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史記】日本史學界解讀中日為何開戰

2021-02-13 今日話題-騰訊新聞

讀者「王慧忠」問:「我很想了解,七七事變前的背景——日本的歷史學界對中日開戰是如何認識的。我希望從不同的角度認識問題。希望短史記欄目能為我提供這些方面的材料。」

編輯回覆:日本史學界對「七七事變」的討論,與中方意見差異較大、且具有代表性者,主要有兩點。

關於事變導火索,不少日本學者認為是中方「打響了第一槍」

其一,關於事變的導火索,也就是所謂的「放第一槍」問題,在日本史學界廣泛流傳著「中國責任說」乃至「中共責任說」。

關於「中國責任說」,最典型者,莫如千葉大學教授秦鬱彥。其所著《日中戰爭史》(1961,河出書房新社)一書,曾以25000餘字之篇幅討論盧溝橋事件,其中又以13000餘字討論事件當天的槍聲問題。概而言之,其基本觀點是:「在盧溝橋打響第一槍的是國民黨第29軍的士兵。不過這一行動不見得是蓄意製造的,而是偶然發生的」。理由是:若是蓄謀,則打響第一槍後,必有中方的大舉進攻隨之而來,而事實上沒有。故盧溝橋事件只是一個「突發性的偶然事件」。①

至於「中共責任說」,較典型者,可推獨協大學教授中村粲。中村氏認為:打響第一槍的「是共產黨系統的過激分子」,「據說是劉少奇或者說是劉少奇領導下的潛藏在中國軍隊中的共產黨員張克俠」,即便盧溝橋事件「是偶然發生的,並非延安的命令,……然而,此後將事件擴大的無疑是共產黨。」②餘者,如堅持「南京大屠殺虛構論」的田中正明也竭力鼓吹:「日支事變是由誰引起的呢?毋庸諱言,是由中國共產黨挑起的。」③

除此之外,關於「第一槍」問題,日本學界還流傳有多種觀點,如:西北軍馮玉祥系分子所為、藍衣社所為、共產國際陰謀策動……等等。簡言之,在日本學界看來,此乃「昭和史上留下最大的一個謎。」

值得一提的是:臺灣歷史學者劉鳳翰,曾著有專文駁斥秦鬱彥之觀點。劉鳳翰認為:秦氏所採納的史料,既稱「槍聲帶閃光及喇叭聲」,且一次連發十八顆子彈,則絕非29軍士兵所為。因為「當時二十九軍裝備陳舊,只有捷克式七九步槍及輕機關槍,無此新式機關槍及曳光彈裝備」,唯日軍之「六五輕機槍」具有此種射擊特點。④

至於「中共責任說」,劉鳳翰認為:「中共確有黨員如劉少奇(化名胡服)等人,……不過他們可能有手槍,或許可能有步槍,但不可能有日式六五輕機關槍及曳光彈,故機會不大」。 ⑤另一臺灣歷史學者吳相湘,也曾於1960年赴東京,會見據稱擁有能夠證實「中共責任說」史料的前日本駐北平武官今井武夫,吳氏的結論是:今井出具的材料,「絲毫不能證明所謂放第一槍是共產分子。」⑥

事實上,秦鬱彥曾很坦率地承認,他沒有找到足夠支撐「中共責任說」的依據:「最近幾年,比較流行的中國共產黨陰謀說,是以1947年中共政治部編的《初級戰士政治課本》的有關部分為『證據』的,但沒有找到原文,缺乏可靠性。」⑦

圖註:通過宛平城前往演習場的日本駐華部隊

關於事變引發中日全面戰爭,不少日本學者強調非當局之本意

其二,關於盧溝橋事件何以會導致中日全面戰爭,日本史學界往往側重強調事件發展偏離了日本當局「不擴大」的本意,具有相當的偶然性。

最典型者,莫如2010年由中日兩國諸多歷史學者完成的「中日共同歷史研究」之《日方報告書》。其中對於七七事變,其表述將大量的筆墨花在了「不明槍聲」上面,並高度強調日本內閣的「不擴大」方針:

「7月8日,近衛內閣臨時閣議決定『不擴大』……7月11日,閣議決定不擴大和現地解決的方針,同時允許陸軍省部的要求,承認派遣三個師團,……派兵聲明斷定『此次事件無疑是支那方面有計劃的武力抗日行動』,『但為了不擴大局面,不放棄和平交涉的願望』」。 ⑧

