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中新聞微公眾號:infochinanews歡迎您關注日中新聞,請點擊下方菜單欄:
互助信息:工作、轉讓、租房、籤證、其他
電子報/廣告部/諮詢微信號:jphy315
在日本,有一位家喻戶曉的製作天婦羅的大師,人稱「天婦羅之神」的早乙女哲哉,他與壽司之神小野二郎與鰻魚之神金本兼次郎並稱「江戶前料理三神」,在日本美食界都是舉足輕重的大師級人物。
每當你加班到深夜的時候
紅紅的雙眼和飢腸轆轆的你
內心簡直不能更苦
把自己想成白毛女
老闆就是那周扒皮
而就在此時
難過的你需要的是美食的慰藉
在原來越寒冷的秋末
日美醬就和大家說說
日本的一道暖心美食
——天婦羅
入口的那一秒酥脆
絕對拯救了你的靈魂
……
如果你一位「天婦羅」是日本人發明的,那就大錯特錯了,其實,天婦羅是源自於葡萄牙的舶來品。日本人從他們油炸食物中得到靈感,然後將它發展為日本的天婦羅。
然而歷經了幾個世紀的演變和改良,天婦羅從一個地攤小吃晉級成現在的日本四大料理之一,佔據著日本人餐桌上重要位置,它不僅可以蘸醬吃,還可以配飯甚至配烏龍麵、拉麵一起下肚。
作為「江戶的三味」:壽司,天婦羅,鰻魚飯中的一員,天婦羅和壽司一樣,對廚師、選材、技術等等有著明顯的等級區別。
壽司的世界裡,有便利店壽司、迴轉壽司、高級壽司、創新壽司等等的差別。而天婦羅這個看上去普普通通的「炸菜」,其中的講究也高深莫測。
天婦羅外面裹的一層麵糊,術語叫做「衣」。在食材包裹著天婦羅面衣下到油鍋裡的時候,面衣會快速定型。
定型後的面衣起到的作用是「防止水汽逃逸」,而讓高於沸點的水蒸氣在天婦羅衣中繼續對食材進行「蒸製」,加速食材的成熟。
而另一方面,天婦羅的面衣在成型的過程中,也會讓一部分油脂進入面衣,而隔絕更多的油脂進入食材。
在面衣裡的這部分油脂對食材進行「煎制」,增加食材的香味。所以天婦羅這種料理方法,事實上是「蒸」和「煎」共同作用的結果。
天婦羅面衣使用的是相對稀薄的麵糊,製作精良的天婦羅,它的面衣在吃起來的時候不應該是「一嘴油」,而是薄薄的一層脆皮。
面衣裡面,則是天婦羅的「精華所在」,行話叫做天婦羅的「種」。這裡的「種」的概念,其實與壽司是一樣的:壽司的種主要由魚蝦貝類、螃蟹加工品、泡製蔬菜為主,種類可以達到50多種;而天婦羅的「種」的數量就少得多了,常見的僅有十幾「種」。
因為種的可選擇性較差,所以人們在吃天婦羅的時候,就無法做到像吃壽司時的「琳琅滿目」。換句話說,正是因為材料選擇少,所以天婦羅更考驗廚師的技藝,以及選材的水平。
在日本,有一位家喻戶曉的製作天婦羅的大師,人稱「天婦羅之神」的早乙女哲哉,他與壽司之神小野二郎與鰻魚之神金本兼次郎並稱「江戶前料理三神」,在日本美食界都是舉足輕重的大師級人物。
其實在日本的傳統料理界,有一個「職人」這樣的稱謂。
職人通常專門只做一樣食物。而他們的精神就是,就算是幾十年做同樣的東西,就算是自己做的料理已經得到無數殊榮,但依然用心地去挑選食材,不斷磨練技藝,努力做到更好,把100分的東西做到101,也從不在客人面前誇耀自己的技藝。
早乙女哲哉今年69歲,從他15歲做學徒開始,做了54年,每天工作10小時,炸了三千萬個天婦羅,沒有請過一天假, 就算是父親去世,上午參加葬禮,晚上就回去工作,他說,怕客人等。
憑藉著對天婦羅的極致追求,早乙女哲哉早乙女哲哉掌握了每一樣食材都有不同的油炸時間,掛漿程度,甚至同一條魚的不同部位,掛漿的厚薄也不一樣。
油溫,時間,掛漿的掌控,他不藉助任何器材,全靠感官,像中醫裡的望聞問切。眼觀油滾動之勢,聞芝麻油散發之香,手麻利地將食材的雙面都沾上麵粉,手指一松食材就滑入油鍋。
不僅是早乙女哲哉,每一位熟練的天婦羅師傅,會一邊有條不紊地照顧其他客人,同時暗中觀察你吃的速度, 對下一塊食材進行準備。
在你正在回味上一個天婦羅的味道的同時,下一個天婦羅就已經剛剛出鍋,放在鍋旁稍稍空一下油。早乙女老爺子的絕技就是在照顧吧檯的 6-8 位客人的同時,還可以有條不紊地控制鍋中每一種不同食材的火候。
牡丹蝦天婦羅的炸制時間是20-30秒,穴子是35-45秒,舞茸是50-60秒,而海膽僅需要短短的10-15秒。
每一位客人的就餐進度不同,但老爺子完全沒出現過火候過短或太長的局面。這就是「天婦羅之神」的實力。
炸天婦羅需要深厚的功力,天婦羅的蘸料也很有講究。關東人喜歡用味霖、醬油、糖等和蘿蔔泥調製天婦羅醬汁,而關西人喜歡蘸鹽來吃天婦羅。至於怎麼吃,還是要看你自己的選擇。
聊了這麼多關於天婦羅的一切,那品嘗天婦羅最重要的是什麼?無疑是趁熱吃!天婦羅面衣外部的酥脆、內部的水潤在分分鐘間就會黯然失色。所以,在端上來的三十秒內,就立刻把它消滅掉吧!
深夜飢腸轆轆的你,在漸漸變涼的秋季,選擇用外酥裡嫩的天婦羅來犒勞自己,配上汽水或者啤酒,看著窗外的車水馬龍,燈起燈滅,那邊的電視機還在喋喋不休的演著濫情的劇集,於是,你長嘆了一聲氣,「這日子,也挺好的。」
本文來源自網絡,版權歸原創者所有,如有侵權請作者及時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