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稱「鬼子」為「太君」丨壹讀精選

2021-02-13 壹讀

圖片來自網絡

壹讀微信號:yiduiread

選自澎湃新聞.私家歷史(微信號:thepapernews

本文已取得澎湃新聞授權

文丨孫雪梅

「隊長,皇軍託我給您帶個話兒。」「太君說了……」


這是1990年陳佩斯和朱時茂表演的央視春晚小品《主角與配角》中的臺詞。主角隊長是八路軍,配角則是投靠了「鬼子」的叛徒。「鬼子」,是中國人對日本侵略者的通稱。但「鬼子」一詞不能當面使用,當面要像日軍自稱的那樣,稱其為「大日本皇軍」、「皇軍」。


不過,中國人在面對日軍,尤其是在指稱個體時,還會使用「太君」一詞。在現代漢語中,「太君」多被用於稱呼侵華日軍,有時亦泛指日本人。這個詞在中國雖古已有之,但古代所說的「太君」與軍人、日本人毫不相干,而日語中也沒有這個詞。


那麼,為何要稱呼「鬼子」為「太君」呢?

1990年春晚小品《主角與配角》,陳佩斯(左)扮演的配角臺詞:「皇軍讓我給您帶個話兒……太君說了……」

中國人和日本人口中的「太君」
要弄清為何稱呼「鬼子」為「太君」,首先要知道它是被如何使用的。在戰爭親歷者的回憶中,這樣的用例很多。例如,黑龍江省牡丹江市林口縣龍爪慘案的倖存者回憶:


「1935年12月的一天,一個日本軍官同翻譯嘀咕幾句後,向工人大聲喊:『馬鬍子(指抗聯)的有?』翻譯接著說:『今天皇軍來沒有別的事,你們不要害怕,太君問你們見沒見到抗聯,說出來皇軍有賞。』有工人說:『馬鬍子從沒來過。』『太君』說工人說謊,又一個個追問,工人們都說沒見到『馬鬍子』。『太君』大怒,說工人們私通抗聯,良心大大地壞了。命令日軍將工人們統統槍斃。『太君』一聲令下,日軍便架起機槍,突、突、突……」


同樣,原河北定州北疃村青年抗日先鋒隊隊長李德祥也這樣回憶過:「1942年5月的一天,為了保命,我用在東北學的日語與這個鬼子說話:『我的良民的幹活。我的米子(日語,水)的米西米西(日語,吃),我肚子疼。』鬼子問我:『你的良民?』 我點頭,『太君,我的良民的幹活。』」


此外,在文學作品與影視劇中,有關「太君」的用例也不鮮見。例如,小說《平原槍聲》中有這樣一段描寫:「『歡迎皇軍,八路已經跑光了。』楊百順說。翻譯官看了看他和紅牡丹的穿戴,早已明白了八九,轉過身去和一個騎在馬上的日本軍官說了幾句話,又對楊百順說:『太君說你良心大大的好,前面帶路。』」 

連環畫《雞毛信》插圖,海娃給「鬼子」帶路,對話中有「太君」一詞。

作為被稱呼的一方,日軍中也有人聽到過這個詞。出現在日軍回憶中的用例,大多是中國百姓和漢奸用中文喊(或說)「太君」,如「太君」「矢澤太君」「淺野太君、坂場太君」等。當然,也有日本人使用「太君」的例子。例如翻譯松尾趾高氣揚地說:「喂,現在太君說話了,要紀念品拿來的。」


關於「太君」的讀法,日軍是用日語的片假名來標註的,將其用羅馬字讀音加以對應的話,就是「Taijun」。至於「太君」的意思,有日軍在回憶中記述:「老人稱我為太君。這是在恭維我,是對地位遠高於自己的人的敬稱。」這個日軍對中國人所使用的「太君」一詞意思的理解是到位的,但沒有提到為何會有此稱呼。

日本學者武田雅哉曾著《「鬼子」們的肖像》(中央公論社,2005年),探討中國人所描繪的日本人。

不是日語,也不是協和語,「太君」出自哪裡?