所謂「不擴大」,意即謂日本政府當日並無意發動全面侵華戰爭。故而,在強調政府「不擴大」立場的同時,「日本學界也困惑於當時國民政府的行為,因為在此之前無論發生什麼事情,只要日本方面一用兵,中國肯定會妥協,而這次,蔣介石則採取了完全不同的以硬對硬的態度,所以日本學界也有人認為,蔣介石的強硬也是引起全面戰爭的一個因素。」⑨

但上述論調似乎忽視了最重要的一點:7月9日,日本內閣制定了對中方要求極為嚴苛的「不擴大方針」;11日,二十九軍方面,已接受了日方超出9日要求的更苛刻的和談條件;但就在同日,日本內閣已決定向華北大規模增兵。

對此類行徑,日本學界的慣常解釋是:軍隊的擅自「獨走」綁架了政府。但若聯繫到甲午戰爭中,陸奧宗光曾謂:「我政府在外交上常欲居被動者之地位,然一旦有事,在軍事上一切皆欲先發制人」⑩,則不難理解,軍部之武力主動先行,政府之外交被動跟上,乃是日本近代以來,對外侵略的慣常模式——此種模式下,既可得實利,又可兼虛名——獨獨歸罪日本軍人之擅獨,則恰恰落入了陸奧宗光之圈套。

圖註:盧溝橋上的日軍警戒士兵

①秦鬱彥之《日中戰爭史》尚無中文譯本。秦氏的基本觀點,可參見:《駐守盧溝橋營長明確而又重要的證言》,秦鬱彥/撰,齊福霖/譯,《黨史研究資料》1988年第2期。②中村粲:《大東亞戰爭的起因》,收錄於《大東亞戰爭的總結》,(日)歷史研究委員會/編,新華出版社1997年(內部發行)。③田中正明:《虛構的「南京大屠殺」》, 收錄於《大東亞戰爭的總結》。④⑤劉鳳翰:《評秦鬱彥教授〈盧溝橋事變與蔣中正先生的開戰決意〉——兼論非法射擊問題》。⑥吳相湘:《盧溝橋頭第一槍》。⑦秦鬱彥:《駐守盧溝橋營長明確而又重要的證言》。所謂《初級戰士政治課本》並不存在,唯紹興戰旗社抗戰期間曾出版過《初級戰士軍事讀本》。⑧中日共同歷史研究中方委員會編:《中日共同歷史研究報告書·日方報告書》(內部版),2010,P260-261。轉引自王希亮《表象與內在:九一八事變後日本決策層侵華國策的趨同及深層剖析》。⑨王建朗:《民國時期的外交與中國國家地位的變化》。⑩陸奧宗光:《蹇蹇錄》,商務印書館1929 ,P11。

PS:抗戰勝利70周年將至,關於抗戰史,您若有希望了解的內容,不妨寫信告訴我們,編輯將選取其中較有代表性的問題,在「短史記」欄目中儘量予以回復。對編輯回復不滿意的讀者,亦可將你們的意見和看法寫信告知。郵箱地址:newshistory@qq.com

版權聲明:本文系騰訊歷史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點右上角->查看公眾號->關注
◆點標題下->今日話題->關注

