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都把皇帝叫「陛下」或者「皇上」,為何宋朝卻要叫「官家」?

2020-12-25 騰訊網

「官家」在古代是皇帝的世俗稱謂之一,以「官家「稱呼天子,始於《晉書·石季龍載紀》:「官家難稱,吾欲行冒頓之事,卿從我乎?」宋朝皇帝自稱「官家」,是宋初皇權下降,文臣和庶民地位的提高的結果。

自唐末至五代十國,朝廷的生殺大權全部掌握在那些手握兵權的武將手中,而皇帝走馬燈似地換人,致使「天子」威儀受損,皇權衰落。趙匡胤當上皇帝後,身邊的臣子多半都是從前的兄弟。因此,他自稱「官家」,不稱「天子」。

宋朝的那些後繼者們,為了表達與百官共同治理天下的意願,也未改變「官家」這一稱謂。宋代開科取士後,庶民階層向上流動,「官家」這一世俗稱謂就逐漸流行開來了。

一、宋初皇權的衰落

唐末藩鎮割據之亂世,五十三年間,中原輪換五朝、八姓十三君。當時的人只要兵強馬壯,就可以自立為王。「天子」於是泛濫,一個牌匾掉下來可以砸死一大群。「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君權神授」的觀念在民間開始動搖。

宋代《聞見近錄》記載:趙宋創立之初,地方鎮守的權力極大,他們拉幫結派稱為「十兄弟」。趙匡胤把這十個鎮守將軍叫到一起,每一人發了一匹馬和一把弓箭,相約到城外打獵。到了林子裡,趙匡胤就對他們說:「爾輩要做官家,可殺我而為之。」可見,趙匡胤當時對手下的不聽約束,根本束手無策。

趙匡胤先通過「黃袍加身」當上皇帝,後來又用「杯酒釋兵權」收回權力,這些似乎來得都有些輕巧。但是要想讓手底下從前的兄弟們信服,除了表現出君王的「寬仁大度」,他別無選擇。

基於這樣的原因,趙匡胤不自稱「天子」,而是按照庶民的習慣,稱自己為「官家」。一來顯得比較平易近人,二來通過這個稱謂,向大臣們傳遞一出:皇帝願與百官「共治天下」的心聲。後來后妃、公主與文武百官都稱呼皇帝為「官家」,逐漸習以為常。

二、世俗稱謂的流行

「官家」一詞出現得很早,除了《晉書》的相關記載,在南北朝時期,已有不少政權的皇帝自稱為「官家」。唐代詩人白居易在其詩作《喜罷郡》中寫道:「自此光陰為己有,從前日月屬官家。」

「官家」一詞除了稱呼皇帝,也廣泛運用在民間。有時候稱呼達官貴人,有時候稱呼公婆。宋朝《野客叢書》中就有媳婦「稱翁姑為官家」的記載。

「官家」一詞,其實是由一種職業(官),加上一個「家」字構成的詞組。很多情況下,就是代指「當官的人」。古人稱賣酒者為「酒家」、寫詩的人叫「詩家」、畫畫的人叫「畫家」、僧人叫「僧家」、耕田的叫「農家」或者是「田家」,開店的就叫「店家」……總之你是幹什麼行當的,你就是什麼「家」。

從宋代以前「官家」的本義來看,它可以代指三大類人:一是皇帝,二是當官的人,三是公婆。當「官家」代指皇帝的時候,「官家」和「皇上」的區別在於,前者是普通稱謂,後者是「敬稱」;前者用於民間場合,後者用於正式場合。

宋朝是一個世俗化的朝代,趙匡胤自稱祖上當過「京兆尹」,其實他出生於社會底層的軍人家庭。他在青年時代以前,接觸到的都大多是社會底層的庶民。庶民階層有稱皇帝為「官家」的習慣,趙匡胤當了皇帝,也不好立即改口。再加上一些更為複雜的政治原因,索性就叫自己「官家」,不再稱皇帝了。

宋朝皇帝自稱「官家」,有皇權下降的原因。但是這個詞流行開來,並不僅僅是因為皇權下降。還有一個比較重要的原因,就是宋朝整體「重文抑武」。宋朝開科取士後,寒門子弟大量湧入朝堂,掌握了話語權。

兩宋時期,朝廷通過科舉向民間取才十餘萬,選拔人才的數量和頻率,遠遠超過了漢朝和唐朝。從底層上來的文官,本來就有稱呼皇帝為「官家」的習慣。再加上當時文官的地位較高,得到了皇權的尊重,所以稱呼皇帝為「官家」就顯得比較自然了。

