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際迷航經濟學》:從《星際迷航》裡看未來社會可能的經濟體系

2020-11-12 深夏晚晴天ZMH

文 | 深夏晚晴天ZMH


1960年,美國編劇吉恩.羅登貝瑞拿著自己撰寫的劇本,去拜訪各大電影公司,希望有公司能收購併投拍成電視劇。


但因為他劇本裡的情節與當時的電視劇風格格格不入,並沒有人願意收購。


最後,只有一家小型電影公司德斯魯工作室看中了劇本。吉恩雖然失望,但經過長達三年的談判,他還是與德斯魯達成了合作。


誰也沒想到,這個出師不利的作品,在往後的半個多世紀裡,發展成一個包含7部電視劇、1部動畫片、13部電影的超級大IP,成為全世界最著名的科幻影視系列之一。


這個科幻界的超級大IP,就是《星際迷航》。


《星際迷航》系列描述了一個樂觀的未來世界,人類與外星種族一起建立了一個星際聯邦。在那裡,科技高度發達,沒有疾病、種族差異、貧窮、偏執與戰爭。


該系列以其天馬行空的想像,大量的科幻元素以及無微不至的人文關懷,多年來一直備受世界各地科幻迷的喜愛。


其構造的充滿人道主義精神的全星系烏託邦社會,更是令人神往不已。



自從上世紀60年代面世以來,關於《星際迷航》系列裡的宗教、哲學、科技、政治等方面的探討多如牛毛,但卻鮮有人就其未來觀點背後的經濟學進行討論。


作為上世紀70年代生人,法國作家馬努.薩阿迪亞8歲就成為《星際迷航》的死忠粉。


這數十年來,《星際迷航》系列陪伴了他的成長,他也見證了《星際迷航》系列的發展成熟。


現如今,馬努憑藉著自己深厚的科學史和經濟學史專業的背景,加上為《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金融時報》等知名報社撰寫經濟與科技類文章的經驗。


對《星際迷航》系列裡的經濟學進行分析,形成了《星際迷航經濟學》一書。


在書中,我們不僅得以一窺經典科幻作品所想像的未來世界,更能從經濟學的視角,看到在豐裕的經濟環境中,科技的進步將會如何引領社會體系的演變。


以及在後稀缺時代裡,人類情感、心理與行為的變革。


今天,我們將和馬努一起走進他的《星際迷航經濟學》,看看在《星際迷航》系列所暢想的未來世界裡,經濟的變化是如何影響人類的生活。



1、豐裕的經濟環境裡,工作的動力就是探尋自我存在的意義


閉上眼睛想像一下,假如有這樣一個社會:


科技高度發達,經濟豐裕。所有人都能夠輕易、免費地得到生活所需的一切必需品,人們不必再為錢發愁,金錢在這裡沒有任何意義,也不存在任何有酬勞的工作。


在這樣的社會裡,你不需要為了生存違心地做任何事。你可以按自己的想法隨心所欲地生活,也不會受到任何指責。


假設你活在這樣的社會裡,你會選擇如何度過自己的一生?


在無需為生存憂慮的環境下,你還會選擇工作嗎?


事實上,《星際迷航》系列故事就是設定在這樣的社會中展開的。


出人意料的是,在豐裕的經濟環境裡,在沒有任何報酬的情況下,星聯中的公民反而是自願地勤奮工作。



既然工作已經不再是人們生存的先決條件了,那人們又為何還要工作?經濟體系又該如何保持活力?


