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這個夏天不同尋常的,一定有30+「姐姐」們的火熱。
而對於30+大齡單身女性來說,「結婚」似乎是她們永遠繞不開的課題。
曾幾何時,「剩女「是她們的共同標籤,「結不了婚」是她們的原罪。而最近收官的都市情感劇《誰說我結不了婚》就直面這一話題,並用片中人物臺詞正面回擊——「我不是不能結婚,而是我不想。」
由何念執導,潘粵明、童瑤、陳數領銜主演,《誰說我結不了婚》通過對三位女性情感、事業、生活的描寫,將當下30+未婚女性面對婚戀和個人成長的態度與選擇直觀展現在觀眾面前。自開播便引發網絡熱議,收官後餘溫未減,不僅帶動了社會對大齡女性婚戀觀的持續討論,更讓30+姐姐們的生活姿態成為這個夏天的焦點。
那麼,《誰說我結不了婚》是怎樣憑藉貼近現實的質感抓住觀眾的?相較當下火熱的女性題材劇集,該劇又有哪些獨特之處?主創想要通過該劇傳達怎樣一種婚戀觀,實現怎樣的社會意義?
為此,烹小鮮對話《誰說我結不了婚》的導演何念、編劇肖詩瑤,和他們一起聊了聊該劇的創作初衷、創作歷程和對這類題材劇集的思考。
用導演何念的話來說,《誰說我結不了婚》是一部「直接跟婚戀掛鈎的純女性題材」。
單刀直入探討這樣一個話題,編劇肖詩瑤坦言,創作的初衷是受到了身邊30+未婚女性朋友的啟發。「她們條件其實都還不錯,但就是面臨了這樣一個沒有結婚的現實,所以我們就坐在一起聊,她們到底是不想還是不能,還挺有意思的。」
何念則從社會角度說出了自己的觀察——「『不結婚』這個話題在十年間有了根本性的變化。以前說『剩女』感覺是被剩下來的,是『我想結婚,結不成』。但到了現在,每個獨立的女性,可以選擇結婚,也可以選擇戀愛,甚至選擇追求夢想。這些都是她的主動選擇,而不是『被剩下』。所以我們做這個題材,也是希望從每個人的自主觀念出發,來思考結婚這個問題的。」
對於都市情感類型的劇集創作,肖詩瑤特別強調了現實質感的重要性。「它是一個連接觀眾和角色的橋梁。因為有了這個現實的質感,你才能讓觀眾對主角有共鳴。」
正因如此,該劇在女性群像和人物塑造上,不僅結合了六位編劇的親身經歷,還採訪到了一些非本行業的30+女性的共同遭遇。這個共性,也是建立劇中三個女性人物的起點。有了共性,接著再根據每一個人物不同的背景去分支,做人物差異化的具體經歷。
擁有「三十歲的外表,十八歲少女心」的編劇程璐、一心和事業談戀愛的精英律師田蕾、愛得「卑微」的美容院老闆丁詩雅——三位女主在光鮮亮麗的外表背後,都一步步腳踏實地地做出了很多努力,同時每個人也都有著自己的困惑,沒有主角光環,像極了現實生活裡的每一個女性。
雖然力求貼近現實,肖詩瑤和何念也一致表明,並不希望過度製造焦慮。「我們還是希望能找到一個平衡點,讓這部劇的氛圍是輕鬆的,而不是苦大仇深慘兮兮的風格。」
除了前期對劇集風格的探討,潘粵明飾演的社會心理學教授魏書在劇中有大量的專業術語臺詞。如何將理論性強、專業化的內容,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表達給觀眾,是該劇創作中的另一個挑戰。
而包括魏書在內的幾個男性角色的加入,則為這部純女性題材的劇集融入了多個男性視角。有情感困惑並把它當做課題研究的社會心理學教授魏書,理解不婚但又不能放過不婚的徐海峰,認為女人不可能不想結婚的李文杰......