三、宋朝皇帝對於「官家」的想法

《湘山野史》中記載:有一次宋真宗請李仲容喝酒,故意用大號酒器想灌醉他。李仲容不勝酒力,對宋真宗說:「請『官家』把大號酒器撤走。」宋真宗就問他:為什麼皇帝要叫「官家」?李仲容說,《萬機論》有言:「三皇官天下,五帝家天下。兼具三皇五帝之德,故曰官家。」

從宋真宗與李仲容的問答過程來看,宋真宗最初對「官家」這個稱謂,並不十分滿意,因為它明顯不能體現君主的權威。但是李仲容巧妙地回答了真宗的問題,告訴宋真宗:「官家」一詞囊括了對上古時期三皇五帝的讚美,於是真宗才欣然接受了。

但是,宋真宗並非第一個質疑「官家」稱謂的人,在他的前面還有宋太宗趙光義。趙光義曾經先後兩次請教了徐鉉、杜鎬兩位大臣,他說:「官家之稱其義安在?」徐、杜二人同樣也是拿出了「三皇五帝」說來敷衍他。

其實趙光義並非不知道「官家」原來有三種含義,除了代指皇帝,也可以代指官員或者翁姑。但是趙光義迫切地需要一個「說法」,讓他這個「官家」神聖起來,以區別於普通的官家。於是,徐、杜二人告訴他:這個詞就和三皇五帝一樣神聖。

結語

中國古代皇帝的稱謂繁多,在不同的時間,不同的場合各有區別,其中最特別的當屬宋朝的「官家」。從前許多人認為,宋朝皇帝自稱「官家」,體現了趙宋皇室的寬仁,表明皇帝願意和百官平起平坐,這是開明的象徵。

不過真正的原因是:稱天子為「官家」是當時庶民的習慣。宋朝的皇帝稱「官家」並不是因為他們太謙虛,趙匡胤最初是迫於情勢的需要才自稱「官家」,後來的皇帝還有一點不甘心,但是也只能順應民意了。

