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電影《熔爐》講述了一所特殊教育學校內校長老師等人侵害學生的故事,取材於真實事件。這部電影一經上映就引起巨大轟動,韓國甚至因為這部電影改變了立法。
今天要說的這部《小委託人》同樣取材於真實故事,其殘忍程度絲毫不亞於《熔爐》。電影最後採用了一種更為理想化的結局,但現實往往更加可怕。
政燁想要當律師,他一直遵循的是法律原則。但很多問題並不單純是法律可以解決的。在情與法之間,政燁選擇了法,這也跟他冷漠的性格有關。鬱郁不得志的政燁暫時就職於兒童福利機構,直到他遇到了多彬跟敏俊這對姐弟。
敏俊因為不會使用筷子,經常把菜弄到飯桌上。繼母智淑將罪責歸咎於姐姐沒有好好教弟弟,對多彬大打出手。
姐弟倆求助於兒童福利機構,因此結緣政燁。大概是因為都是孤兒出身,政燁跟姐弟倆很快就成為朋友。
智淑對姐弟倆的暴行越來越可怕。她先是打穿多彬的耳膜,繼而又拳打腳踢打死敏俊。為了脫罪,她逼迫多彬把責任攬在自己身上。因為年紀尚小,多彬沒有受到懲罰。
但智淑沒有停下來,多彬一再受到傷害。政燁為了證明多彬的清白,再三奔走,終於將真相公之於眾,救多彬於水火之中。事實上,政燁一開始也是認命的。因為這樣的事件無論在哪個國家都是數不勝數,家長很容易將這種事件定性為教育孩子,從而擁有了冠冕堂皇的理由。而司法也不會輕易做出定罪,教育跟暴力是很難界定的。而他一直以來都是認可司法的。
只是悲天憫人是我們每一個人內心都潛藏著的善良。即使你遇到老奶奶摔倒不會去扶起,但你仍會為她感到可憐。不扶老奶奶不是因為你不善良,而是你內心掙扎了很久之後做了一種對自己更有利(或者說無害)的選擇。就像多彬的那些鄰居,每日聽著隔壁痛苦的慘叫聲。他們也曾考慮過去關心一下,只是事不關己高高掛起佔據了上風。
冷漠是人之常情,但這樣的事情確實很難去幹預。電影所描述的故事畢竟只是片面的,但大部分這樣的事件都是無疾而終。因為孩子的成長始終是需要一個家庭的。電影結局處,智淑跟親生父親都被判罪,所有人皆大歡喜,為多彬脫離苦海而歡呼。但是那之後呢?多彬將何去何從?誰來負責養育這樣的孩子呢?
影片開頭,多彬跟敏俊在大橋上扔飛機,那是他們的美好童年和未來期待。
影片結尾,多彬跟政燁在大橋上扔飛機,那是將弟弟帶去尋找媽媽的期許。或許對於多彬來說,那是愛與希望。
但對於我們這個社會來說,沒人知道飛機會飛向哪裡。那是迷茫,那是不知所措,那是對於此類問題的無力感。你問我,問題出在哪,我也不知道。解決方法是什麼,我也不知道。真正的現實,遠比電影來得複雜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