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勝利時,我已經死了 | 短史記

2021-02-13 短史記-騰訊新聞
抗戰期間,一位美國記者攔住一名正要奔赴前線的中國士兵。

文 | 陳慕譚

這是個流傳甚廣的故事。

中文網際網路長期訛傳這個故事與張靈甫有關。

比如,鳳凰衛視《冷暖人生》2013年8月20日播出的《我眼中的張靈甫將軍》中,主持人有這樣一段解說詞:

「關於張靈甫在對日戰場上激戰的故事其實有很多。據說有一次,外國記者採訪張靈甫,問他說您認為中國一定會勝利嗎?他說一定會,記者就又問,勝利之後,您認為您會做什麼呢?張靈甫回答,那時候,我已經死了。」①

其實,這個故事不屬於張靈甫。其原型,見於埃德加.斯諾的文章《旭日上的暗影》。

原文是這樣的:

「去年(1937年)九月間,……我跟一個姓劉的北方佬相識——一個露齒而笑的紅小子——一同在山東和河南的赤裸的棕色平原上旅行了幾天。這個姓劉的,從前曾在馮玉祥的『國民軍』中當過軍官,後來變成了一個『紅軍』指揮,而最近則在日軍佔領區中幹黨務工作。現在他是要到河北北部去組織一支別動隊。……我記得,在當時我們曾大談戀愛、戰爭及其可能的結果;有一次我問劉,他在這場戰事結束後,預備幹什麼。他依舊露齒微笑著,十分泰然地望著我說道:『那時我已經死了,我們大半都將死在這場戰爭中。』」①

由斯諾的記述可知:(1)這不是一次採訪,是一次朋友間的談話。(2)「姓劉的北方佬」不是16歲,也沒有家人全都死了的情節。(3)二人確實聊到了抗戰的前途以及個人的命運。

圖:上世紀80年代,斯諾著作在香港的另一個譯本,可與胡愈之譯本對照

《旭日上的陰影》一文,於1938年7月增入了斯諾的《紅星照耀中國》一書,成為該書的第13章。隨後,由地下黨人胡愈之翻譯為中文,在中國出版。

據斯諾的記述,在鄭州分別時,他借了些錢給那位「姓劉的北方佬」,然後「他就這樣獨自去打日本了」,長期杳無音信。直到寫作《旭日上的陰影》一文的幾個星期之前,「我才得知劉現在冀北領導著一支一萬五千人的別動隊,他的許多老同志已從山西趕到那邊了」。

筆者能力有限,根據上述資料——在馮玉祥的西北軍做過軍官、紅小子、做過日佔區黨務工作、1938年在冀北有一支「一萬五千人的別動隊」——未能考據出這位「姓劉的北方佬」究竟是誰。

1939年4月,收錄有《旭日上的陰影》一文的《紅星照耀中國》中譯本出版。斯諾所講述的這則感人故事,迅速進入了左翼文化界的視野。

比如,同年5月,馮友蘭在中華日報《動向》副刊上刊文,如此轉述道:

「近來有許多報告戰地消息底文章,在這些文章裡,有許多地方,我們看見真正底『中國人』。有一訪員碰見一位軍人,自動往河北組織遊擊隊。談話之間,這位軍人表示,對於中國底最後勝利,他是有確信底。這位訪員問:『中國打勝以後,你打算做什麼事情?』這位軍人很冷靜地說:『那時候,我已經死了,在這次戰事中,軍人大概都要死底。』」②

較之斯諾的原文,馮友蘭的轉述中,增入了「這位軍人表示,對於中國底最後勝利,他是有確信底」這樣一個情節——斯諾的原文僅稱「我記得,在當時我們曾大談戀愛、戰爭及其可能的結果」。

再後來,故事在傳播中漸漸脫離原型。斯諾變成了「美國記者」,「姓劉的北方佬」變成了張靈甫或者某年僅16歲的戰士,只有「那個時候,我已經死了」這句動人心魄的話,完整保留了下來。

