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配樂師可否成為漢斯·季默?|深扎幕後系列報導之四

2021-01-19 李星文的影視獨舌

元旦和春節之間,橫盤整理是行業的基本面。但作為媒體,我們不能停止研究問題。這一輪風暴過去,天價和橫財大概不會有了,短視和套利之徒應該也撤出了,剩下的人繼續開工,第一件事是看看行業的收納箱裡還有什麼存貨,各工種的農具和技能所剩幾何,以便重整旗鼓,春種秋收。而我們這組報導,把研究對象鎖定幕後,對武術、美術、劇作、配樂、剪輯、特效、攝影、配音、錄音等不同領域的專業人士進行採訪,說現狀,說問題,說成就,說差距,盤點家底,客觀呈現。今天是第四篇,有請配樂師出場。

第91屆奧斯卡獎提名名單剛剛出爐,便在中國的社交媒體上引起一陣騷動。除了大眾關注的藝術類獎項,奧斯卡還有種類繁多的技術類獎項,這體現了好萊塢電影工業在製作流程上分工的精細。單以聲音類來論,就有「最佳音效」(Best Sound)、「最佳音效剪輯」(Best Sound Editing)、「最佳原創配樂」(Best Original Score)、「最佳原創歌曲」(Best Original Song)四大獎項。

在路易斯·賈內梯的著作《認識電影》中,他引用黑澤明的一段話來表達電影聲音的重要性:「電影的聲音……不僅加強,而且數倍地放大影像的效果。」很顯然,配樂和歌曲對於影視作品的審美價值貢獻極大。然而,無論普通觀眾,還是從業人員,對於影視配樂都缺乏基本的了解。影視配樂,有人用BGM有人用OST,不同的稱謂讓觀眾甚至行業內人士困惑。

BGM是「背景音樂」的總稱,就如咖啡店內的背景音樂,也是BGM,但業內稱BGM是對原創音樂和非原創音樂的一種統稱。OST則是某部劇配樂的出版物,一張OST裡大部分是原創音樂,也有一種電影,沒有或者很少配樂,但是與唱片公司合作,擁有幾十首歌曲,也會出一張OST合集。

董穎達

從美國南加州大學作曲系留學歸來,現在中央音樂學院開設電影配樂課程的董穎達認為,用Underscoring(配樂)或者簡化成Scoring相對準確一些。作為一名影視配樂人,她一針見血地指出,「你要的是把自己這部戲烘託好的音樂本身,而不是花裡胡哨的包裝。」

從「罐頭音樂」到「原創配樂」

單就技術工種而言,配樂可能是國產劇最被忽視的一個環節。早年的國產劇,更偏重歌曲的創作,歌因劇傳,產生了不少影視金曲,比如央視版「四大名著」的主題歌和插曲。

隨著中外文化交流日益加深,國劇也開始向世界接軌,在歌曲之外,配樂也逐漸成為中國電視劇的標配。然而,在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不少國產劇的配樂其實是所謂的「罐頭音樂」,這其中也包括一些經典國劇。如果你具備一定的閱片量,很容易聽出這些配樂來自哪部外國電影。

在一些網際網路音樂平臺,有熱心網友整理出某些「電視劇原聲帶」,並匯集成輯,能夠清晰看出這些配樂的源頭。這些音樂自然也屬於配樂,但稱不上「原聲帶」,因為它並不是為這部劇所作,而是取自版權公司的「曲庫」,只要交了費用,所有音樂可以隨便用。

問題在於,這些「罐頭音樂」版權都是有期限的,然而一旦被鋪入電視劇中成為配樂,它基本就會永久存在,這中間就存在一個灰色地帶。雖然劇迷因為熱愛某部劇和這些「罐頭音樂」產生了交集,並自發匯集成「原聲帶」,但是嚴格意義上講,「罐頭音樂」過期後都涉嫌侵權。

事實上,「罐頭音樂」在好萊塢電影配樂過程中大量被用作「暫時音軌」(Temp Music)。所謂「暫時音軌」,指的是在電影在剪輯過程中,暫時用來搭配影像使用的音樂。它往往截取其他電影的原創配樂或其他類型音樂做短期參考之用,作曲家根據導演的要求重新創作配樂,最後替換掉這些「暫時音軌」。從影視工業流程來看,那些使用「罐頭音樂」的國產劇其實都只是半成品。