對此,馬努是這樣分析《星際迷航》裡的社會:


在未來經濟豐裕的社會當中,工作不再是必需,人們也不能再靠財富,或是其他優渥的物質來獲取相應的社會地位。


在這樣的社會裡,想要得到廣泛認可,就需要通過無償工作和分享才華來獲得。


如此看似充滿理想主義的情節設定,卻暗含著一定的合理性。


工作不再成為人們生存的先決條件,每個人都必須拷問自己為何工作,因為這個問題的答案,關於每一個個體自身存在的意義。


或許你會覺得這樣的假設未免太過烏託邦,但實際上,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已經可以窺見這樣的傾向。


早些年,有媒體報導稱,在鄭州,有一群環衛工人因為房子拆遷獲得了巨額補償,身家超千萬。


面對著可能一輩子都享用不完的家產,這群環衛工人卻還是一如既往地做著自己的本職工作。



當有人問他們,為何還要幹著這份苦活時,其中一人說,剛開始自己也學著做兩年土豪,每天逛逛溜溜,但時間一長,卻感覺渾身不自在。


後來還是坐不住,就繼續回來幹活。


在這樣的現實案例裡,對這群環衛工人來說,個人與家庭的生活,早已擺脫了物質條件的束縛,達到了一種豐裕的程度。


工作不再是為了報酬,只是為了讓自己的生活更有意義。


其實,這就是《星際迷航》暢想的未來裡最好的例證。


2、後稀缺時代,唯一值得擁有的是具有特別意義的古董


在《星際迷航》裡,星聯公民不必再為金錢憂愁,也不用再通過工作來獲取生活所需物資,主要得益於一臺叫做複製器的機器。


顧名思義,複製器是一種能夠複製物品的機器,人們通過複製器,能夠快速地複製幾乎任何東西,除了某些受到限制和保護的物品,比如武器。


複製器在星聯社會裡隨處可見,它可以在廣泛程度上即時提供一切事物,包括任何食物、衣物、以及人們夢想得到的物品,而人們幾乎無需為此花費多少。


值得注意的是,這種奇妙的機器裝置,正是《星際迷航》裡星聯社會經濟體系的核心。



在我們所處的世界中,我們常常利用市場與定價機制,來解決供需不平衡造成的各種問題。


但在星聯社會裡,由於複製器的大量存在,公民能夠隨時隨地獲取自己生活所需的一切物資,供需不平衡將不復存在,而市場也隨之失去了存在的意義。


複製器將人類的生活大幅度地提高到一個嶄新的水平,也完全改變了人類社會的勞動分工模式。


機器完全承擔了重複性高、能源密集型的低技能高產出的勞動。人類則可以把精力集中在高技能低產出的勞動當中。


在這樣的社會裡,能夠通過複製器得到的東西變得極其廉價,反倒是那些無法通過複製器得到的,或者帶有人類情感、能引發人類獨特感觸的物品將會變得尤其珍貴。


在《星際迷航.「深空」九號》這一季的結尾中,傑克.西斯科在一場古董拍賣會上,買了一張1951年的真品——威利.梅斯棒球卡,作為給父親的禮物。


馬努指出,這樣的情節設定,恰恰說明了,在科技高度發展的社會中,華麗的奢侈品或昂貴的物品都不再具有特別的價值,因為人們可以通過複製器輕易地獲得。


相反,真正值得擁有的、是具有特別意義的古董。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我們今天的生活,已經有了《星際迷航》所構築的未來社會的雛形。大規模的機器生產製造,讓我們能夠以相對便利的方式獲得生活物資。


機器製作的物品,已經變得越來越廉價,反倒是有人工幹預的、帶有人類情感的物品愈發顯得更加昂貴和難得。


3、自然極限不會成為未來社會的限制,技術替代將成為應對有限自然資源的最佳方法


在《星際迷航》裡,複製器能夠即時地為星聯公民提供一切物品。


或許你會疑惑,複製器真的能夠無條件供應而不用擔心有一天資源枯竭嗎?


畢竟我們都知道,地球上的資源都是有限的,這種有限的資源在某種程度上,也是制約人類社會發展的關鍵。


何況,在其他眾多的科幻作品中,在很多作品所暢想的未來裡,沒少是因為資源枯竭而導致了一系列的災難。


既然這樣,那為何《星際迷航》還敢假設未來的資源可以源源不斷地供應?


