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漢代皇帝叫「帝」,宋朝皇帝叫「宗」?

2021-01-11 騰訊網

一般開國皇帝都稱為某某「祖」,比如漢高祖,而守成的皇帝一般都稱為某某「宗」,比如唐太宗。當然任何事情總有例外,比如明成祖朱棣,清世祖順治,清聖祖康熙算是例外,姑且不論。之所以如此,實際上是有歷史原因的。

大家知道,從西周開始,人們就有了起諡號的制度。諡號的作用,就是對這個人的一生做一個總結,有好有壞。

到了秦朝統一六國,秦始皇特別不喜歡,下令廢除這個制度,所以他死後就稱秦始皇,沒有諡號,如果有的話,他大概會叫武帝,或者厲帝什麼的。漢代又恢復了諡號,但慢慢變了味,再差的王也可以得美諡。綜觀西漢一朝,就沒有被冠上惡諡的皇帝,諸侯得惡諡的倒不少,比如謀反的淮南王劉長,全稱為「淮南厲王」。

到了劉邦建立漢朝,也高冷地說了一句:我才不學秦始皇呢——於是又恢復了諡號的制度。從那時候起,皇帝們又開始有諡號了。如漢武帝、漢獻帝、隋煬帝。

明清兩朝,又有一些另類,不稱帝,也不稱祖或者宗了,僅僅朱元璋稱明太祖、朱棣稱明成祖,還有後面的明英宗,但是朱元璋更多時候被後人稱為洪武帝,朱棣稱為永樂帝。為什麼呢,明朝以後,皇帝一輩子只用一個年號了,朱元璋用的是洪武,朱棣用的永樂,愛新覺羅·玄燁用康熙,愛新覺羅·弘曆用乾隆,從登基到退位都沒有更換過

有人要問了,怎麼劉邦叫漢高祖呢?

這事你得問司馬遷。人家劉邦的「高」字是諡號,明明要叫漢高帝,或者用廟號叫漢太祖,誰知道司馬老先生怎麼就把這倆名字混在一起了,就變成了漢高祖。

那麼,為什麼到了唐朝就用廟號了呢?廟號又是什麼呢?

前文說過,諡號是對某個人一生的作為來作總結的,到了唐朝,大家總覺得用簡單的幾個字來總結實在說不完皇上的豐功偉績。於是,諡號的字越來越多,比如李世民的諡號,就是唐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實在太長了。甚至到了清朝,諡號都有十幾個字。

為了說得方便,於是大家就改稱皇帝的廟號了。

那麼廟號是什麼呢?

廟號是皇帝家族供奉於太廟時,對先人的稱呼。但是,廟號不是每個皇帝都有的。在漢朝時,沒有真正的豐功偉績,是沒有資格享有廟號的。你想想連漢景帝都沒有廟號,想得這種殊榮得多難!

到了後來,皇帝們為了尊敬先人,不再過於計較是否有功績了,所以皇上們都有了廟號。而廟號裡的字,也是有褒貶的不同含義的,有機會再和大家分享。

大家還會發現,即使是廟號也分兩種格式,有的稱祖,有的稱宗,二者有何區別?

一般,開疆拓土的皇帝才有資格稱祖,所以大部分祖都是開國皇帝,曰高祖,曰太祖。

到了曹丕篡漢時,老曹家愛慕虛榮,就都給自己起廟號為祖,如魏高祖曹丕,魏世祖曹睿,其實都是很有水分的。

到了後來,皇帝們也開始遵守廟法,祖字也不再泛濫,只有確實有不世功業的皇帝才能稱祖。如忽必烈,打下三千多萬平方公裡土地,蒙古鐵蹄踏到東歐,曰元世祖;如順治皇帝,在位時女真人入關一統中原,曰清世祖;如康熙皇帝,文治武功,《清史稿》稱他「雖曰守成,實同開創焉」,故曰清聖祖。