稱呼「鬼子」的「太君」一詞,大量地出現在有關「九·一八」事變後日本侵華內容的回憶與文藝作品當中。因此,追溯該詞的出處,還得從這個歷史背景談起。

自1904年起,日本在其佔領的旅大地區進行奴化教育,強迫中國人學習日語。1932年3月偽滿洲國成立後,更是將日語稱作「國語」,學校教育中則強行以日語為通用語言。雖然當時東北地區的百姓中,流行著一句「日本話不用學(xiáo),再等三年用不著」的順口溜,但面對現實與生存的壓力,人們不得不學習或使用日語。當然,在殖民當局的有關政策與利益的誘惑下,也不乏主動學習日語者。

據回憶,當時有一首順口溜式的童謠在小學生中極為流行,其內容是:「學會日本話,就把洋刀挎。吃飯叫米西,罵人叫八格。耳朵叫謎謎,鼻子叫哈拿。毛西毛西打電話,久別先握手,巴枯拉枯西達。」此外,當時還有這樣的四句流行話:「不說日本話,都怕被鬼打,胡說唧哩喀啦,懂者笑掉牙!」這些回憶,真實、生動地記載了當時人們對學習日語的看法,同時也描繪了以中文漢字的近似音來拼讀日語的具體做法,並揭示了被迫使用日語所造成的一些用法上的似是而非。

如此,在日本的殖民統治之下,東北地區的許多中國人都或多或少地會些日語。在此期間,還出現了大量的「協和語」(一種漢語和日語雜揉後產生的語言變體,其特點是夾雜著許多日語詞及生造詞,如「米西」、「大大的」)。但是,協和語中並無「太君」一詞。既非協和語,又非日語,那麼用來稱呼日軍的 「太君」一詞究竟出自何處?

藉助日軍的戰場記錄及當時在華日本人的回憶等資料,可以發現,關於中國人對日軍及日本人所使用的稱呼,出現較多的是「大人」二字。通過解讀這個詞的使用及讀音,似乎可看到「太君」的影子。

日本學者齋藤邦雄著《陸軍步兵故事匯》,插圖中有「大人」一詞。


「大人」一詞,在中文與日文中皆有,意思也幾乎相同,如都表示成人、值得尊敬的人、身份與地位比較高的人等。中文中,「大人」的讀音為「Daren」。在舊時官場,「大人」曾是下屬對上司的一種習慣稱呼。及至民國,雖然臨時政府曾頒布法令,革除「大人」、「老爺」等舊時稱謂,倡導以官職、「先生」或者「君」等代替之,但仍有不少人因循守舊,尤其是生活在社會底層的窮苦百姓,依然習慣用「大人」等稱呼一些有錢有勢者。日語中,「大人」在表示身份、地位比較高的人,或德高望重者時,發音為「Taijin」。


總體上看,出現在日方資料中的「大人」,其讀音共有三種,即「Daren」、「 Tairen」(或寫作「Taren」)和「Taijin」。當然,也有隻記為「大人」二字,並無讀音的。這種情況,姑且將其理解為中文的「大人」之意,不做他解。


上述三種讀音中,「Daren」和「 Tairen」(或「Taren」)顯然是對中文讀音的模仿,無需多言。值得注意的是「Taijin」的發音與用法。可以認為,日本人之所以特意將「大人」注以「Taijin」的讀音,是為了表示其聽到中國人所講的就是「Taijin」。至於這個「Taijin」是中文還是日語,當時在華的日本人也說法不一。因為在他們所寫的有關中國人同日本兵講的日語,以及日本兵所說的中國話的例子中,都出現了這個詞。認為「Taijin」是中國人所說日語的,將其記述為:中國人說的日語中,有「大人」(Taijin)一詞,主要是用來指日軍軍官。與此相對,認為「Taijin」是中文的則記載:「大人」(Taijin),是對地位、身份比先生還要高的人所使用的敬語,這是日本兵一到中國戰場就學會的中國話之一。通過文字判斷大概就能明白其意思,所以使用起來很方便。


