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深夏晚晴天ZMH
1960年,美國編劇吉恩.羅登貝瑞拿著自己撰寫的劇本,去拜訪各大電影公司,希望有公司能收購併投拍成電視劇。
但因為他劇本裡的情節與當時的電視劇風格格格不入,並沒有人願意收購。
最後,只有一家小型電影公司德斯魯工作室看中了劇本。吉恩雖然失望,但經過長達三年的談判,他還是與德斯魯達成了合作。
誰也沒想到,這個出師不利的作品,在往後的半個多世紀裡,發展成一個包含7部電視劇、1部動畫片、13部電影的超級大IP,成為全世界最著名的科幻影視系列之一。
這個科幻界的超級大IP,就是《星際迷航》。
《星際迷航》系列描述了一個樂觀的未來世界,人類與外星種族一起建立了一個星際聯邦。在那裡,科技高度發達,沒有疾病、種族差異、貧窮、偏執與戰爭。
該系列以其天馬行空的想像,大量的科幻元素以及無微不至的人文關懷,多年來一直備受世界各地科幻迷的喜愛。
其構造的充滿人道主義精神的全星系烏託邦社會,更是令人神往不已。
自從上世紀60年代面世以來,關於《星際迷航》系列裡的宗教、哲學、科技、政治等方面的探討多如牛毛,但卻鮮有人就其未來觀點背後的經濟學進行討論。
作為上世紀70年代生人,法國作家馬努.薩阿迪亞8歲就成為《星際迷航》的死忠粉。
這數十年來,《星際迷航》系列陪伴了他的成長,他也見證了《星際迷航》系列的發展成熟。
現如今,馬努憑藉著自己深厚的科學史和經濟學史專業的背景,加上為《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金融時報》等知名報社撰寫經濟與科技類文章的經驗。
對《星際迷航》系列裡的經濟學進行分析,形成了《星際迷航經濟學》一書。
在書中,我們不僅得以一窺經典科幻作品所想像的未來世界,更能從經濟學的視角,看到在豐裕的經濟環境中,科技的進步將會如何引領社會體系的演變。
以及在後稀缺時代裡,人類情感、心理與行為的變革。
今天,我們將和馬努一起走進他的《星際迷航經濟學》,看看在《星際迷航》系列所暢想的未來世界裡,經濟的變化是如何影響人類的生活。
閉上眼睛想像一下,假如有這樣一個社會:
科技高度發達,經濟豐裕。所有人都能夠輕易、免費地得到生活所需的一切必需品,人們不必再為錢發愁,金錢在這裡沒有任何意義,也不存在任何有酬勞的工作。
在這樣的社會裡,你不需要為了生存違心地做任何事。你可以按自己的想法隨心所欲地生活,也不會受到任何指責。
假設你活在這樣的社會裡,你會選擇如何度過自己的一生?
在無需為生存憂慮的環境下,你還會選擇工作嗎?
事實上,《星際迷航》系列故事就是設定在這樣的社會中展開的。
出人意料的是,在豐裕的經濟環境裡,在沒有任何報酬的情況下,星聯中的公民反而是自願地勤奮工作。
既然工作已經不再是人們生存的先決條件了,那人們又為何還要工作?經濟體系又該如何保持活力?