劇中的這些男性角色和觀念,不僅成為女性觀眾在現實生活中的參照,男性和女性角度的不同,也代表了理性和感性的碰撞,用喜劇的方式為這部純女性話題劇集中增添了一抹男性色彩。
作為一部展現女性情感、職場、生活困境與選擇的都市劇,《誰說我結不了婚》在把類型優勢發揮到極致的同時,也有著自己鮮明的特點。
曾執導過多部都市情感類劇集,對於近幾年這類國產劇的發展變化,何念分享了自己的觀察和看法。隨著行業形態的變化,觀眾的觀劇習慣也在發生改變。新媒體逐漸取代傳統媒體,成為主要的觀劇方式。國產劇的受眾,也因此擴大並更加多元化。
「國產都市劇正處在新舊交替的過渡環節。我們還沒有完全形成像美劇那樣的敘事結構,同時它也不再受傳統敘事結構的束縛。」何念相信,都市情感劇未來的趨勢一定是敘事結構更快,信息量更大,混搭類型更豐富。
具體到《誰說我結不了婚》區別於其它都市情感劇的最主要特點在於,在「選擇不結婚」這個大框架下,以三個女性代表三種不同的不婚現象,探討都市女性的婚戀話題,並將閨蜜情融入其中,結合貼近現實的金句,更能引發觀眾的共鳴。
另一方面,為了展現女性的自我成長與追求,該劇的職場戲也佔據了很大比重。而談到如何規避國產劇中職場戲懸浮的通病,何念的原則簡潔有力——「真誠就不懸浮,你得像生活。」
比起從編劇程璐的角度窺探浮華娛樂圈,肖詩瑤更希望把她塑造成一個普通的創作者形象,除了靈感枯竭、被要求改劇本,還會經歷普通從業者都會遇到的職場難題,比如如何跟上級溝通,如何管理團隊等等。
「雖然我們講的是這個行業,但我們希望不了解這個行業的人也能看懂。」何念這樣解釋道。
女性題材一直備受國產劇市場青睞,近幾年反映30+都市女性題材的現實主義作品更是層出不窮。
不同於其它同類型女性題材都市劇,《誰說我結不了婚》的一個亮點,在於展現問題之外更進一步,提出了一些解決問題的方法。如潘粵明飾演的魏書這個角色,會從社會心理學的角度,給出一些理論,不僅針對兩性關係,更輻射到日常人際交往,讓觀眾在找到共鳴的同時更能有所收穫。
在何念和肖詩瑤看來,30+女性題材的火熱,說明了社會對這個群體越來越多的關注,也透露著女性隨年齡增長的焦慮。「有很多30+女性都在面臨選擇,是繼續發展事業,還是回歸於家庭,是繼續追求夢想,還是把婚戀提上日程。」
但焦慮的同時,她們也會為自己加油打氣。雖然女性題材作品創作者的觀點各有不同,這也恰好給了更多的女性觀眾對號入座的感覺和鼓勵。
創作這部純女性題材劇集,肖詩瑤通過《誰說我結不了婚》想要表達和傳遞的,正是「對每一種婚戀觀的尊重,結婚並不意味著這個人不獨立,但婚姻也不是愛情的唯一答案」。
何念也希望通過這部劇,可以「讓每個人更了解自己,遵從自己的內心,而不要去從眾。所有的選擇,其實是掌握在我們自己手裡的」。
當30+女性題材劇集霸佔螢屏,當乘風破浪的姐姐們成為夏天的C位,當不同的婚戀觀被公開表達公平對待,我們知道,一個新的時代已經來臨了。
這個時代的女性價值不被婚戀與否定義,追逐夢想、事業和回歸家庭的選擇也都同樣被尊重。
但獨立、自由如她們,也會有各自對感情、生活和職場的困惑,一如《誰說我結不了婚》中三位女主貼近現實的日常。
面對婚戀,展現大齡都市女性瑣碎又真實的困境,不製造焦慮,而是提出解決方法,姐妹情和男性視角的加入,引發更多觀眾的共鳴和思考。
這是何念、肖詩瑤和主創團隊在女性婚戀題材的命題下交出的答卷,也是寫給30+女性的情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