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從軍徵,八十始得歸,道逢鄉裡人,家中有阿誰?73歲的司馬懿走到了人生的盡頭,
他站在洛水旁,依依東望, 望著他畢其一生的成就,榮耀和抱負,望著他畢其一生的時間,也望著北邙山上的累累白骨,他曾是別人手中的劍,最終他變成了一個執刀者,
一生的忍辱負重,一生的權力鬥爭,都不足以抗爭他內心的恐懼,他害怕失去,但是擁有的東西還是在不斷的離開,
後來他明白了依依東望,望的就是畢其一生,望的就是時間,望的就是人心,還記得給我啟蒙的歷史老師說過:讀史就是在讀人心。
我用了倆個禮拜的時間把這部電視劇看完了,本來想著周二的時候,寫一篇楊修之死,但是我想了一下,還是把整部劇看完在做一個詳細的談論吧,
這部劇是我最近這倆年看到的電視劇裡最好的,無論是人物塑造,還是對於歷史的尊重都是很不錯的,確實能當的起一部「不二作品」,
不二是佛家用語,有倆個基本點:一是是眾生平等,二是不妄言是非,對錯,好壞,善惡,需要摒棄非黑即白,非正即邪的二元對立的思維方式,不二元對立,即為不二。
我先考慮一個問題,嶽飛和秦檜到底是忠奸之別,還是政見之爭?用我們中學的歷史觀點就會說嶽飛是大英雄,秦檜是奸邪小人,
這種極其狹隘的歷史觀,只會讓我們變得單一化,只懂得趨利避害,不會多元的思考問題,很不幸的是這種中學形成的歷史觀會伴隨一個人很長時間,
直到他長大了,他還用這種簡單的二元史觀來看待中國的現在和未來,
「他們」不鼓勵人的思考,就是單純的區分忠奸善惡,是非曲直,一談起來就說這個人是好人,那個人就是壞人,所以我說:我們中學的歷史教育就是反智的。
說起來楊修之死,人們說他恃才放曠,說他剛愎自用,說他聰明反被聰明誤,說是因為他驕狂導致他的死亡,這些都是他的特點,
而我想說的是,他的死:死於形勢,古代社會是一個士族社會,而士族大家們就需要一個領袖來進行這樣的統治,這些領袖們必須要有真正的才學和高尚的品德,
這樣不僅能夠籠絡人心,也可以穩固自己的統治,其實我們這個民族是有很多這樣的家族的,現在還有這樣傳統的,
比如清河崔氏,我了解到的他們家族裡也有不和「外族」通婚的傳統,就是為了保持他們的百年家風。
電視劇裡演繹的楊修之死,是死於雞肋事件,曹操在和關羽對峙的時候,萌生退意,而楊修通過口令雞肋{食之無味,棄之有肉}也猜到了曹操避戰的心理,
告訴將士們準備撤軍,而曹操以擾亂軍心為由把楊修處死了,看到這裡還有會有人覺得,他擅自揣摩主公的心思,並置軍隊軍心渙散,是罪有應得,其實不然,
更為重要的是在曹丕和曹植的奪嫡之爭中,曹植處於下風,而楊修不顧戰場形勢,強調此時遷都洛陽為曹植爭取最後的希望,
而曹操逐漸明白此人的用心,其實早在鄴城曹植醉酒走御道時{天子專用通道,私闖者是死罪},他已經和太子之位疏遠了。{曹植浪蕩不羈,不知收斂}
而楊修也明白,如果他不這麼做,他和曹植就再也沒有機會了,所以他拼死為了自己的抱負和志向在和命運鬥爭,他不肯退縮,
並不是他不知道戰場的形式,而是他在用這個形式來試探曹操,在和曹操做這個博弈,而曹操明白如果楊修在,
曹植當太子的希望還會有,這就可能使得他努力創造的基業毀於一旦,甚至重蹈袁紹父子的遭遇,
而剛剛提到的士族,他們有他們的優勢,而他們的劣勢,就是對於權力中心的幹預,沒有士族的支持就很難有人才的依附,而這個時候曹操已經統一北方,
有北方的世家大族的支持,雖然楊修家族顯赫,但此一時非彼一時了,所以楊修必殺,為的是曹操這一生的功業,而楊修只是一枚棋子罷了,
清朝著名學者趙翼曾說:曹操用人以權術相馭,劉備以性情相契,孫氏兄弟以意氣相投,而這一句話道出了三人用人的特點。
說到棋子,楊修始終是明白他也是別人手中的刀,所以在臨死前他告訴他的宿敵知己司馬懿:
你我最大的區別就是你能忍而我不能,我在那邊等你,若你忍到最後,過來告訴我,那是走與此時走,有什麼區別?
