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美春季檔爆款《寂靜之地》登陸內地
5月18日,派拉蒙出品的《寂靜之地》正式登陸中國內地。該片促成了約翰·卡拉辛斯基與艾米莉·布朗特這對明星夫妻的首度合作,並在歐美多個國家成為春季票房爆款。
《寂靜之地》直截了當的介入一個無聲的世界設定,將敘事的天平傾向緊張的氣氛塑造、角色的成長與關係發展,對造成威脅的神秘怪獸不做過多介紹性的解釋。在帶動情緒方面,做的比多數驚悚片都要好。
這種少即是多的表達,是導演約翰·卡拉辛斯基對劇本做出的任性改寫。短短90分鐘過後,屏息凝神看完影片的觀眾對《寂靜之地》塑造的世界、主角阿伯特一家的某些決定也許會有不解。怪獸從哪裡來?它們的目的是什麼?為什麼這家人還要懷孕生孩子..
這些是劇本的bug還是導演故意不去言明?讓我們來一一探討。
(以下內容將有嚴重劇透,請謹慎閱讀)
1.怪獸是什麼來頭?
電影沒有抽空給觀眾科普這些怪獸出現的前因後果,而是選擇將線索埋在細節中。男主角的地下室被布置成戰術指揮間的樣子,通過滿牆的報紙交代整個事件的起因——這是一場外星來客對地球的入侵。
報紙頭條:外星入侵
導演卡拉辛斯基給這群不速之客設計了一個簡單的背景故事。它們是完美進化的機器,來自一個沒有光亮和外來噪音星球,不需要視覺就能夠通過聲音去捕獵,它們的外殼進化成盔甲,強壯到可以防禦子彈和爆破,人類武器也難以攻陷。
男主角收集的報紙大標題透出人類的絕望——《聯軍首腦:子彈無用!炸彈無效!盔甲無法擊穿!》《美軍潰敗:我們無法保護你們》。
上圖的頭條以《死亡天使降臨》做標題,正是隱喻聖經中的死亡天使賽麥爾。這位七宗罪中的憤怒化身象徵著外星怪獸聞聲而來怒殺人類的姿態。賽麥爾是兼具善與惡兩面的存在,部分傳說描述他是一位眼睛看不見的神,與怪獸的盲眼設定恰好契合。
2. 怪獸剛入侵時發生了什麼?
電影的故事開始於外星入侵的第89天,人類已經在這場地球保衛戰中宣告失敗,餘下的倖存者只能靠自己的力量保命。
外星人剛剛抵達地球之後,人類的武裝反抗、匆忙逃生的場景曾經在預告片裡得到過少許的呈現。預告有一處艾米莉·布朗特對著電視屏幕的鏡頭,電視裡出現了人類末日降臨之初的景象:街道上到處是驚慌失措的行人,軍事武裝集結反擊。
預告裡出現地球遭遇入侵之初的情形
卡拉辛斯基的設想是「外星人入侵地球之初的場面就像把一群餓狼丟進託兒所似的」。雖然劇組拍攝了這些閃回故事,劇本裡甚至還有阿伯特一家人的過往經歷閃回,但是經過深思熟慮之後,他最終決定刪掉這些交代背景的內容。
「我這麼做是想打破自己看的那些外星入侵電影的套路,那些電影裡,會有總統出來做一番演講,人們一番掙扎決定要為生存鬥爭。《寂靜之地》的設定就是一切都發生的非常快,你根本沒時間猶豫或者做決定,只有遇害或者活下去兩種結果。我想讓觀眾投入到現實局面的緊張感。」
3.怪獸為何不吃獵物?
地下室的白板羅列出主人公總結的信息點:他家附近區域的怪獸數量有3隻、他們眼盲、攻擊聲源、同時還提出了一個問題:為什麼他們不會吃掉自己的獵物?
