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為何把日本侵略者稱為「鬼子」,而不是用老稱呼「倭寇」?

2020-12-24 國史拾遺

鬼子,現在聽到這麼個詞,大家第一反應肯定是二戰時期的日本侵略軍了,「鬼子」就是「日本鬼子」嘛,但是,「鬼子」這個稱呼到底是怎麼來的呢?

字典裡通常解釋:「鬼子」是我國人民為了表示對外來侵略者的憎恨,所起的蔑稱。但是,大家仔細想想,中國人對外來侵略者,有用「鬼子」當蔑稱的習慣嗎?

古代,中原的侵略者通常是來自北方的遊牧民族,這種人,古代一般是稱為「虜」;「蠻」、「夷」、「匪」、「賊」、「寇」等,這些字眼都是形容「來犯者」的,日本侵略者也有,就是元明時期的海盜,對於這類人,中國人也有專門的稱呼,叫「倭寇 」,反正沒有叫「鬼子」的。

明朝就喜歡叫北方的蒙古和女真入侵者叫「虜」

其實,用「鬼子」稱呼日本人,屬於一種語言史上極為特殊的現象,如果死硬叫邏輯的話,這種稱呼實際是錯誤的,因為,「鬼子」根本不是用來指日本人的,而是指西洋人的。

古代中國人雖然也有些中心主義,但是也不至於完全不把周邊民族不當人看,但是,明清的時候,出了一個情況,西洋人來了,這些人的長相中國人完全沒見過的,相當驚訝。

《神探狄仁傑》中,有一個案子,李元芳第一次見到西洋人,他的評價是這樣的,估計大部分中國人第一次見到洋人的感覺都是這樣的。

「鬼子」一詞很早就有了,始見於《世說新語·方正》:「盧志於眾坐問陸士衡(陸機):『陸遜、陸抗,是君何物?』……士衡正色曰:『我父祖名播海內,寧有不知?鬼子敢爾!』」由此可見,「鬼子」一詞古已有之。在一些古代志怪小說如《搜神記》《睽車志》中,也有涉及「鬼子」的,但「鬼子」有時候指魔鬼,有時候是「人鬼婚姻」的產物。

明朝的時候,中國人見到西洋人,還不至於叫「鬼子」,大都叫「夷」,比如叫荷蘭人就叫「紅毛夷」,但十九世紀中期以來,西方列強侵略中國,清政府與洋人籤訂了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壟斷在中國的利益,國人就把洋人貶稱為「洋鬼子」、「西洋鬼子」、「紅毛鬼子」。

著名的「紅衣大炮」就是「紅夷大炮」變過來的

這種稱呼實際也是根據洋人長相來的,明朝的時候,洋人勢力還沒有深入,鴉片戰爭後深入了,越來越多的中國人見到了洋人,本來就對這些人的長相不歡迎,加上大部分來的又是侵略者,國人又認為西方人大的都是黃毛綠眼,體態就像鬼怪,如生活在鴉片戰爭前後的詩人陸嵩材在《江州述感》中說:「白者乃真鬼,語音類禽鳥,脛長面多毛,眼綠疾顧。」和汪仲洋提詩說:「鷹嘴貓眼鬚髮赤,錦纏花腿到腰身。」

甚至,由此還出現一些謠言,比如流傳洋人是金髮碧眼的鬼,需要吃嬰兒滋補等,造成不少衝突(教案)。

一直到改革開放前後,絕大多數中國人對於白人的長相還是覺得相當新鮮

總體來說,「鬼子」一詞是中國人因為早期歐洲人的怪異長相、以及侵略者的身份,所加上的蔑稱。

也就是說,從邏輯上來看,用「鬼子」稱呼「日本人」不太對,因為日本人的長相顯然不至於嚇到中國人,而且,對於日本人,明明有現成的「倭寇」一詞啊,怎麼用鬼子呢?