抗戰期間,中國軍隊共計傷亡360餘萬人。

據國民政府軍委會軍政部的統計,1937年抗戰爆發時,國軍中下級軍官(上校至少尉)共計13.4萬人,行伍出身者約4萬人,餘者均或多或少有軍校教育背景。但戰時傷亡慘烈,每年須補充中下級軍官4.5萬人,正規軍校教育無法匹配如此快的犧牲速度,據何應欽1943年的一份報告,14萬中下級軍隊幹部中,正式軍校出身者已僅剩37587人,約佔全數的27%,其餘全部來自各種速成訓練班與行伍提升。④據1994年出版的《八路軍》史料叢書統計,八路軍在抗戰中總計傷亡34萬餘人;其中,犧牲團以上幹部700餘人。⑤

「那時我已經死了,我們大半都將死在這場戰爭中」,是一句平實而沉重的大實話。

(完)

注釋

①鳳凰衛視《冷暖人生.我眼中的張靈甫將軍》,2013年8月20日。文字版見:

http://phtv.ifeng.com/program/lnrs/detail_2013_08/21/28865504_0.shtml

②埃德加·斯諾,《西行漫記》,胡愈之/譯,收錄於《胡愈之譯文》(下卷),譯林出版社,1999年,第501頁。

③1939年5月,馮友蘭,《贊中華(新事論之二)》,1939年5月,收錄於:《新事論:中國到自由之路》,三聯書店,2007年,第171頁。

④《張發奎口述自傳》,當代中國出版社,2012,第218頁;何應欽,《何上將抗戰期間軍事報告》,下冊,第562~563頁。

⑤《八路軍.綜述》,解放軍出版社,1994年,第160頁。

相關焦點

  • 紀念抗戰勝利七十周年專輯
    濫用鋼刀絕人性,秘研毒彈失同盟。山河破碎胡塵烈,性命攸關寶物輕。家族存亡懸一線,軍民血淚護孤城。百團重炮殲頑寇,千道奇坑掩鬼兵。終教東瀛白旗豎,和平銘記昔時英! 義大利 鄭育權紀念抗戰勝利七十周年一群情激奮雄風起,血色紅旗獵獵飛。浩浩民心翻海勢,鏘鏘劍膽振軍威。官兵日日增能量,鬥士時時護國徽。鬼子伺機心叵測,若來難去命無歸。二賊心不死東洋寇,虎視耽耽血口張。暗渡陳倉顛歷史,明修棧道擾南疆。囤糧秣馬招兵士,比箭掄拳擺戰場。
  • 【紀念抗戰】抗戰勝利75周年 | 永遠的八月:在抗戰勝利七十五周年之時,漫談抗戰
    8月,對每位熟悉中國近現代史的朋友而言,都是非常容易想起75年前的淚水歡歌的抗戰勝利月。抗戰越來越遠,現在的人們大多在電視劇上通過《亮劍》及其他的影視劇去了解那段往事。反而,國共合作抵禦外敵的艱苦卓越的抗戰八年,很多時候已經成為碎片,撒落在不經意的淡忘裡。我們忘記了抗戰那段歷史,其實,我們也就忘掉了我們走到今天的來路。
  • 【短史記】日本史學界解讀中日為何開戰
  • 恭喜恭喜,抗戰勝利
    記得我最初聽到這首歌是在80年代來自鄧麗君、劉文正。等了解歌曲的作者及創作背景,才知道這首歌原來是1945年紀念抗戰勝利的,作者陳歌辛。陳歌辛(1914年9月19日—1961年1月25日),原名陳昌壽,出生於江蘇南匯(今上海浦東),著名作曲家。
  • 一封抗戰飛行員寫給戀人的信:「你收到此信時,我已經死了」
    「吃飯時,母親總叫他坐在她旁邊,不斷地給他夾菜。」兩人的再次見面,已經是1937年10月。南京遭到轟炸,齊邦媛和家人乘船撤往漢口。在船上,齊邦媛母親舊症復發,到漢口下船時已經昏迷,被送往醫院搶救。禍不單行,齊邦媛的妹妹也吐瀉不止,醫生診斷是急性腸炎。
  • 被戰爭透支的「小湖北」:我們一定會勝利,但那個時候我已經死了
    「待我成塵時,你將見我的微笑」,片尾字幕出現的那一刻,淚眼模糊的我,腦海中浮現的是13歲少年這張帶血的臉。在亂世的槍林彈雨中進行一場殘酷的「成人禮」,蒙昧和覺醒更迭,青春與死亡交織,堪稱魔幻又荒誕的時代悲劇。