(預告片的白板寫著附近5隻怪獸,正片修改為僅剩3隻,讓結局更加光明)
導演對此作出了解釋:這些外星怪獸攻擊地球不是為了捕獵飽腹,它們是出於移民的目的降落在這裡。
它們的母星因為遭遇隕石襲擊被摧毀,是盔甲般的外殼保護它們逃過一劫。來到地球之後,這裡的人工噪音令它們難以忍受,便火速行動起來清除噪音源——也就是人類,以便地球更適合他們的族人在此生活。
4. 怪獸為什麼要消滅噪音源?
影片的藝術指導傑夫裡·比克羅夫特透露:響亮噪音製造的震動會怪獸的身體吸收,讓它們難以忍受並立即行動捕獵聲源。當更響亮的噪聲出現,它們的注意力就會被新的聲源吸引,主人公也屢屢通過這招驚險逃命。
搬家到瀑布旁邊可行嗎?
也有觀眾看完之後表示:既然男主角教兒子在瀑布旁邊可以大聲呼喊,那為啥大家不去瀑布旁邊居住呢?這個問題其實很好解答:瀑布附近並沒有現成建築供他們一家人住進去。另外修建新房的噪音過大,瀑布的水聲就無法給他們提供庇護了。
至於大家很關心的搭噴嚏、放屁等日常難以控制的響亮噪聲,導演表示:「請拿個枕頭解決消聲問題。其實只要不是洪亮並且粗暴的那種聲響,正常來說是能逃過怪獸注意力的。」
卡拉辛斯基最初拿到劇本的時候,故事僅僅呈現了無聲世界的設定,構造更像傳統的怪獸題材災難片。經過他的巧妙重鑄,聲音從人類遭受圍剿的弱點,變成了消滅怪獸的突破口。
怪獸捕獵與動物用聲納捕食同理
外星怪獸眼盲又對聲音極度敏感,可以想像它們捕獵的方式類似於蝙蝠,通過發射超聲波脈衝碰撞到物體後接受製造出的回聲,即利用生物聲納來導航鎖定獵物(即聲源)。男主角為女兒設計的助聽器同樣利用聲納原理,當怪獸發出的聲波撞擊到她的助聽器,助聽器會反彈發出更大的噪音來幹擾它們的信號,並對它們造成傷害。
利用助聽器做反擊武器的想法正是來自卡拉辛斯基對劇本的改編,助聽器的情節承載了女兒一角漸漸走出導致弟弟遇害的自責,並把自己的弱點變成反擊殺器的成長曲線。它既是片中父女關係的發展紐帶,又承載著另一層意義:即使犧牲了,父親依然在發揮作用保護著家人,幫助他們一起戰勝怪獸,生存下去。
5. 供電問題是怎麼解決的?
屋外彩燈還有警示作用
主人公一家人在毫無外援的情況下生存了四百多天,屋子裡裡外外燈火通明,玉米地裡幾十米的彩燈高高掛起,但觀眾並沒看到發電機或者任何供電來源。他們是怎麼解決供電問題的呢?
據初始劇本的兩位編劇透露,他們在最早的劇本裡詳細描述了阿伯特一家生存下來的邏輯,美國有大量自主供電的民宅,他家的發電設備就深埋在地底,所以正常狀況下是聽不到發電機噪音的。
卡拉辛斯基在修改劇本的時候犧牲了解釋倖存理由和科幻背景的內容,把塑造人物關係放在中心。原始劇本中的對白只有三個單詞,是卡拉辛斯基加入了大量美式手語的交談內容,還堅持讓聽障童星米莉森·西蒙斯來扮演女兒一角,理由有力:「米莉森不僅是一位出色的演員,她還能夠幫助大家真正理解無聲世界生活的感覺」。
每當鏡頭切到米莉森的第一視覺,所有的聲音全部消失,也把觀眾徹底代入一個完全無聲的世界。
6.不能出聲還要懷孕,這是什麼操作?
整部電影爭議最大的設定,可能就是艾米莉飾演的女主角再次懷孕並且即將生產的情節。明知道新生兒的啼哭吵鬧無法控制,為什麼還執意將這條生命帶到世界上。不生不就沒事了嗎?