相關焦點

  • 為何只有宋朝把皇帝稱「官家」,而不是稱陛下或皇上
    宋朝分為北宋和南宋兩個階段,共傳18帝,國禎319年,宋朝有一點和別的朝代不一樣,宋朝把皇帝稱「官家」,而不是稱陛下或皇上?這又是為什麼呢?對於這個疑問宋朝第二位皇帝宋太宗趙光義也很好奇,《國老談宛》中記載:「徐鈺為散騎常侍,太宗謂曰:官家之稱,其義安在?曰:三皇官天下,五帝家天下。蓋皇帝之謂也。」
  • 宋朝為什麼把皇帝稱為「官家」,而不是陛下?宋神宗:你想多了
    宋朝是很多人都憧憬的一個朝代,它不僅經濟發達,交通便利,而且夜生活豐富,娛樂業發達。毫不誇張的地說,現在人如果穿越到宋代,除了不能上網以外,其它方面基本都能滿足。喜歡看以宋朝為背景古裝劇的人,大多會注意到這樣一個細節,臣子在稱呼皇帝的時候,叫的不是皇上或陛下,而是「官家」。那麼,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呢?
  • 各個朝代稱呼皇上都是「陛下」?私下並不是
    然而,劇中的一個稱呼引發了網友的廣泛討論,因在劇中稱=稱呼宋仁宗為「官家」。無獨有偶!去年熱播的歷史大劇《長安十二時辰》裡面,對皇帝的稱呼也不同以往,李必、何監、林九郎等一票主演,全都稱呼皇帝為「聖人」,喵了個咪的,不都是皇帝嗎?為何每個朝代稱呼還不一樣?其他朝代稱呼皇帝都喊啥?
  • 王凱自稱「官家」的背後,大宋朝天子為啥不稱「陛下」 ?
    想必大家也還記得,在前段時間熱播的《長安十二時辰》中皇上被稱為「聖人」,歷代的皇帝竟有如此多五花八門的稱呼,它們又是怎麼來的呢?一、宋朝皇帝為何叫「官家」「官家」這一稱謂民間早已有之,最初多是用來指代官府和朝廷,而以「官家」來稱呼皇帝卻也並非自宋朝才開始的。正史上首次出現以「官家」代稱皇帝的記載見於《晉書》的《石季龍載紀》:「官家難稱,吾欲行冒頓之事,卿從我乎?」
  • 並不是所有的皇帝都可以叫皇上
    並不是所有的皇帝都可以叫皇上說到皇帝,我們通常想到的是清朝的歷史劇中的皇帝,常常一大幫臣子跪倒一片,口呼萬歲,或者是皇上冤枉啊。但是,你知道嗎,「皇上」這個稱呼用的最多的確實清朝,其他的朝代一般不這樣稱呼。第一次出現皇帝這個詞,是在秦始皇時期。
  • 為何我國只有宋朝把皇帝稱「官家」,說出來你可能不相信!
    我們從小在歷史書上對宋朝的印象就是積貧積弱,其實不然,雖然宋朝的軍事實力確實一般,但是經濟文化卻空前繁榮,可以說是文人最憧憬,老百姓生活最富足的一個朝代,在宋朝皇帝們和歷朝歷代一樣自稱為朕,但是臣子和百姓都稱呼他們為官家,從來不叫皇帝或者陛下,這到底是為何呢?
  • 為什麼宋朝稱呼皇帝不叫天子陛下,而叫官家?
    關於宋朝,我們最先想到的歷史書上刻板形象,就是積貧積弱,但其實,宋朝只是軍事戰略上略差,在文化,經濟,科學技術方面,這是個絕對繁榮,令文人嚮往的的年代。隨著歷史劇清平樂地熱播,我們發現,劇中對皇帝的稱呼是有別於其他朝代的,雖然皇帝還是以朕自稱,但無論宮嬪臣子,王侯草民,都稱皇帝為官家,而非臣子,這究竟是為何呢?都說五帝官天下,三皇家天下,皇帝名稱地由來就來自三皇五帝,而官家就取自官天下三字。
  • 為何宋朝的皇帝不稱自己為「朕」,而是叫做「官家」?
    認為自己功高三皇,德配五帝,於是兼任二者來取,稱為皇帝,而自己又是歷史上的第一個皇帝,所以稱自己為始皇帝,秦始皇的名稱也就這樣由來。古代對皇帝的稱呼也有很多種,像唐太宗,明成祖,乾隆,這都是不同時代對不同皇帝的稱呼。而對於宋朝來說,對皇帝的稱呼可謂是特別的別致。別人家都稱陛下表示尊貴,而宋朝卻稱皇帝為官家,這是什麼原因呢?
  • 古代皇帝的稱謂你知多少?說一說皇上那些有意思的稱呼,漲知識
    裡面最令人震驚的是叫皇帝為「聖人」?在唐朝有這種稱呼麼?還別說,由趙麗穎、馮紹峰領銜主演的《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當中,他們也曾將宋朝皇帝稱為「官家」。聖人、官家一時成了唐宋皇帝一大特色,究竟是否正確?下面就來說上一說古代皇帝的那些稱謂。皇帝這個詞雖不是率先在秦始皇時期出現,但它作為帝國最高統治者的特定名稱卻始於秦,延續到清的滅亡為止。從夏開始家天下,歷商周,到周的分裂,春秋戰國的各國縱橫,最後一統於嬴政。
  • 唐帝叫「聖人」,宋帝叫「官家」,漢朝皇帝又有什麼特色稱呼?
    跟以往同類古裝劇不同的是,這批古裝劇相對多了一些歷史「考據」,比如劇中唐朝人管皇帝叫「聖人」、宋朝人管皇帝叫「官家」。相比以往清一色的「皇上」,畫風變了不少。史實也的確如此,雖說自秦始皇以來,中國歷代君主的正式頭銜都是「皇帝」(除了個別例外,如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天王」),也有「天子」、「陛下」之類各朝通用的叫法,但另一方面,不少朝代都有類似「聖人」、「官家」這種對皇帝的特色稱呼。
