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於蘇珊-朗格「藝術符號」角度—— 從「戲劇改良」背後發現「內面」

2021-03-02 清清淺淺的記錄

photo by @青書cv

山口昌男為本書封面寫的推薦文字「柄谷行人氏的方法乃是基於一切從根源上提出質疑的現象學方法。其結果,這項工作成了有關文學得以確立起來其思考架構形成過程的精神史,並帶有有關文學風景之符號論的性格。」在這裡,山口昌男所提及的「現象學」以及「符號論」在《日本現代文學的起源》(以下簡稱《起源》)創作之初,作者是明確表示沒有涉足過的。也就是說,作者是在沒有參照任何有關「現象學」或者「符號論」的理論啟發之下探索「現代性起源」的。山口將對《起源》的解讀歸結到「現象學」和「符號論」的提議,雖然在已有柄谷明確表示《起源》是其對「現象學」「符號論」一無所知下創作的,略顯獨斷。但是,沿著山口昌男的論斷,依憑「符號學」理論去追溯柄谷在闡釋《起源》中「風景」相關概念,不失為我們理解本書另闢了蹊徑。

另外,在分析《起源》時關於「風景的發現」以及「內面的發現」兩部分內容時,很容易發現蘇珊-朗格的符號學理論,特別是關於「藝術符號」相關理論與以「戲劇改良」為典型的「內面」理論,有很多的不謀而合之處。所以,似乎可以從符號學角度通往「起源」世界。下面,我將從「藝術符號」角度嘗試分析「戲劇改良」理論中關於「內面」的相關概念。

             photo by @青書cv

柄谷表示:在觀察明治文學史時,如果不偏重於小說,我們就會感到「戲劇改良」才是最為重要的事件。戲劇改良在明治10年代開始,以演員市川團十郎和河竹默阿彌為代表。伊藤整在《日本文壇I》中對此的評價:「市川團十郎當時被嘲諷為不入流的演員,因為他的演技太新潮了。他拋棄古典誇張的科白,活用日常會話的形式,比起大幅度轉動身體之豔麗演技,他更苦心摸索把神情印象傳達給觀眾的表現手法。這正與守田勘彌策劃的演劇改良相一致。明治時代的新知識階級群體漸漸習慣了市川團十郎的這種寫實性的具有現實人之魄力的演技,最終承認他為當代首屈一指的演員。」

伊藤整所說的「古典誇張的科白」「大幅度轉動身體之豔麗演技」就是「風景」發現之前的風景。是通過演員厚重化妝後的臉譜和固定服裝,以及與戲文唱詞相對應的身段指法等手段製造出來的「假面」。而市川團十郎則完全拋開由上述「假面」所製造出的「概念」式觀賞戲劇模式,以非臉譜的「素顏」直面戲劇,通過「素顏」本身能夠表現出來的人臉表情傳達給觀眾,所以被認為其演技是寫實的。此時,原本就一直存在的「素顏」被直接用於戲劇表演,成為被發現的「風景」。伊藤整所說的「苦心摸索把神情印象傳達給觀眾的表現手法」,實際上就是無所不在的素顏(寫實性的)作為具有意義的某種東西出現了。「內面」正是這個「某種東西」。「內面」一旦出現,素顏恐怕就要成為「表現」這個「內面」的東西了。

從概念化面具表演到素顏表演,從超越到寫實。作為「場」的臉成為了能指。「素顏」反而成為了「內在」的指示物,即人的身影面孔背後所存在的那個「我」。戲劇改良的本質和文學相同,漢字等同於形象,即戲劇中的「素顏」,在表音主義裡,漢字就成為了指示物。也就是戲劇改良中,人的真實的臉被發現,不再是被妝容、面具所遮蓋的東西。解放了真實人臉的表情傳達。對於事物的再發現,必須將先於「面具」的概念或者妝容先消解掉,使「臉」處於一個未被化妝的「素顏」狀態存在。內面作為「內面」存在,就在這一刻。

依照柄谷的意思,「內面」是「風景」的派生物,「內面」是賦予「風景」成其為風景的「源頭」,而「內面」最終如何呈現出「風景」本身,則需要藉助某種「表現」的「方式」或「特定環境」。也即「符號式的裝置之顛倒」。

