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來源:谷口治郎和他的工作桌
「我的漫畫有不仔細品味就無法傳達的東西。」
——日本漫畫家谷口治郎。
乍讀起來,這句話透著一股自命不凡的說教、包裹著尷尬的高傲,與詹瑞文在國內搞笑喜劇比賽只能強調「我有深度」似乎有著相同的意味。不同的是,詹瑞文以一個水土不服的香港喜劇大師的形象呈現給觀眾是由節目的定位和商業性所決定的,而全世界細膩的讀者們雖然不多,卻足夠成就一個「悠哉+孤高」的漫畫大師—— 谷口治郎。
成熟之後的初遇提起谷口治郎(谷口ジロー),國內漫畫讀者想必了解不多,若說起改編自他作品的日劇《孤獨的美食家》(孤獨のグルメ)想必大家會有所聽聞。當然,《孤獨的美食家》能改編成日劇還要感謝《深夜食堂》的大紅大紫,若非有著改編自美食漫畫的先例,想必很多人僅僅止步於觀劇,而不是進一步深究其原作,吃貨們對美食的執念是很強大的。
《孤獨的美食家》的日劇製作於2012年,2015年正式引入中國,被改編成真人電視劇,由趙文瑄主演,而原作漫畫卻是在遙遠的1994年就發表了。相比《深夜食堂》更多藉助食物表現普通人背後的人生百態,《孤獨的美食家》更加純粹,重點放在對於美食的介紹與尋找美食過程中的快樂。正是因為回歸食物本身,才受廣大吃貨們喜愛,不然也不會連續製作了5季60多集內容了。更令人感嘆的是這部谷口治郎最為國人熟知的漫畫作品是他在年近50歲時創作的,緩緩走進我們的視野的時候,他已經快要70歲了,這場初遇未免太過遲來,好在大師身體硬朗,筆耕不輟,沒讓初遇變成遺憾。除了近些年擁有相對高人氣的《孤獨的美食家》,谷口治郎的《父之歷》(父の暦1994年)、《神之山嶺》(神々の山嶺2000年)在國內資深漫迷圈被了解得更早一些。而這些作品無不是在他在50歲左右開始創作的,可謂「大器晚成」。
日版《孤獨的美食家》內頁。
谷口治郎1947年出生,父親是裁縫,母親做些零工。他從小喜歡漫畫時常臨摹,高中畢業後在纖維公司工作。1966年以成為漫畫家為目標來到東京開始闖蕩,25歲以《暗啞的房間》(嗄れた部屋)在少年畫報社旗下《周刊Young Comic》正式出道。谷口治郎與大友克洋、宮崎駿為同輩藝術家,他的作品主要面向青年讀者,題材廣泛,涉及動物、冒險、格鬥、文藝、SF(幻想)等多個領域。谷口治郎是屬於以「畫作分離」為主的漫畫家類型(谷口治郎負責漫畫部分,劇本由他人提供),同類型的有池上遼一、原哲夫、小畑健等大家比較熟悉的漫畫家,他們都有著成熟紮實的畫技和豐富的題材。其中小畑健與谷口治郎的作畫風格也很多樣,他們會根據作品題材調整畫風,只是谷口治郎畫風寫實且有濃重的時代感,小畑健更加美型華麗符合當下的商業審美。跟谷口治郎合作比較多次的作家有關川夏央,狩撫麻禮,久住昌之,夢枕貘等人,從這些作者的寫作風格上可以看出,都是偏傳統文學類型。
淹沒於漫漫青春能在青春年少時相遇是夢幻般美好的事,現實中若非天生麗質或天縱奇才,年輕時僅有的好精力、鮮嫩的肉體和一眼望穿的心思,並不足以被銘記。