對此,馬努是這樣分析《星際迷航》裡的社會:
在未來經濟豐裕的社會當中,工作不再是必需,人們也不能再靠財富,或是其他優渥的物質來獲取相應的社會地位。
在這樣的社會裡,想要得到廣泛認可,就需要通過無償工作和分享才華來獲得。
如此看似充滿理想主義的情節設定,卻暗含著一定的合理性。
工作不再成為人們生存的先決條件,每個人都必須拷問自己為何工作,因為這個問題的答案,關於每一個個體自身存在的意義。
或許你會覺得這樣的假設未免太過烏託邦,但實際上,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已經可以窺見這樣的傾向。
早些年,有媒體報導稱,在鄭州,有一群環衛工人因為房子拆遷獲得了巨額補償,身家超千萬。
面對著可能一輩子都享用不完的家產,這群環衛工人卻還是一如既往地做著自己的本職工作。
當有人問他們,為何還要幹著這份苦活時,其中一人說,剛開始自己也學著做兩年土豪,每天逛逛溜溜,但時間一長,卻感覺渾身不自在。
後來還是坐不住,就繼續回來幹活。
在這樣的現實案例裡,對這群環衛工人來說,個人與家庭的生活,早已擺脫了物質條件的束縛,達到了一種豐裕的程度。
工作不再是為了報酬,只是為了讓自己的生活更有意義。
其實,這就是《星際迷航》暢想的未來裡最好的例證。
在《星際迷航》裡,星聯公民不必再為金錢憂愁,也不用再通過工作來獲取生活所需物資,主要得益於一臺叫做複製器的機器。
顧名思義,複製器是一種能夠複製物品的機器,人們通過複製器,能夠快速地複製幾乎任何東西,除了某些受到限制和保護的物品,比如武器。
複製器在星聯社會裡隨處可見,它可以在廣泛程度上即時提供一切事物,包括任何食物、衣物、以及人們夢想得到的物品,而人們幾乎無需為此花費多少。
值得注意的是,這種奇妙的機器裝置,正是《星際迷航》裡星聯社會經濟體系的核心。
在我們所處的世界中,我們常常利用市場與定價機制,來解決供需不平衡造成的各種問題。
但在星聯社會裡,由於複製器的大量存在,公民能夠隨時隨地獲取自己生活所需的一切物資,供需不平衡將不復存在,而市場也隨之失去了存在的意義。
複製器將人類的生活大幅度地提高到一個嶄新的水平,也完全改變了人類社會的勞動分工模式。
機器完全承擔了重複性高、能源密集型的低技能高產出的勞動。人類則可以把精力集中在高技能低產出的勞動當中。
在這樣的社會裡,能夠通過複製器得到的東西變得極其廉價,反倒是那些無法通過複製器得到的,或者帶有人類情感、能引發人類獨特感觸的物品將會變得尤其珍貴。
在《星際迷航.「深空」九號》這一季的結尾中,傑克.西斯科在一場古董拍賣會上,買了一張1951年的真品——威利.梅斯棒球卡,作為給父親的禮物。
馬努指出,這樣的情節設定,恰恰說明了,在科技高度發展的社會中,華麗的奢侈品或昂貴的物品都不再具有特別的價值,因為人們可以通過複製器輕易地獲得。
相反,真正值得擁有的、是具有特別意義的古董。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我們今天的生活,已經有了《星際迷航》所構築的未來社會的雛形。大規模的機器生產製造,讓我們能夠以相對便利的方式獲得生活物資。
機器製作的物品,已經變得越來越廉價,反倒是有人工幹預的、帶有人類情感的物品愈發顯得更加昂貴和難得。
在《星際迷航》裡,複製器能夠即時地為星聯公民提供一切物品。
或許你會疑惑,複製器真的能夠無條件供應而不用擔心有一天資源枯竭嗎?
畢竟我們都知道,地球上的資源都是有限的,這種有限的資源在某種程度上,也是制約人類社會發展的關鍵。
何況,在其他眾多的科幻作品中,在很多作品所暢想的未來裡,沒少是因為資源枯竭而導致了一系列的災難。
既然這樣,那為何《星際迷航》還敢假設未來的資源可以源源不斷地供應?
對此,馬努分析道,《星際迷航》系列假定的背景是,人類的絕大多數經濟問題已經得到解決。
之所以敢做這樣的假設,是因為那時候,科技的發展促進了技術替代,使得人類社會的發展能夠擺脫自然資源的桎梏。
傳統觀念認為,自然資源是有限的。某種程度上來說,我們直觀感知到的一切東西都是短缺的,包括人類自身的存在都是有限的。
但現實卻比我們所感知到的複雜得多。
雖然就目前的情況來看,自然資源的稀缺對我們來說依舊是限制,但人類已經意識到了這個問題,也在逐步開發使用替代資源。
比如我們所熟知的石油資源,儘管現在還沒到枯竭的時候,但由於預知到未來某一天,有限的石油資源一定會耗盡。
人類已經開始開發使用其他新能源,來替代逐漸減少的石油資源。
隨著人類技術水平的發展,等到石油資源完全枯竭耗盡時,人類早已可以利用替代技術,開發並大規模使用替代能源。
從這個角度來說,在未來,有限的自然資源並不會制約人類經濟發展。「就經濟而言,並沒有自然極限這種東西,有的只是供求曲線」。
作為一部誕生於上世紀60年代的科幻作品,《星際迷航》系列以其極具前瞻性的想像力,為我們構築了一個迷人且樂觀的未來世界。
如今半個世紀過去了,當我們回望《星際迷航》時,驚喜地發現其中的很多設想都已經在逐步變成了現實。
作為與人類社會息息相關的科學,經濟學與我們每個人都密切相關,深刻地影響著每個人的生活。
理解《星際迷航》裡的社會經濟,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思考未來,而這一切,或許可以從馬努的《星際迷航經濟學》開始。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