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unze
世界盃後,稍事休息,就抓緊時間惡補了吳秀波的那部軍師聯盟之二《虎嘯龍吟》。
其實,到了這一部,已經和軍師聯盟的初衷沒有多大聯繫了,正兒八經的就是看著司馬家族如何「虎嘯龍吟」吧。
「依依東望」能不能成為這部劇的主導思想,是不是作者們的初衷不敢說,但是,對於想在這部劇裡看出來點什麼來的觀眾,卻是基本在認同這個道理。
「依依東望」是諸葛孔明的版權。《三國演義》中的原著是這樣寫的:亮欲誘達以為外援,竟與達書曰:"往年南徵,歲未乃還,適與李鴻會於漢陽,承知消息,慨然永嘆,以存足下平素之志,豈徒空託名榮,貴為乖離乎!嗚呼孟子,斯實劉封侵陵足下,以傷先主待士之義。又鴻道王衝造作虛語,雲足下量度吾心,不受衝說。尋表明之言,追平生之好,依依東望,故遣有書。」
這封書信是寫給原本魏將,後投蜀漢,又生反念則無以自證的孟達。從諸葛亮的角度來說,其心敞亮,其志明白。那就是,勸孟還是以恢復漢室的大局為重,不去計較那些個人的恩恩怨怨。把道理講講清楚,把道路說說明白,「尋表明之言,追平生之好,依依東望」。而這封信能起到的作用,在諸葛孔明那裡自然也是門清。看到書信的孟達已經無法挽救自己,而看到書信的司馬懿和魏主曹睿則會完全作反間計理會了。
可高人就是高人,智者總是智者,司馬懿會成為諸葛亮心中的一個結那絕非虛言。曹睿只會沉浸於勝利,而司馬懿則從中尋摸,考究,研判諸葛亮的用心。於是,「依依東望」四個字成為司馬懿心中久久沒有解開的一個謎。
諸葛亮這裡的「依依東望」和他平生之志的「依依東望」絕非一回事,同樣和司馬懿讀到這封信時對「依依東望」的理解也不是一回事。當然和筆者所想闡述的「依依東望」也不完全是一回事。
到了曹睿、劉禪那個年代,也就是到了諸葛亮和司馬懿那個年代,諸葛亮是實權派,而司馬懿則時刻還有性命之憂。然而,這兩個人卻是當時唯一能撐起魏蜀這兩個「曹家天下」和「劉家天下」的柱石和根本。所以曹睿只能疑而不能殺,甚至直至臨終託孤。也是一種命運使然,也是一種萬般無奈,把輔命大臣的要職給了司馬家。而諸葛亮既無被殺被貶之慮,更無性命之憂所說,即便以李嚴為首的地方勢力偶有雜音。但沒有了劉備,諸葛亮的任何決定都自然成為先帝的代言。
於是司馬和諸葛的對陣完全可以說不對稱,司馬受制於種種,諸葛則幾無後顧之憂。可是,這樣的對陣,諸葛取得勝算的機會很少,吃了敗仗的故事卻很多。這就從另一個側面說明司馬的才華,司馬的胸襟。
諸葛亮雖然無有了劉備的制約,雖然天時地利自己都不佔,可司馬懿也並無人和的優勢。上有曹睿的猜忌,左右有曹真等的掣肘,可司馬懿幾乎能和諸葛亮打個平手,說明了司馬的智慧,司馬的用兵。
從戰略上講,秦嶺是天然屏障,能阻擋魏軍南下,同樣也能制約蜀軍北伐。一世英名的諸葛亮居然六出祁山都幾乎無功而返,政治因素使然。有著強大的敵人存在,自己的價值方能得以存在,諸葛亮是這樣,司馬懿更是這樣。
於是就都開始琢磨這個「依依東望」了。諸葛亮要說不是望長安,望洛陽那是不可能的,然而到了那個時候,那種地步,也就只是望望而已。司馬懿則是望什麼?若在長安,坐擁雍涼,那就是望洛陽,望著洛陽曹家的天下。可若是回到宛城,回到溫縣,能望到的則是自己不期而遇的福禍。
漸漸地,越是靠近曹家天下的權力中心,司馬家族就把「依依東望」當作最終奪取權力的說辭、指望和信心。於是,只到權傾朝野,殺人如麻以後,司馬懿才突然悟透了諸葛亮這個「依依東望」的真實含義。
「依依東望」是人心。
得人心者得天下。
諸葛孔明和司馬懿惺惺相惜,把擊破曹魏,恢復漢室的希望寄託給了司馬懿。遺憾的是,曹魏最終的確是被司馬家破了,可恢復的不是漢室,也不可能是漢室。這些事若說諸葛完全預料不到,何談曠世奇才,但若說能知道司馬家是哪一位另立山頭,開闢江山,那豈不是真的成了神仙。
關鍵還是那個「依依東望」,那個能推動這個社會向前發展的人心。
漢室如此,雖已糜敗不堪,但曹操只做漢臣,哪怕是真英雄。是人心,這個任何統治者,權勢燻天的人都無法戰勝的東西。只可惜,其子丕不如值,其孫睿不如丕,7歲登基的曹芳,13歲登基的曹髦,14歲登基的曹奐則一代不如一代,他們根本就不知道什麼是「依依東望」。
如此倉促,這般短命,何來東望。
而司馬家族同樣走了這樣的歷程,是那個制約著司馬懿的「依依東望」,使他決定不能叛曹魏。可對於在那種特定環境下長大的司馬昭、司馬炎們則無視那種叫做人心的東西,那個「依依東望」。於是帶給他們司馬家族,帶給無數黎民百姓變成了連年的災難和無盡的屠殺。以至於很快就導致了一點都不比漢末更加衰敗的局面。看看司馬家的天下吧,除了司馬炎還算有所為,自己做了25年皇帝,而接班的司馬衷只做了17年的皇帝,再接下來司馬熾才做了6年,最後一位可憐的晉愍帝司馬鄴滿打滿算不到五年。同樣的一代不如一代,同樣的不懂得「依依東望」的道理。
而起作用的是人心,就是那個「依依東望」。用一種辦法來籠絡人心,哪怕是暫時的,幾代人的足矣。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那些不能理解,不願去顧及那種「依依東望」之情的事情,同樣會發生魏晉的問題,會重複去走曹家和司馬家的老路嗎。
因為,他們無法「依依東望」,他們不願取信於人心。而讀懂「依依東望」的司馬懿根本無法約束那種體制下司馬家日益膨脹的權勢,更無法阻擋下一代人「獨領風騷」的志向。遺憾的是,他們再無人去領悟那個「依依東望」了。於是也就出現了一代不如一代的結果。
也就是回顧點歷史,也就是抒發點感覺。人心這個東西不是那麼容易把握的,不是那麼容易被利用的。其實,過往歷史,歷歷在目,居然看不見的居多,看不清的眾多,看不懂的更多。
人心呀!一個不願意去讀懂就會葬送自己的「怪物」。
「依依東望」,一個寧肯負天下人,也永遠難以想明白的,一個極其淺顯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