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時讀風塵三俠,有與李靖紅拂夫婦結拜的大鬍子虯髯客,看到隋朝天下將大亂,便立志顛覆政府,後來其見到李世民,料定天下已有所屬,遂將造反基金悉數贈送李靖參與李唐開國事業,自己前往海外發展。
後至唐太宗貞觀年間,東南奏稱海外大鬍子,入扶餘國,殺主自立,國已大定。李靖知虯髯客成功,便瀝酒向東南拜賀。
讀此,很為虯髯客海外稱王自豪,簡直可作為中國人開拓海外的始祖,這樣的故事似乎也只有在開疆拓土的隋唐時代才會發生,絲毫不遜色西方殖民者。
後來讀史才知道此事出自野史小說,無法查考。而在世界歷史上可考的華人海外稱王的獨有一人,就是清乾隆年間,祖籍廣東澄海的泰國吞武裡王朝創建者:鄭信大帝!
鄭信的父親鄭達,又名海豐,是一位被鄉紳視為浪子的貧窮農民。清雍正初年,浪蕩鄉裡的生活使鄭達的身上因此少了些萎縮怯懦,多了幾分放達膽識,找機會隨走私暹羅的木帆船南渡到暹羅謀生。
這是很需要膽量的事情,一旦被捉會被處以重刑。僥倖成功也從此將成為朝廷的「棄民」了。
他起初在暹羅首都阿瑜陀耶城的下層社會中艱難奮鬥,後來賭博贏了錢,又取得了京城賭場的承包權,開始發達,於是更名鄭鏞,並得到了國王賜予的「坤拍」爵位。
他娶了一位名洛央的暹羅姑娘,鄭信的父親的故事可說是中國人下南洋勤儉智慧發家的典型範例。
1734年4月17日鄭信出生,不久,鄭鏞去世。鄭信被財政大臣昭披耶卻克裡收為養子。
傳說鄭信出生後體型異乎常人,即以臍為中心,從頭到腳的長度,與兩手張開的長度相等,這是佛祖身前的體型。
在泰國的華人中流傳著這樣一段傳說:某日昭披耶卻克裡路過鄭信的搖籃邊,看見搖籃盤著一條七錦大蟒蛇,他認為這孩子必為異人,於是將他收為養子,傳說極具中國神話色彩。
其實昭披耶卻克裡當時膝下無子,鄭鏞住在他的領地裡,鄭鏞死後他看到鄭信長得可愛,便認其為養子。
鄭信被昭披耶卻克裡收為養子後就和其他貴族子弟一樣開始接受暹羅的傳統教育。掌握了泰文、中文、越文和梵文。
十三歲,他被任命為御前侍衛。二十歲時依例入寺剃度為僧。三年後還俗。不久,他被派到達府任職,很快便封爵為「披耶」,晉升為達城的軍政長官。因此,人們習慣地稱他為披耶達信。
年輕的鄭信,不但接受系統良好的教育,且勤勉好學,後來登上王位後,能夠自己編寫劇本、詩、歌等文學作品。此外,還精通律志和兵法,騎術高明,能操多種武器,是一位文武雙全的英雄人物。
在少年時代鄭信結識了一生的好友,母親是華裔的卻克裡通鑾,即後來曼谷王朝開創者拉瑪一世。他們一起南徵北戰,統一了泰國。
鄭信一生之發跡與悲慘的結局與卻克裡這個名字有了不解之緣,可謂成也蕭何,敗亦蕭何。最後鄭信的生命與他開創的吞武裡王朝都斷送在卻克裡的手中。
1765年底,強盛的鄰邦緬甸分兵兩路入侵暹羅,勢如破竹,很快便打到首都阿瑜陀耶城邊。暹王匆忙組織決戰,但隨即被擊敗,緬軍包圍了京城。
鄭信聞訊率部馳往勤王救援。他奮力作戰,數次打退了敵軍的進攻。可是大臣們卻因他擅自下令燃放大炮攻敵而一再進讒言。暹王對他也不信任。
