卦是什麼?卦,從古人發明的文字看,右邊是一個卜字旁,這卜字裡的一豎是個杆子,而右邊的那一個斜槓則是太陽的影子。卦字左邊的圭字旁是古人用來測量和記錄日影長度和方向的工具。
上古時期,自然環境相當惡劣,常常使人們衣不裹體、食不果腹。為了掌握大自然變化的規律,能夠更好的種植、打魚、捕獵,服務人們的生產和生活,伏羲在山頂的住所旁用砍來的樹幹,立了一個高高的杆子,一年又一年的觀察日影的變化。
通過觀察,伏羲發現,到了每年的12月22日前後,太陽高度最低,太陽的影子最長,這時天氣也最為寒冷。隨著白晝逐漸增長,黑夜逐漸變短,氣溫逐漸回升,每年的3月21日前後,總有一天太陽高度適中,日影長短適中,晝夜相等。到了每年的夏至,太陽高度最高,日影最短,天氣最熱。隨後隨著太陽高度的降低,日影的增長,氣溫也逐漸下降。到每年的9月23日,白晝又短到與夜晚相等。直到下一個冬至,太陽高度最低,白晝一年最短,氣溫又最低,一年又一年,就這樣原始反覆。
伏義仰觀天象,俯察地理,近取諸身,遠取諸物,反覆琢磨天地變化的道理,最後豁然開朗。他認識到,影響到植物生長的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冷熱的氣溫變化。如果掌握了天氣變化的規律,就非常有利於種植業的發展,也可以用來指導捕魚和狩獵活動。他用氣溫的冷熱畫卦,用一實線(現在叫陽爻)表示相對的熱(陽氣),用一斷開的線(現在叫陰爻)表示相對的寒(陰氣)。
過了前一年的12月22日前後(現在叫冬至)到後一年的6月22日前後(現在叫夏至),這期間是白天漸長,黑夜漸短,太陽高度越來越高,日影越來越短,氣溫越來越高的時段,先天太極八卦圖由震卦、離卦、兌卦到乾卦,陽爻(代表陽氣)由初爻一個到兩個(離卦和兌卦)到最後三爻皆陽(乾卦)的變化,正是暖熱之陽氣逐漸升高的階段。相反,從夏至過後,從巽卦的初爻一個陰爻,到坎卦和艮卦的兩個陰爻,到坤卦的三爻皆陰,這正是陰氣(寒氣)逐漸增高的表現。
伏義從氣溫的變化中,看到了前半年陽長陰消,後半年陰長陽消的陰陽消長之道,又從冬至後一陽生,夏至後一陰生明白了陰極生陽,陽極生陰的陰陽轉化道理。
如果說,八卦來源於伏羲對天文學的科學研究,是根據陰陽二氣的消長和轉化之理得來,是自然而然的事情。至於孔子易經《繫辭傳》所說的,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這是後人對八卦由來的概括和總結,是非常科學的,但並不是伏義始創八卦的原始自然面貌。
本文由作者原創,歡迎關注、評論和轉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