對此,馬努分析道,《星際迷航》系列假定的背景是,人類的絕大多數經濟問題已經得到解決。


之所以敢做這樣的假設,是因為那時候,科技的發展促進了技術替代,使得人類社會的發展能夠擺脫自然資源的桎梏。



傳統觀念認為,自然資源是有限的。某種程度上來說,我們直觀感知到的一切東西都是短缺的,包括人類自身的存在都是有限的。


但現實卻比我們所感知到的複雜得多。


雖然就目前的情況來看,自然資源的稀缺對我們來說依舊是限制,但人類已經意識到了這個問題,也在逐步開發使用替代資源。


比如我們所熟知的石油資源,儘管現在還沒到枯竭的時候,但由於預知到未來某一天,有限的石油資源一定會耗盡。


人類已經開始開發使用其他新能源,來替代逐漸減少的石油資源。


隨著人類技術水平的發展,等到石油資源完全枯竭耗盡時,人類早已可以利用替代技術,開發並大規模使用替代能源。


從這個角度來說,在未來,有限的自然資源並不會制約人類經濟發展。「就經濟而言,並沒有自然極限這種東西,有的只是供求曲線」。



作為一部誕生於上世紀60年代的科幻作品,《星際迷航》系列以其極具前瞻性的想像力,為我們構築了一個迷人且樂觀的未來世界。


如今半個世紀過去了,當我們回望《星際迷航》時,驚喜地發現其中的很多設想都已經在逐步變成了現實。


作為與人類社會息息相關的科學,經濟學與我們每個人都密切相關,深刻地影響著每個人的生活。


理解《星際迷航》裡的社會經濟,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思考未來,而這一切,或許可以從馬努的《星際迷航經濟學》開始。

(完)