1767年1月,暹王集中了兵力,分六路大規模出擊,企望一舉打破敵軍的包圍,誰知卻慘敗而歸。鄭信的部隊負責殿後,被守城統帥關在城外,進退維谷。
鄭信於是拼命殺出重圍,帶領僅剩下的五百名泰人和華人組成的士兵,日夜兼程,向南方急速退去。路上,他兩次擊退了追兵。
在那空那育府附近的菩三浩村的一場遭遇戰中,他又利用有利地形,以少勝多,擊潰了一支二千多人的緬軍,繳獲了許多武器彈藥。
在烏雲壓頂的艱難時期,達信的勝利極大地鼓舞了暹羅人民抗敵的鬥志,披耶達信的名字迅速地傳遍暹羅各地。沿途的民眾踴躍參軍,不少地方官吏也紛紛帶領部屬前來投奔,鄭信的部隊迅速壯大。二月到達南方羅勇城時,已擁有了一萬多人,還有一支戰象隊。
1767年緬甸軍隊終於攻陷大城(王朝首府)。緬甸人燒殺搶掠,把佛像上剝下的金子溶鑄在一起,將皇室成員以及九萬多俘虜與堆積如山的戰利品如數送往緬甸。
僅僅一年,大城就變成一座鬼城,人口從一百萬驟減為幾千人。最後緬軍把整個城池付之一炬,泰國四個世紀以來的文明頃刻間煙消雲散。國王波隆摩羅三世餓死於逃亡路上。
於是鄭信宣布自立為王,準備以南方為基地,聯合各地方勢力,進行抗緬的戰爭。
鄭信決定進攻割據抗命的尖竹汶城,他攻佔了尖竹汶城附近的幾個村寨,又移兵徵服了附近的春武裡城。披耶尖竹汶終於派來了四名和尚使節,請鄭信前往尖竹汶。然而這是個幌子,尖竹汶的兵馬已半途埋伏,準備趁鄭信渡河時發動突然襲擊。
幸好鄭信的偵察兵得到了這一情報,於是他們改變行軍路線,抄小路來到了尖竹汶城下。鄭信以披耶尖竹汶是三等城市長官應親自出城迎接一等城市統治者披耶達信為由,三次回絕了披耶尖竹汶的進城邀請;披耶尖竹汶也拒絕了鄭信提出的撤走守城部隊的要求,一場大戰已勢在難免。
也許鄭信早就聽說了中國巨鹿之戰的故事,他也象巨鹿之戰前的項羽一樣,下令將行軍鍋全部砸掉。他告訴士兵們:「今晚一定要拿下尖竹汶,到城裡吃飯,否則只好餓死!」他騎著戰象,率先向尖竹汶城衝去。
激戰中,座象受了傷,象奴擔心他的安全,將大象往後趕。鄭信勃然大怒,舉刀要殺象奴,象奴慌忙求饒,用匕首刺向象背。大象負痛狂奔,一下子把城門撞開了。鄭軍士兵趁機一擁而入,攻佔了尖竹汶城。
緊接著尖竹汶的攻佔,達叻城也宣布效忠於鄭信。這樣,暹羅東南沿海地區便全部統一於鄭信的旗幟下,抗緬復國有了堅實的根據地。經過一番準備,1767年10月,鄭信率領擁有百艘戰船的大軍開始揮戈北伐。
當時的形勢極有利於鄭信所領導的這場正義戰爭:緬甸侵略軍燒殺搶掠的暴行已激起暹羅人民的共憤,鄭信的軍隊得到了各階層廣泛的支持;緬甸當時正與中國交惡,其侵暹主力部隊已調回國以應付清朝軍隊的進攻,只留下一支部隊在阿瑜陀耶城附近的重鎮三株菩提樹。因此,鄭信的軍隊所向披靡。
11月6日,他們順利地攻下暹奸乃通因鎮守的吞武裡城,直指阿瑜陀耶城。留守的緬軍大將蘇基著了慌,急忙派副將蒙耶率兵前往堵截。可是蒙耶被鄭信浩浩蕩蕩、士氣旺盛的大軍嚇蒙了頭,不戰而逃。
蘇基無奈,只好自己上陣抵擋,結果也是螳臂當車,只好舉旗投降。鄭信順利地收復了阿瑜陀耶城,距阿城陷落只有六個月的時間。
鄭信光復阿瑜陀耶城後採取了一些措施以收攬人心。他收留、安撫舊王朝倖存下來的皇親貴族,又派人尋找並發掘出先王的遺體,為其舉行了隆重的火葬儀式,對舊王朝的官吏,也儘量給予安置,還散財施食於民眾。