上面提到的日本兵說的中國話,即「大兵中國話」,其日語原文為「兵隊支那語」。中日關係史學家安藤彥太郎對此的解釋是:「戰爭期間,數百萬日本人作為士兵和『在留邦人』來到中國大陸。但其中大部分人並不想學中國話。他們、特別是士兵們使用一種自認為是中國話的奇妙的語言,對方中國人卻認為是日本話。這種語言通俗地稱為『大兵中國話』」。


另外,當時,日軍翻譯或懂中國話的日軍士兵的中文水平也參差不齊。如,有日軍不但聽懂且正確地記載了中文「掌櫃」(意為「當家的」)這個詞,但也有日軍將其寫成了「長貴」。顯然,這是音同字不同的問題。至此,可以認為,日軍(或中國人)說的中國話被對方誤聽或誤記的可能性是存在的。


在這種背景下,中國人和日軍之間很容易出現語言理解與認識上的錯位。這種錯位所造成的直接後果之一,就是對「Taijin」的各自理解和表達。亦即,當日本兵認為自己所說的讀音為「Taijin」的「大人」是中國話時,中國人卻將其當作日語加以接受;在必要的時候,還對其進行模仿、使用。問題是,在使用的過程中,難免會有些走樣。結果,中國人就取其諧音,將「Taijin」一詞以古已有之的「太君」(Taijun)二字讀之、用之,並理解為代表「長官」之意。反過來,當他們如此使用時,日軍則將其當作自己所熟悉的日語「大人」(Taijin)或新掌握的「大兵中國話」「大人」(Taijin)加以接受。所以,從源頭上看,「太君」應是中國人對日本人所使用的「大兵中國話」中「大人」(Taijin)」一詞的音譯。

齋藤邦雄著:《陸軍步兵故事匯》,光人社,2009年版。


選擇「太君」加以對應的道理
選擇「太君」二字作為「大人」(Taijin)一詞的音譯,發音近似固然是主要原因,同時,也不可忽視其中所隱含的文化因素。中文「太」字有高一輩、極大、至高之意,而「君」字不僅有主宰者之意,且是古時的一種尊號,同時還是一種對人的敬稱。在中國古代,「太君」作為官員母親的封號,本身就表示一定的社會地位與身份。此外,在道教中,簡稱為「太君」的「太上老君」為「三清」尊神之一。在人們的意識裡,「太」和「君」都表示尊重、尊敬之意,聽起來仿佛高高在上。當然,對於作為侵略者的日本人,中國人痛恨尚來不及,何談敬重。

然而,在侵略者的淫威之下,中國的普通百姓出於恐懼與無奈,當面只有對日軍謙卑以示討好。聽他們稱尊長為「Taijin」,也就學著喊「Taijin」,管他職務大小、級別高低。結果,在用漢字的近似音為其找對應詞時,就將高高在上、為所欲為、如太上皇般的侵略者與「太君」二字聯繫了起來,最終以舊瓶裝新酒的方式,稱呼「鬼子」為「太君」。


可以說,抗戰時期中國人所使用的「太君」一詞,因是對侵華日軍使用的「大兵中國話」「大人」的音譯,所以乃殖民文化的產物;而選擇「太君」二字作為音譯的對應詞,則體現了殖民統治下侵略者與被奴役者之間地位的尊卑。

(本文作者系南開大學外國語學院日語系副教授,論文《為何稱「鬼子」為「太君」》完整版發表於《抗日戰爭研究》2015年第4期。)

