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翻拍劇。
披著娘惹皮的民國宅鬥劇。
如此毀三觀氣到不行。
但誇歸誇,該有的問題也是「一如既往」。
這韓式一字眉的洋氣妝容,真的不是在演民國偶像劇嗎?
再看菊香的姐姐美玉,和大姑家的兩個女兒秀娟、秀鳳。
Emmm,你們真的不是三胞胎?
雖然是上過洋學的開放家庭,但是這來勢胸胸的洋裝,劇主只想說一句:
姑娘外搭不好好穿,是有可能通不過審查的。
妝容上的糟糕習慣習慣就好,劇情畫蛇添足的創意才最致命。
劇主前面說了,新版《小娘惹》的還原度不錯,但架不住導演總想標新立異。
火車站門口大張旗鼓的賣黑市票,驗貞節環節仿佛邪教儀式。
為了表現讀過洋學堂,就動不動拽民工英語,跳一段老年迪斯科。
菊香受欺負,被糊了一臉的彩色麵糊。
可以看到,原版中洋介帶她去洗臉時,是慢慢地扶著她、引導她走的。
但到了新版中,洋介大概也是太替菊香著急,拽著看不見路的菊香一路猛跑。
期間還亂入了一場街頭慶典。
然後就是堪比洗面奶廣告的洗臉鏡頭,外加突如其來的唯美撒花效果。
柔光,慢鏡頭,偶像劇式的相顧無言……
菊香小姐,人家在舞龍舞獅,你站在那裡不怕被撞到嗎?
當然了,為了之後更好的相遇,這一次洋介自然是沒能給菊香拍上照片。
畢竟菊香會瞬間轉移……
十級美顏的濾鏡加持下,畫面的確是美了,然後呢?
如果僅僅是因為美而加戲,那麼這樣的畫蛇添足不要也罷。
因為有未出嫁的娘惹不可被外人看到的習俗,原版中三個女孩躲在雕花鏤空的屏風後面,偷看街上人來人往。
既點出了習俗,又表現出了對外面世界的渴望。
因為大姑家的兩姐妹,是在新加坡上洋學的,和黃家的女兒相比,自然更顯開放。
但從小受到的家庭教育,讓她們又不敢真的走出屏風。
這實際是一種心理上的矛盾,一種觀念上的衝突。
然而到了新版中卻弱化了這個情節。
導演別出心裁地加了一場「紙傘遮身」的戲,可是這造型……龍宮蚌殼精出街?
還有,你倆這是要跳一段紙傘舞麼?
多此一舉+1!
女傭阿桃向菊香的母親展示自己被頭家娘(女僱主)打的傷痕。
觀眾當然明白是為了體現封建家庭中傭人的卑微可憐,與主家的蠻狠專制。
但導演再一次低估了觀眾的理解力,過於直白的創新反而削弱了畫面的表達能力。
阿桃可憐巴巴訴苦的樣子,連原本應該對她表示同情的二太太都「聽不下去了」。
來看原版。
阿桃伺候頭家娘,捶重了被打、水涼了被打。
頭家娘反手就是一個耳光,可見被打是常有的事。
阿桃敢怒不敢言,因為多說一句又會找來新的打罵。
再往後看,一大家子人一起吃飯,為了體現母慈子孝的傳統家庭風範,晚輩要一口同聲地對長輩大喊一聲「吃」!
這是要一起去出道?
沒必要的情節一大堆,該有的情感過渡卻一蹴而就。
看一個兩版中都有的情節。
菊香被秀娟侮辱,原版中她先是怒,但是忍住了沒有動手,只是用眼睛死死地瞪著秀娟。
而後,在秀娟不斷地挑釁下,她終於忍無可忍,衝上去掐住她的脖子。
但到了新版中,菊香在沒有前期情感鋪墊的情況下說掐就掐了。
講真,菊香如果真是這種火爆性格,也就不會一直被欺負了。
除了劇情上的差強人意,整部劇的畫風也是日常讓人出戲。
開場是這樣的↓↓↓
劇情中動不動就來一出娘惹菜大普及。
配上「朗誦全文」式的旁白,仿佛在看「舌尖上的南洋」。
導演大概也是怕觀眾看不懂,總是在必要的時候,邀請畫外音,給大家交代一下背景,分析一下人物性格。
不僅如此,人物一開口更見導演「用心」。
好標準的TVB配音腔,出戲x N!
不是吧,阿sir!
雖然,當時的南洋華人大多來自廣東、福建,但也沒必要拍成民國版《金枝欲孽》吧!
借著沿用原版編劇和分鏡導演的名號,最終卻拍出了一版穿著南洋服裝的《大秧歌》。
飽受坎坷命運和封建禮教折磨的菊香、月娘,成了華麗麗的閃光大女主。
隱忍和堅強變得不值一提,單純的苦情戲與家族撕逼大戰成了吸睛點。
老實說,新版這十幾集,劇主看得有點煎熬。
如果這就是導演要的翻拍,那麼抱歉,這是連抄作業都沒抄好!
不是先入為主的觀念讓人總要拿新舊兩版來對比。
也不是「翻拍」兩個字讓人有牴觸情緒。
而是大量翻拍作品的翻車把觀眾給嚇怕了。
比如鞠婧禕、於朦朧版《新白娘子傳奇》。
你沒看錯,新版「菊香」肖燕在這部劇中扮演了小青。
畫面是很美,也邀請到了老版中的葉童、陳美琪造勢。
但平添出來的妲己、許仙母親、小青母親等一眾創新角色似乎並沒有什麼意義。
其實,劇主也沒有搞懂為什麼一條青蛇要有母親。
以及葉童出演許仙他媽,是為了給自己的職業生涯湊齊許家三代麼?
不堪一擊的劇情與製作,最終只能讓這些華麗的外表淪為噱頭。
但凡少一點花哨的發揮,多一點對原作精髓上的鑽研,也不會引起大家對翻拍的恐慌。
勸退觀眾的不是「翻拍」,而是劇本身在製作上的用心程度。
比如之前翻拍自印度電影《誤殺瞞天記》的《誤殺》。
很多發誓不看翻拍影視劇的人看完後,都忍不住說一句「真香」。
翻拍沒必要照搬原作,恰如其分的再發揮,自然能被觀眾接受。
其實,觀眾對翻拍的包容度很大,以至於到了不求超越,只求不毀經典的地步。
然而,現實是,越翻拍,原版就越深入人心。
為了弘揚文化而強行普及知識,卻只照葫蘆畫瓢,照搬了皮毛。
將原本的娘惹文化移植到本土劇中,內核卻還是原本《大秧歌》、《打狗棍》那一套。
打著宏大的立意,卻沒有表現出該有的氣勢,那麼翻拍最終也只能淪為審醜。
畢竟,恰冷飯,也是要講點質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