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會用「太君」來稱呼日本兵?| 短史記

2021-02-13 短史記-騰訊新聞

文 | 楊津濤

國產抗戰劇中,敵佔區的民眾,尤其是基層漢奸們,普遍稱呼日軍官兵為「太君」。

這裡的「太君」,是什麼意思?從何而來?

「太君」是古詞新用

說起來,「太君」一詞在中國是名副其實的「古已有之」。

在唐代,三、四品官員的母親,被稱為「太君」;在宋代,對婦女有「郡太君」「縣太君」等封號。楊家將系列小說中,老令公楊業的夫人「佘太君」,應該是中國人了解最多的一位「太君」。

圖:北京百望山上的佘太君廟

當然,日軍官兵被稱為「太君」,和該詞的歷史用法——尊稱有地位的女性,並無關聯。相關例證,大都見於各種回憶資料中。比如,1938年,一小股日軍路過湖北浠水的洗馬畈,翻譯周賓是當地人,和日軍軍官關係不錯。他藉機說:

「太君,這地方是我的家鄉,父老鄉親都很淳良,請求皇軍在十裡之內不要行動,周某感激不盡。」①

讓人意外的是,日軍軍官答應了他的要求,果然在洗馬畈附近沒有行動。

又如,1942年,在江西彭澤,日軍士兵和村民見面,場景是這樣的:

「……領頭是紅臉鬼,這傢伙是駐在小望夫山的小隊長。他腰挎手槍,一副兇神惡煞面孔……紅臉鬼一人向公屋這邊走過來。機會來了!五個人見紅臉鬼進來,都笑嘻嘻地打招呼:『太君來的好!』紅臉鬼意想不到,這裡競遇上了這幾個難以找到的大大的苦力,也得意地獰笑著。高叫:『苦力大大的有,你們統統的上山幹活!』大個子王興槐隨手拖來一把椅子,指著說:『太君的請坐,農民上山幹活的好』……」②

有關「太君」詞源的猜測

對於抗戰時期「太君」這一稱呼的由來,研究者們先後提出過三種說法。

第一種說法:「太君」是日語「大人」(讀音taijin)一詞的音譯。

在日本,「大人」通常被用來指稱「德高望重的人」「地位高的人」,及父母、老師等。③

第二種說法:「太君」來自日語「大君」(讀音taikun)。

在日本,「大君」常常被用來稱呼外國將軍,因此有人推測,

「日軍侵華,對侵略者來說是在國外,中國又有『太君』一詞,讀音又相似,有人遂在翻譯時將『大君』翻成『太君』,馬屁拍得恰到好處。」④

第三種說法:「太君」譯自日軍中「隊長」一詞。

持此觀點的人認為,一般漢奸只能接觸到日軍基層官兵,如隊長、軍曹等。其中,日語「隊長」(讀音taichou)的發音和「太君」相近,而中文裡,「太」和「君」兩個字又常用於尊稱,因此漢奸們「為表阿諛奉承」,「拼湊組成一個新造詞」,即「太君」。⑤

以上幾種說法各有其道理,但「真相只有一個」。

圖:連環畫《雞毛信》插圖

首先,從讀音來看,日語「大人」無疑比「大君」、「隊長」更接近漢語「太君」的讀法。尤其「隊長」的讀音taichou,與「太君」taijun,可以說相差甚遠。

其次,再來看合理性問題。說漢奸故意將「大君」翻譯為「太君」,以取悅日軍的說法,完全無法成立,因為「太君」在漢語中並非常見敬稱,日軍官兵不會知道「太君」的含義,那如此翻譯,又怎麼會有「拍馬屁」的效果呢?

更何況,「大君」一詞,在日本曾用來指代天皇,後來幕府將軍對外自稱「大君」,侵華日軍使用這個詞的機會微乎其微,不可能是常用詞「太君」的來源。⑥

相比之下,日語「大人」和漢語「太君」的對應關係,無疑更讓人信服。

「太君」就是日語「大人」

為證明此種關係的存在,學者孫雪梅進行了深入研究。她翻閱大量史料後發現,「日方資料中所記載的中國人對日軍及日本人所使用的稱呼,出現較多的是『大人』二字。」

有意思的是,日本軍人在使用「大兵中國話」(一種雜糅了中、日兩國詞彙的語言)時,認為自己發taijin音,說的是漢語「大人」;中國人聽日本軍人以此尊稱地位較高者,則以為他們說的是日語,並有意識地模仿,「用『taijin』來稱呼對方」。

