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依東望:望的就是畢其一生.

2021-02-23 為你寫下一個故事

十五從軍徵,八十始得歸,道逢鄉裡人,家中有阿誰?73歲的司馬懿走到了人生的盡頭,

他站在洛水旁,依依東望, 望著他畢其一生的成就,榮耀和抱負,望著他畢其一生的時間,也望著北邙山上的累累白骨,他曾是別人手中的劍,最終他變成了一個執刀者,

一生的忍辱負重,一生的權力鬥爭,都不足以抗爭他內心的恐懼,他害怕失去,但是擁有的東西還是在不斷的離開,

後來他明白了依依東望,望的就是畢其一生,望的就是時間,望的就是人心,還記得給我啟蒙的歷史老師說過:讀史就是在讀人心。

我用了倆個禮拜的時間把這部電視劇看完了,本來想著周二的時候,寫一篇楊修之死,但是我想了一下,還是把整部劇看完在做一個詳細的談論吧,

這部劇是我最近這倆年看到的電視劇裡最好的,無論是人物塑造,還是對於歷史的尊重都是很不錯的,確實能當的起一部「不二作品」,

不二是佛家用語,有倆個基本點:一是是眾生平等,二是不妄言是非,對錯,好壞,善惡,需要摒棄非黑即白,非正即邪的二元對立的思維方式,不二元對立,即為不二。

我先考慮一個問題,嶽飛和秦檜到底是忠奸之別,還是政見之爭?用我們中學的歷史觀點就會說嶽飛是大英雄,秦檜是奸邪小人,

這種極其狹隘的歷史觀,只會讓我們變得單一化,只懂得趨利避害,不會多元的思考問題,很不幸的是這種中學形成的歷史觀會伴隨一個人很長時間,

直到他長大了,他還用這種簡單的二元史觀來看待中國的現在和未來,

「他們」不鼓勵人的思考,就是單純的區分忠奸善惡,是非曲直,一談起來就說這個人是好人,那個人就是壞人,所以我說:我們中學的歷史教育就是反智的。

說起來楊修之死,人們說他恃才放曠,說他剛愎自用,說他聰明反被聰明誤,說是因為他驕狂導致他的死亡,這些都是他的特點,

而我想說的是,他的死:死於形勢,古代社會是一個士族社會,而士族大家們就需要一個領袖來進行這樣的統治,這些領袖們必須要有真正的才學和高尚的品德,

這樣不僅能夠籠絡人心,也可以穩固自己的統治,其實我們這個民族是有很多這樣的家族的,現在還有這樣傳統的,

比如清河崔氏,我了解到的他們家族裡也有不和「外族」通婚的傳統,就是為了保持他們的百年家風。

電視劇裡演繹的楊修之死,是死於雞肋事件,曹操在和關羽對峙的時候,萌生退意,而楊修通過口令雞肋{食之無味,棄之有肉}也猜到了曹操避戰的心理,

告訴將士們準備撤軍,而曹操以擾亂軍心為由把楊修處死了,看到這裡還有會有人覺得,他擅自揣摩主公的心思,並置軍隊軍心渙散,是罪有應得,其實不然,

更為重要的是在曹丕和曹植的奪嫡之爭中,曹植處於下風,而楊修不顧戰場形勢,強調此時遷都洛陽為曹植爭取最後的希望,

而曹操逐漸明白此人的用心,其實早在鄴城曹植醉酒走御道時{天子專用通道,私闖者是死罪},他已經和太子之位疏遠了。{曹植浪蕩不羈,不知收斂}

而楊修也明白,如果他不這麼做,他和曹植就再也沒有機會了,所以他拼死為了自己的抱負和志向在和命運鬥爭,他不肯退縮,

並不是他不知道戰場的形式,而是他在用這個形式來試探曹操,在和曹操做這個博弈,而曹操明白如果楊修在,