                                                                                                             photo by @青書cv

柄谷行人明確提出:「『內面』並不是從一開始就存在的。它不過是在符號式的裝置之顛倒中最終出現的。」因此,在探究「內面」之前,對於「裝置」的探究就成為必然。此處參照張歷君的說法,「內面」概念的提出是為探究「現代性」理論服務的。首先要明確的是柄谷行人之所以寫作本書,是因為意識到日本現代文學並非自然承襲於日本古典文學,而是在特定的認識裝置的現代發生,是一種受「場所」所致而產生的一種斷裂式「顛覆」性的認識。還需要說明的是,不能單單停留在主體與客體的層面上,必須意識到,主體審視客體的目光,凝視亦是動態關係的產物,需要對凝視的空間關係加以分析,在此基礎上加以解構。「內在自我」是「認識裝置」的派生物,正如人是話語生產的產物。「風景」的產生帶來了「內在的人」(內面的發現),「內面」就意味著對前代先驗性的排斥,以及對自我意識的推崇,而二者的分離源於觀看方式的轉變。

現代的風景從一出現就是一種外在於自我的客觀存在,即「內面」自出現就存在於此。參照「言文一致運動」其根本在於對文字改革和對漢字的否定。(發源於聲音性文字的經濟性、直接性和民主性,由西歐文字反觀以漢語體系為主的語言系統,即言文「內面」性的出現),由此波及的戲劇改革、小說改革都是此類「內面」性的表象形式。即由作為概念的戲劇表現或小說架構方式,向西歐式的寫實(對現實客觀的直面表現和描寫呈現)轉化。這是一種認知方式的反轉,或者說是認知方式的重建。

                                              photo by @青書cv

蘇珊-朗格在具體剖析了各種藝術符號的具體特性之後,把藝術定義為「人類情感的符號形式的創造」,此說法本身就是對對克羅齊的「藝術即直覺」觀點的反駁。而這正與柄谷追溯「現代性」時,在現代思維下面對重新審視古典文藝時出現的斷裂式「顛覆」認識是一致的。

蘇珊-朗格認為的「藝術符號」也就是表現性形式,它並不完全等同於我們所熟悉的那種符號(「所熟悉的符號」可以等於「未被發現的風景」)因為它並不傳達某種超出了它自身的意義,因而我們不能說它包含著某種意義。它所包含的真正的東西是一種意味(意味=「內面」)因此,僅僅是從一種特殊的和衍化的意義上來說,我們才稱它是一種符號。」,也就是說,其他符號是指向外在的意義,而藝術中的符號雖也涉及外在事物,但藝術系統作為一種整體的符號體系(符號體系=「裝置」),它是留駐在符號自身供人體驗的。也即柄谷所說的「『內面』並不是從一開始就存在的。」

以此來看,蘇珊-朗格所說的「藝術符號是一種有點特殊的符號,因為雖然它具有符號的某些功能,但並不具有符號的全部功能,尤其是不能像存粹的符號那樣,去代替另一種事物,也不能與存在於它本身之外的其它事物發生聯繫。」「藝術符號」是自身的代表,即柄谷所說的「內面的發現」應該和單純的自我意識及「實存」的意識區別開來。正如,只有在無風景之處通過主體的努力創造出風景,「風景」才正式被發現。同理,「內面」也是自我意識跳脫「實存」之後才得以被「發現」的。也就是作者借國木田獨步所言的「真正的自我」,來最終引出對於「內面」的思考。即自我意識的覺醒,始於內面亦終於內面的「心理性的人」誕生了。這其中,寫作自在性的萌發,體現為「內面」與「自我表現」的關聯性,而內面作為內面而存在,即是傾聽自己的聲音。

此處參照蘇珊-朗格對「信號」和「符號」的區別,進行理解,即:「信號一般只包含三個基本要素:主體、信號、客體;符號卻包含四個要素:主體、符號、概念、客體」即符號包含了概念活動,符號不像信號那樣只停留在當下個別的事物的表面,而是已經具有某種從個別上升為一般的抽象能力。這也就是柄谷依照中村光夫對於「內面的人」的解讀:明治第一個十年的自由民權運動,喚醒了民眾推翻及重建的遠大希望。「維新」精神滲透到民眾之中,而依然掌握政治和文化支配權的士族,其窮困潦倒和遭受到的挫折,促使其成為北村透谷定義之下的「內面的人」,即:經過政治挫折後產生的,最早獲得現代文學內面性的文學家。而北村透谷正是在經歷明治60年代中期自由民權運動中「挫折」後,在面對現實政治世界時,試圖通過文學想像力來與之抗衡的,成為了一個「內面的人」。

                                                                              photo by @青書cv

這裡,由中村光夫和北村透谷的實踐經驗,將「個人」的文學追求上升至對於整個國家政治及文化的普世化即「一般「的追求,也就是蘇珊朗格所說從「信號」到「符號」化的過程。這也是柄谷所說的「內面的人」的最終出現,正是在「符號式的裝置顛倒之下」,即蘇珊-朗格所說的「在概念活動之下,由某種個別上升為一般的抽象能力。」這個「能力」就是「內面的發現」。