  • 被戰爭透支的「小湖北」:我們一定會勝利,但那個時候我已經死了
    「待我成塵時,你將見我的微笑」,片尾字幕出現的那一刻,淚眼模糊的我,腦海中浮現的是13歲少年這張帶血的臉。 少年答:「死了。」 邁克又問:「你覺得戰爭會勝利嗎?」 小男孩斬釘截鐵地說:「我相信一定會勝利。」 邁克繼續問:「戰爭勝利後,你想幹什麼呢?娶妻生子嗎?」 小男孩聲音弱了下來:「那個時候我已經死了。」
  • 抗戰勝利後,汪精衛的老婆陳璧君去了哪裡,最終結局如何?
    在數十年之後,那位少年到了中年,已經位高權重,但是身上的熱血依然不減,面對日本侵略者的鐵蹄,他完全不顧中華民族的危亡,為了自己的利益,當了一名可恥的漢奸,更可笑的是這個行動還是在他老婆的鼓動下,才最終做的決定。這其中又包含著什麼故事呢?抗戰勝利後兩人的結局又如何呢?
  • 【紀念抗戰勝利75周年】銘記抗戰歷史,弘揚民族精神
    「女兒經常打電話問我:『媽媽,又要開家長會了,這一次你能來嗎?』村裡貧困家庭子女的讀書夢,我能圓!卻圓不了自己女兒的小心願!」「我怎麼也不敢相信,愛人就這樣突發急性心梗驟然離世,我再也等不到期待已久的團圓了。」2019年全國脫貧攻堅獎貢獻獎獲得者——安徽省亳州市利辛縣汝集鎮朱集村第一書記、扶貧工作隊隊長劉雙燕,噙著淚水講述自己駐村扶貧的經歷。
  • 芷江:定格抗戰歷史的「勝利之城」
    參考消息網9月3日報導(文/劉芳洲 周勉) 75年前,中國人民經過14年浴血奮戰,取得抗日戰爭偉大勝利,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作出了卓越貢獻。在抗戰勝利75周年到來之際,本網推出紀念專題,重回日軍受降之地小城芷江,重溫延安慶祝勝利歡樂場景……回望過去,向抗戰英烈致敬;銘記歷史,珍惜來之不易的和平。
  • 「銘記歷史 不忘初心」抗戰勝利75周年,抗戰作品集中開火
    為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5周年,CIBN高清影視電視劇專區特別推出經典抗戰劇展播板塊「銘記歷史 吾輩當自強」。這些經典好劇充分反映了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壯闊進程,體現了較高思想藝術水平。
  • 九三軍人節 慶祝抗戰勝利
    重慶各界舉行慶祝抗戰勝利大遊行。上海市民慶祝抗戰勝利。民國34年9月4日,蔣中正主席(旁為中國國民黨中央宣傳部部長吳國楨)在世界勝利日慶祝茶會中跟各國使節和將士一起慶祝對日抗戰勝利。 蔣中正主席舉行慶祝抗戰勝利茶會請帖。
  • 臺灣節目主持人稱紀念抗戰勝利傷害其父感情
    臺灣綠營節目《新聞挖挖哇》6月22日播出了這樣一期,主持人鄭弘儀在談及我國紀念抗戰勝利70周年時,竟提出「我爸爸是日本人。現在紀念抗戰勝利,想過我爸爸的感受嗎?」還表示,我們應該儘量不要去傷害在臺灣這塊土地的人民的內心、感情。」
  • 芷江:一座見證抗戰受降的勝利之城
    75年前,中日雙方曾圍繞這裡展開了一場大規模會戰,會戰以中國軍隊的勝利和日軍的慘敗而結束,從此,中國戰場局勢徹底扭轉。也是在此地,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後,同中國商定投降事宜並在投降時注意事項備忘錄上簽字。這,就是芷江!這次受降就是著名的「芷江受降」! 最後一戰 芷江縣城東郊,有一座始建於1936年目前仍在使用的機場——芷江機場。