曹植當太子的希望還會有,這就可能使得他努力創造的基業毀於一旦,甚至重蹈袁紹父子的遭遇,

而剛剛提到的士族,他們有他們的優勢,而他們的劣勢,就是對於權力中心的幹預,沒有士族的支持就很難有人才的依附,而這個時候曹操已經統一北方,

有北方的世家大族的支持,雖然楊修家族顯赫,但此一時非彼一時了,所以楊修必殺,為的是曹操這一生的功業,而楊修只是一枚棋子罷了,

清朝著名學者趙翼曾說:曹操用人以權術相馭,劉備以性情相契,孫氏兄弟以意氣相投,而這一句話道出了三人用人的特點。

說到棋子,楊修始終是明白他也是別人手中的刀,所以在臨死前他告訴他的宿敵知己司馬懿:

你我最大的區別就是你能忍而我不能,我在那邊等你,若你忍到最後,過來告訴我,那是走與此時走,有什麼區別?

最後我明白了:這時走你只是別人手中的刀,而那時走你變成了執刀者,而成為執刀者的代價就是那些埋葬的白骨,這個結果是司馬懿想看到的嗎?

很難區分,古代的權力鬥爭都離不開:權,術,勢,而這三者的層次是一步步達到的,而這三個階段正好反映了司馬懿的一生。

當他剛剛開始具有權力的時候,他有他的初心,他的抱負,而官場的鬥爭可不是單純的抱負就可以平衡的,這個時候就需要「術」,這個術就是權術,

需要在能力的範圍裡平衡自己的利益,說白了就是為了達到權力的平衡,為了這個平衡就需要形成一種「勢」,

這個勢不是一個人可以形成的,它需要一部分的人來構成,而這個勢一旦構成大的勢力,就可以影響大局成為一種強大的力量,

舉個例子,曹操之所以不能稱帝,很大的原因是因為以荀彧為首的漢朝官僚是反對的,曹操只要稱帝他就會失去這些大臣的支持,

而曹操數次試探荀彧就是要測試一下這些大臣的忠誠度,

那司馬懿最終追求的是什麼?是絕對的權力嗎?我是認為沒有絕對權力的,皇帝看似享受著永恆的權力,但是他還是受著大臣們的制約,

不斷的約束自己,那司馬懿追逐的是什麼?遼東徵公孫淵殺了1萬人,高平陵事變誅曹爽三族,淮南平叛王凌又牽連7千人,

這些殺伐在他早年是很難想像的,此時他權傾朝野,但是他始終克服不了心中的恐懼,他忍辱負重四朝,

求生是他一生的追求,想死易,想生難,一個人有了必死之心不論你怎麼救是救不活的,而只要想生,不管他遭受怎樣的痛苦,

他都承受,能忍常人不能忍的,是可以成就大事業,但是往往忍到最後,人最初的心已經不在了,司馬懿如此,勾踐如此,忍不是為了「忍」而忍,忍是為了心而忍。

我們轉眼到空城計上,大部分人熟知諸葛亮用一個空城把司馬懿嚇跑了,司馬懿害怕中諸葛亮的埋伏不敢進軍,這些看法都是很表面的,

其實司馬懿知道裡面是空城,而他明白的是諸葛亮一死,他離死亡就不遠了,他功高蓋主,又加上西蜀沒有戰事,最重要的它手裡有兵權,

必然引起曹叡的進一步猜忌,而他也知道他打敗諸葛亮是馬謖之過,而不是司馬之功,他勝之不武,他並不是不想殺諸葛,而是不能殺,

他達到了功成名就,那他也走到了人生盡頭,此時他向孔明請教,依依東望望的是什麼?原來他認為的是那些畢其一生的成就,

而孔明告訴他,依依東望,望的就是畢其一生和時間,

看到這裡,感慨萬千,諸葛亮和司馬懿他們的區別是什麼?諸葛亮的抱負是興復漢室,而司馬懿是什麼?

