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子,現在聽到這麼個詞,大家第一反應肯定是二戰時期的日本侵略軍了,「鬼子」就是「日本鬼子」嘛,但是,「鬼子」這個稱呼到底是怎麼來的呢?
字典裡通常解釋:「鬼子」是我國人民為了表示對外來侵略者的憎恨,所起的蔑稱。但是,大家仔細想想,中國人對外來侵略者,有用「鬼子」當蔑稱的習慣嗎?
古代,中原的侵略者通常是來自北方的遊牧民族,這種人,古代一般是稱為「虜」;「蠻」、「夷」、「匪」、「賊」、「寇」等,這些字眼都是形容「來犯者」的,日本侵略者也有,就是元明時期的海盜,對於這類人,中國人也有專門的稱呼,叫「倭寇 」,反正沒有叫「鬼子」的。
明朝就喜歡叫北方的蒙古和女真入侵者叫「虜」
其實,用「鬼子」稱呼日本人,屬於一種語言史上極為特殊的現象,如果死硬叫邏輯的話,這種稱呼實際是錯誤的,因為,「鬼子」根本不是用來指日本人的,而是指西洋人的。
古代中國人雖然也有些中心主義,但是也不至於完全不把周邊民族不當人看,但是,明清的時候,出了一個情況,西洋人來了,這些人的長相中國人完全沒見過的,相當驚訝。
《神探狄仁傑》中,有一個案子,李元芳第一次見到西洋人,他的評價是這樣的,估計大部分中國人第一次見到洋人的感覺都是這樣的。
「鬼子」一詞很早就有了,始見於《世說新語·方正》:「盧志於眾坐問陸士衡(陸機):『陸遜、陸抗,是君何物?』……士衡正色曰:『我父祖名播海內,寧有不知?鬼子敢爾!』」由此可見,「鬼子」一詞古已有之。在一些古代志怪小說如《搜神記》《睽車志》中,也有涉及「鬼子」的,但「鬼子」有時候指魔鬼,有時候是「人鬼婚姻」的產物。
明朝的時候,中國人見到西洋人,還不至於叫「鬼子」,大都叫「夷」,比如叫荷蘭人就叫「紅毛夷」,但十九世紀中期以來,西方列強侵略中國,清政府與洋人籤訂了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壟斷在中國的利益,國人就把洋人貶稱為「洋鬼子」、「西洋鬼子」、「紅毛鬼子」。
著名的「紅衣大炮」就是「紅夷大炮」變過來的
這種稱呼實際也是根據洋人長相來的,明朝的時候,洋人勢力還沒有深入,鴉片戰爭後深入了,越來越多的中國人見到了洋人,本來就對這些人的長相不歡迎,加上大部分來的又是侵略者,國人又認為西方人大的都是黃毛綠眼,體態就像鬼怪,如生活在鴉片戰爭前後的詩人陸嵩材在《江州述感》中說:「白者乃真鬼,語音類禽鳥,脛長面多毛,眼綠疾顧。」和汪仲洋提詩說:「鷹嘴貓眼鬚髮赤,錦纏花腿到腰身。」
甚至,由此還出現一些謠言,比如流傳洋人是金髮碧眼的鬼,需要吃嬰兒滋補等,造成不少衝突(教案)。
一直到改革開放前後,絕大多數中國人對於白人的長相還是覺得相當新鮮
總體來說,「鬼子」一詞是中國人因為早期歐洲人的怪異長相、以及侵略者的身份,所加上的蔑稱。
也就是說,從邏輯上來看,用「鬼子」稱呼「日本人」不太對,因為日本人的長相顯然不至於嚇到中國人,而且,對於日本人,明明有現成的「倭寇」一詞啊,怎麼用鬼子呢?
其實,這和中國近代屢受侵略有關,近代以來,來中國的洋人幾乎都成了侵略者,所以「鬼子」一詞就成了「侵略者」的代稱,不過,早期中國人還是沒有叫日本人鬼子的習慣,中國人叫西方侵略者叫「洋鬼子」,但是叫日本人,還是用「倭」等形容的比較多,甲午戰爭時期,也幾乎沒有聽說把日本軍隊稱為「鬼子」的。
不過,總體來說,由於日本人成為了侵略中國的主要敵人,所以「鬼子」漸漸成為日本人的代稱,邏輯是:鬼子等于洋人、洋人等於侵略者、侵略者後來主要是日本人、於是日本人等於鬼子了。比如電影《鬼子來了》和歌曲《大刀向鬼子們的頭上砍去》中的「鬼子」,就是指向來自日本的侵略者。而且,因為日本人一般比較矮小,所以「小鬼子」一詞一般也特指日本人。
而且,倭寇畢竟是明朝的事情,400多年前了,後面有幾百年時間中日幾乎就沒交流過,所以「倭寇」這個稱呼,很多中國人都陌生了,也就浙江沿海還有些民謠等提到倭寇,但對于洋鬼子的,中國人是知道的,畢竟洋人侵略勢力很大。
其實,稱呼日本人為鬼子,還主要是大陸地區的蔑稱,其它地區對日本人有其它蔑稱,比如「四腳仔」(閩南語,臺灣地區蔑視日本人,願意為狗),蘿蔔頭(意指日本人身材像蘿蔔一樣矮小)或日本仔、為粵語對日本人最為常用的稱謂;(意為矮子,從「倭」字演化而來。朝鮮人常用此詞來取笑日本人普遍身高較矮),(意思為豬腳,用以嘲諷日本人穿著傳統分趾鞋襪的模樣,就像豬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