  • 馬鞍山各界開展特色活動紀念抗戰勝利70周年
    有一次,在湖南山區,一位久病臥床的老人接受採訪和拍照時還神採飛揚,第二天卻溘然長逝。劉洪說,自己這才知道,老人是強打精神,讓歷史流傳後世。這樣的事情發生過幾次,讓劉洪在路上不敢停下腳步。   患有糖尿病的劉洪,努力克服著身體上的不適。「我隨身帶著一個盒子,裡面是幾排胰島素。有時雖然注射了,也會覺得體力跟不上。最多的時候一天要開一千兩三百公裡,真的累得不行了。」
  • 抗戰勝利紀念展啟幕 八大主題展現14年抗戰歷史
    抗戰勝利紀念展啟幕 八大主題展現14年抗戰歷史 2015-07-07 07:46:55來源:長江日報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上官雲 展覽主要分為八個部分:中國局部抗戰——揭開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序幕;全民族抗戰——開闢世界第一個大規模反法西斯戰場;中流砥柱——中國共產黨堅持正確抗戰指導及其敵後抗戰;日軍暴行——現代文明史上最黑暗的一頁;東方主戰場——彪炳史冊的歷史貢獻;得道多助——國際社會積極支援中國人民的正義戰爭;偉大勝利——日本法西斯侵略者遭到徹底失敗;銘記歷史——攜手世界各國共建持久和平。
  • 抗戰勝利71周年:國乾基金會赴浙江諸暨探訪抗戰老兵
    國乾基金會本次探訪的抗戰老兵,有不少都是獨居老人,有的雖然有保姆照顧,但大多沒能與子女住在一起。他們中最年輕的88歲,年齡最大的已經是101歲高齡了。在71年前的抗日戰爭中,這些老兵們都在不同的崗位上奮戰,不少人都受過傷,有的人甚至是命懸一線,死裡逃生。今年的9月3日,是抗日戰爭勝利的71周年紀念日,國乾基金會希望藉此機會向這些不老的英雄們表達最崇高的敬意。
  • 紀念抗戰勝利75周年向抗戰烈士敬獻花籃儀式時間地點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5周年紀念日。  當天上午,習近平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將同首都各界代表一起,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向抗戰烈士敬獻花籃。  紀念抗戰勝利75周年 廣電總局推薦24部電視劇  國家廣播電視總局辦公廳7月16日下發通知,要求做好紀念抗戰勝利75周年電視劇播出安排,並公布了24部參考劇目,包括《太行之脊》《彭德懷元帥》《河山》《獵手》《誓盟》《天下娘親》等。
  • 紀念抗日戰爭勝利75周年,盤點必看經典抗戰劇,致敬熱血抗戰英雄
    今年是抗日戰爭勝利的第75年,曾經遍體鱗傷的舊中國,已經再次呈現為盛世山河。不忘過去,不忘歷史,每一個中國人不應該忘記曾經的抗戰史。今天,小編要懷著一顆誠摯的心和大家一起分享那些經典必看抗戰劇,重溫經典,也是致敬英雄,紀念抗戰勝利75年。
  • 抗戰大片《終極勝利》在濰坊實景拍攝
    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即將來臨之際,由著名導演冼杞然、麥可·帕克聯合導演,著名製片人林炳坤監製,華語知名男演員竇驍聯袂好萊塢影星約瑟夫·費因斯主演的抗戰題材大片《終極勝利》日前在故事發生地——濰坊進行實景拍攝,為濰坊市紀念抗戰勝利活動點綴了精彩一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