平定天下,匡扶社稷?我不知道,我目前的所學都不足以解答這個問題,因為人心的變化實在是太難讀懂了,

我讀過一些歷史著作,但是我越來越看不懂歷史了,我也逐漸理解到了歷史所講的時間概念,

這個時間涵蓋著無數人的一生,一個王朝興衰,一個時間結點,而這時間裡充斥這太多,太多的事兒了,

哪有幾句話就可以說清楚的,什麼功過是非,善惡曲直,還重要嗎?最重要的就是人心吧!

我不想把這些歷史人物說到怎樣的完美,或者是怎樣的神話,他們也都是普通的人,他們也有自己的妻兒,

他們也會做一些無釐頭的事兒,司馬懿畢其一生做了一次執刀者,而這次執刀就讓3000多人變成屍骨,如果你是他,你怎麼辦?

你的憤怒,恐懼的執刀就讓很多無辜的人受到犧牲,別他媽和我說政治就應該這樣,成王敗寇,什麼美其名曰的忍辱負重,

都只是你的藉口罷了,難道你依依東望的一生就是這樣嗎?

秋風起兮白雲飛,草木黃落兮雁南歸,簫鼓鳴兮發棹歌,歡樂極兮哀情多。少壯幾時兮奈老何!

影片最後,司馬懿獨自站在洛水旁依依東望,我想他內心應該流淚了,司馬懿畢其一生做了一次執刀者,你我是否會畢其一生做一件「正確」的事兒呢?

精選美文

吐槽,是一種年輕的溝通方式。

「毀童年」的9.6分神作,90%的人當年沒有看懂。

幫我告訴我原來的讀者們小暄兒回來了,

我很想念他們!