剛剛出道時,谷口治郎並未表現出爆發性的天才,甚至有一段沉寂期,直到在1977年遇到關川夏央:一個是徘徊於如何走入正軌的漫畫人,一個是年少輕狂卻被生計所迫供職於色情雜誌的編輯。不算得志又頗有才華的兩人一拍即合,人生就此出現轉機:谷口治郎開啟了穩定的合作創作漫畫生涯,從而走向大師之路;兩人的合作作品也讓關川夏央的編劇和文學創作才能得以發展,成為了頗有名氣的作家、評論家。所以說谷口治郎最為重要的合作夥伴當屬關川夏央,1987-1996年連載的《少爺的時代》(「坊っちゃん」の時代)就是兩人合作的高峰,也是谷口治郎在日本國內成就最高的作品。(獲1993年日本漫畫家協會獎優秀獎、1998年手塚治虫文化獎漫畫大獎)
臺灣中文版《少爺的時代》封面,尖端出版。
很多時候,年輕時全情投入的,未必是人生所能成就的。但若沒有這份積累,在過了不惑之年後,很難找到真正的歸屬。作為漫畫家,谷口治郎未經過專業訓練的畫技可謂天才。關川夏央是一位受歐美文化影響頗深的原作者,其早期創作的劇本多以西方人物主人公的動作類漫畫,這讓本來就受到西方條漫的影響的谷口治郎在歐美寫實風格中越走越遠。紮實功底、不乏戲劇化與實驗性的分鏡,讓谷口治郎擁有了成為一位成功漫畫家最重要的技能——分鏡和畫技。
中文版《神之山嶺》封面,臺灣東販出版。
正如長崎尚志在《暗之伴走者》中所講,在日本,畫技高超而默默無聞的漫畫家要多少有多少,成功與不成功的漫畫家最重要的區別既不是畫技,也不是編故事的創作才能,而是分鏡技巧。因為創作分開、篇幅短小,谷口治郎有更多的精力專心打磨畫技與分鏡技能。在以青年向、動作類為主的整個漫畫生涯的前20年,每部作品都保持了非常高超的品質。谷口治郎已然是當之無愧的出色的漫畫家,只是還差一些名氣罷了。
天意自在 悠悠哉哉年輕的時候,人們嘗試各種各樣的面具試圖找到與本能最為匹配的那個,卻總覺不適;年老時,已經成熟穩重的性情反而可以更好的表達真我,只是逃不過遺忘與疲憊。
對於谷口治郎,合作創作未嘗不是一件好事。除了可以專注於畫技外,也讓他的創作與表達欲得以很好的保存、醞釀與發酵,在他所有的作品中有80%的是與人合作創作的。八十年代之前以動作類為主,自八十年代末也就是谷口治郎40歲之後,文學類作品的成為他的工作重心,也正是這些作品成就了他的人生,讓他在沒有高人氣和商業大成的情況下同樣進入了大師級別的漫畫家行列。
中文版《神之犬》內文,臺灣蒼出版社出版。
縱觀谷口治郎的作品,在表現戲劇性上是非常克制的。動作類漫畫專注表現動作、分鏡的畫技,文學類作品在情感與肢體語言的表達上追求真實的平淡和細膩,一種「中庸」之態,渾然天成而非刻意為之,接近日本的傳統文學,類似豐子愷、周作人的「衝淡文學」,與小津安二郎的電影非常相似。《父之歷》與《遙遠的小鎮》(遙かな町へ)是他自編自畫最為成功的作品,不但在日本國內獲得多項大獎,在海外也擁有極高的知名度和大批讀者。當然,他的文學類作品依然以作畫分離為主,只是無論原作是誰,谷口治郎在此類作品的表達上都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讓人不得不心生敬佩。
看到這裡,一定有人會問,為什麼谷口治郎沒有「火」起來呢?