其實,這和中國近代屢受侵略有關,近代以來,來中國的洋人幾乎都成了侵略者,所以「鬼子」一詞就成了「侵略者」的代稱,不過,早期中國人還是沒有叫日本人鬼子的習慣,中國人叫西方侵略者叫「洋鬼子」,但是叫日本人,還是用「倭」等形容的比較多,甲午戰爭時期,也幾乎沒有聽說把日本軍隊稱為「鬼子」的。

不過,總體來說,由於日本人成為了侵略中國的主要敵人,所以「鬼子」漸漸成為日本人的代稱,邏輯是:鬼子等于洋人、洋人等於侵略者、侵略者後來主要是日本人、於是日本人等於鬼子了。比如電影《鬼子來了》和歌曲《大刀向鬼子們的頭上砍去》中的「鬼子」,就是指向來自日本的侵略者。而且,因為日本人一般比較矮小,所以「小鬼子」一詞一般也特指日本人。

而且,倭寇畢竟是明朝的事情,400多年前了,後面有幾百年時間中日幾乎就沒交流過,所以「倭寇」這個稱呼,很多中國人都陌生了,也就浙江沿海還有些民謠等提到倭寇,但對于洋鬼子的,中國人是知道的,畢竟洋人侵略勢力很大。

其實,稱呼日本人為鬼子,還主要是大陸地區的蔑稱,其它地區對日本人有其它蔑稱,比如「四腳仔」(閩南語,臺灣地區蔑視日本人,願意為狗),蘿蔔頭(意指日本人身材像蘿蔔一樣矮小)或日本仔、為粵語對日本人最為常用的稱謂;(意為矮子,從「倭」字演化而來。朝鮮人常用此詞來取笑日本人普遍身高較矮),(意思為豬腳,用以嘲諷日本人穿著傳統分趾鞋襪的模樣,就像豬腳。)