相關焦點

  • 《星際迷航經濟學》:在富足到什麼都不缺的世界裡,人們如何生活
    馬努·薩阿迪亞(Manu Saadia)是一位專欄作家,有著科學史及經濟學史專業背景的他曾為《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金融時報》《華爾街日報》和《商業內幕》等多家媒體撰寫經濟和科技文章。出於對《星際迷航》的痴迷,他曾經翻找過各種與《星際迷航》有關的論述,赫然發現,居然沒有關於經濟學的!
  • 答案在《星際迷航》裡
    對《星際迷航》系列裡的經濟學進行分析,形成了《星際迷航經濟學》一書。在書中,我們不僅得以一窺經典科幻作品所想像的未來世界,更能從經濟學的視角,看到在豐裕的經濟環境中,科技的進步將會如何引領社會體系的演變。
  • 比《星際迷航》更精彩的10部星際迷航電影
    從表面上看,新的演員陣容穿著經典星際艦隊制服的升級版本,還有大量熟悉的外星種族不時湧現,而且詭秘地引入了許多星際迷航擴展宇宙鮮為人知的行星和歷史。反觀吉恩·羅登貝瑞的老版《星際迷航》系列,極力營造了一個和平主義、人本主義的未來社會,那裡的企業號也裝備著武器,但只是作為所有其他方法失敗了後的安全預防措施Z 計劃。老版《星際迷航》的主角們與神秘博士擁有同樣的世界觀,熱衷於宇宙旅行,對"探索陌生的新世界,尋找新的生活和新文明"更感興趣,而不是動輒大打出手——新版《星際迷航》電影卻喜歡這樣。
  • 《星際迷航》的科普力
    超光速旅行仍然是人類對暢遊宇宙最美好的一個夢,在這個夢裡,《星際迷航》已經率先超越了愛因斯坦。1964年,《星際迷航》(Star Trek)的創作者 Gene Roddenberry 第一次勾畫關於探索外太空的電視劇時,他肯定沒有料到一場跨越科幻與現實的旅程即將啟航。那時的世界與現在截然不同。
  • 看了那麼多年的《星際迷航》,那你知道《星際迷航》之父是誰嗎?
    從那以後,該系列一直在製作,羅登貝瑞本人也成為了「《星際迷航》神話」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星際迷航》的粉絲們眼裡,羅登貝瑞不僅是一個編劇,還是一個真正的夢想家,他摒棄了許多科幻小說的虛無主義,轉而追求人類充滿希望、烏託邦式的未來。
  • 星際迷航:人的邊疆
    這些不同,一定程度上導致了星戰與星際迷航的受眾面的不同,相比於星際迷航,星球大戰的戰艦戰鬥、光劍決鬥顯然都顯得更具有吸引力,而簡單易懂的情節、略帶東方神秘主義色彩的設定也在彼時的北美吸引了更龐雜的人群,因此,《星球大戰:原力覺醒》全球票房在上映第53天就突破了20億,而同為新世代重啟版的《星際迷航:開啟未來》全球票房堪堪不過4億。
  • 《星際迷航3》
    也有粉絲稱:「這不是父輩們熟悉的《星際迷航》,但仍感覺是鐵桿粉絲所忠愛的、原汁原味的《星際迷航》,而且它有的正是這個夏天需要的那種溫暖、包容、讓人愉悅的娛樂性,以及永恆不變的探索精神。」值得一提的是,在爛番茄上《星際迷航》的指數為95%,《星際迷航: 暗黑無界》的指數為86%,以目前試映的口碑反饋來看,第三部將有望延續前兩部的好口碑。
  • 科幻大片:《星際迷航》
    要說這科幻電影吶,不得不提《星際迷航》系列,1960年代誕生,描述了一個樂觀的未來世界,包含各類天馬行空的想像、精密的世界觀和大量的硬科幻元素。
  • 《生活大爆炸》裡的《星際迷航》梗
    本文來自豆瓣網友大奇特作為科幻小說的書呆子——謝耳朵、雷納德、霍華德和拉傑都是《星際迷航》的鐵粉兒。
  • 看星際迷航系列必須懂的8個關鍵詞
    《星際迷航》作為一套發展了整整半個世紀的科幻電影常青樹,普通觀眾能否get到這套獨特科幻體系中的精髓?這裡要告訴各位,小白觀影《星際迷航3》完全不會產生任何問題,因為作為一部耗資超過2億美元的科幻巨製,《星際迷航3》的基礎出發點是以大眾審美作為出發點的。
  • 星際迷航大爆炸 - 第二季【上】
    獵戶座星人在星際迷航宇宙裡多次出現,但幾乎都沒有被正面描寫過。以至於他們成為了最神秘的外星種族之一,而所知的內容裡有一條就是,獵戶座的女性有著綠色的皮膚,會散發出大量費洛蒙,使異性無法抵抗其魅力。而她們也會被作為奴隸販賣到宇宙的各個地方。
  • 《星際迷航》原來是一部預言片?