但作者對此提出,應當特意避開「政治挫折論」,並提出「內面性」只有在某種裝置(制度)中才得以產生。作者此觀點的提出既是對「政治挫折論」的一種顛覆。也即由此引出對「制度之思」的追問。但這也恰恰說明蘇珊-朗格的符號基本要素中的「概念」要素之於「符號」形成的關鍵性,也就是柄谷所說的「裝置」之於「風景」到「內面」的顛覆性。而「裝置」就是一種話語體系以及已有的認知模式,而要在這其中開始「發現」之旅,對於「顛倒」的原動力探究就和「起源」探究合流。即在現代思維下面對重新審視古典文藝時出現的斷裂式重新審視,這為我們更為全面的審視「風景」,再發現「風景」提供了一種新的認知視角和認知方式。這同樣解釋適用於中國五四新時期,文明新戲對傳統戲劇以及新小說的構建模式對傳統小說帶來的衝擊。

                                                                                                      photo by @青書cv

1、打破馬克思理論觀。柄谷行人在本書中顛倒了主體與客體,主體是派生物,受制於話語生產。

2、所有「反西方」「跳脫西方思維」「東方視閾」下的闡述都是加深「西方」理念的再加工。「反」的程度越深,其「西方」思維影響愈大。柄谷也不例外,通過試圖撕開日本現代性追思的內省,加重了西方影響論。

3、西方理論已經形成成體系,成系統,解釋標準、明晰的認知模式,嘗試跳脫此話語體系,很難在短的歷史時期內實現。要想形成真正意義上的「日本」或者「東方」認知模式,其話語體系的全面建設是前提,但「東方敘事」已經是在「西方」理論模式下的突圍,這即是柄谷所謂的「現代性在它出現之時就已然終結」。

4、猶如跟隨福柯及其後繼者打破順暢的正史,從文本的字裡行間發現被吃掉的真相和人——風景與內面是被現代人突然「發現」的。這些心理(自我與環境/風景的對立)在今天已經被認為是習以為常的心理習慣,然而在「現代」發生的時候其實已經是一種全然不同於古典的轉變。這一轉變導致了自我意識的擴大,因此現代文學無非寫了一種狀態:一個自我意識覺醒(認識到自我之外是一個徹底陌生、固定的風景)的人身處一個不屬於自我的客觀荒原中悵然若失。所謂人之「內面」,並非是一個真正不可認識的主觀自我,而是被定義的,被允許存在的和真實的人之內面。在私小說一類的「內面文學」中,內面本身成了一種可被觀賞的風景,這一特別之處是內面文學會給現代讀者一種強烈的真實感,通過言文一致(儘管做不到徹底)。而這「真實感」是被刻意製造的真實感。

5、以柄谷「風景」理論反觀中國現代性的開始,也是在參雜進西方元素後開始出現的,所謂「中國傳統」與「中國現代」的審美對照,又莫不是一種「無目的的合目的性」。

(本文收稿於2020年11月18日)

    photo by @青書cv

參考書目:

《日本現代文學的起源》:巖波定本,柄谷行人,趙京華  新知三聯書店,2019版

《日本現代文學的起源》柄谷行人,趙京華  新知三聯書店,2003版

《感受與形式》蘇珊-朗格,高豔萍  江蘇人民出版社,2013版

《東方學》薩義德,王宇根  新知三聯書店,1999版

    圖片來源於@青書cv,一個有趣優秀又可愛的男孩啊~

       