總而言之,「諡號」、「廟號」、「尊號」都是封建時代朝廷大臣對大行皇帝(已經去世的皇帝)或當朝皇帝的一種政治性評價。其本意在於激勵或警告君主勤政愛民,給國家帶來安定和富庶,但是隨著君主權利的擴張,它們漸漸遠離其初衷,最後徹底演變成為君主權利華美的裝飾品。

相關焦點

  • 為什麼漢朝皇帝叫「帝」,清朝皇帝卻叫「祖、宗」?原因在這裡
    我們讀史的時候,會遇到這種情形:漢代、晉代的皇帝,都叫「漢某帝」、「晉某帝」,比如雄才大略的漢武帝,何不食肉糜的晉惠帝。而清代的皇帝,卻都叫「清某祖」、「清某宗」,比如清聖祖(康熙)、清高宗(乾隆)。同為皇帝,稱呼卻如此不同,這是怎麼一回事呢?
  • 【宋朝風雲】宋朝皇帝順序表
    由於改革操之過急,不得其法,最終失敗收場,不過神宗還是維持新法將近二十年。  人物簡介  宋神宗體元顯道法古立憲帝德王功英文烈武欽仁聖孝皇帝,諱趙頊,原名仲針,宋朝第六位皇帝,英宗和宣仁聖烈高皇后所生長子。慶曆八年戊子年四月十日戊寅(1048年5月25日)生於濮安懿王宮邸睦親宅。神宗出生當天,祥光照室,群鼠吐五色氣聚集成雲。
  • 唐帝叫「聖人」,宋帝叫「官家」,漢朝皇帝又有什麼特色稱呼?
    跟以往同類古裝劇不同的是,這批古裝劇相對多了一些歷史「考據」,比如劇中唐朝人管皇帝叫「聖人」、宋朝人管皇帝叫「官家」。相比以往清一色的「皇上」,畫風變了不少。史實也的確如此,雖說自秦始皇以來,中國歷代君主的正式頭銜都是「皇帝」(除了個別例外,如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天王」),也有「天子」、「陛下」之類各朝通用的叫法,但另一方面,不少朝代都有類似「聖人」、「官家」這種對皇帝的特色稱呼。
  • 古代都把皇帝叫「陛下」或者「皇上」,為何宋朝卻要叫「官家」?
    「官家」在古代是皇帝的世俗稱謂之一,以「官家「稱呼天子,始於《晉書·石季龍載紀》:「官家難稱,吾欲行冒頓之事,卿從我乎?」宋朝皇帝自稱「官家」,是宋初皇權下降,文臣和庶民地位的提高的結果。
  • 為什麼宋朝稱呼皇帝不叫天子陛下,而叫官家?
    關於宋朝,我們最先想到的歷史書上刻板形象,就是積貧積弱,但其實,宋朝只是軍事戰略上略差,在文化,經濟,科學技術方面,這是個絕對繁榮,令文人嚮往的的年代。隨著歷史劇清平樂地熱播,我們發現,劇中對皇帝的稱呼是有別於其他朝代的,雖然皇帝還是以朕自稱,但無論宮嬪臣子,王侯草民,都稱皇帝為官家,而非臣子,這究竟是為何呢?都說五帝官天下,三皇家天下,皇帝名稱地由來就來自三皇五帝,而官家就取自官天下三字。
  • 為什麼有關宋朝的電視劇,大臣都稱皇帝為「官家」?
    對於這段內容中的「官家」,胡三省在《資治通鑑·晉成帝鹹康三年》註解為:「西漢謂天子為縣官,東漢謂天子為國家,故兼而稱之。或曰:五帝官天下,三王家天下,故兼稱之。」其中,「三王」指的是大禹、成湯、周武。到了宋朝,「官家」開始專指皇帝宋太祖趙匡胤黃袍加身,草率地上演了禪讓的一幕。宋太祖由於只是宋州歸德軍節度使,國號為宋更加讓他覺得自身起點太低:畢竟,人家篡位當皇帝,都是以某某公,某某王爵位,以這作為國號,而他只是宋州節度使。
