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物卡片
二、過關測試
1.判斷題
《阿長與<山海經>》表達了作者對長媽媽複雜的感情,又愛又恨,哀其不幸,怒其不爭。 ( ×)
2.簡答題
(1)本文是以什麼線索把作者與阿長之間的事情串聯起來的?
【答案】以兒時對阿長情感態度的起伏變化為線索。
(2)請將「我」對長媽媽的感情變化填在橫線上。
不大佩服 →不耐煩 →空前的敬意 →敬意消失 →新的敬意
(3)「我」憎惡、討厭阿長的原因是什麼?「我」對阿長產生敬意的原因又是什麼?
【答案】憎惡、討厭阿長是因為「我」以為她滿肚子是麻煩的禮節以及知道她謀害了我的隱鼠;對阿長產生敬意是因為她常常對「我」講「長毛」的故事以及給「我」買來《山海經》。
(4) 「仁厚黑暗的地母呵,願在你懷裡永安她的魂靈!」是《阿長與<山海經>》的結尾,這一句在內容和結構上有何作用?
【答案】內容上,直抒胸臆,抒發了魯迅對保姆阿長的深切懷念之情;結構上,總結全文。
(5)題目能不能改成《長媽媽與<山海經>》?這樣是否更能表達敬意呢?
【答案】不能。①不同的稱呼,標誌著不同的身份與不同的情感。文章前一部分所寫的人物行狀,多用抑筆,又是「不大佩服她」,又是「討厭」,又是「不耐煩」,又是「麻煩」,倘用「長媽媽」稱呼,名實不符,用「阿長」名副其實。②題目用的是46歲寫作時的口氣,宜用「阿長」稱呼,且「阿」字有親暱的意味。
三、中考連結
【2007年江蘇鎮江卷】
《朝花夕拾》是魯迅先生惟一的一本回憶散文集。阿長是人名,《山海經》是書名,二者本沒有什麼關聯,可作者為什麼用「阿長與《山海經》」作為文章的題目?通過對這一段童年生活的回憶,作者抒發了對阿長怎樣的感情?
示例:①阿長是「我」的保姆,她買來了「我」渴望已久的「最為心愛的寶書」繪圖《山海經》,所以文章以「阿長與《山海經》」為題。(2分)②作者通過對這一段童年生活的同憶,抒發了對長媽媽的懷念、感激、祝福、祈禱之情。
【2011年天津卷】
在魯迅深情的筆下,我們認識了那位「給哥兒買來『三哼經』」的保姆長媽媽(阿長)。
【2012年江蘇宿遷卷】
《朝花夕拾》中給「我」買《山海經》的人是阿長(或長媽媽)。
【2014年浙江溫州卷】
根據句子寫出相應人物。
仁厚黑暗的地母呵,願在你懷裡永安她的魂靈!
「她」是阿長(長媽媽)
【2019年江蘇揚州卷】
散文集《朝花夕拾》,記錄了魯迅先生從童年到青年時期的生活經歷。閱讀下面語段,回答問題。(4分)
我的保姆,長媽媽即阿長,辭了這人世,大概也有了三十年了罷。我終於不知道她的娃名,她的經歷;僅知道有一個過繼的兒子,她大約是青年中塞的孤孀。
語段中,魯迅對她有不同的稱呼。因她謀害隱鼠等,幼年的魯迅憎惡地稱她為「阿長」;多年後,當他回眸利用告假的時間給我買了我念念不忘的《山海經》這件事,魯迅先生對她充滿敬意和懷念,深情地稱她為「我的保姆」「長媽媽"。(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