相關焦點

  • 戲劇藝術流淌於江南水鄉
    加上散落於景區的《我我我》等10件公共空間藝術展演作品,懸掛在主街兩側的100位中外戲劇名人的肖像,隨處可見的演出、活動海報、展板、冊子,大藝術家、偶像明星與普通觀眾甚至偶然遊客圍繞戲劇的坦誠交談等等,從劇場到街頭,從白日到黑夜,從需要搶票、預約到人人可以觀看、參與,戲劇藝術在烏鎮成為沒有圍牆的文化形態,鮮活地流淌於江南水鄉,成為外來客與當地人共同珍視的記憶。
  • 角度制、角度符號的由來
  • 對話朗格:打造充滿活力且風格優雅的腕錶
    過去的2019年,朗格推出了首個運動風格的腕錶系列ODYSSEUS奧德修斯。如果說2019年對於朗格來說是開啟了一段全新的旅程,2020年的朗格已經開始享受「在路上」的過程。全新款式的ODYSSEUS奧德修斯腕錶所展現出的設計創意與制表工藝,都讓朗格的忠實藏家倍感驚喜。
  • 皮爾斯符號學對當代藝術有何影響?有無符號與非符號藝術的區別?來聽一下這場腦力激蕩!
    實際上「符號學與當代藝術」這個大的主題的方法論關鍵詞「符號學」就是一種「形式理論」——形式是基於普遍規律的分析。趙星植老師的這個演講尤其展現了形式論的理論維度和魅力。我們知道,皮爾斯本身作為邏輯符號學家,是將符號學視為一種普遍的邏輯修辭或邏輯學。
  • 本科畢設作品丨喜 · 怒 · 哀 · 樂 ——基于波普藝術符號的視覺設計研究
    16 Visual Communication Design Major喜 · 怒 · 哀 · 樂——基于波普藝術符號的視覺設計研究Happy · Anger · Sad · Joy——Research on visual design based on pop art symbols摘要       目前,快節奏的現代社會生活中
  • 《情迷夢露七天》揭秘;瑪麗蓮夢露那性感符號背後的驚天秘密!
    《情迷夢露七天》瑪麗蓮夢露那性感符號的背後,瑪麗蓮夢露是一代的性感尤物,她的名字由五十年代至今仍然是個不滅的性感符號。有說她生前曾與肯迪尼有過的曖昧戀情、在媒體前自稱每晚只穿Chanel N°5香水睡覺,而她的死仍存有不少未解的疑謎,更有陰謀論指她的死是跟發現了有關外星人的國家機密而招致殺害等等。
  • 璀璨光芒,低調釋放,朗格Saxonia Thin限量腕錶
    朗格推出的全新Saxonia Thin以18K白金呈現,並限量發行50枚。微光閃爍的實心銀面盤飾以黑色砂金石玻璃,內含微小的銅色顆粒,令深黑色表面綻放璀璨光華。腕錶配備亮面黑色皮革錶帶,搭配18K白金針扣,進一步凸顯出這款腕錶的迷人光芒。
  • 蘇珊·菲利普斯 (Susan Philipsz)
    ·凱奇(John Cage)和博伊斯(Joseph Beuys),博伊斯(Joseph Beuys)生命的幾個篇章中他在和狼互動時模仿幼狼的節奏叫聲來試探性對話這是薩滿教給他的辦法,但是作為激浪的標杆不管是約翰·凱奇(John Cage)還是博伊斯(Joseph Beuys)其作品的核心還是激浪派 (Fluxus)的偶發與異動來反切到秩序和陳舊的藝術形式內部,並不強調聲音歷史在場的場域塑形,蘇珊·菲利普斯
  • 《公民凱恩》分析角度示例 | 讀解電影,學寫影評​
    蒙太奇有四種內涵:①剪輯的總稱;②剪輯風格,指鏡頭有隱喻作用,也就是通常說的「1+1=3」 ;③修辭手法,類似文學中的「比興」,進而達到一種藝術效果;④影視藝術獨有的思維方式。如果我們仔細體會,會發現《公民凱恩》中的蒙太奇出神 入化般的表現了所有內涵,甚至在某些經典鏡頭中可一次性 全部體現,堪為精品。
  • 《情迷夢露七天》揭秘;瑪麗蓮夢露那性感符號的背後,她不是花瓶
    《情迷夢露七天》瑪麗蓮夢露那性感符號的背後,瑪麗蓮夢露是一代的性感尤物,她的名字由五十年代至今仍然是個不滅的性感符號。有說她生前曾與肯迪尼有過的曖昧戀情、在媒體前自稱每晚只穿Chanel N°5香水睡覺,而她的死仍存有不少未解的疑謎,更有陰謀論指她的死是跟發現了有關外星人的國家機密而招致殺害等等。關乎夢露的種種,不論生前或死後,也讓人不禁對她充滿遐思與想像。
  • 戲劇的啟發:VR臨場感到底是什麼?