懷孕是劇情bug嗎?
導演卡拉辛斯基認為,再次懷孕是影片開頭喪子之痛帶來的後果。「根據真實的數據來看,失去孩子的痛苦對夫妻的影響有兩種常見結果。有些人就此分手了,另一種應對方式就是,你會強迫自己向前看,讓生活繼續。很多人會再次嘗試生孩子」。
影片裡,阿伯特夫妻始終努力著讓家人的生活儘可能貼近常態。尤其是母親這個角色,她堅持給兒子上數學課,繼續操持花園,家中四處擺放這花花草草,將編織物替代棋子給孩子們玩大富翁遊戲。
其實這個看似bug的設定,不僅是通過給人物安排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來增強懸念看點,也是為了表達阿伯特夫婦對世界和未來從未放棄,他們寄希望於某一天生活能重回正軌。
上個月,派拉蒙宣布將拍攝《寂靜之地》續集,這個無聲世界的故事也將在未來繼續展開。
《寂靜之地》是一部優質的低成本恐怖電影,在如今高預算、大場面、強特效是主流的好萊塢,它代表了一次難能可貴的勝利。
是的,正是因為想給影迷們呈現一些他們從未見過的東西,才在很大程度上推動了電影的創新。感謝上帝,電影不僅僅只包括高預算的漫改作品和動作片類型。一個優秀的、獨立的劇本,被創造性地呈現出來,可以提供極高的娛樂價值和藝術性。這一點,正是新恐怖電影《寂靜之地》所力求達成的目標。
《寂靜之地》講述的故事十分簡單,是說一個家庭必須生活在絕對的安靜中,來躲避那些靠聲音捕捉人類的生物。編劇兼導演兼主演約翰·卡拉辛斯基的電影是一個情緒戰勝感官的例子——至少一小部分是這樣。
作為一部B級片,《寂靜之地》清楚自己的根源和局限性,清楚自己要走哪條路。它不是《鬼書》和《女巫》那種節奏緩慢的心理恐怖電影,也不像克裡斯·戈拉克的《戰慄城市》是那種低預算、在你座位旁邊突然蹦出什麼東西的片子,又或者是布拉德·安德森的早期作品《第九部分》《機械師》——這些都是此類型電影愛好者喜歡看的。
總而言之,《寂靜之地》的開頭處理很得體,在後面緊張感削弱、敘事過於懶散的缺點出現之前,有很多元素值得欣賞。
劇透提醒
《寂靜之地》的故事設置在未來的某年,大多數地球上的人口都已被一群具有敏銳聽覺的外星生物趕盡殺絕。
電影將重點放在了一個家庭上:女主角伊芙琳和丈夫李·阿伯特(由艾米莉·布朗特和約翰·卡拉辛斯基飾演,他們二人在現實生活中也是夫妻),以及他們的孩子馬庫斯(諾亞·尤佩 飾演)和裡根(米莉森·西蒙斯 飾演)。影片一個簡短的閃回片段介紹了這個家庭的一年多前的悲劇故事——他們曾經是有三個孩子的。
阿伯特一家人住在僻靜的農村地區一個戒備森嚴的兩層樓房子裡,裡面帶有一個地下室,這個住所離城市很近,他們偶爾會去城裡買東西。李已經用毯子把屋子裡裡外外都鋪好了,並在外面種植的莊稼上鋪上了沙地,這樣就能讓他們的腳步聲變得更小。
一家四口相依為命
到了夜間,他會小心翼翼地擺弄著電路板和其他各種電子設備,努力為他的女兒裡根設計助聽器。伊芙琳此時懷孕了即將分娩,有一天李帶著馬庫斯去了附近的一條小溪,他們在那裡布下了捕魚網。而就在他們走了之後,伊芙琳遇到意外,招來了那些可怕的生物,引發了家庭危機。
伊芙琳分娩
主角們的表演都很到位。布朗特是一位才華橫溢的演員,影片中大部分需要的情緒表達都是由她來完成的;卡拉辛斯基,用他那充滿傷痛的大眼睛傳達了一個父親的基本恐慌,他不確定自己能否為家人的安全提供保障。