最後我明白了:這時走你只是別人手中的刀,而那時走你變成了執刀者,而成為執刀者的代價就是那些埋葬的白骨,這個結果是司馬懿想看到的嗎?
很難區分,古代的權力鬥爭都離不開:權,術,勢,而這三者的層次是一步步達到的,而這三個階段正好反映了司馬懿的一生。
當他剛剛開始具有權力的時候,他有他的初心,他的抱負,而官場的鬥爭可不是單純的抱負就可以平衡的,這個時候就需要「術」,這個術就是權術,
需要在能力的範圍裡平衡自己的利益,說白了就是為了達到權力的平衡,為了這個平衡就需要形成一種「勢」,
這個勢不是一個人可以形成的,它需要一部分的人來構成,而這個勢一旦構成大的勢力,就可以影響大局成為一種強大的力量,
舉個例子,曹操之所以不能稱帝,很大的原因是因為以荀彧為首的漢朝官僚是反對的,曹操只要稱帝他就會失去這些大臣的支持,
而曹操數次試探荀彧就是要測試一下這些大臣的忠誠度,
那司馬懿最終追求的是什麼?是絕對的權力嗎?我是認為沒有絕對權力的,皇帝看似享受著永恆的權力,但是他還是受著大臣們的制約,
不斷的約束自己,那司馬懿追逐的是什麼?遼東徵公孫淵殺了1萬人,高平陵事變誅曹爽三族,淮南平叛王凌又牽連7千人,
這些殺伐在他早年是很難想像的,此時他權傾朝野,但是他始終克服不了心中的恐懼,他忍辱負重四朝,
求生是他一生的追求,想死易,想生難,一個人有了必死之心不論你怎麼救是救不活的,而只要想生,不管他遭受怎樣的痛苦,
他都承受,能忍常人不能忍的,是可以成就大事業,但是往往忍到最後,人最初的心已經不在了,司馬懿如此,勾踐如此,忍不是為了「忍」而忍,忍是為了心而忍。
我們轉眼到空城計上,大部分人熟知諸葛亮用一個空城把司馬懿嚇跑了,司馬懿害怕中諸葛亮的埋伏不敢進軍,這些看法都是很表面的,
其實司馬懿知道裡面是空城,而他明白的是諸葛亮一死,他離死亡就不遠了,他功高蓋主,又加上西蜀沒有戰事,最重要的它手裡有兵權,
必然引起曹叡的進一步猜忌,而他也知道他打敗諸葛亮是馬謖之過,而不是司馬之功,他勝之不武,他並不是不想殺諸葛,而是不能殺,
他達到了功成名就,那他也走到了人生盡頭,此時他向孔明請教,依依東望望的是什麼?原來他認為的是那些畢其一生的成就,
而孔明告訴他,依依東望,望的就是畢其一生和時間,
看到這裡,感慨萬千,諸葛亮和司馬懿他們的區別是什麼?諸葛亮的抱負是興復漢室,而司馬懿是什麼?
平定天下,匡扶社稷?我不知道,我目前的所學都不足以解答這個問題,因為人心的變化實在是太難讀懂了,
我讀過一些歷史著作,但是我越來越看不懂歷史了,我也逐漸理解到了歷史所講的時間概念,
這個時間涵蓋著無數人的一生,一個王朝興衰,一個時間結點,而這時間裡充斥這太多,太多的事兒了,
哪有幾句話就可以說清楚的,什麼功過是非,善惡曲直,還重要嗎?最重要的就是人心吧!
我不想把這些歷史人物說到怎樣的完美,或者是怎樣的神話,他們也都是普通的人,他們也有自己的妻兒,
他們也會做一些無釐頭的事兒,司馬懿畢其一生做了一次執刀者,而這次執刀就讓3000多人變成屍骨,如果你是他,你怎麼辦?
你的憤怒,恐懼的執刀就讓很多無辜的人受到犧牲,別他媽和我說政治就應該這樣,成王敗寇,什麼美其名曰的忍辱負重,
都只是你的藉口罷了,難道你依依東望的一生就是這樣嗎?
秋風起兮白雲飛,草木黃落兮雁南歸,簫鼓鳴兮發棹歌,歡樂極兮哀情多。少壯幾時兮奈老何!
影片最後,司馬懿獨自站在洛水旁依依東望,我想他內心應該流淚了,司馬懿畢其一生做了一次執刀者,你我是否會畢其一生做一件「正確」的事兒呢?
精選美文
吐槽,是一種年輕的溝通方式。
「毀童年」的9.6分神作,90%的人當年沒有看懂。
幫我告訴我原來的讀者們小暄兒回來了,
我很想念他們!
但願,在這兒
讓我遇見你
為你寫下一個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