    千呼萬喚中,《星際迷航3:超越星辰》今天終於在中國上映了!除了電影迷,科學家們也對這部神作頗為關注——當然,他們是為了影片中的太空科技。而NASA哥達德空間飛行中心的David Allen則指出,現代社會已有不少技術超越了曾經的《星際迷航》。NASA檢測「企業號」真實性
  • "星際迷航"系列科普
    《進取號》的成員  《星際迷航》編劇的科技神預言  《星際迷航》的影響力不僅僅體現在文藝作品上,更讓人引以為傲的是劇集和電影裡的很多科技已經成為了現實,被應用在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劇中的通訊器,如同金色的翻蓋手機  我們日常用的手機,其靈感來源於星際迷航裡的通訊器,這可是翻蓋機的原型。摩託羅拉董事長馬丁·庫珀在1973年發明了世界上第一臺手機,而他的靈感正是來自於《星際迷航》。
  • 不懂這些《星際迷航3》的梗,看了也浪費錢
    倆人的站位都一毛一樣!《星際迷航》系列有個喜歡毀船的傳統。在1979年星際迷航第一部電影《無限太空》中,他就曾經拒絕踏入傳送器。 怪不得看電影裡,他被傳送時這麼大的反應。《星際迷航》之父吉恩·羅登拜瑞 在《星際迷航3》裡,這個空間站聚集了來自周邊,甚至更遠地方的外星人。就像地球村一樣的存在。
  • 《星際迷航》 50 年,它過時了嗎?
    看完《星際迷航:超越星辰》兩天後,我去參加了一場以展望未來為主題的藝術展開幕,在展覽手冊上寫著著名科幻作家劉慈欣的一段話:「人類已經失去了開拓太空的熱情,把目光從星空收回。如果人類期望一個光明的未來,現在就需要做出改變。我們必須離開由技術構築的安樂窩,面向太空開始第二次大航海時代,邁出離開搖籃的步伐,否則,搖籃中的未來肯定是暗淡的。」
  • 《星際迷航》裡的致敬和彩蛋全在這了!
    為了紀念星際迷航50周年,影片特意推出了一款致敬版海報。很明顯,這是在紀念1979年《星際迷航1:無限太空》的同款海報。這張合影正是原初系列班底最後一部電影《星際迷航6:未來之城》的劇照。這些演員中已經有3位離世,電影以這種特殊的形式,向原初系列的演員進行了致敬。3、966天
  • 《星際迷航》中預言的現實科技
    《星際迷航》是一部美國科幻系列影視作品,靈感來自于吉恩·羅登伯裡在20世紀60年代提出的星際旅行的想法。自1966年播出第一集之後,到2005年5月一共製作並播放了725集。而其中可能不會引起人們太大注意的是其中出現的一些科技。事實上,《星際迷航》展現了很多未來的科學技術,而且很多都被慢慢變成了現實!作為一部科幻影視劇,我們不得不驚嘆其對現實科技世界的影響力。下面就讓我們看看那些曾經出現在《星際迷航》中,最終被實現的科學技術。《星際迷航:初代》由尤金·羅登伯裡製作,在1966年9月8日首次播出。這一系列一共製作了三季。
  • 歷久彌新的經典 盤點《星際迷航》
    1966年《星際迷航:原初》播出第一季,星際迷航元年開啟,首部作品保持著系列最高口碑。隨後《星際迷航2:可汗怒吼》成為早年最精彩的一部作品,「星際迷航」的電視劇續作也陸續重生,其中最有名的是《星際迷航:下一代》,故事發生在最早一版故事之後約100年,一組新的船員在新的星艦上展開了和前輩們類似的冒險。星際迷航的熱潮在美國一直持續到了1990年代後期。1996年《星際迷航8:第一次接觸》拿到新千年重啟前系列作品的最高票房。2002年《星際迷航10:剋星》上映,老版本就此在大銀幕上完結。
  • 《星際迷航》13部合集 ! 經典收藏
    《星際迷航》(Star Trek,又譯作《星際旅行》等)是由美國派拉蒙影視製作的科幻影視系列,該系列最初由編劇吉恩·羅登貝瑞於20世紀60年代提出,經過不斷發展而逐步完善,成為世界最著名的科幻影視系列之一。《星際迷航》描述了一個樂觀的未來世界,人類同眾多外星種族一道戰勝疾病、種族差異、貧窮、偏執與戰爭,建立起一個星際聯邦。
  • 《星際迷航》首個同性戀角色蘇魯出櫃
    本文首發於頭條號「巴黎八卦資訊」,系頭條號籤約作者這個世界需要《星際迷航》,尤其需要星際迷航推動社會進步的傳統,典型例子就是在即將上映的《星際迷航3:超越星辰》裡,美國韓裔男演員約翰·趙飾演的星艦舵手蘇魯,將以父親的身份出櫃。蘇魯出櫃的決定是導演林詣彬和編劇兼演員賽門·佩吉作出的,目的是向第一代蘇魯飾演者喬治·武井(已出櫃演員)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