商業成功對任何人都是非常重要的。在他的幾篇採訪中都有提到,谷口治郎的編輯和出版社並沒有對此苛求,可以說是非常寬鬆,甚至鼓勵他去創作此類作品,這在漫畫高度商業化的日本也是罕見的。他的作品種類繁多,長短篇加一起,已經出版的有130多部。所以說,商業成功對谷口治郎來說並非畫漫畫的第一考量,但若作品被埋沒還是會另大師擔心,於是就有了本文開頭的那句話。當時他的作品《漫步》(歩く人)正在講談社知名的青年漫畫雜誌《Morning》上連載,而《Morning》的作品風格在氣勢上比較強,自己作品平淡緩慢的格調很容易被其他作品壓倒吧。
中文版《風之抄》的封面,臺灣東販出版。
除了在選材與情節把握,谷口治郎的繪畫風格也很難受到商業青睞。與西方人為主要角色的動作題材不同,文學類作品因源自真實生活是以東方人物為主的,在描繪東方人物時,谷口治郎將已經習慣了的歐美人物造型加以調整,圓滑面部線條、弱化五官陰影對比但依然保持聚攏、縮短的身材比例……讓見慣了美型人設的讀者們初見呆板、漸覺平淡,習慣了之後還是會殘留一股時代的距離感,一點大師的威嚴和古板。
做一個好讀者谷口治郎的讀者以有一些年紀的成年男性為主,女性和年輕人只佔一小部分。要讀懂谷口治郎,或者說一見傾心,需要細膩的情感或生活閱歷,還需要對寫實畫風的接受,才能體會作品傳達的平淡中的生動、平靜中的真實、平和中的無奈。這些情緒,或多或少,早晚有一天會出現在我們每個人身上,只是,如果我們能提前見到或在不易察覺時剛好被點醒,或許我們的生活會少一些遺憾,多一些悠哉與自在吧。
臺灣中文版《櫸之木》封面,東販出版。
日本曾經有個關於谷口治郎作品受歡迎程度的調查,最受歡迎的自然是貼近民生的《孤獨的美食家》,其次是以登山為主題動作向5卷之長的《神之山嶺》。第三到八位基本涵蓋了他最有特色的作品,包括自編自畫的文學向的《遙遠的小鎮》、《父之歷》,動物題材的《親親狗寶寶》、《神之犬》;合作創作文學向的《少爺的時代》、動作向的《鐵腕神探》。這幾部作品都有中譯本,感興趣的讀者可以分別找來看看。個人更推薦他文學向的作品,動物題材的短篇《親親狗寶貝》每一篇都很真實,相信有過養寵經歷的人都會感同身受淚眼模糊;描述為父親守靈故事的《父之歷》對有已故親人的讀者來說或許是個安慰,會帶來另一種形式的追思;《遙遠的小鎮》會讓已經承擔家庭和生活壓力的讀者更加珍惜現有的生活,思考個人追求與生活該如何平衡;
改編自女性小說家川上弘美原作的《老師的提包》是最想推薦給女性讀者的作品,雖然這是一段五味陳雜令人唏噓的故事,但2卷長的篇幅是谷口治郎難得的以女性視角描述的作品,從這部作品及後面的訪談中,大家會感受到谷口治郎的功力與努力當之無愧於大師之名。《櫸之木》是改編自內海隆一郎《人們系列》部分小說的短篇集,體現了他文學類作品最基本的格調特徵。在閱讀文學類作品時,會逐漸發現大師一些有趣的傾向:女童們都有著同樣的髮型和名字;主人公的家庭要麼丈夫早逝,要麼父親早逝;如果是中年男性的主要角色往往有著相似的髮型或衣著;不吝嗇於多分鏡和筆墨,多小的一格也會有複雜的背景;弱化衝突,無論場景表現還是人物表情、劇情都在避免一眼而見的震撼。
如今的商業社會,除了針對性很強的行業會專注於中老年人,其餘所有行業都在拉低自己受眾群的年齡段來延長生存的時間。作為專注青年甚至成年漫畫的谷口治郎,與讀者相遇只能隨緣了,真是很有大師的做派呢!所以國內的讀者們,趁著大師依然在世且還在不斷創作中……趕快學日語吧!因為中文版太有限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