2018年豆瓣評分前兩名國劇——《大江大河》《天盛長歌》都出自董穎達之手,她對OST表示了抗拒。

在她看來,原聲碟的音樂都要符合唱片工業的標準,一般都不是影視作品中聽到的版本,劇中要配合對白環境聲給音樂的空間不足以單獨成立,出原聲帶需要重新混音,這需要花掉不少時間、經濟成本。「然後我做了原聲帶之後幹嗎?讓一個人把它買下了,然後又成為別人的『罐頭』嗎?這是我唯一不願出OST的原因。」

「音樂副導演」和「浸入式寫作」

隨著中國影視行業的發展,「罐頭音樂」在逐漸減少,原創配樂正在成為國產劇的新常態。一方面是出於對智慧財產權的尊重,另一方面也是「文化自覺」的體現:國產劇中總是出現好萊塢電影「爛大街」的配樂,這怎麼也說不過去。

在康洪雷執導的年代劇《父親的草原母親的河》中,劇組開創性地設立了「音樂副導演」的職位。作曲劉明利擔當此任,現場拍戲的時候,他要指揮喊:「音樂,起。」劇中故事發生在1969年到2000年,時間跨度很大,裡面會出現不少「烏蘭牧騎」演出的片段,這些音樂都需要作曲家事先挑選與編排。

左:劉明利,右:康洪雷

劉明利告訴影視獨舌,「我會和康導一起討論劇本,與導演相互給與音樂上的建議與想法。有時候需要現場調劇本,劇本定了以後,我們立刻根據這一場的演出去寫、編排、做音樂。做完音樂再交給舞蹈部門來編舞,最後確定音樂的完整性、時間和段落,對節目的表演也有一定的要求。對於劇中所有參演的樂手進行嚴格的訓練,畢竟有些演員不是專業的樂手,拍攝前會根據不同的樂曲對樂手進行逐個訓練,以保證樂手的演奏與音樂做到嚴絲合縫,避免樂手只是擺擺樣子與音樂毫無關係的情況出現。」

事實上,絕大部分國產劇在做配樂時都不看劇本,只看個粗剪或者有了定剪才開始配樂。劉明利表示,《父親的草原母親的河》這次創作試驗,讓他個人收穫良多,「從和導演、編劇的前期溝通,到跟組,幾個月下來,拍攝的流程、和工作人員的磨合、片子的呈現,和之前有了很大的改變。如果一直延續下去這個做法,中國影視配樂的質量會提高很多。」

董穎達在小雷家、紅衛鎮

「音畫合一」是影視配樂的一種境界:把這段音樂拿出來,可以想到那個畫面,但是如果沒看過這段戲,那你對這段音樂無感。要產生這樣的效果,就要「浸入式創作」。董穎達在給《北平無戰事》配樂時,把自己完全沉入到戲中,「我要想我是梁經綸、建豐同志、曾可達、方孟敖……他們全都在我腦海中。戲裡經常會出現五人小組會議,我們的音樂可以精準到:這個人說話很重要,那個人說話不重要,類似鏡頭虛化和聚焦的作用。」

在給《大江大河》配樂時,董穎達去了三四次「小雷家」,她還一個人去了那個臭烘烘的化工廠,把宋運輝走過的地方全部走了一遍。「我的創作是一個很長的過程,從拍攝就開始看劇本,我沒法通過畫面想像出來,但到那塊土地上我就感觸到了。」董穎達對《大江大河》的配樂有一個定調:一定要寫得美,田野、山川。她在宋運萍身上用了很多筆墨,把最美的音樂都給了她,這為人物增色不少。

《天盛長歌》是董穎達配樂的第一部古裝劇,在所有的配樂完成後,她動筆寫了4首歌。「歌是非常商業的。原本我和導演都不打算加歌,片尾也和片頭用純音樂。但在我全部創作完配樂後,我有要寫歌的衝動。觀眾就是要看陳坤和倪妮兩個人發糖,如果看不到可能會有失落感。歌在這部劇裡,是男女主人公情緒的補充。」

為國產劇配樂,浩大的工作量是一個挑戰。劉明利透露,《父親的草原母親的河》原創配樂有4個多小時,一部音樂專輯一般40多分鐘,這相當於要在幾個月之間做10個專輯。董穎達清晰記得為《北平無戰事》寫了269條音樂,《大江大河》她沒有統計,「當有一部戲配樂數目達到600多條後,我就再也不計算條數了。」

中國配樂幾十萬人民幣,外國配樂幾百萬美元

在一段時期內,日本作曲家一度是中國大片的標配,喜多郎、久石讓、梅林茂、川井憲次、巖代太郎、藤原育郎等音樂人都曾為中國電影配樂,S.E.N.S.(神思者)也出現在國劇《虎嘯龍吟》的片頭。考慮到翻譯帶來的溝通成本,董穎達認為日本作曲家未必就比中國音樂人做得好。