相關焦點

  • 短史記
    次日凌晨,張決定電告南京,請中央向國聯提出抗議;下午,張接見日本記者,就事變發表意見,說道:「昨夜接到奉天報告,知有中日衝突發生,我等無抵抗之力,且無必戰之由,故我已嚴令部下絕對不抵抗,任日本軍之所為。」②對於下達了這樣的指示,張學良晚年的解釋是:「你責備我不抵抗,我不承認,責備我對日本這件事情判斷錯誤,那我承認。
  • 日本文學中的《史記》投影
    《史記》被魯迅先生稱為「無韻之離騷」,不僅在我國歷史上佔有極高地位,而且對日本文學產生了深遠影響。幾乎每個時代,日本都有一些文學家、漢學家對《史記》讚譽有加。如江戶時代末期的漢學家南摩綱紀曾如此評價《史記》:「敘事精簡,明如日星;行文靈妙,幽泣鬼神,為古今史編之冠。」
  • 日本第一位平民首相原敬,主張中日友好,卻遭日本憤青暗殺
    文:鼓浪隱士日本國的行政大權主要由首相負責,儘管明治維新以來,日本向西方學習,首相一般由選舉產生。但由於歷史文化的原因,日本首相出現了「門閥」現象,其權力長期被傳統貴族或政治世家掌控。原敬的改革得到了日本民眾的支持,日本有了擺脫軍國主義,走向現代政制的可能。史學界稱之為「大正民主」。02而在外交上,原敬採取務實的方針,他結合國際形勢,反對大隈內閣對華提出二十一條,認為這損害了日中友好關係,又會激發中國的民族情緒。
  • 韓劇《永遠的君主》調節中日糾紛並與日開戰:韓國人為何只敢做夢
    《永遠的君主》這部韓國電視劇播出之後,引起了中日網友的熱議。在這部電視劇中,李敏鎬所飾演的男主角帶領韓國與日本海軍對峙,並且開戰。其中還有一個情節是,李敏鎬飾演的男主角還協調中日之間的糾紛,並且作為回報,中國還贈送了許多禮物以及特權。
  • 日本首相犬養毅,為何被罵成「日奸」遭到刺殺? | 短史記
    1932年5月15日,77歲的日本首相犬養毅,在其官邸,被一群身穿日本海軍制服的青年刺殺。
  • 日本人真是徐福帶去的善男信女後代?專家檢測基因,終於得出結論
    日本是東亞太平洋西岸的一個島國,前後不過2000年的歷史,但是這個國度卻一直和中國有著不解之緣,而這都得益於不少「中間人」的推動,其中貢獻最突出的恐怕就是高僧鑑真了。由於佛教在國內的盛行,鑑真在同為得道高僧的隊列中就像是群星中不起眼的一道光芒一般,並無甚特別之處,然而六次東渡日本卻讓他的名字載入史冊,成為中日友好往來的典範。
  • 為何會用「太君」來稱呼日本兵?| 短史記
    在日本,「大人」通常被用來指稱「德高望重的人」「地位高的人」,及父母、老師等。③第二種說法:「太君」來自日語「大君」(讀音taikun)。她翻閱大量史料後發現,「日方資料中所記載的中國人對日軍及日本人所使用的稱呼,出現較多的是『大人』二字。」有意思的是,日本軍人在使用「大兵中國話」(一種雜糅了中、日兩國詞彙的語言)時,認為自己發taijin音,說的是漢語「大人」;中國人聽日本軍人以此尊稱地位較高者,則以為他們說的是日語,並有意識地模仿,「用『taijin』來稱呼對方」。
  • 中國人不應該再自稱「黃種人」,這種定性是種族歧視的結果 短史記
    短史記微信號:tengxun_lishi圖註:在「黃禍」之說流行時
  • 當年的中日圍棋擂臺賽為何終止?
    如此熱潮下,圍棋界也是趁熱打鐵,1984年10月5日,首屆中日圍棋擂臺賽在東京新大谷飯店正式開幕。雖然這是件「中日友好」的大事,但開幕式上致辭的日本圍棋傳奇人物坂田榮男,話說得卻十分不友好:日本「只需要3名棋手就可以結束戰鬥」。
  • 「初春令月,氣淑風和」,中日專家從日本新年號讀出了什麼?
    安倍晉三在公布年號後發表的「首相談話」中也說:「年號已融入在日本人的精神世界中,同時也維繫日本全體國民在精神世界上的整體性。」那麼,此次日本為何選取「令和」二字作為新年號?「令和」包含著日本對即將到來的新時代怎樣的期待?而此次年號的選擇又為何打破以往的慣例,從日本古籍中選擇?
  • 中日首次交鋒,大唐以少勝多重創日本,讓日本恭敬了近千年
    在唐朝軍事鼎盛的時候,中日之間在爭奪東北亞利益的時候首次爆發了戰爭。這場戰爭就是著名的白江口之戰。高句麗進軍新羅,唐朝出兵救援高句麗與中原王朝之間的矛盾由來已久,作為東北亞地區的小霸對中原王朝向來不服。隋朝就是因為三次大規模的徵伐高句麗失敗導致天下分崩離析。
  • 《史記》在中國,《史記》研究也在中國