  • 唐朝不叫李朝,宋朝也不叫趙朝,開國皇帝們為何不拿姓氏當國號
    與中國一樣,同屬儒家文化圈的越南也有朝代更迭,但和中國不同的是,越南的朝代通常以開國皇帝的姓氏來命名,比如李公蘊創建的朝代叫李朝,陳日煚創建的朝代叫陳朝,阮福映創建的朝代就叫做阮朝。
  • 宋衛王趙昺 投水殉國而亡 宋朝最後一個皇帝
    他與其兄趙昰在文天祥、陸秀夫、張世傑、陳宜中及其母楊太妃等南宋遺臣的擁護下南逃,蒙古軍隊統帥伯顏一心想把南宋皇室斬草除根,便遣張弘範、李恆等人追擊。當時他被拜為天下兵馬副元帥官職,判泉州。1276年夏,趙昰即位稱帝,是為宋端宗,繼續和趙昺南逃,在元軍的不斷追擊下,1278年,端宗因落水而染疾去世,趙昺登基做了皇帝,改元祥興。
  • 宋朝皇帝的繼位亂象
    而在十數個大一統王朝中,最積弱的宋朝無疑是極為搶眼的一個。從各方面來說,趙宋有無數的黑song'li'zong料可以被扒,但是今天要講的宋朝黑料只有一個——宋朝皇帝繼位亂象。宋朝皇帝全家福你認為的皇帝繼承制度有哪幾種?好像最常見的就是父死子繼。是的,這是古代無論帝王還是公侯王爵都會選擇的主要方式。如果膝下無子,一般就會傳位給同胞弟。
  • 宋朝人為什麼管皇帝叫官家?FM91.2主播劉夏為您解讀
    的確,我們中華民族崇尚的仁愛、忠孝、禮儀、和平、天道自然等,在宋朝全都表現得淋漓盡致。宋仁宗時期名人輩出,歐陽修、範仲淹等角色被網友暱稱「全文朗讀並背誦男團」。 而劇裡考究的臺詞、處處有典故出處的細節,也讓一些熱愛歷史的小夥伴頗為驚喜,爭相恐後地對比史料,挖掘劇中各種知識點,開啟了配合百度和新華字典追劇的新風潮。
  • 廟號獨特到歷史獨一份的宋朝皇帝,24歲就駕崩了
    縱觀中國歷史,叫哲宗的可是頭一份。再往後找到叫哲宗的,就得到外國了:大清同治年間死的朝鮮國王李晟,廟號朝鮮哲宗。在宋朝皇帝裡,宋哲宗屬於少見的好武的幾個。哲宗親政後不斷主動打擊西夏,並獲取了一系列勝利,讓武力孱弱處處退讓的宋朝揚眉吐氣了一把。但哲宗朝被說得更多的,是所謂元祐黨爭。說到新舊黨派的相互清算,除了各派的立場不同,觀念不同,我個人臆想宋哲宗的心理因素可能也佔部分比重。這小孩沒爹,說起來故事就長了,而且這事延續的時間也長。
  • 官家,您為什麼叫宋仁宗
    官家,您為什麼叫宋仁宗王丹譽最近熱播的電視劇《清平樂》,主人公是大宋第四位皇帝趙禎
  • 假如宋朝皇帝有朋友圈……_湃客_澎湃新聞-The Paper
    說到領導,想必沒有比皇帝更有代表性的了。那麼假如皇帝也有朋友圈,這在宋朝將會是怎樣的場景呢?1.宋太祖趙匡胤歷史背景:杯酒釋兵權,指發生在北宋乾德年間,宋太祖趙匡胤為了加強中央集權,避免下屬將領也效仿他「黃袍加身」,起兵篡奪新生政權,通過酒宴方式,威脅利誘,要求高級將領交出兵權的歷史事件。
  • 大明王朝十六位皇帝,為什麼明朝帝陵卻叫十三陵?
    大明王朝,中國封建王朝裡最後一個由漢民族統治的朝代,也是歷代大一統王朝裡開國皇帝出身最卑微的王朝。(註:五胡十六國時期,後趙的開國皇帝石勒出身奴隸,是唯一一位奴隸出生的皇帝,但後趙國區域小、存在時間短,對歷史的影響也較小,這裡不做討論。)