    作為一種藝術表達,它的機會在哪裡?從戲劇出發,重新觀察VR,也許我們會有更多意想不到的啟發。不難發現,相對於電影這一蒙太奇藝術,發源於舞臺空間的戲劇創作似乎更加接近VR的表達。幻覺起源於做夢,但將它發展為一種體驗,還要歸功於戲劇。早在古希臘時期,那裡的露天劇院就會上演一些倫理小故事,比如殺父娶母之類的。亞里斯多德說,這些戲劇的目的在於淨化,而這種淨化是基於一個現象,就是演員的表演引起了觀眾的情感共鳴。演員若要全身心地投入表演,自然不能受到觀眾的幹擾,這就需要我們人為地在舞臺和觀眾席之間假想一面無形的牆,這就是著名的的第四面牆。
  • 朗格1815,德表中的藝術品!今日終圓夢!
    由於疫情的緣故,我成了店內唯一的客人,所以有足夠的時間試戴朗格的各種款式,包括朗格著名的大頭、LANGE1等,最後店員施施然拿出了一塊1815,立刻讓我找到了怦然心動、一見鍾情的感覺,於是預感到自己的錢包又要再一次受到傷害!
  • 朗格1815腕錶,精髓都隱藏在細節裡
    而朗格是德國表中的龍頭品牌,所以今天和大家分享朗格其中一個代表性的系列——1815。朗格除了Lange 1這個代表表款之外,1815是另外一個很經典的系列,它用了創始人Adolph Lange的出生年份來命名。這款1815小三針咋一看好像並沒有什麼特別之處,但這點正是朗格吸引我的地方。它所有的獨門絕招,都隱藏在細節裡。
  • 朗格SAXONIA薩克森腕錶與SAXONIA薩克森纖薄腕錶
    薩克森是充滿文化與藝術的薈萃之地,亦是德國精密制表品牌朗格的發源地。朗格值此佳節,獻上來自薩克森的祝福,傾心呈獻SAXONIA薩克森系列腕錶,與你一起怦然「芯」動。三對SAXONIA薩克森系列腕錶將於朗格限時線上商城小程序發售,更有薩克森「芯」動節日限定禮遇,限量20份。
  • 戲劇藝術流淌於江南水鄉(藝文觀察·管窺戲劇節②)
    加上散落於景區的《我我我》等10件公共空間藝術展演作品,懸掛在主街兩側的100位中外戲劇名人的肖像,隨處可見的演出、活動海報、展板、冊子,大藝術家、偶像明星與普通觀眾甚至偶然遊客圍繞戲劇的坦誠交談等等,從劇場到街頭,從白日到黑夜,從需要搶票、預約到人人可以觀看、參與,戲劇藝術在烏鎮成為沒有圍牆的文化形態,鮮活地流淌於江南水鄉,成為外來客與當地人共同珍視的記憶。
  • 莎拉·盧卡斯的藝術符號與性別表演
    而正是這種反既定神話、反「隱喻意義」的轉喻符號,提供了女性主體重新奪回和使用這些符號的基礎。Self Portrait with Fried Eggs, 1996, photo on watercolor paper, 80 x 60 cmCredit: Frans Hals Museum | De Hallen Haarlem《致女人的一千個雞蛋》曾一度因「浪費」問題而引發爭論,這恰恰顯示出藝術尤其是當代藝術之於許多觀者的一個特性——它的
  • 圖像裡的音樂符號——論文藝復興時期繪畫藝術中音樂符號的視覺性...
    饒有趣味的是,從美學角度來看,圖像裡的音樂並非具有傳統意義上「時間藝術」或「聽覺藝術」的概念屬性。然而,無可辯駁的事實是,這些「音樂」通過奏樂者、樂器、樂譜、歌者、舞者等一系列有機的音樂視覺符號躍然於畫面,使「音樂」——一種無形的不可言喻的內在精神——得以真實地存在並顯現。毫無疑問,視覺構建了音樂的知覺模型,並為觀者在審美觀照中的音樂的延展性提供了參照尺度。
  • 從符號學的角度:解讀日本動畫電影《幽靈公主》
    被稱為「第七藝術」的電影不僅承載著客觀的記錄展現和主觀的意象表達,而且凝結著藝術創作者的價值觀和審美情趣,是不折不扣的藝術作品。 從符號學的角度看,電影擁有獨特的符號系統,它可以通過色彩、聲音、場景以及人物性格等展現想要突出的主題。
  • 藝術家解讀系列(第二期):用戲劇影像構建藝術
    關於音樂,我們邀請鼓樓西劇場的戲劇製作經理米蘭,從戲劇製作的角度比對《悲慘世界》的藝術創作手法和音樂成就,此音樂劇改編自維克多·雨果的同名小說,30多年來曾被改編為無數語言,衍生出17個版本,席捲近30座戲劇類大獎;對於如何解讀享譽世界的日本流行音樂人坂本龍一在大病初癒後的創作《坂本龍一:異步》,我們邀請了作曲家楊文亮從音樂聲音特點等角度,試圖解析這場獨一無二的音樂現場呈現,揭示其新專輯面世的過程與首次公演的臺前幕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