鑑於阿瑜陀耶城已被緬軍燒毀,只剩一堆殘垣斷壁,京城一帶的人民也十之八九被緬軍擄住緬甸,人煙稀渺,因此鄭信決定將首都遷往吞武裡城。
12月28日,年方三十三歲的鄭信被部下擁戴為暹羅國王。因建都於吞武裡,史稱吞武裡王朝,鄭信也因此被稱為「拍昭恭吞武裡」。
如今泰國保留了許多當年鄭信戰鬥、生活過的歷史勝跡和各個時期人民為紀念他而修建的寺廟。中、泰兩族為了緬懷鄭王的功績,遂擇定在吞府大羅門圈上鑄造鄭王銅像。鄭王跨騎御馬,身披戰衣,右手高舉指揮劍,左手緊握馬韁,作親徵狀,面向東方的尖竹汶府。
紀念銅像自馬足到指揮劍的右手,高4.20米。泰國政府於1954年4月17日,正式為鄭王銅像舉行落成朝祭大典,並有兩日連宵文娛活動,第九世王普美蓬能夠理智正視歷史,親臨主持銅像揭幕與朝祭儀式。
碑的正面刻著「此碑為紀念鄭王大帝和增進他的榮譽而建。他是泰國的好男兒。」
同年的12月28日,為鄭王登基紀念日,泰王陛下復親臨主持獻花圈朝祭儀式。自此以後,泰國政府就定於每年的12月28日舉行鄭王朝祭大典,1982年,一條泰國最長的公路橋跨過湄南河興建完成,它被命名為「達信大帝橋」……
在鄭信的祖籍中國廣東省汕頭市澄海區華富裡村,流傳著鄭信的種種傳說。鄭信送給鄉親十八大缸禮物,鄭皇的鄉親們啟程回國,在回程的船上,眾人急於知道鄭皇贈送了什麼禮物,便打開了陶缸,只見缸中裝的竟是鹹菜,一連打開17缸,缸缸如此,一氣之下,鄭皇的鄉親就把這些陶缸推進了大海,只留一缸帶回來作紀念。
最後的那一缸鹹菜被帶回到華富村,鄭皇的親戚取出鹹菜時,卻發現,裡面的鹹菜很少,下面竟然都是金銀財寶。原來鄭皇怕鄉人路上遇到海盜,便在缸口蓋上鹹菜以掩人耳目。鄉人見狀懊悔不迭。
華富村鄭氏氏宗祠門側有一副對聯:曾與帝王為手足,欣收天子作門生。這座老宅建於清雍正年間,門內兩間三合土的房子已經破敗,早已無人居住。鄭信的父親鄭達就出生在這裡。而鄭信的衣冠墓則在村外一個池塘旁,被澄海市政府列為文物保護單位。
許多泰國首腦和華僑都曾來到這裡祭拜過鄭皇墓。1998年,泰國詩琳通公主專程來到這裡拜謁鄭信衣冠墓,並將一頂金絹制皇冠送給當地政府,隨同的泰國華僑還贈送了一尊鄭皇騎馬銅像,仿曼谷吞武裡廣場上的巨型鄭皇銅像製成。
如果不是鄭信王,泰國今天的版圖就很可能是四分五裂的。在這一點是足可以媲美中國五代統一先驅周世宗,而結局卻遠比世宗更慘烈,曼谷王朝非常的圓滑狡詐,卻沒有趙宋王朝的寬容大度,這位給泰國立下不世功勳的英雄,連後代也被斬盡殺絕了。
但是鄭信驅逐緬甸侵略者,光復統一國家的光輝業績永遠為泰國人民所緬懷。泰族立國共歷4個王朝50位皇帝,其中只有5位業績卓著者被諡為「大帝」,鄭信便是其中之一。
在近代的東南亞歷史中,華人開發建設的汗水與保衛國土的熱血是有目共睹無法泯滅的歷史,可以說沒有華人就不會有真正意義上的東南亞歷史,這是靠轉嫁社會矛盾的政治謊言,與反華運動所無法改變的真實。
華裔鄭信的吞武裡王朝與蘭芳共和國同是中國人的驕傲,將永遠銘刻史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