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若要問最火的古裝電視劇是哪部?我想,無疑就是由王凱、江疏影所主演的以北宋仁宗時期為背景的《清平樂》。而如若一直在追這部劇的,肯定對這麼一個畫面不陌生,就是在劇中,無論是宦官,還是百官,亦是百姓,稱呼仁宗皇帝,皆不是以「天子」或「皇上」來稱呼,而是一個讓人陌生的稱謂,這就是「官家」。
到這裡很多人就會問,臣子稱呼皇帝不應該是「皇上」、「天子」、亦或是「聖上」嗎?怎麼會稱「官家」呢?這難道是因編劇不懂歷史鬧出的一個烏龍?答案當然不是。在宋代,「官家」確是被用來稱呼宋帝的。
在中國二千餘年的封建歷史中,人們最早用來稱呼皇帝的稱謂就是「天子」,《尚書·洪範》言:「天子作民父母,以為天下王」,天子就是天下人的父母,是天下這個大家庭的首領。
而後,隨著時代的變遷,歷代都會出現一些新的稱謂來稱呼皇帝。西漢,臣子稱皇帝「縣官」,《史記·絳侯世家》司馬貞索隱:「縣官謂天子也。所以謂國家為縣官者,《夏官》王畿內縣即國都也。王者官天下,故曰縣官也」,天子是百縣之長,故稱「縣官」。
東漢,臣子稱皇帝「天家」,《獨斷》:「天家,百官小吏之所稱。天子無外,以天下為家,故稱天家」,天子沒有自己的家,這個天下就是他的家,故稱「天家」;唐代,臣子稱皇帝「宅家」,《資暇集》:「蓋以至尊以天下為宅,四海為家,不敢斥呼,故曰宅家」,皇帝以天下為宅,四海為家,故稱「宅家」。
到了宋代,臣子稱呼皇帝,就用上了「官家」這個稱謂,如《丁晉公談錄》載:「昭憲皇后因不豫,召韓王普至臥榻前,問:「官家萬年千載之後,寶位當付與誰?」,這裡的「官家」指的就是宋太祖趙匡胤。
「官家」稱謂的前世今生
首先,「官家」這種稱謂並非是宋代首創的,早在漢代就已有之。不過,這時的「官家」並非指皇帝,而是指朝廷或官府。《前漢紀》:「官家之惠優於三代,豪強之暴酷於亡秦」,這裡的「官家」就是指朝廷。《三國志·張既傳》載:「然,牢獄之中,非養親之處,且又官家亦不能久為人養老也」,這裡的「官家」就是指官府。
「官家」真正用來稱呼皇帝的,是從魏晉南北朝開始的,其最早見於《晉書·石季龍載記上》:「官家難稱,吾欲行冒頓之事,卿從我乎?」,這裡的「官家」指的就是後趙武帝石虎,這是目前為止,在史書中能見到的最早將「官家」代指皇帝的記載。至於為何後趙要將「官家」代指皇帝,據宋末元初史學家胡三省所言,是因「西漢謂天子為縣官,東漢謂天子為國家,故兼而稱之。或曰:五帝官天下,三皇家天下,故兼稱之」。
簡而意賅的說,胡三省認為魏晉南北朝時期,「官家」之所以會被用來代指皇帝,這跟秦始皇取「三皇五帝」的「皇帝」二字為最高統治者的專屬稱謂有著異曲同工的意思。
始皇帝為何要創立「皇帝」呢?還不是因為他自認為自己「德兼三皇,功蓋五帝」,其功績要遠勝於三皇五帝嗎?而「官家」被代指皇帝,其用意也是如此,那就是他們認為自己的功績要比兩漢的皇帝,或者是遠古時期的三皇五帝的功績都要大,故稱「官家」。
當然,在宋之前,皇帝以「官家」為稱謂的叫法其實並不流行,多數時候,臣子對於皇帝的稱呼還是以「天子」為主,而非「官家」。此時的「官家」不但被用來代指皇帝,還被用來代指朝廷、官府、官吏,甚至是公婆。直到宋代,「官家」才開始流行於用來代指皇帝。
此時宋帝被稱為「官家」,這到底流行到什麼程度呢?
其一、宋帝稱先帝或自己為官家。如《聞見近錄》載:「太祖即位,方鎮多偃蹇,所謂十兄弟者是也。上一日召諸方鎮,授以弓箭,人馳一騎,與上私出固子門大林中。下馬酌酒,上語方鎮曰:此處無人,爾輩要做官家者,可殺我而為之」。在這裡太祖趙匡胤就將「皇帝」與「官家」相對應,顯然在太祖的心中,他已經將自己當成了「官家」。
其二、妃子、皇子、公主等皆稱宋帝為官家。《續資治通鑑長編》載:宋太祖時期,永慶公主因穿戴過於華麗,被太祖發現,太祖遂對她進行諄諄教導,永慶公主聽後,是十分後悔,而後「與皇后同言曰:官家作天子日久,豈不能用黃金裝肩輿,乘以出入」。這裡皇后與永樂公主所說的「官家」,指的就是太祖。
其三、宋代臣子皆稱呼宋帝為官家。《宋史》載:「李震,汴人也。靖康初,金人迫京師,震時為小校,率所部三百人出戰,殺人馬七百餘,已而被執。金人曰:『南朝皇帝安在?』震曰:『我官家非爾所當問。』金人怒,絣諸庭柱,臠割之,膚肉垂盡,腹有餘氣,猶罵不絕口」。想想看,連一個下級軍官都稱宋帝為「官家」,更何況是他人乎呢?
