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文娛導讀:
77組打歌音樂人,80個舞臺……11月23日,《中國音樂公告牌》第一季圓滿收官。節目用十二期的體量,見證了中國第一檔打歌節目從誕生到獲得市場和音樂人普遍認可的曲折探索過程。
對於中國市場而言,觀眾對於打歌節目的印象更多來自於海外平臺的榜單節目,而對長期缺位的中國打歌節目模式則相對陌生。《中國音樂公告牌》在音樂綜藝持續疲軟的當下,通過不斷的創新和優質內容的加持,為音樂綜藝的突圍提供了一種可能。
「我們想要給大家呈現最精緻的打歌,讓每一個歌手帶著自己的音樂作品來到這兒都會覺得,你們在禮遇我,在禮遇我的音樂作品。」《中國音樂公告牌》導演陳剛用「禮遇」來概括他們對內容的把控。正是這種態度讓節目嘉賓陣容實現了從新生代音樂人為主到田馥甄、鄧紫棋等頭部音樂人紛紛入場的巨大跨躍。這也為愛奇藝激活年輕音樂市場,打造全面完整的年輕音樂文化產業鏈書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音綜」寒冬 新時代打歌節目率先破冰
從電視到網綜,音樂綜藝經過幾年的爆發式發展,逐漸呈現出疲態,爆款更是成為稀缺品。雲合數據顯示,截至目前,2018年共上新245部綜藝(包括衛視綜藝和網綜)。其中,音樂類綜藝21檔,除去衍生節目,共計18檔。而在這18檔音樂綜藝中,超過一半屬於影響力下滑的綜N代,另外一部分則從內容到形式上多未達到理想效果。
誠然,音樂綜藝的疲軟現狀與節目的創新性和可看性的不足密不可分,但從更深層次來看,卻是與當下歌荒、人荒以及網際網路時代觀眾的觀看習慣變遷密不可分。如今金曲年代不再,觀眾不僅不怎麼聽歌,甚至大都不會關注歌手發新歌和其音樂動態。音樂人才無法以音樂維生,紛紛將工作重心向影視表演或綜藝節目傾斜,而音樂新人成長空間受限,「出道即巔峰」繼而回爐重造或乾脆銷聲匿跡的現象屢見不鮮。短期內音樂人才出現巨大缺口,群體創作力嚴重縮水,國內已然沒有了供給新音樂的良好氛圍。
2018年,立足「人荒」現實,《偶像練習生》《中國新說唱》等多檔音樂綜藝節目培養選拔出蔡徐坤、艾福傑尼等一批音樂新人。「我們做《偶像練習生》時發現,有的藝人,甚至一些頭部藝人,新的作品面世之後,一年下來在國內可能就能表演一兩次,沒有更多舞臺給他們機會。」愛奇藝副總裁、節目開發中心總經理姜濱在接受媒體採訪時如是說。
如何給音樂新人鋪路,為音樂大咖搭臺?《中國音樂公告牌》為代表的新時代打歌節目應運而生。
《中國音樂公告牌》對於愛奇藝來說是走出音樂綜藝寒冬的破冰嘗試,它「私人訂製」的絢麗舞臺秀滿足了觀眾對於音樂綜藝「好聽又好看」的想像,讓觀眾從幕後到臺前全方位的了解一個音樂作品的籌備和呈現過程。而愛奇藝更想做的是讓音樂人回歸舞臺,為音樂作品帶來更多表現機會,為整個行業帶來更多新生力量,進而推動整個行業的良性發展。
音樂「一位」舞臺添彩 頭部音樂人也成「自來水」
與海外打榜節目不同,國內歌手大多對上固定節目進行新歌宣傳還不習慣。《中國音樂公告牌》作為中國第一檔打榜節目推出之後,部分歌手對其持觀望態度。即使先後帶著陳粒和「好妹妹」登上舞臺的經紀人奚韜,也曾擔心如果節目以收視率等指標為參考,如若達不到,可能會失去生存機會。而追逐收視和點擊等指標,又很難體現節目的本質和功能。
為了保證打歌節目對音樂的純粹追求,打造權威的打歌平臺,愛奇藝在《中國音樂公告牌》策劃之初就堅持音樂「一位」原則,試圖讓音樂人回歸音樂本身。
如今,節目在微博話題閱讀量已然突破26億,討論量超4400萬,各類節目熱點話題也呈現遞增趨勢。經過前期的創新探索和調整升級,節目依託自身傳播能量的拓展逐漸吸引了張信哲、容祖兒、田馥甄、李榮浩等頭部音樂人紛紛成為節目「自來水」。而定製化的舞美設計也更好的傳遞了音樂人所要表達的音樂情緒和態度。
巨大的銀色雨絲幕,波光下的鐳射投影,穿梭於當中的舞者……在像迷宮一樣的華麗舞臺上,胡彥斌帶來了用36年的人生經歷寫成的新歌《我不確定》。在演唱結束後的採訪中他表示,打歌是對這首歌的尊重,給了這首歌新的生命和一個舞臺。「很多歌手都在等待跨年,但跨年的舞臺有限,所以我看到像《中國音樂公告牌》這樣的節目出現時,是很興奮的」。
歌手田馥甄在新作《自己的房間》演唱結束,放飛自我,與粉絲親密互動,「這次我能近距離看看他們的臉,這是平常演唱會都沒有辦法滿足的」。這也正是打歌舞臺的魅力所在,它不僅能讓歌手分享音樂,還能讓粉絲身臨其境地感受音樂。
節目嘉賓陣容經過一季的涵養,有了大跨步的提升,這也催動《中國音樂公告牌》顯現出頭部內容的發展趨勢。至此,愛奇藝在音樂綜藝布局上實現了音樂新人從發掘、打造到養成的「爆款三連」。
拓寬渠道關聯行業
愛奇藝為音樂行業再現輝煌添了一把柴
隨著網際網路技術的不斷更新迭代,碎片化的信息正在切割著我們的時間和注意力。尼爾森網聯《2019中國家庭大屏產業生態發展白皮書》顯示,2018年媒體浪潮的變革中,92.3%的受訪者每周都會接觸到視頻類媒體,較2017年環比增長2.8%。受此影響,過去以CD發行為主要傳播模式的音樂產業開始被迫面臨多渠道、多維度網際網路信息傳播對音樂作品本身傳播力的稀釋和削弱。
音樂市場需要更專業,更有能量的網絡渠道來拓寬聽眾渠道,為音樂作品的傳播賦能。
愛奇藝背靠大數據,基於當下年輕用戶的觀看習慣對打歌節目進行全方位的創新擴容和升級,聯手Billboard China為音樂行業權威榜單的樹立提供了專業多維的數據支撐。AI技術的應用契合用戶對於碎片化內容的接收習慣。高質量的舞臺視聽呈現,幫助觀眾更好的理解音樂人的思考和作品的意境,從而對音樂作品產生更深刻的印象。
姜濱表示「如果音樂市場習慣了打歌,因此帶來的整個音樂市場繁榮度的提升,以及音樂人收入的提升,這是很實在的事情,整個市場也才會有打歌節目存在的價值。」而《中國音樂公告牌》對於整個音樂市場的意義恰恰在於持續的創新,繼而做對行業需求有益的事情。
誠然,國內音樂市場不會因為一檔節目扭轉多年的頹勢,但《中國音樂公告牌》作為國內第一檔打歌類節目,能夠持續做下去,仍然是市場及眾多音樂人「喜聞樂見」的。愛奇藝也藉由這檔打歌節目為完善音樂產業鏈條,助力音樂行業再現輝煌添了一把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