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激烈交鋒的背後,是社會進步的期待……
2017年已經到來,展望未來,一個名詞不約而同地出現在許多媒體上和專家口中——人工智慧。有媒體預測,2017年人工智慧將可能出現真正的突破,這種突破最先出現的領域,則很可能是翻譯,而一旦真正實現,則可能意味著「人工智慧涉足人類文明和思維,並與人類深度競爭的開始」。
真的是這樣嗎?人工智慧代替人的情景,已經離我們如此之近了嗎?伴隨而來的,是更多人對人工智慧代替人、使人失業的擔憂,這樣的擔憂又會不會變成現實?
●正方
技術的突破
是進步而非後退
關於機器代替人工作、工人失業的擔憂,在歷史上已經發生過多次,從蒸汽機時代,到現代智能製造,每一次技術的革新,都會帶來類似的擔憂。但歷史的經驗證明,這樣的擔憂並不成立,技術的發展帶來的是社會的進步,而非相反。蒸汽機時代,人們擔心拉車人沒有生存的空間,但實際上,運輸業的發達,創造了新的就業機會,而且比以前更多。
所以,對於人工智慧技術的發展,不必過分擔憂。誠然,人工智慧對某些行業、某些領域、某些崗位的就業可能有負面影響,但我們也應該同樣看到,新技術同時也會帶來新的人才需求、就業需求,它會對人力素養、水準提出新的需求,推動社會的進一步發展。
簡單地說,新技術使得有些崗位消失了,但同時會創造新的就業崗位,這些崗位常常會對就業者的素質有更高的需求,勞動者可能短時間內達不到,但它會促進勞動供給向這個方向發展,經過一定的時間,人們的素質提高,自然就能滿足新技術產生後的就業需要。
同時,新技術的革新,也會給社會、政府帶來新的工作,即保障這個社會中每個人生存的權益。從歷史上來看,新技術確實會使得相當一部分人暫時失業,這迫使政府一方面提供更完善的社會安全網,也就是社保,另一方面則儘快地開闢新的就業機會。
今天的社會,要比歷史上的任何時代都好。首先,從社保而言,今天世界的社保體系,顯然要比過去更完備,同時,在經歷過那麼多次的技術革新之後,新的局面下,我們也會更加從容,且有經驗可以借鑑。
所以,當我們真的面臨人工智慧的時候,要做的就是思考如何迎接它,做好準備,應對新技術帶來的問題,而不是擔憂,甚至反對技術的革新。具體來說,還是要做好兩件事,開闢新的就業渠道,同時,政府、社會要對那些第一時間面對人工智慧衝擊的人施以援手,提升社保水平,使人們能夠保持有尊嚴的生活水準。
此外,對於個人來說,也應該盡力轉變心態,努力提升自己,增強自身素質,抓住新技術時代新的機會。
社會總要進步,技術總要發展,拒絕進步和發展,顯然不是積極的態度,也是不現實的,人工智慧肯定會造成某些崗位的消失,但並不意味著這些崗位的從業者就必然失去了生存的能力,恰恰相反,不論是社會發展也好,技術進步也好,都是為了讓人生活得更好,更有尊嚴。比如說,一些特定的崗位失業之後,可以轉向對人的服務,也可以提升自我,尋找更好的就業機會,更大的發展空間。
從現實來看,今天的就業情況,就業總量壓力仍舊不小,但同時也存在「有人沒事幹,有事沒人幹」的現象,這本身就在促進我們的政府、社會全方位地思考和應對就業問題。
人工智慧技術的進步,並不能完全改變這樣的就業狀況,依然有 「有人沒事幹,有事沒人幹」的問題,但同時,它也會帶來新的機會,促使就業者提升自我,轉變就業觀念,適應新技術時代的就業環境。從這個角度來看,新技術也會帶來新的機會,而對就業來說,最重要的就是要抓住新機會。
●反方
失業是必然
必須加快保障建設
技術的發展,很大程度上就是機器代替人,從簡單重複的體力勞動開始,到複雜的運算,乃至更高級的腦力勞動,都有可能被機器代替。
這是一個非常嚴峻的問題,技術的發展是好事,但同時也必須要做好應對「人沒事幹了」的問題,當人沒事幹了,就意味著不能賺錢,意味著生存要面臨挑戰。在今天,這樣的局面不是尚未發生,而是已經出現,藍領失業的情況,人們知道的已經比較多,但實際上,白領也同樣出現了類似的問題。