其四、外國使臣遞送的國書稱宋帝為官家。宋仁宗皇祐二年佔城國使來朝通貢,其在奉表上這樣寫道:「進上皇帝:天下〔州〕府國土不如大朝國土,無有國土得似大朝官家國土,自來官家州府不曾有失脫,帝王自來坐大朝管得天下州府,帝王所有行遣公事依王法所行,每年常放赦罪人,帝王似釋迦牟尼佛一般,諸道州縣府每年發進奉大朝官家」。想想看,連外國遞送的國書都將宋帝稱為「官家」,這足以證明「官家」在宋代已經成為了流行稱謂,且還是官方認可的稱謂。
其五、民間百姓稱呼宋帝為官家。《曾公遺錄》曾記載過這樣一件事:「程奇者家有六歲小兒,因飲酒戲謔,自稱官家,為乳母所告。其母亦有與之酬答之語。上以其年小,不足深罪,遂令開封府推治」,就是說有一個六歲的孩子在做遊戲時,自稱「官家」,然後被乳母告發,此時宋帝認為他還小,就沒有追究他。試想,連一個小孩子都知道「官家」是皇帝的意思,可想而知「官家」代指皇帝在宋代的流行程度,說是婦孺皆知都是不為過的。
從上述五件事,我們可以看出,在宋代,「官家」已不再是用來代指朝廷、官府等這些事物,而是開始專門用於代指宋帝。此時,上至王公大臣,下至黎民百姓,他們都知道「官家」是為何意,是用來代指什麼的。
那宋代,為何要流行用「官家」來稱呼宋帝?
到這裡,很多人就都不明白,「官家」被代指皇帝明明早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就出現,至宋前,已歷經隋唐二代,可為何偏偏到了宋代才開始廣泛流行,用於特指皇帝呢?
其實,宋代之所以會流行用「官家」來代指皇帝,這跟宋代所處的大環境是有很大關係的。
在宋之前,君主為了宣示自己對於天下統治的合理、合法性,他們往往會利用「君權神授」和「皇權至上」等觀念來使臣民服從,及信服自己的統治。為了讓這種觀念深入人心,宋之前的君王,多隻準臣子稱呼自己為「天子」,而之所以用「天子」的稱謂,其用意很明顯,那就是為了確立皇權在臣民心目中至高無上的地位,畢竟「天子」之意乃是「天子作民父母,以為天下王」,即「君權神授」。
但是,到了唐末五代時期,各藩鎮政權是像雨後春筍般破土而出,這些藩鎮首領為了滿足自己的政治野心,是紛紛自立為王,在這段時期,皇帝更換之頻繁,就像走馬燈一樣讓人是應接不暇。據相關學者統計,自907年到960年,在這短短的53年間,單單就是中原地區,就更換了五個朝代,共八姓十三君。
此時,正如安重榮所言:「天子,馬壯兵強者當為之,寧有種耶」,只要你有兵,此時,不管是你什麼身份出身,哪怕你是木匠,還是販私鹽的,你都有資格做皇帝。沒看到,吳越開國皇帝錢鏐不就是販私鹽出身的嗎?南楚開國皇帝馬殷不就是木匠出身的嗎?由此,隨著五代十國時期那些開國皇帝的出身越來越低,這就給了唐之前君主們所宣傳的「君權神授」的天子觀念一個沉重的打擊。
自五代十國後,人們不再相信皇帝是天定的,皇帝是高貴的,如若皇帝是高貴的,是天定的,為何會有木匠、販私鹽等這些身份低賤的人坐上那高高在上的皇帝寶座呢?「中國紛紛,孰為天子?」,在此時百姓的眼中,哪裡有什麼「真龍天子」,又哪有什麼「真命」可言。如此,隨著這種觀點在群眾中間逐漸傳播開來,曾經至高無上的,被視為「君權神授」的皇權,在此時逐漸走向了世俗化。
正如王瑞來所說:「唐末五代動亂的現實,竟形成了如此這般的皇權觀念,在這裡,幾乎已經看不到『君權神授』的影子了。而宋王朝只不過是繼五代之後的第六個政權。它的建立,同五代十國的其它(他)政權一樣,是靠篡奪建立的。因此,去宋不遠的五代強權政治的歷史與現實,給宋代的君主與士大夫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和改變了人們的皇權觀念」。自宋建立那刻起,皇權觀念不再像前代一樣高高在上,皇帝逐漸走下神壇,成為了一個與平民百姓一般無二的普通人。
由此,正是基於此種原因,在皇權逐漸走向世俗化,皇帝走向神壇時,「官家」這種比「天子」遠遠要遜爆的稱謂也就隨之流行開來。
在宋代,「官家」的釋義絕非是什麼「三皇官天下,五帝家天下,兼三五之德,故曰官家」,這只是臣子對皇帝的一種拍馬屁的解釋。事實上,對於當時普通百姓而言,「官家」同「醫家」、「農家」、「酒家」等是一般無二的,都是一種職業,只不過皇帝這種職業要比其他職業高貴許多罷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