「去年,我在課堂上讓全班同學做了一個作業,把日本作曲家做的中國片子列了一個表,然後再去看他們在本國是做什麼音樂起家的。看中國片子的時候,全是大師級作品,都是中國最牛的作品;你再看他在日本的配樂作品,很可能也就是遊戲或者動畫。」

中國電視劇製作流程和國外由於播出方式的不同而有完整的工業流程不同,每部戲的製作流程都不一樣。董穎達說,「國外邊拍邊播,所以配樂也是邊播邊寫。我們是所有拍攝結束後才進行整體後期制,製作完以後再去拿發行許可證。每個從業人員都在儘自己最大努力去讓每個部門不出紕漏,音樂部門是一樣。所以我說,能在中國這麼高強度的行業內生存下來,就可以在世界上任何一個地方工作了。」

劉明利也談到製片流程的不規範給配樂造成的困難,「對一些導演和製片人而言,電影配樂本身就是盲區。他們不清楚某一種樂器、某一個音符、某一旋律起到的具體情緒作用,只是覺得自己把控大方向,所以一定得提出點意見。然後一個人一個想法,最後音樂做出來後,不倫不類。」

前些年影視行業熱錢湧入,影視劇的投資金額也增加了不少。儘管明星片酬水漲船高淪為行業痼疾,但是配樂的價格卻沒有上漲多少。一位資深製片人透露,一部電視劇整個音樂預算為幾十萬,具體價格因人而異,這包含了音樂編輯、錄音棚使用、錄音師酬勞、演奏樂器等花掉的費用。

「十年前配樂是這個價錢,現在還是這個價錢,要幹的活更多了。十年前做一個電視劇就寫20條音樂,現在得寫200條,就比它多了幾萬塊,還趕不上通貨膨脹,誰會做配樂呢?」董穎達認為中國真正一流的音樂人都沒有去做影視配樂,中國嚴肅音樂家豈止個位數,中央音樂學院及兄弟院校常駐國際級別的大師,他們大多數也都涉獵過影視配樂,但專注於配樂的人很少。

漢斯·季默

董穎達告訴影視獨舌,漢斯·季默(Hans Zimmer)做一部電影配樂,大約是幾百萬美元。「不要說幾百萬美元,你給中國優秀的作曲家幾百萬人民幣,讓他來配一個戲,你看能不能做出這樣的水平?然而老闆們肯定認為你不值這個錢,但是他會拿這個錢去找漢斯·季默,最後真正完成配樂的可能只是他廠牌下的一個助手。」