相關焦點

  • 參閱 漲姿勢:「鬼子、阿三、棒子、毛子、猴子」稱呼的來歷
    原來「阿三」就是「紅頭阿三」,因為印度巡捕的頭是紅的,猴子的屁股也是紅的;「老鷹」不是天上飛的老鷹,而是「老英」——老牌英國人的諧音。「紅頭阿三」是租界的巡捕,他們趾高氣揚,耀武揚威,處處欺侮中國人,而他們又是亡國奴,在英國人面前是奴才,所以上海人喊的「阿三!老鷹來了!」只是借觀猴戲時發洩對印度巡捕的不滿和反抗情緒而已。
  • 為什麼「鬼子」會被稱呼為「太君」?
    主角隊長是八路軍,配角則是投靠了「鬼子」的叛徒。「鬼子」,是中國人對日本侵略者的通稱。但「鬼子」一詞不能當面使用,當面要像日軍自稱的那樣,稱其為「大日本皇軍」、「皇軍」。不過,中國人在面對日軍,尤其是在指稱個體時,還會使用「太君」一詞。在現代漢語中,「太君」多被用於稱呼侵華日軍,有時亦泛指日本人。
  • 第一個稱日本人為「日本鬼子」的人是誰
    前言大家也許對於姜文導演的《鬼子來了》這部電影影響比較深刻,這部電影主要講述了在抗日戰爭期間,一個偏僻村子的普通農民負責看管照顧日本兵,不料卻引來了日本軍隊屠殺的故事。電影裡愚蠢的日本兵想要辱罵中國農民,去學中文的髒話罵人,結果卻學的是「大哥大嫂過年好。」這個日本鬼子做出最狠的表情,說出最好的祝福。
  • 為何稱「鬼子」為「太君」丨壹讀精選
    「隊長,皇軍託我給您帶個話兒。」「太君說了……」這是1990年陳佩斯和朱時茂表演的央視春晚小品《主角與配角》中的臺詞。主角隊長是八路軍,配角則是投靠了「鬼子」的叛徒。「鬼子」,是中國人對日本侵略者的通稱。但「鬼子」一詞不能當面使用,當面要像日軍自稱的那樣,稱其為「大日本皇軍」、「皇軍」。不過,中國人在面對日軍,尤其是在指稱個體時,還會使用「太君」一詞。
  • 為何會用「太君」來稱呼日本兵?| 短史記
    「太君」是古詞新用說起來,「太君」一詞在中國是名副其實的「古已有之」。在唐代,三、四品官員的母親,被稱為「太君」;在宋代,對婦女有「郡太君」「縣太君」等封號。楊家將系列小說中,老令公楊業的夫人「佘太君」,應該是中國人了解最多的一位「太君」。
  • 為了讓中國人忘記「日本鬼子」,日本網友竟然開了個驚天腦洞
    >「日本鬼子」這個稱呼,想必每一個中國人都不陌生。它是中國人對日本侵略者的蔑稱。一代又一代的文藝作品,從來都在提醒我們珍惜和平,勿忘歷史。每當遇到不平,人們會這樣表達共同的憤怒原來,「日本鬼子」這個稱呼,經過日本媒體介紹,早就傳到了日本……在日本維基百科上還有對「日本鬼子」的解釋,紅線部分說的是,「日本鬼子是對日本人最糟糕的蔑稱,鬼子是惡魔的意思」。
  • 日本鬼子,高麗棒子,印度阿三,為什麼這麼叫
    日本鬼子日本人不叫日本鬼子,日本侵略者才叫日本鬼子。
  • 不能不看的爆打日本鬼子的熱血電影,中國人雄起!
    關注「商界內參」微信公眾平臺:MMBA99 解決你商業中的一切問題!在電影界藝術的再現中國人熱血愛國民族精神:       在好萊塢大片充斥中國電影市場的當下,總有一波身懷民族氣節的中國電影人,堅定而執著地用拳頭捍衛著中國人的尊嚴,用拳頭向世人證明中國人「寬容不是畏懼、隱忍不是軟弱」,當觸及民族底線時,該出手時就出手,打你個屁滾尿流,揍你個哭爹喊娘,扁你個龜兒子的小日本!
  • 為了讓中國人忘記「日本鬼子」,日本網友竟然開了"驚天腦洞"!
    「日本鬼子」這個稱呼,想必每一個中國人都不陌生。
  • 從爆紅歌曲《生僻字》歌詞說說「日本鬼子」來歷
    在我國古代,國人一直把經常竄到我國濱海偷盜、燒殺掠搶的日本侵犯者叫做「倭寇」。可是後來,不管是歷史上、資料中,還是在各大抗日影視劇中,都將日本軍隊、日本人稱為「日本鬼子」,那麼這個稱呼是從何而來呢?有史料稱,其源于于清末的一個典故。
  • 抗日戰爭的抗戰,抗的不是日本,而是鬼!
