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樂,深受當代人的喜愛,人們親切地稱它為「肥宅快樂水」。然而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日本曾發生了「毒可樂連環殺人案」,至今還未找到兇手。
1977年1月4日凌晨,東京品川車站外,六個剛剛上完夜班的年輕人結伴而行,向宿舍走去,準備回宿舍洗漱後好好補個覺。當他們走到距離宿舍200米左右的公用電話亭旁邊時,其中一個女孩在地上發現了一枚十元的硬幣和一瓶未開封的可樂。女孩兒很高興,但她沒有自己喝,而是把可樂給了同行中年齡最小的男孩兒——檜垣明。
只有16歲的檜垣明正在上高中一年級,他不是品川車站的正式員工,只是來車站兼職的,掙點零花錢,其父親是新幹線的一位員工。檜垣明接過可樂後,向女孩道謝,也沒有立即喝。一行人回到宿舍洗漱完畢後,大家都不困,於是一起到天台喝啤酒聊天,那瓶可樂被檜垣明放進了冰箱。
一群年輕人很有共同話題,聊著聊著時間就很晚了,由於晚上還要上夜班,他們才結束了這次談論。檜垣明回到宿舍看見冰箱,突然想起那瓶可樂自己還沒喝,於是就把它拿出來喝了一口。結果那可樂的味道,一言難盡,他趕緊把可樂吐出來,疑惑地說:「這可樂的味道怎麼這麼奇怪啊?」接著,他就去用水漱口。正當他準備上床休息時,檜垣明突然倒下,口吐白沫,全身抽搐。室友趕緊將他送到附近的醫院,遺憾的是檜垣明沒有被搶救過來。
室友們都以為檜垣明是吃了什麼不該吃的東西導致的,但醫生們覺得他死得很離奇,於是報了警。警方趕到後,對其進行了屍檢,發現他體內有大量劇毒物質——氰化鈉。經過調查,發現氰化鈉的來源正是那瓶可樂。
不久,一名中年男子在品川車站的那個電話亭撿到了一瓶可樂,他喝下去後沒一會兒,也倒下了。警察接到報案後,立即趕往現場,發現中年男子昏迷的地點,與電話亭相距不到百米。中年男子被送到醫院,搶救無效死亡。
接連兩個人因為可樂而死,這事兒引起了警方的重視。他們勘察現場時,在離電話亭600米的商店旁、路燈下面都發現了可樂。走訪附近的居民,他們說早在幾周前,附近的電話亭和路燈下面就出現了數量不等的可樂,其位置也時常變化。得知這一消息後,警方立即聯繫電視臺、報紙、廣播等媒體,呼籲大家不要撿地上的可樂喝,否則會丟了自己的性命。
42年過去了,警方仍然沒找到當年「毒可樂連環殺人案」的兇手,這也成為了日本歷史上三大懸案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