【文/楊文山】

相關焦點

  • 漢斯·季默都來了,中國電影配樂如今是什麼狀況?
    《空天獵》主要在兩個方面用了好萊塢的資源,一個是特效方面的國際一流團隊Pixomondo,一個是頂級配樂大師漢斯·季默為影片配樂。但是配樂是一個比較偏軟實力方面的技術要求,首先對於中國電影來說,不是直接找來一個好萊塢的配樂大咖就可以的,尤其是一些非常中國化的電影,那種電影需要配樂創造的意境不是外國配樂人能順利理解的;另外這也導致我們的配樂水準很難提升,這不是直接買了技術買一家公司就可以實現的,可能返古的師徒制更能培養優秀的配樂人才,這需要一個積澱的過程。
  • 從久石讓到漢斯·季默——國產配樂的國際化之路
    而且,不只是奇幻類型的電影,一些主旋律影片如《戰狼2》、《八佰》,劇情片《少年的你》、《風中有朵雨做的雲》等中,國外配樂師的身影也都不止一次地出現過。 可以說,在配樂方面,與享譽國際的大師合作似乎已經成為了一種趨勢。不過,為什麼這些影片都執著地想要從國際上尋找合作呢?這種潮流和趨勢,是否又意味著中國電影工業正在與國際接軌?
  • 漢斯·季默:好萊塢在維也納
    漢斯·弗洛裡安·季默(Hans Florian Zimmer 1957年9月12日-)是一位知名的德國電影配樂作曲家和音樂製作人,由他配樂的電影,超過150部,其中包括1995年獲奧斯卡最佳原創音樂獎的動畫電影《獅子王》(1994
  • 一口氣為4部世界頂流大片配樂,準備迎接漢斯·季默大年
    他就是漢斯·季默。他的配樂總是能帶來如此強勁的氣魄,也難怪他會成為好萊塢大片和大導演的搶手貨。9次提名奧斯卡最佳配樂1次獲獎,7次提名格萊美最佳電影專輯1次獲獎,所負責的電影又這麼多票房爆表,漢斯·季默儼然已經成為了好萊塢大片配樂的頭號交椅。
  • 一口氣為4部世界頂流大片配樂,準備迎接漢斯·季默大年!
    這些電影的配樂,主要都來自於一個男人。他就是漢斯·季默。氣勢磅礴,波瀾壯闊,震撼人心。他的配樂總是能帶來如此強勁的氣魄,也難怪他會成為好萊塢大片和大導演的搶手貨。9次提名奧斯卡最佳配樂1次獲獎,7次提名格萊美最佳電影專輯1次獲獎,所負責的電影又這麼多票房爆表,漢斯·季默儼然已經成為了好萊塢大片配樂的頭號交椅。本來他還是諾蘭的專屬配樂,但現在,任何人都很難獨享他了。原定2020年上映的4部好萊塢大片,全都由他一手包辦。
  • 專訪電影配樂大師漢斯·季默:「嗡嗡嗡」是什麼聲音?
    世上還有另一個人知道電影配樂的奧義——漢斯·季默(Hans Zimmer),這個名字已成為讓人屏息、共鳴的電影配樂代名詞,配樂涵蓋了數十年來最重要的電影。「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就是漢斯·季默用音樂描繪的氛圍。
  • 致敬藝術大師 | 郭洪鈞:世界級電影音樂大師漢斯·季默以及他的好萊塢大片經典配樂作品賞析
    在《紅潮風暴》中,漢斯·季默將電子音,人聲,管弦器樂,融合成豪情凜然的壯闊樂章。該片是漢斯·季默第三部獲得奧斯卡提名的作品,並獲得格萊美最佳主題曲獎。同年上映的有為漢斯·季默贏得第四次奧斯卡提名的《天使保鏢》和溫情配樂作品《懷胎九月》。
  • 王炸電影配樂大師漢斯·季默
    ·季默(Hans Zimmer)竟成了好萊塢史詩級的電影配樂大師《雨人》《獅子王》《加勒比海盜》《盜夢空間》《星際穿越》…… 你或許不熟悉季默的名字,但你絕對聽過他的配樂。 在《獅子王》這部關於探索生命中愛與責任的電影中,季默叔將自己對愛的理解融入了配樂。 和辛巴幼年喪父一樣,季默叔6歲時,父親就去世了。在此之前,季默叔一家幸福地生活在音樂之都德國,他的身上完美混合了音樂家母親和工程師父親的特質。小時候的季默就表現出極強的音樂天賦,同時又十分具有發明天賦。比如,他想把鋼琴的聲音改成電鋸的聲音。
  • Alan Walker改編《盜夢空間》插曲,致敬好萊塢配樂大師漢斯·季默
    德國《每日星報》報導,英國知名音樂人艾倫·沃克(Alan Walker)日前推出混音專輯《Time》,致敬當代好萊塢電影配樂大師漢斯·季默。去年,我被邀請參加漢斯·季默在巴塞隆納的演奏會,並在會上認識了本人。在會面以後,我就覺得把《Time》做成混音專輯發行。」記者問跟電影音樂大師共事是怎樣的體驗。艾倫·沃克回答:「這種體驗很難用詞彙形容,畢竟我是從小看著由漢斯·季默配樂的電影長大的。跟他共事是我的絕對榮譽。」
  • 諾蘭執導,漢斯季默配樂,《敦刻爾克》戰爭片已成經典!