    日本學者瀧川資言於1934年出版《史記會注考證》一書,日本學界視為奇寶,國際漢學界給予高度評價。於是有「《史記》在中國,《史記》研究在日本」一說。這當然是誇張的說法,未必成立。特別是近數十年來,中國學術大踏步前進,在《史記》研究方面的水平早非昔日可比,對於上說,國人更不必放在心上。然而,瀧川資言在《史記》研究上取得的成就,《史記會注考證》作為近代以來《史記》研究裡程碑之作的地位,也都是不可抹殺的。
  • 《史記》裡的這些話,聽懂兩句就夠你用一生了
    圖片來源 | 攝圖網  《史記》是認識中國文史社會、解讀中國文化DNA的工具。 和西方人吃飯時,我們才會意識到為什麼中國人用筷子;跟日本人交朋友時,我們才知道為何中國人這麼熱情友善愛交朋友。大到政治經濟、科技技術發展,小到吃穿住用行的生活方式,古代中國文化的原始基因就奠定了我們為什麼是現在這個樣子。
  • 為何日本一枝獨秀?
    有關日本的話題,是我非常喜歡的,甚至是酷愛的,特別是關於日本的明治維新。兩年前就在自由之路群裡作過專題講座,還不止一次。在平時的語音裡,也經常提到日本,只要是談論世界各國的近現代化過程,總會把日本搬出來作為一個傑出特例來說,這是因為日本在世界近代的轉型最為堅決、徹底和成功。明治維新當然是一次偉大的變革,甚至就是革命,這也說過很多次。
  • 中日合拍的動畫片,《快把我哥帶走》為何如此成功?
    在國漫圈子有一句俗話:"中日合拍都是坑",《從前有座靈劍山》、《拾又之國》和《銀之守墓人》等等動漫,以血淋淋的事實向我們證明了這個道理。不過凡事都有例外,中日合拍的動畫片裡,有一部口碑穩住了,豆瓣評分和原版差不多,遠高於真人版。這部動畫就是《快把我哥帶走》。為何《快把我哥帶走》沒有陷入中日合拍的怪圈呢?
  • 《八佰》中,為何說「日本侵擾」而不是侵略?國民黨態度曖昧
    《八佰》中,為何說「日本侵擾」而不是侵略?國民黨態度曖昧《八佰》從去年爭議到現在,一直沒有停止,估計以後也少不了。為何不是侵略,而是侵擾?通常來說,侵略是入侵並且佔領和兼併。而侵擾,則代表了侵襲和騷擾。這兩點的最主要區別是,「侵略」一詞認定了入侵者的領土野心,而侵擾僅僅認為日軍是一種訛詐行為,主要訴求不是領土訴求。
  • 抗日戰爭時期日本軍力有多強大?中日對比可以想像抗戰到底多慘烈
    日本陸軍:1941年日軍陸軍總兵力達到最高峰值609.5萬人,加上其它軍種有700多萬。日本空軍:陸航加海航,二戰時期日本一共損失各類飛機就有51000餘架,平時幾萬架飛機還是有的。日本海軍:太平洋戰爭前,總噸位116萬噸,擁有10艘航母(前後共生產25艘)、12艘戰列艦、37艘輕重巡洋艦、上百艘驅逐艦及數十艘潛艇,共編為10個艦隊,總體海軍實力已經達到了美國的70%。1941年美國只有7艘航母。國民黨陸軍:在抗日戰爭之前,國軍兵力大約為200萬人,並且武器裝備相對落後。
  • 中國筷子長而粗,日本筷子短而細
    日本奈良時代崇尚唐風,日本天皇派使者出使唐朝,意在學習中國的文化和制度,與此同時,筷子也被傳入日本,並隨著時代的演變逐漸和日本的文化相融合,形成了不同於中國的筷子的文化。因此,中日筷子文化開始顯現出明顯的差異。
  • 中日暗戰南京大屠殺申遺
    [摘要]在國際史學界,南京大屠殺事件與奧斯維辛集中營、日本廣島長崎核爆並稱為二戰史上的三大慘案。「對照世界記憶遺產保護的目的及另外兩大慘案的申遺,推動南京大屠殺檔案申遺之舉是十分必要的。」中國申請《南京大屠殺檔案》列入世界記憶遺產成功,中日之間的較量仍在持續發酵中。15日,日本前內閣秘書長河野洋平呼籲安倍政府不要在歷史問題上與中國硬鬥。他認為,只要是符合歷史事實,南京大屠殺和慰安婦檔案被列入世界記憶遺產無可否定。此前14日,日本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列入世界記憶遺產一事,恫言停止或減少對教科文組織的經費支持。
  • 如果提前十年開戰 北洋水師能不能贏日本海軍?
    說到近代的清日海戰,很多人都把1894-95年中日戰爭前十年的長崎事變看作是清政府發動對日戰爭的最佳時機,他們認為,如果在這個時候發生戰爭,日本海軍將會被清海軍打敗。北洋海軍能提前十年贏得戰爭嗎什麼是長崎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