    看多了抗日神劇,也許我們會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那就是在抗日戰爭時期,共產黨軍隊和平民百姓的口中都稱日本侵略者為「鬼子」。後來中國政權更迭,軍事實力下降,宋朝到元朝這個時期,日本與中國的關係越來越差。到了明朝,日本人直接明目張胆地渡海來燒殺搶掠。著名的「戚繼光抗倭」,就發生在明朝。在當時,無論是中國的軍隊還是百姓,都稱日本人為「倭寇」。 到了清朝,清政府的軍事實力遠不如明朝,一度被英國、法國、美國等西方國家打得割地賠款,毫無還手之力。
  • 八路軍老兵回憶:當年抓住了倭寇,一個活口都不留,不說二話
    為了抵禦鬼子的侵略,中國共產黨建立了當時的八路軍部隊,連同老百姓一起奮勇抗爭、寧死不屈,才將侵略者趕出中華大地。1、 晨曦乍現,八路軍打破黑暗侵略最近幾年,隨著我國一些問題比較誇張的抗日神劇出現,就引起學生一些社會的人一個疑問,日軍既然那麼懦弱,為何我們還打了8年時間的抗戰?
  • 中國人叫外國人「老外」?美國卻用2字稱呼我國人,小日本用3字
    但是,我們都知道,國內外的差異是非常大的,不僅在生活環境上,而且在文化上,因此,一些外國人和中國人在這方面鬧了很多笑話,但是這種文化差異,其實在平時彼此的稱呼裡就能看得出來。對於那些來自其他國家的人,中國更習慣於將他們統稱為「外國人」,尤其是一些來自西方國家的白人,走在街上的時候,我們分不清這是哪個國家,因此,被簡單地稱為「外國人」,時間久了,逐漸縮減為「老外」,中國人喜歡在稱呼前加上「老」,這也表明雙方的關係比較好。
  • 以《倭寇的蹤跡》的反俗套武俠模式,解讀什麼叫「科學武打」
    ,而《倭寇的蹤跡》才是中國人乾涸了的盼念著的江湖。,其實《倭寇的蹤跡》講述的是明朝一把有著真實歷史背景的戰刀,後世稱為苗刀。雖然電影名字叫「倭寇的蹤跡」,但影片內並沒有出現大批「倭寇」而只是圍繞著一名落單的「倭寇」和他手裡的「倭刀」。「倭寇」是中國歷史上無法磨滅的痛苦記憶,自先秦以降,中國就與鄰國日本來往甚密,至明末,在中國東南沿海一帶也頻頻遭受日本海盜之患,國人稱之為倭寇。
  • 《亮劍》和尚捅死的鬼子竟是中國人後代?為啥日本人還有姓「豬頭」的?
    抗日戰爭,除了打敗了小鬼子以外,還有一個意外的副產品——憑藉各種抗日題材的作品,中國人知道了不少日本姓氏,尤其是一些奇奇怪怪,在中國人看來是各種毀三觀的怪姓。但是,「豬頭」還的確是日本真實存在的一個姓氏!
  • 在中國演鬼子的日本人,為啥被日本表彰了?
    演中國人不喜歡的鬼子,自己心裡也不舒服,那時候的他,走在大街上怕被別人認出來,怕中國人嫌棄他。一次,他乘計程車,司機反覆盯著他看,「你是《大刀向鬼子頭上砍去》裡的鬼子?」浩二隻好尷尬地說,「對,對,我是日本 鬼子。」
  • 日本演員在中國演鬼子出名後,日本政府送他了一個獎
    開始了他飾演「鬼子」形象的生涯出生於1974年的矢野浩二,從小便一直生活在日本,是一位地道的日本人,而他的家庭也是非常普通的那種,因此他的生活在一開始也是極為地尋常的,但他的成績卻並不怎麼好,因此他在念完高中之後便放棄了學業。
  • 日本鬼子變身美少女只為萌倒中國人?不如先正視歷史!
    身為一個中國人,哥可以保證在中國上到九十九下到剛會走,基本上沒有人不了解「日本鬼子」這四個字含義,裡面摻雜了太多的國讎家恨。
  • 你可能對倭寇有誤會,大多數倭寇都不是日本人,他們的目的很簡單
    說起倭寇,我們對這個詞非常熟悉。在學習明朝歷史的時候,我們知道倭寇經常騷擾我國沿海地區,所以才有了民族英雄戚繼光。當時很多人都覺得戚繼光很厲害,打敗了日本人,保衛了我國的疆域。其實絕大多數人對倭寇都有誤解,倭寇中雖然有日本人,但絕大多數都不是日本人。而且他們的目的並不是侵略,反而很簡單。我們看一下倭寇的大致狀況。倭寇這個詞是出現在明朝時期。
  • 豐臣秀吉:這個日本人為何會成為史上最大的倭寇?
    這是倭寇侵擾大陸的數百年來,第一次來自日本官方的嚴令。下達命令的人,是中國人最熟悉和仇視的日本古代人物一豐臣秀吉。豐臣秀吉,一個性格「無賴」的戰國風雲兒,憑藉武力和過人的把握機會能力統一了亂世。但大海剛剛平靜,豐臣秀吉卻悍然發動入侵朝鮮的戰爭,一舉成為史上最大的倭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