與此同時,這部電影中對美國手語的使用也很引人注目,年輕的西蒙斯是一個有能力的表演者。她的角色遭受過苦難,有足夠的理由讓父母有一定程度的負罪感和距離感,但電影中並沒有為了讓觀眾產生同情而把這事講得過於戲劇化。
西蒙斯飾演大女兒
技術層面上,影片做得非常好。攝影師夏洛特·克裡斯騰森運用了一些創造性的框架,並且最大限度地利用了狹窄的布景。
卡拉辛斯基自導自演
《寂靜之地》的優秀之處在於它精明的創造和情緒的維持。卡拉辛斯基在2009年推出了自己的導演處女作《對醜陋人物的簡訪》,卡拉斯基在他的導演處女作中,對醜陋的男人進行了簡短的採訪,那部影片改編自大衛·福斯特·華萊士的同名短篇小說集,接著他又於2016年完成了被低估的《霍拉斯》。
在這中間,他還與馬特·達蒙合作編寫過格斯·范·桑特導演《應許之地》的劇本。卡拉辛斯基很擅長與自己的團隊將一個特定的、有限的想法擴展到最大化。
玉米地冒險
然而,這部電影的失敗也在於它的劇本,卡拉辛斯基在電影的第二和第三幕中犯了錯誤。他沒能有效地刻畫出跟蹤阿伯特一家和其他人類的生物的形象,只是描述了一些很基本的東西,比如它們是否是狩獵狂,一旦聽到特定的噪音,它們會用多快的速度集結;如果沒有捕捉到獵物,它們是否會高度焦慮,在很長一段時間裡於周圍徘徊等等。
卡拉辛斯基還讓裡面角色做了一些明顯愚蠢的事情,例如讓馬庫斯在玉米地裡奔跑發出很大的響聲,這種行為顯然是觀眾認為角色不應該做出來的。
最讓人惱火的是,在臺階上放置的釘子(這是一個在電影中佔據重要地位的元素);還有就是李和伊芙琳竟然在這種情況下還要再生一個孩子。
這些都是完全沒必要出現的錯誤——從概念層面上講,這部電影明明可以很容易地進行大量的、基本的故事選擇,結果最後在屏幕上呈現出的是現在這樣,使得影片喪失了一些魔力,很有可能也失去了一些觀眾。
萌萌的小諾亞
但總的來說《寂靜之地》還是成功的,影片在美國首映後的周末票房超過了5000萬美元,票房表現大大超過預期。
《寂靜之地》比起去年上映的《逃出絕命鎮》大不相同,但至少有一個方面是相似的,那就是它們都代表了一種看似不可能實現的重要勝利——用富有創造性的、簡單的敘事方式講了一個好故事,而不是依靠沒完沒了的強大特效。
如果人們對這部片子感到沮喪,那也是因為大家非常希望它能變得更好——觀眾都希望電影公司根據原創劇本製作更多的電影,而不是反反覆覆消費早已存在很久的IP。
不過,誰知道呢,也許《寂靜之地》的續集會減少一些馬虎的情節,製作出另一個低預算的優質電影。
其他媒體對《寂靜之地》的評價:
「樸素恐怖片中的一個優秀範本。」- James Berardinelli, ReelViews
「對恐懼的一次大膽嘗試,且獲得了成功的回報。」– Adam Graham, Detroit News
「一個被高估的M·奈特·沙馬蘭風格的科幻/恐怖混合體,有著嚴重的可信度問題,但也有很多的精彩嚇人瞬間。」– James Verniere, Boston Herald
「一件令人耳目一新的、很有獨創性的作品。」 – Geoffrey McNab, Independent (UK)
「約翰·卡拉辛斯基製作了近年來最具詩意的恐怖電影之一。裡面的聲音設計是最值得讚揚的,讓我們在隨意稱之為沉默的事物中找到了無限的漸變。」 – Stephanie Zacharek, Ti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