  • 宋朝為什麼把皇帝稱為「官家」,而不是陛下?宋神宗:你想多了
    宋朝是很多人都憧憬的一個朝代,它不僅經濟發達,交通便利,而且夜生活豐富,娛樂業發達。毫不誇張的地說,現在人如果穿越到宋代,除了不能上網以外,其它方面基本都能滿足。喜歡看以宋朝為背景古裝劇的人,大多會注意到這樣一個細節,臣子在稱呼皇帝的時候,叫的不是皇上或陛下,而是「官家」。那麼,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呢?
  • 為何只有宋朝把皇帝稱「官家」,而不是稱陛下或皇上
    960年,後周諸將發動陳橋兵變,擁立宋州歸德軍節度使趙匡胤為帝,建立大宋王朝。宋朝分為北宋和南宋兩個階段,共傳18帝,國禎319年,宋朝有一點和別的朝代不一樣,宋朝把皇帝稱「官家」,而不是稱陛下或皇上?這又是為什麼呢?
  • 中國古代史上的昏君49:歷史上第一個封宦官為王的皇帝
    這位北魏皇帝,是歷史上首位封宦官為王的皇帝,您說哏兒不哏兒?之前咱們說水滸那套書時講過,童貫作為宦官封過王,童貫是宋朝人,這事情發生在北魏好多年之後了。拓跋餘為什麼封宦官為王,主要是他能當上皇帝,全靠一位太監的大力扶持。這個拓跋餘,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燾的小兒子。在拓跋燾的幾個兒子裡,就數這個拓跋餘沒什麼能耐,無論是學識還是武功,都稀鬆平常。太子肯定輪不著他,太子是拓跋燾長子拓跋晃的。
  • 明朝除了十六帝,還有兩位沒當過皇帝的皇帝
    人盡皆知的大明十六帝 明朝是中國歷史上倒數第二個封建王朝,也是最後一個漢族封建王朝。眾所周知,從朱元璋建立大明到崇禎帝煤山上吊自盡,明朝一共有十六位皇帝,這就是所謂的大明十六帝。
  • 古代皇帝為什麼有的稱呼廟號,有的稱呼諡號?
    可能很多人學歷史時都會有一個疑問,為什麼漢朝皇帝幾乎都叫什麼帝,比如漢文帝、漢武帝。唐宋皇帝都什麼祖、什麼宗,比如唐太祖、唐高宗、宋太祖、宋太宗。到了明清,又變成了永樂皇帝、萬曆皇帝、康熙皇帝、乾隆皇帝等等。這種稱呼的變遷,和古代「諡號」、「廟號」以及「年號」的歷史演變有關。秦始皇統一六國後,以「皇帝」作為稱號,同時因「諡號」的定奪形成了「子議父、臣議君」的局面,故而廢除諡法,自稱始皇帝,後世則以數計,如二世、三世等等。
  • 古代皇帝的女婿為什麼叫駙馬呢?
    駙馬是中國古代帝王女婿的稱謂,那麼公主的丈夫帝王的女婿為什麼稱作駙馬呢?其實這要從一個叫駙馬都尉的官職說起古代的皇帝出行都會安排好幾輛一模一樣的馬車,其中皇上坐的那輛車叫正車,其他的車子叫副車。同時還會特地的安排一個或幾個替身坐在副車上!比如在秦朝的時候張良會同大力士在博浪沙阻擊,秦始皇就是因為只擊中了副車,秦始皇才免於遇難。而從漢武帝開始為了妥善管理好皇帝眾多的御用車馬,特設奉車都尉,專門掌管皇帝的政策車馬,又是駙馬都尉掌管副車之馬,這些都尉相當於皇帝的司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