  • 為什麼有關宋朝的電視劇,大臣都稱皇帝為「官家」?
    「官家」一詞,實際上在唐朝就開始被用作指代皇帝,只不過這個時候,官家還可以指公家,指朝廷。看「官家」一詞,最早出自西漢文獻《西漢會要》:「官家之惠優於三代,豪強之暴酷於亡秦。」這句話裡面的「官家」並不是皇帝的特殊稱謂,而是多數古人對當時官府,即公家的代稱。從西晉末年,十六國時期,石虎稱當時的後趙皇帝石勒為「官家」開始,南北朝時期一直到隋唐,「官家」一詞出現的頻率越來越高。
  • 唐朝不叫李朝,宋朝也不叫趙朝,開國皇帝們為何不拿姓氏當國號
    試想一下,如果提起漢或者唐,大家或許還能知道皇帝姓劉姓李,可如果提起一個不太知名的朝代,比如南朝齊,恐怕就沒多少人知道皇帝是姓蕭的了。 倘若中國也和越南一樣,朝代名直接用開國皇帝的姓氏,那麼南朝齊就會被稱作蕭朝,如此一來,只要一提到它,每一個蕭氏族人都能倍感榮光,豈不快哉!
  • 《清平樂》「官家」「姐姐」的稱呼,狄青臉上的「刺青」?答案
    電視劇《清平樂》講述的是北宋時期的故事,追劇的同時也有很多疑問,為什麼徽柔叫親娘「姐姐」為什麼叫皇帝「官家」……問題1:狄青臉上的「刺青」是怎麼回事?這是宋朝的規矩,說白了就是位份的區別,現實就是這麼殘酷,為了區別這個「位份」以及對正宮位置尊崇的體現叫娘親只能叫「姐姐」。後宮中所有妃嬪所生的孩子都屬於皇上和皇后的孩子,只有皇后是他們的母親。這個姐姐跟我們現在講的「兄弟姐妹」的「姐」意思不一樣,在宋朝就只是個代稱,不是輩分。
  • 清平樂:為什麼皇帝趙禎不穿龍袍?宋仁宗被稱為官家而不是陛下
    然而才看了幾集,就產生了一個莫大的疑惑,為什麼皇帝趙禎不穿龍袍?為什麼臣子百姓都稱呼皇帝為官家而不是陛下?這不符合我們正常的認知啊。抱著疑惑,小編查遍史料,發現了關於宋朝有趣的知識。原來在唐宋時期,「黃袍」的地位並不高。
  • 我的皇帝陛下》趙露思撩皇上,結局是被皇上刺傷
    ▲點擊上方關注訂閱遙寄三千裡獲取更多精彩內容▲這個5月裡好多熱播的劇都已播完,不過也有許多新劇如雨後春筍般脫穎而出。小編今天要說的《哦,我的皇帝陛下》,該劇是一部由現代穿越到古代YY劇,劇集一播出眾多可愛的少男少女就被這部戲所吸引。
  • 中國古代稱呼皇帝太子,為什麼是,陛下和殿下而不是陛上,殿上?
    中國古人講話很客氣,對於國君或皇帝不好意思直接稱呼,那就找個替代品吧。由此可見,陛下的「陛」指帝王宮殿的臺階。「陛下」原來指的是站在臺階下的侍者。臣子向天子進言時,不能直呼天子,必須先呼臺下的侍者而告之。後來「陛下」就成為與帝王面對面應對的敬稱。
  • 《清平樂》中的宋朝宮廷稱謂,展現了宋朝文化之美
    而《清平樂》以宋朝宋仁宗趙禎統治時期為背景,展現了宋朝的文化盛宴,例如宋朝的美學、禮儀、文人詞賦、服飾等等,展現出宋朝的文化之美。本文從《清平樂》出發,談談宋朝的宮廷稱謂,既奇葩又好聽,展現了宋朝的文化之美。01皇帝的稱謂:「官家」與「陛下」「官家」與「陛下」這兩個詞都是對皇帝的稱謂,但是所用的場合不同。
  • 為什麼漢代皇帝叫「帝」,宋朝皇帝叫「宗」?
    到了秦朝統一六國,秦始皇特別不喜歡,下令廢除這個制度,所以他死後就稱秦始皇,沒有諡號,如果有的話,他大概會叫武帝,或者厲帝什麼的。為什麼呢,明朝以後,皇帝一輩子只用一個年號了,朱元璋用的是洪武,朱棣用的永樂,愛新覺羅·玄燁用康熙,愛新覺羅·弘曆用乾隆,從登基到退位都沒有更換過 有人要問了,怎麼劉邦叫漢高祖呢? 這事你得問司馬遷。人家劉邦的「高」字是諡號,明明要叫漢高帝,或者用廟號叫漢太祖,誰知道司馬老先生怎麼就把這倆名字混在一起了,就變成了漢高祖。
  • 《清平樂》中皇帝被稱「官家」而太后不稱「哀家」,原因很簡單
    看過《清平樂》這部劇的朋友,想必有不少人都會對「官家」這個稱謂感到陌生。畢竟,平時看的劇都是稱呼皇帝為「皇上」、「陛下」、「萬歲爺」等,太后一般都是自稱「本宮」或是「哀家」等。南宋胡三省注《資治通鑑》云:「西漢謂天子為縣官,東漢謂天子為國家」二者兼之,就成了「官家」。所謂「官家」就是指做皇帝要至公無私的意思。「官家」一詞始於魏晉時期。
  • 從《知否》中看宋朝的稱謂 不叫「父皇」叫「爹爹」
    《知否知否》原著是一本架空歷史的小說,改編成電視劇後,從劇情中出現的「東京」、「燕雲十六州」等字眼,以及皇帝過繼等情節來看,故事背景被安排在北宋仁宗時期。從朝堂到後宅,從服裝到道具,無不散發出濃濃的宋朝氣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