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自本文
壹讀微信號:yiduiread
原文刊於《《悅食Epicure》雜誌2015年3月刊
本文已取得悅食中國授權
文丨蘇枕書
大河劇《篤姬》頭幾集,少女時代的篤姬隔三岔五到困窘的友人家送吃的。有一天提了一條鯛魚,鯛魚呀,可不得了,大家好開心。電影《武士的家計簿》裡,家中富裕時,就有鯛魚吃。後來家道中落,長子的袴著儀式(穿裙褲儀式,自江戶時代起作為兒童七五三祝賀儀式而成為定式)上,呈上來的飯食只是一條普通的魚,附帶畫了一條紅色的鯛魚。小孩子還是很開心:「鯛魚呀,鯛魚!」一邊看畫一邊吃魚,眾人才釋然下箸。
鯛是日本人自古深愛的好魚,早在繩文、彌生時代,人們已開始食用,或烤或煮,日本全國各地都留有當時鯛魚骨的遺蹟。《萬葉集》裡有鯛的和歌:「我欲食鯛魚,醬醋調配搗蒜末,莫要水蔥羹。」我要吃的是鯛魚,醬、醋、蒜末好好兒烹調來,不許拿水蔥湯糊弄我。平安時代,有「鯛鱠」,即鯛魚切薄片醃漬。室町時代之後,鯛魚做法更多。到江戶時代,全民流行,被封「魚王」美名。德川家也愛鯛魚,當時,京都宮中喜食鯉魚,這也是遠離海岸,只能吃淡水魚之故。而德川家懷抱江戶海港,當然推崇美味的鯛魚。且鯛魚大頭大腦,樣貌威武,很符合武士的喜好。
江戶後期俳文集《鶉衣》中有一句「人乃武士,柱乃檜木,魚乃鯛」,說的都是上佳之品。日本人一向愛排名,江戶時代要給魚排名,《包丁裡山海見立角力》(通俗而言,相當於「各地美食大比拼」)裡,「海之部」前三位是:鯛、鰻魚、鰹,「內陸之食物」前兩位是香菇、蘿蔔。現代很高級的金槍魚,在江戶時代卻是下等魚,很便宜,武士家幾乎都不吃。當時人或許不喜歡金槍魚豐裕的脂肪。河豚也因其毒性,同歸為下等魚。只有鯛魚,從古至今地位不變。
鯛魚色澤鮮妍、通體嫣紅,常用作道喜的祝儀。過去還有「懸鯛」的風習,正月,要拿草繩綁兩條鯛魚,掛在神龕上,六月朔日取下,做湯或魚乾,可闢邪。櫻花季節正當其產卵期,魚身明麗,而有「櫻鯛」的美稱。七福神之一惠比須的形象,就是右手持釣竿,左手抱一條大鯛魚。婚禮節慶之際,一定要有頭尾完整的一條鯛魚,意為「有始有終,人生完滿」。因此,新年要吃鯛魚,結婚要吃鯛魚,寶寶周歲要吃鯛魚……去一位已婚師姐家玩,看他們家的照片,她、丈夫以及他們的孩子,周歲紀念照上都擺著一條大鯛魚(當然是影樓擺拍用的木魚)。可見這種風俗由來已久,至今仍存。
全民愛鯛魚的江戶時代,怎麼能不變著法子研究鯛魚的料理法。連豆腐都有《豆腐百珍》,鯛魚呢?當然有!天明五年(1785)七月,記載102種鯛魚料理的《鯛百珍料理秘密箱》隆重亮相。來看看有哪些做法?比如第二十五品,鯛面。鯛魚洗淨,兩面與腹內塗滿酒,火上烤,變色後塗麻油,穿竹籤,淋油,繼續烤。鍋內加水與醬油,放入素麵,烤鯛魚入鍋,加芫荽、茼蒿、蘑菇、雞蛋等,出鍋。絕品!聽著果然不錯。第三十八品是粗放式漁夫料理,鍋裡多放水,大量酒,新鮮鯛魚入鍋(不去鱗),煮熟後起鍋,稍冷後,筷子撥開鱗片,開吃!第九十品,鯛魚飯。鯛魚切作三片,煮熟放幹。湯汁煮飯,陳米為佳。放鯛魚肉煮熟。紀錄片《料理昔話》第八話就復原過這款鯛魚飯,做法更詳細,不妨再介紹一遍:米淘好後,放半小時。鯛魚去鱗、內臟,洗淨。鍋內水沸後下魚,5分鐘取出,湯汁過濾備用。拿筷子輕輕分解鯛魚作小塊狀。鍋內放米、鯛魚湯、酒、味醂、鹽、醬油,蓋鍋蓋,大火至有蒸汽,轉小火煮15分鐘。其間另取鍋作澆頭,以鹽、酒、醬油、味醂、葛粉調製。打開飯鍋,放入鯛魚肉,再蒸15分鐘。出鍋,充分攪拌,撒薑末、蔥末,淋澆頭即可。有耐心的話,可以做來嘗嘗。
日本有句俗語:「就是壞了,也還是鯛魚。」可以比擬一個教養好的人,就是落魄了,品性也還是好的。或者大戶人家,就是落敗了,也還是大戶人家——如此譬喻,足見人們對鯛魚滿滿的愛。
蘇枕書,作家,客居京都。
更多內容請關注悅食中國(Yueshi_China)。悅食中國,最獨特的微信美食帳號,以食物為中心,以食材為根本,覆蓋美食,旅行,時尚,家居,人文等幾大版塊,每天給你推送最有趣和最有深度的美食內容,一起關注人與食物的美好關係。
該篇文章的原文閱讀請點擊下方閱讀原文
「壹讀精選」,每天為你精選兩篇輕幽默、有見地的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