所以,我們首先要考慮的不是會不會失業的問題,而是如何保障人的基本生存的問題。比如北歐一些社會保障非常發達的地方,一個人一生下來,國家就會給他發錢,一生不變。如果這個人願意找工作且能找到工作,那麼他就多一份收入,可以過得更好一點兒,如果沒有工作,也能保證基本的生存。當然,這和他們本身的經濟條件更好有關,但同時,也確實和機器代替人的勞動有關,機器代替人,造成了人的大量失業,市場不需要那麼多的勞動力,但他們也一樣是有生存權利的人,他們的生存也需要保障。
我們國家發展很快,經濟、技術都是如此,同樣的,我們未來也會面臨這樣的問題。當大量的職位被機器佔據時,如何保證人的生存?而這,就要求我們進一步推動社會保障體系的完善和提升,讓每一個人都不必面臨生存的危機。尤其是一些非常專業的人才,在這裡失業,在別處可能就很難找到工作,比如數學家,那位在美國獲得數學大獎的華人數學家張益唐,二十多年端盤子、送快遞,但依舊沒有放棄數學研究,最終取得驚人的成績。如果這樣的人能夠得到基本的生存保障,即便失去工作也不必為生存發愁,那麼他可能就有更多的精力去從事自己喜歡的研究,做出更大的成就也未可知。
這是現實存在的問題。當前社會中,許多年輕人開始創業,我們知道,創業的過程就好像一個孵化器,最終成功孵化出來並且長大的,只是很少的一部分。又如同風險投資,成功的十中無一。他們這些有激情有理想的年輕人,值得鼓勵也值得敬佩,但同時,我們的社會也應該努力為他們創造最好的環境,使他們免於生存的困境,沒有後顧之憂地去創業創新。要有一種保障機制,使年輕人不怕失業,又能夠在失業中堅持自己的理想,創造更好的未來。
在過去很多年,我們的社會有一種慣性,即以投資拉動消費、拉動就業,一個大企業可以提供很多就業崗位。但隨著技術的發展,情況不再如此。一個大企業需要生產能力,幾條大生產線就能提供,而每條生產線上,可能就需要幾個操作者。也就是說,投資大企業,已經不能一下子提供大量的崗位。
那麼怎麼辦呢?我覺得,養人更划算。如果能夠保障每個人基本的生存條件,那麼他就可能會去從事更有創造性的活動,創業也好、創新技術也好、鑽研學問也好,都可能更專心致志地去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創造出更加燦爛的文明成果。這其實就是在提升整個社會的人力素質,我們常說國民素養,也就是這個,有了基本的保障,有就業機會,他可能會去就業,沒有機會,他可能就琢磨技能、提升修養、從事創造活動去了。
●主持人說
善假於物,非役於物
人創造機器,最初的目的,對人本身的能力加以延伸,去做人原本做不到的事情,車輪是腳的延伸,望遠鏡是眼睛的延伸,計算機是大腦的延伸。如同《荀子》裡說的,「君子善假於物,假輿馬者而致千裡,假舟楫者而絕江河」。
人工智慧無疑是計算機技術的終極夢想,也是對人計算能力的終極延伸。問題是,人們對人工智慧時代的想像,並不都是樂觀的,甚至有很大一部分是悲觀的,好萊塢電影中的《終結者》《機械公敵》《黑客帝國》等,無不是對人工智慧表示擔憂的結果。現實中,英國科學協會的調查顯示,1/3的人認為,在未來100年中,人工智慧的崛起將會對人類造成嚴重威脅。60%的受訪者擔心機器人將導致未來10年人類可從事的工作越來越少。
人們猜測的人工智慧可能帶來的負面作用中,失業只是最普通的一種,比失業更可怕的景象比比皆是。《荀子》裡說「君子役物,小人役於物」,但兩千年後的世界,役物和役於物的區別,絕不僅是君子和小人的差別。
過去的幻想中,機器替代了一切重複、枯燥的勞動,人類可以自由自在地從事音樂、美術、文學、科學研究等具有創造性的活動,但究竟怎樣才能「役物」而不「役於物」,怎樣才能讓機器服務於人而不是代替人,已經是一個極其麻煩而又迫切的問題。
本版主持 周懷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