久而久之,即如孫雪梅推斷的那樣,

「中國人就取其諧音,將『taijin』一詞以古已有之的『太君』二字讀之、用之,並理解為代表『長官』之意。」⑦

在孫雪梅研究的基礎上,張守祥等分別採訪了能夠熟練使用漢語的日本人、國內資深日語教師,及曾在偽滿上學的老幹部,證實「太君」的日語發音非常接近taijin。由此推知:

「大量日方回憶錄中提及的『大人』稱呼並非他物,就是當時我們中國人耳熟能詳的『太君』。二者儘管形式不同,但表述對象相同,主要都是特指那些『高高在上』的『日本鬼子』。」⑧

對於「太君」一詞的真實含義,當時的侵華日軍的確能大致理解。如關屋宏行的回憶錄中寫道,「老人稱我為太君。這是在恭維我,是對地位遠高於自己的人的敬稱。」

圖:1937年,日軍在上海附近搜查過路的中國百姓

甚至在某些時候,日本軍人自己也用「太君」這個詞(中國人聽來是漢語「太君」,日本人說的也許是日語「大人」)。

陳錫聯在蟠武戰役中,曾抓獲一名只有十六七歲的日軍士兵,名叫山田——「當時他藏在柴草堆裡,被發現後用不太熟悉的漢語連說『太君饒命』」。⑨

另據北京海澱區的一些村民回憶,1945年抗戰勝利前,「日本人自知是秋後的螞蚱——蹦躂不了幾天了,每逢中國人叫他們『太君』時,就說,『以後我們該管你們叫太君了。』」⑩

綜而言之,抗戰時期被漢奸用來稱呼日軍官兵的「太君」一詞,與日語「大人」有著密切的對應關係。在戰爭後期,「太君」成了中、日兩國人都能聽懂、同時使用的一個詞。

①周正藩整理:《日軍路過洗馬畈》,《浠水文史 第18輯》,第182頁。

②魏自克:《活捉日軍小隊長》,《彭澤縣文史資料 第3輯》,第26頁。

③蘇明順:《對「太君」一詞的考證》,《日語知識》2000年第2期。

④袁穎華:《對「太君」一詞的再考證》,《日語知識》2000年第5期。

⑤⑥金星:《由抗日影視劇中「太君」一詞引起的語言學思考》,《文教資料》2012年第25期。

⑦孫雪梅:《為何稱「鬼子」為「太君」?》,《抗日戰爭研究》2015年第4期。

⑧張守祥、王鳳莉、於湘泳:《從中日史料的角度再考日偽時期的「太君」用法》,《哈爾濱師範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7年第5期。

⑨陳再方:《陳錫聯:在太行山與日軍鬥智鬥勇》,張鐵柱等主編《父輩的抗戰》,長江文藝出版社2015年,第253頁。

⑩嚴寬:《日偽西郊機往事談》, 《海澱文史選編 第6輯》,第215頁。

張獻忠具體是怎樣「屠蜀」的?

抵制皇權暴政的東林黨,是鮮見的歷史亮光

不要被「中醫是幾千年經驗的積累」所惑

劉備與諸葛亮,是如何壓榨蜀國百姓的?

巨額的庚子賠款,是如何攤到民眾頭上的?