    在《敦刻爾克》這部影片中,給我印象最深的就是,當海面上出現大量船隻的時候,指揮官博爾頓被問到:「那是什麼?」 博爾頓說「home(家)。」尤其是漢斯·季默為《敦刻爾克》電影配的背景音樂非常棒,配樂的情緒渲染非常到位,那種緊湊、急促、凝重、高度緊張、命懸一線的配樂貫穿全片始終,讓人不寒而慄,讓你真正「經歷」這部電影。
  • 專訪電影配樂大師漢斯·季默:「嗡 嗡 嗡」是什麼聲音?
    隨著今年《天堂電影院》《海上鋼琴師》的電影配樂大師埃尼奧·莫裡康內(Ennio Morricone)的離世,人們在回憶莫裡康內配樂的同時,也追憶了他500餘部電影配樂作品橫跨半個多世紀的電影史。世上還有另一個人知道電影配樂的奧義——漢斯·季默(Hans Zimmer),這個名字已成為讓人屏息、共鳴的電影配樂代名詞,配樂涵蓋了數十年來最重要的電影。
  • 《王者榮耀》之後是《空天獵》,漢斯·季默提高了中國電影配樂的比格?
    就在今年年初,《西遊記之三打白骨精》入圍奧斯卡最佳原創音樂獎的大名單(非最終提名名單),該片配樂人克里斯多福·楊曾為《險惡》、《墮入地獄》等片配樂,入圍過兩次艾美獎提名和一次金球獎提名。《西遊記》系列的第一部作品《西遊記之大鬧天宮》的配樂也出自他手。往遠一點說,中國電影和國際配樂人的合作案例還有很多。
  • 諾蘭御用配樂大師漢斯・季默,給Netflix設計的音效上線了
    圖片來自:微博這首先讓我想起了諾蘭的御用配樂大師漢斯・季默,《蝙蝠俠黑暗騎士三部曲》《盜夢空間》《敦刻爾克》和《星際穿越》都是他們的合作作品,很難想像沒有季默設計音效的《圖片來自:IndieWire.com電影配樂極為高產、拿獎拿到手軟的經歷,奠定了季默的「好萊塢配樂教父」地位。更厲害的是,此前他不過是只上過兩月鋼琴課,其餘全靠自學的搖滾樂手。被《電訊報》評為「還在世的 100 個天才」的配樂大神,被專門請來設計 16 秒片頭音效?
  • 新的超人來自上海,但漢斯·季默再也不會為他配樂了 GQ Daily
    頭條漢斯·季默不打算再為超級英雄配樂了奧斯卡最佳配樂漢斯·季默日前宣布將退出超級英雄電影
  • 漢斯·季默:用靈魂譜寫配樂的電影大師(原創)
    它將建築,雕塑,繪畫,音樂,舞蹈,文學等六大藝術合併在一起,用影像的形式與觀眾交流的一門發散性藝術。所以一部好的作品不僅僅是有一個好故事即可流芳百世,它需要多方面藝術的整體融合才能達到最佳。今天訴說的是電影配樂,拿目前好萊塢最好的配樂大師--漢斯季默的作品來做一期專題,在沒有影像的情況下,閉上眼睛聆聽音樂帶給我們的美好。
  • 當坂本龍一遇上漢斯·季默
    《坂本龍一:終曲》《漢斯·季默巡迴音樂會》這兩位似乎是在天平的兩頭,這一邊是坂本龍一在藝術配樂的領域狂舞,那一邊是漢斯·季默在商業電影的音樂中拳打腳踢,都是帶我感知電影音樂的啟蒙性音樂家。這兩位對比起來看,相得益彰,頗為有趣。
  • 漢斯·季默的音樂世界,交響禮讚
    漢斯·弗洛裡安·季默(德語:Hans Florian Zimmer),著名的音樂家、電影配樂作曲家。1957年9月12日出生於德國法蘭克福,被譽為「好萊塢大片配樂代言人」。擅長高節奏性、高戲劇張力的配樂,擁有非常多的電影樂迷,在好萊塢有一定的影響力,並多次獲獎。
  • 中國電影頻頻找來海外配樂師,真的會更好聽嗎?
    在影片幕後的製作人員中,我們發現了中國電影人的好朋友——配樂師川井憲次。這是他繼《葉問3》《狄仁傑之四大天王》《繡春刀2》等作品之後,又一次和中國電影合作。導演郭敬明在採訪中談到,「這次溝通基本上是遠程,每一次我會寫大量的文稿,然後中間翻譯過去給老師看。告訴他,我大概要一個怎麼樣的東西。」
  • 揭《星際穿越》配樂大師 曾為《蝙蝠俠》系列作曲
    原標題:揭秘配樂家漢斯·季默:曾為《蝙蝠俠》系列作曲 這也符合該片配樂人——好萊塢配樂大師漢斯·季默一向的創作特點:既有電子樂的絢麗緊湊,也有交響樂的磅礡氣魄,這也是近年來好萊塢英雄主義大片中不可缺少的聽覺配置。
  • 【特輯】世界級電影音樂大師經典作品賞析系列:漢斯 · 季默(文章 · 圖片 · 音頻)
    1997年,漢斯·季默為詹姆斯·L·布魯克斯導演的《盡善盡美》配樂,並獲得奧斯卡提名。同年漢斯·季默還為《和平締造者》創作了配樂。 1998年,漢斯·季默創作的《埃及王子》和《細細的紅線》為漢斯贏得兩個奧斯卡提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