但願,在這兒

讓我遇見你

為你寫下一個故事

相關焦點

  • 依依東望,望的是什麼?
    不管我願不願意承認,三年來,似乎一直再重複著工作,從開始的不熟悉,到後來的得心應手,之後在業務上基本就是停滯的狀態。熟悉的環境、熟悉的同事、熟悉的工作,有時候一輩子可能就這樣隨風逝去。這樣的人生,真的很恐怖吧!我們年輕時,可能都有過遠大的抱負和理想,也曾立下過不破樓蘭終不還的flag。但時過境遷,一切仿佛過眼雲煙。我們可能也像司馬懿那樣一生都在依依東望。
  • 依依東望,望的是人心
    大概也只有司馬懿,把這樣的歷史人物一生作為藝術素材,才能代入這樣一個循環的道理:滄海桑田的並非是海與田,而是人;天翻地覆的也不是高山田地,而是人心。以前包括司馬懿的劇,都著重表現在他的「忍」上,而這部劇,我覺著更多的表現在他的「熬」上。他熬死了曹操、諸葛這樣的英雄,熬死了楊修、曹真這樣的對手,熬死了曹丕、曹睿這樣的青壯。
  • 依依東望,望的究竟是什麼?
    司馬懿的一生主要都是在和對手的博弈中度過,曹操、楊修、曹丕、曹叡、諸葛亮這些人對他都是又愛又怕,司馬懿的才智不僅要用於輔佐明君一統天下,還要用於自保。就在和不同的人相愛相殺中,他的一生迎來最後的戰鬥。(孔明此刻緊張的汗流浹背~)兩人同時來到了虛空世界,司馬懿對諸葛亮說:「我在你給孟達的信中找到了四個字:依依東望。孔明,你告訴我,人這一輩子,依依東望什麼?」
  • 依依東望,望的是初心——郭照篇
    而我感觸最深的是司馬懿和諸葛亮關於「依依東望」的那段對話:司馬懿說:「依依東望啊,望的,是畢其一生的抱負;望的,是畢其一生的榮耀;望的,是畢其一生最大的成就!」諸葛亮說:「仲達,依依東望,望的不是成就。望的,就是,畢其一生,是時間。」司馬懿最後又說:「依依東望,是人心。」
  • 行道遲遲,依依東望
    而更大範圍內的依依東望,望的是什麼?其實每個人答案都不一樣吧。司馬超越榮耀和功業,最後的答案是畢其一生。物壯則老,日薄西山,才有依依東望,那麼就不要壯,不往西,運西還之,才是道家真意,丹法真訣。依依,大都與柔弱嬌嫩,春天生機蓬勃的意向相伴。後來引申到思慕想念期盼那春風如沐的時光。但暗自有一種期盼,示弱之情。東方在我們的文化中代表著生機,代表著春天。望者,遠視也,出亡在外,望其還也。但望而不還者多也。所以依依東望總暗有一種難以達到的不甘之情。
  • 依依東望是人心
    尋表明之言,追平生之好,依依東望,故遣有書。」      這封書信是寫給原本魏將,後投蜀漢,又生反念則無以自證的孟達。從諸葛亮的角度來說,其心敞亮,其志明白。那就是,勸孟還是以恢復漢室的大局為重,不去計較那些個人的恩恩怨怨。把道理講講清楚,把道路說說明白,「尋表明之言,追平生之好,依依東望」。而這封信能起到的作用,在諸葛孔明那裡自然也是門清。
  • 比奇葩說更有深度的論點:終其一生只是個平凡人,你會後悔嗎?
    我終其一生都在試圖追求成為不平凡的人,其目的就是為了實現最終的平凡。01此平凡非彼平凡。終其一生的平凡,與年輕時激情洋溢生機勃勃時期的平凡是不一樣的。所以青春就是一朵即將綻開的花,你正含苞待放,你正五彩斑斕。你不是老態龍鍾枯萎凋零。你所理解的那種平凡是經歷滄桑過後的釋然。有一部電影叫《等風來》,女主被派去尼泊爾出差的時候,領導說了一段話,看似殘酷,卻更貼近現實。原文如下:你別給我犯那種俗炮小白領常犯的爛毛病。尼泊爾我不用去我也知道,條件是特差吧?
  • 司馬懿依依東望,終究還是沒能望見自己的初心
    剛開始的時候,司馬懿的初心是人總要爭個對錯。我覺得最明顯黑化的預兆,或者說全劇兩個比較重要的轉折點,一個是在曹睿執意要殺郭照的時候,還有就是在曹睿死之前託孤司馬懿的時候。司馬懿的依依東望,到底還是望不見自己的初心了。
  • 【展訊】「依依東望」— 韓國當代陶藝家曹長鉉個人作品展
    藝術在順應時代潮流的變化中,唯一不變的,就是不斷求新求變的本質。曹長鉉作品展露出的不僅是高麗青瓷製作的深厚素養,還有青瓷之於時代的意義以及對人文的深切關懷。此次展覽是韓國無形文化財古現二代曹長鉉在中國的第二次展覽,展品共計200餘件,依依東望,望的是什麼?希望通過此次展覽可以讓大家看到一個熱愛生活和富有人性的陶藝家。
  • 《大軍師司馬懿》:一頭惡龍的依依東望
    (此句本身就是訛傳,也是「小姑娘」們的其中之一),馬未都也說過:「歷史沒有真相,只殘存一個道理。」是這樣的。對於歷史類的文學藝術作品來說,百分百地還原歷史,並不是什麼高明的做法,中國的史書一貫以連續翔實著稱,想了解歷史,買套《二十四史》來看就好了,沒必要看小說和連續劇。把歷史之中蘊含的人性和道理提煉出來、演繹出來,以更加通俗的方式普及給大眾,這才是文學藝術的任務。
  • 《大軍師司馬懿軍師聯盟+虎嘯龍吟》 依依東望,是人心
    去年夏天,國內突然出了一部神劇《大將軍司馬懿之軍師聯盟》,當時我人還在國外,看了前幾集之後,被其劇情和演員精湛的演技折服,然後便是各種倒時差熬夜追劇的節奏。因為這部連續劇分上下部,而下部《大將軍司馬懿之虎嘯龍吟》,在前幾天剛剛大結局,看完整整兩部的我感受頗深,千頭萬緒,想第一時間和讀者們分享我的收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