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為想從容教育的家長、老師而存在的公眾號。
《你好,李煥英》,觀眾們笑得情不自禁,又哭得情真意切。
感動,為影片中純真的母女情。
我們更想探討的是,賈玲為什麼對媽媽念念不忘,一次次說起母親而哭得稀裡譁拉,一如影片中。
僅僅因為她是媽媽,僅僅因為賈玲很孝順?
可是,在春節的走親訪友中,我也聽到一個真實的案例,說一個女孩,從小被重男輕女、脾氣暴躁的母親各種嫌棄、打罵。成年後,女孩選擇了遠嫁。現在已年過四十,自己兒女成雙,母親也年逾古稀,但她很少回鄉看望母親。她說,會給母親寄錢,但要想對母親有深厚的情誼,這輩子是別想了。
這又是怎樣一種傷痛?
據說網上有個聲討「父母皆是禍害」的群落,粉絲就有十幾萬,不知是真是假。但可見,對父母「愛」的方式有意見的孩子,數量是不少的。
讓孩子對父母有意見的,是哪些「愛」的方式呢?
比如缺愛,如:單親家庭、關係不和、教育外包、父母太忙、父母幼稚等。具體講就是,父母離婚了,一方關心不到孩子;父母關係不好,孩子缺乏安全感;父母沒有帶孩子,孩子由長輩來教養;父母忙於工作,沒空管孩子;父母不成熟,顧自己玩樂,顧不上孩子。
比如假愛,如家長只關注孩子生物層面即吃穿用學習方面的養育,忽視心理層面的撫育,像尊重、愛、信任、支持、自由等,孩子沒有充分感受到。家長對孩子如果只有期待和要求,整天不說別的,說起來就是考試、分數、名次;要的是孩子的出人頭地,接受不了孩子的碌碌無為,孩子就覺得家長的愛不是無條件的。
比如錯愛,指教育方式錯誤,如打罵、諷刺、挖苦、指責、比較等。孩子成績退步,批評;孩子犯了錯誤,打罵,踐行的是「打是親,罵是愛」「不打不成才,不罵不爭氣」的教條,完全不顧及孩子的感受和需求。
於是,我們明白了,讓賈玲無限懷念母親的,不僅僅是功成名就後無法與母親分享的那份孤獨,不僅僅是「父母在,尚有來路;父母不在,只有歸途」的那份感傷,不僅僅是自己萬貫家財卻無法報答母親的那份遺憾。
還有那個孤苦無依時想起來就覺得無限溫暖的人,那份永遠讓人動容的無條件的母愛。
我們回頭來看李煥英對孩子的愛。當曉玲說,以後你的孩子長得好看,一路學霸,18歲就出國留學,足以光宗耀祖時,李煥英說:「玲啊,你這觀點不對啊。我只要我的孩子健康快樂就好了。」
當曉玲無比痛苦又十分渴望想成就母親換種人生活法時,母親還是選擇了自己的父親,偷偷去領了結婚證。此時的曉玲又難受又如釋重負,難受的是母親的人生路還是會重蹈覆轍,如釋重負的是自己還將蒞臨人間做她的女兒,並且母親再三強調孩子胖也沒事,醜也沒事,只要健康快樂就好了。
母親不是說說好聽的,她用不改人生之路的堅定選擇,向曉玲證明了無條件的母愛。
曉玲一再告訴觀眾,自己毫無優點,胖、醜,學習成績落後,從來沒有一次讓母親開心過。求學時總是因為成績的問題,母親屢屢被老師叫到學校受數落;好歹拿到了成人教育專業的錄取通知書,通過偽造出一張風光些的本科錄取通知書,想讓母親在人前爭回臉,不料卻結結實實地露了餡,讓母親丟大了人。
縱然這樣不堪,縱然這樣貌似一無是處,但媽媽呢,卻一直接納她,支持她,給她微笑,給她鼓勵,相信她以後一定能成才。
讓賈玲永遠無法忘懷的,就是這樣一份無私、溫暖的愛吧?母女一場,時光短暫,卻熠熠生輝,點亮一生。
這樣的愛,也不僅僅只有親情,也許還有友情、愛情,正如許多影片、文學作品中謳歌的一樣。
因為是你,無論富裕還是貧窮,我愛你;無論才華橫溢還是籍籍無名,我愛你。
因為是我,無論健康還是疲弱,你愛我;無論成名成家還是一介平民,你愛我。
我不是因為外在的榮耀、光環,而被愛。我只是因為是我,而被接納、被疼愛。
人的內心,都渴望這樣無私無求的愛。
這也許也是影片讓大家動容的原因之一吧。
感謝關注,感謝閱讀和轉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