相關焦點

  • 為什麼「鬼子」會被稱呼為「太君」?
    在現代漢語中,「太君」多被用於稱呼侵華日軍,有時亦泛指日本人。這個詞在中國雖古已有之,但古代所說的「太君」與軍人、日本人毫不相干,而日語中也沒有這個詞。那麼,為何要稱呼「鬼子」為「太君」呢?1990年春晚小品《主角與配角》,陳佩斯(左)扮演的配角臺詞:「皇軍讓我給您帶個話兒……太君說了……」中國人和日本人口中的「太君」要弄清為何稱呼「鬼子」為「太君」,首先要知道它是被如何使用的。在戰爭親歷者的回憶中,這樣的用例很多。
  • 《亮劍》中偽軍叫日本兵「太君」竟是錯的!「太君」叫法從何而來?|軍情晚報
    若按照漢語用法稱日軍為「太君」顯然不合理,那日本兵又為何被稱為「太君」呢?是因為學者在翻閱中日史料時發現,在日本人的史料中,日佔區的中國百姓當面稱呼日軍官兵記錄的都是「大人」。而當年日佔區中中國百姓都是以「太君」來稱呼日軍官兵的。如此一來便能對應的上了。
  • 為何稱「鬼子」為「太君」丨壹讀精選
    在現代漢語中,「太君」多被用於稱呼侵華日軍,有時亦泛指日本人。這個詞在中國雖古已有之,但古代所說的「太君」與軍人、日本人毫不相干,而日語中也沒有這個詞。那麼,為何要稱呼「鬼子」為「太君」呢?出現在日軍回憶中的用例,大多是中國百姓和漢奸用中文喊(或說)「太君」,如「太君」「矢澤太君」「淺野太君、坂場太君」等。當然,也有日本人使用「太君」的例子。例如翻譯松尾趾高氣揚地說:「喂,現在太君說話了,要紀念品拿來的。」關於「太君」的讀法,日軍是用日語的片假名來標註的,將其用羅馬字讀音加以對應的話,就是「Taijun」。
  • 【短史記】日本史學界解讀中日為何開戰
    我希望從不同的角度認識問題。希望短史記欄目能為我提供這些方面的材料。」編輯回覆:日本史學界對「七七事變」的討論,與中方意見差異較大、且具有代表性者,主要有兩點。⑥事實上,秦鬱彥曾很坦率地承認,他沒有找到足夠支撐「中共責任說」的依據:「最近幾年,比較流行的中國共產黨陰謀說,是以1947年中共政治部編的《初級戰士政治課本》的有關部分為『證據』的,但沒有找到原文,缺乏可靠性。」
  • 抗戰劇裡"太君"說的話,你要聽著它沒毛病就證明它是神劇
    查過以後,發現在抗戰影劇中,很多我們所謂耳熟能詳的日軍臺詞,便是屬於這種「大兵中國話」,運用頗為獨特,推測便是當時有很多中國人聽過日本兵這麼說話——當然了,這種語言產生便是在侵華戰場上嘛。比如 「三賓地給」,便是典型的這類情況。只是電影裡日本軍官要打上當的日本兵時經常會說這句話,這就不對了。
  • 戰後的日本士兵夠慘麼? | 鐵血頭條
    那些戰敗的日本兵回到國內怎樣了?火速開設妓院,以滿足不斷湧來的35萬美國佔領軍的「特殊需要」這個行為,直接導致了日本色情業的蓬勃發展。不少日本女人,選擇嫁給了美國兵;甚至,俘獲一個日本少女;只要一罐只配扔進下水道的午餐肉。
  • 「大頭兵」這個稱呼雖然「很可愛」,但建議少用,主要有三個原因
    昨天,在眾多留言中,突然發現了「大頭兵」這三個字。在驚訝於這個稱呼的同時,也讓我浮想聯翩,沉默良久。許是當兵太久的原因,大頭兵」這個稱呼雖然「很可愛」,但總感覺不太合適,在此也建議大家少用或不用,主要存有三個原因。
  • 宋代為什麼流行用「官家」來稱呼皇帝,而其他朝代卻不流行?
    而如若一直在追這部劇的,肯定對這麼一個畫面不陌生,就是在劇中,無論是宦官,還是百官,亦是百姓,稱呼仁宗皇帝,皆不是以「天子」或「皇上」來稱呼,而是一個讓人陌生的稱謂,這就是「官家」。  到這裡很多人就會問,臣子稱呼皇帝不應該是「皇上」、「天子」、亦或是「聖上」嗎?怎麼會稱「官家」呢?這難道是因編劇不懂歷史鬧出的一個烏龍?答案當然不是。在宋代,「官家」確是被用來稱呼宋帝的。
  • @司波達也太君 被刑事拘留!
    近日,網友「@司波達也太君」不僅稱日本首相安倍晉三是「親爹」,更稱「老子是精日」,還說「哪條法律不許說『臺灣國』了?」四川綿陽網警喊他去自首。剛剛傳來最新消息,「抓到了!」  「安倍首相是我親爹,你有脾氣?」「這就是命不好,生在了錯誤的國家,結果只能擁有悲慘的未來。」