該篇文章的原文閱讀請點擊下方閱讀原文

更多內容關注澎湃新聞(微信號:thepapernews)微信公眾帳號。澎湃新聞,專注時政與思想。


相關焦點

  • 為什麼「鬼子」會被稱呼為「太君」?
    「太君說了……」這是1990年陳佩斯和朱時茂表演的央視春晚小品《主角與配角》中的臺詞。主角隊長是八路軍,配角則是投靠了「鬼子」的叛徒。「鬼子」,是中國人對日本侵略者的通稱。但「鬼子」一詞不能當面使用,當面要像日軍自稱的那樣,稱其為「大日本皇軍」、「皇軍」。不過,中國人在面對日軍,尤其是在指稱個體時,還會使用「太君」一詞。
  • 丨壹讀精選
    圖片來自網絡壹讀微信號:yiduiread選自悅食中國(微信號:Yueshi_China)原文刊於三月新刊《悅食 | 海鮮特集》本文已取得悅食中國授權文丨KIKI不久搬家到紐約,看到海鮮市場上幾美元一磅的大龍蝦,我忽然意識到,那位在美國住了十幾年的朋友,大概也是因為對龍蝦這種食材司空見慣,才會想出那些普通中國人不敢想像的烹飪方式。後來去緬因州旅遊,看到鋪天蓋地的龍蝦和美國人豪放的吃法,想起300年前,這裡的龍蝦不過是罪犯和窮人的盤中餐,也就更能理解為何美國人對於龍蝦如何吃並不像我們那樣戰戰兢兢了。
  • 水面下是另一個奇幻世界 丨壹讀精選
  • 為何會用「太君」來稱呼日本兵?| 短史記
    說漢奸故意將「大君」翻譯為「太君」,以取悅日軍的說法,完全無法成立,因為「太君」在漢語中並非常見敬稱,日軍官兵不會知道「太君」的含義,那如此翻譯,又怎麼會有「拍馬屁」的效果呢?更何況,「大君」一詞,在日本曾用來指代天皇,後來幕府將軍對外自稱「大君」,侵華日軍使用這個詞的機會微乎其微,不可能是常用詞「太君」的來源。
  • 就是壞了,也還是鯛魚丨壹讀精選
  • 《亮劍》中偽軍叫日本兵「太君」竟是錯的!「太君」叫法從何而來?|軍情晚報
    有趣的是,幾乎所有的抗戰劇中日軍都被反面人物稱為「太君」。以至於人們一提到日本人,就往往聯繫起「太君」「鬼子」等詞彙。例如在《亮劍》第九集裡就出現了這麼一段劇情,秀琴去縣城裡送情報,被一個正在給日軍軍官找「花姑娘」的胖偽軍發現,偽軍馬上和日本軍官一起追趕。沒料到秀琴籮筐裡藏了一支擼子,待到出城成功反殺兩個敵人。
  • 臺灣黑幫往事丨壹讀精選
  • 丨壹讀精選
  • 歷史上真實的斧頭幫幫主丨壹讀精選
  • 丨壹讀精選
  • 丨壹讀精選
  • 丨壹讀精選
  • 老港片裡的「茅山道士」是怎麼回事丨壹讀精選
    圖片來自網絡壹讀微信號:yiduiread選自澎湃新聞.私家歷史(微信號:thepapernews)本文已取得澎湃新聞授權=====更正=====他們不同於一般意義上的宗教神職人員,而被學界稱為「民間儀式專家」,他們的儀式混合了道教、佛教與民間信仰的內容,並帶有巫術成分。在電影裡,林正英頭戴黑色的瓦梁巾,鑲著帽正,身穿黃海青或對襟袍,正是在民間被俗稱為「喃嘸佬」的典型裝束,這種形象在當代香港廟堂中仍很常見。而影片中林正英行咒施符、劾鬼驅邪的情節,則是屬於另外一種「茅山師」的法術。
  • 壹讀精選
  • 免死金牌和尚方寶劍的歷史丨壹讀精選
  • 【壹讀精選】高凌風:人生一場秀
    圖片來自網絡壹讀微信號:yiduiread2月17日晚19點50分,臺灣著名搖滾歌手、演員、主持人高凌風因血癌惡化,於臺灣新店濟慈醫院去世,享年63歲。 文|韓松落來自第10期《壹讀》 整個2012年,高凌風都站在風口浪尖上,和第三任妻子金友莊的婚姻風波,吸引了極大關注,被曝籤離婚協議、告金友莊通姦,隨後承認「提告妨害家庭是我一生最愚蠢的決定」,接受採訪時又稱自己「離婚後有過兩次一夜情」,而且「回味很久」,後來又否認這個說法,表示自己之所以有此一說,是「希望他們不要看不起年紀大的
  • 丨壹讀精選
  • 丨壹讀精選
  • 為什麼一個星期要過七天丨壹讀精選
  • 看勵志書到底有什麼見不得人的丨壹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