員2》中一系列被口誅筆伐的離奇操作,越深入挖掘越像一場和節目組之間的互相成全。節目一方面打著反對流量彎道超車的口號,另一方面卻又積極聯合郭敬明之類的流量製造機來推動進程。
實際上,整季《演員2》下來,觀眾除了對各種表情包和圍繞郭敬明展開的各式battle記憶深刻外,對於節目標榜的核心話題「演技」真的並未記住多少。毋庸置疑的是,郭敬明已然成為了《演員2》進行資本爭奪的場域行動者,成為節目運行的動力機制,是為節目貢獻源源不斷熱度的功臣。
03
流量是共同的選擇
和偶像選拔類節目不同,《演員2》稱節目的初衷不是選拔有熱度的流量明星,而是希望把那些有實力、有演技的演員再度推到大眾面前,也藉機向演藝市場輸送更多優質新鮮力量。不過,從節目呈現的效果來看,對流量的重視還是大於演技。
《演員2》最終評出年度最佳演員——胡杏兒,最受觀眾喜愛演員、微博最受關注演員——丁程鑫,及年度彈幕熱議演員——曹駿。表面上看著是三分天下的局面,但細究就不難發現,整個節目最大的贏家當屬郭敬明隊的丁程鑫。
胡杏兒雖然拿了總冠軍,但這個總冠軍對胡杏兒的演藝事業助益並不大,過往有諸多榮譽加身的她,也不需要靠一次榮譽再證明演技。與其說《演員2》給了胡杏兒一個頭銜,不如說是胡杏兒讓《演員2》含金量更高了。
但是作為頂流TFBOYS的師弟,丁程鑫的情況不一樣。
雖然他所在的時代少年團有望成為下個流量天團,但是丁程鑫作為演員還是絕對新人。《演員2》讓大眾看到丁程鑫的演技在同齡人中是相對出色的,不過和胡杏兒這種資歷豐富的演員相比仍有較大差距。況且,對丁程鑫來說,在演技上獲得認可只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要儘早體現出自身的商業價值。「最受觀眾喜愛演員獎」背後更多的是其粉絲消費能力的印證。
《演員2》有張「最受觀眾認可演員」的榜單,想讓自己喜歡的演員上榜,粉絲或觀眾需要花錢才可以,丁程鑫最終總的票數逼近6000萬,可見粉絲在這張榜單上花費的金錢數額不菲。在資本和節目的眼裡,可能這才是丁程鑫最大的價值。
流量和演技之間有無必然聯繫難以驗證,但流量和資本正相關不容置疑。
縱觀《演員2》最終9強選手陳宥維、丁程鑫、何昶希、馬伯騫、任敏、賀開朗、辣目洋子、張月和胡杏兒,會發現節目進行到最後實力派戲骨早已全軍覆沒,40+女演員除胡杏兒外業已集體殺青。最終留在舞臺上的9人,以何昶希、丁程鑫為代表的流量咖佔據半壁江山。
當粉絲有權介入到偶像生產當中,影視市場便不可避免的陷入「資本引導粉絲消費——粉絲消費驗證偶像價值——偶像價值吸引資本投入」的怪圈。《演員2》不過是把市場殘酷且真實的一面展現在大眾面前——流量明星的確比過氣的演員更受資本青睞,因為他們有粉絲,而粉絲就是資本。
擁有了受眾就意味著擁有了市場,無論「人氣」和「流量」飽受多少苛責,這些依然是影響一個演員或節目資源的重要因素。在注意力經濟的宏觀環境下,只有受眾為明星買單,才會有廣告主為節目買單。
不只是郭敬明鍾愛流量,相比上一季,觀眾也不難發現《演員2》中的陳凱歌也不如從前那般嚴厲。許是經過上一季的洗禮和近兩年與年輕演員接觸更加密切,陳凱歌像是已經完全適應了新時代娛樂圈的生存法則。面對演員他誇讚為主,對待流量新人也最多進行中和性的批評。陳凱歌明顯感覺到儘管節目請他來做導師,但他決定不了選手之後的走向,能決定的說到底還是流量。
《演員2》有多渴望流量加持,從它大膽啟用沉寂近一年的肖戰也能看出。
儘管肖戰在決賽中出現不足五分鐘,可自從公布肖戰加盟《演員2》的消息後,只要有關節目的內容必然會和肖戰掛鈎,肖戰的粉絲也不遺餘力的為總決賽宣傳。這種效果是《演員2》中的任何一位導師或演員都未曾達到過的。此次來到《演員2》總決賽,對肖戰而言是個全面復出的契機,但能否順利全面復出,還有待時間驗證。不過他為節目帶來的播放量、流量和聲勢浩大的輿論效應卻是即刻得到驗證。
如今一場大戲結束,觀眾對節目的褒貶不一,有的觀眾認為《演員2》是「利潤至上」,雖然嘴上說著演技才是根本,實質上還是在吹捧流量。也有人持反對意見,年輕就是資本,有話題又受歡迎,為何就不能被市場選擇。
在影視行業,流量與演員不可分的關係始終存在,只是時常不被拿到面上討論。誠然,《演員2》並不是一個能夠培育演員的舞臺,但它的確開始引發我們理性的看待流量。市場對流量的需求從未消失。無論如何,流量都不會死,因為它是由市場決定的,由觀眾決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