  • 安倍的親兒子「司波達也太君」被抓了!
    最近,有個人,網上有個暱稱叫「司波達也太君」的挺活躍,這哥們兒,牛啊!
  • 中國人為何把日本侵略者稱為「鬼子」,而不是用老稱呼「倭寇」?
    鬼子,現在聽到這麼個詞,大家第一反應肯定是二戰時期的日本侵略軍了,「鬼子」就是「日本鬼子」嘛,但是,「鬼子」這個稱呼到底是怎麼來的呢?字典裡通常解釋:「鬼子」是我國人民為了表示對外來侵略者的憎恨,所起的蔑稱。但是,大家仔細想想,中國人對外來侵略者,有用「鬼子」當蔑稱的習慣嗎?
  • 短史記
    次日凌晨,張決定電告南京,請中央向國聯提出抗議;下午,張接見日本記者,就事變發表意見,說道:「昨夜接到奉天報告,知有中日衝突發生,我等無抵抗之力,且無必戰之由,故我已嚴令部下絕對不抵抗,任日本軍之所為。」②對於下達了這樣的指示,張學良晚年的解釋是:「你責備我不抵抗,我不承認,責備我對日本這件事情判斷錯誤,那我承認。
  • 日本兵帽子上的兩塊「垂布」有何用?
    在諸多的抗日劇中,我們也能通過影視來了解當時的情況,這些影視劇相似的地方,除了日本兵的愚蠢之外,更多的,在於他們的服裝,尤其,是他們的帽子。在日本兵的帽子兩邊,有著像豬耳朵一樣,用布製成的邊陲。這種獨特的設計到底有什麼用處呢?
  • 「司波達也太君」,請你趕快自首!
    據環球網報導,網友「@司波達也太君」不僅稱日本首相安倍晉三是「親爹」,更稱「老子是精日」,還說「哪條法律不許說『臺灣國』了?」昨天(14日),四川綿陽市公安局網絡安全保衛支隊 在官方微博@綿陽網警巡查執法 通知微博用戶「司波達也太君」:請立即刪除所有不當言論,並前往公安機關自首,否則等待你的將是法律的嚴懲!
  • 呦,"太君"被抓了
    剛剛,@馬鞍山公安在線 發布消息——那個叫囂「安倍是親爹」、「臺灣國」的網民@司波達也太君 被依法刑拘!
  • 《史記》裡的這些話,聽懂兩句就夠你用一生了
    圖片來源 | 攝圖網  《史記》是認識中國文史社會、解讀中國文化DNA的工具。 和西方人吃飯時,我們才會意識到為什麼中國人用筷子;跟日本人交朋友時,我們才知道為何中國人這麼熱情友善愛交朋友。大到政治經濟、科技技術發展,小到吃穿住用行的生活方式,古代中國文化的原始基因就奠定了我們為什麼是現在這個樣子。
  • 中國遠徵軍裡,真的有「娃娃兵」嗎? | 短史記
    參照前述考據,以及該照片本身及同系列照片,均是逃難元素,筆者認為這位「娃娃兵」其實是一位被軍隊收容的「難童」——他與逃難的民眾混在一起,而不是身處正規部隊之中。相信很多人對上面這張「娃娃兵」照片不會陌生。近些年來,這張照片已經成了「遠徵軍」的標誌性影像。幾乎在所有與遠徵軍有關的活動中,都能夠看到這張照片。問題是:史迪威控制下的中國遠徵軍,當年絕不會招募未成年兒童入伍。
  • 日本文學中的《史記》投影
    《史記》被魯迅先生稱為「無韻之離騷」,不僅在我國歷史上佔有極高地位,而且對日本文學產生了深遠影響。幾乎每個時代,日本都有一些文學家、漢學家對《史記》讚譽有加。如江戶時代末期的漢學家南摩綱紀曾如此評價《史記》:「敘事精簡,明如日星;行文靈妙,幽泣鬼神,為古今史編之冠。」
  • 「大頭兵」這個稱呼「很可愛」,有3個原因不建議使用
    昨天,在眾多留言中,突然發現了「大頭兵」這三個字。在驚訝於這個稱呼的同時,也讓我浮想聯翩,沉默良久。許是當兵太久的原因,大頭兵」這個稱呼雖然「很可愛」,但總感覺不太合適,在此也建議大家少用或不用,主要存有三個原因。一、當兵是最好選擇,是社會新時尚,與「大頭兵」這個稱呼「天壤之別」。稱呼當兵的人為「大頭兵」,這確實不太合適。
  • 日本兵胯下為什麼都包塊三角白布?丨日本歷史
    今天小編就帶大家獵回奇,看看這個日本人獨有的「尿片」式內褲,到底是個什麼東西,有什麼講究,為什麼每個日兵都穿成這樣?圖為穿犢鼻禈日本兵其實這個像尿片一樣的東西,跟內褲意義大致相同,就是用來遮羞的,但是說出來,大家可能會感到吃驚,這個東西最早還是源於我們中國的,而日本人又善於模仿漢文化,這不又被他們偷去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