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國史上的華人傳奇:鄭信將軍 鄭信將軍之父來自廣東,率兵擊敗緬甸開創暹羅「吞武裡王朝」

2021-02-07 緬甸緬康網

作者

鄭信(Sin意為雄獅,《清史稿》稱其為「鄭昭」)是泰國歷史上吞武裡王國建立者和唯一一位君主,他的父親鄭海豐原系廣東汕頭澄海人氏,清朝雍正年間渡海到暹羅經商致富,由於經商有成,而出任當時大城王朝波隆葛王(SomDej PraChao YuHua Borom Kot)在位期間的娛樂賭場稅務官,其後與泰籍女子努仰締結連理組成家庭,華泰混血兒鄭信遂於1734年誕生。

時任大城內務總理的「昭披耶・查裡(ChaoPraya Cakri)」之官邸位於皇城近處,鄭海豐夫婦央求在其官邸前定居獲準,藉此祈望獲得王族庇護。鄭海豐英年早逝後,昭披耶・查裡欣見鄭信資質聰穎,遂決定收養為義子並施予教育栽培。

自此,鄭信開始接受各種精英訓練,13歲時獲薦舉擔任國王侍從,開始接近王朝權力核心,更於阿卡塔王(PraChao Akatak)時期,晉升為四等爵位「鑾」獲貴族身分,其後再分獲二等爵名「披耶・達(Praya Tak)」及「披耶・瓦棲拉巴甘(Praya Wachiraprakarn)」。

鄭昭畫像,羅馬國家博物館藏

公元1764年,暹羅宿敵緬甸(時為「貢榜王朝」)開始入侵大城王朝。次年,緬甸軍隊攻打暹羅首都阿育陀耶,鄭信作為將領受命參與首都保衛戰,然暹甸雙方激戰逾一年之久,暹軍終不敵緬軍攻勢,阿育陀耶於是在1767年被攻破洗劫,暹羅國王慘遭弒害,大城王朝再度被滅。

阿育陀耶陷落前夕,奉命守城的鄭信將軍意識到城池必遭攻破,因此決定率軍突圍而出,帶領約500名部眾突出重圍,並設法集結敵後殘餘部隊及泰中人民,再轉進暹羅灣東岸(現為尖竹汶府的海濱地帶)建立反攻基地。

1767年緬軍洗劫大城之後,為轉而應付大清乾隆興兵南下的戰略布署,遂即抽調入侵阿育陀耶的大部份兵力轉而北上防禦,導致留守暹羅的緬軍駐防戰力相對不足。

另一方面,鄭信將軍在尖竹汶府整備軍武數月後,趁著緬軍轉移北防之際,大舉揮軍從水路朝著昭披耶河北上進攻,徵剿固守在阿育陀耶的少數緬軍,順利完成復國大業。鄭信旋被泰人擁戴為民族英雄,1768年並自立為王建都於昭披耶河下遊左岸近河口處的吞武裡府,開創暹羅歷史上的第三個王朝:吞武裡王朝,時年僅34歲。

位於昭披耶河右岸(西岸)的吞武裡村莊(此地圖的左下角),面對著曼谷要塞。此圖描繪的是1688年曼谷包圍戰時的情形。

鄭信的登基大典

1769年,鄭信立國不久後,在摯友通鑾(又稱「昭披耶・卻克裡」,即拉瑪一世)輔佐協助下,除擊敗割據暹羅四方的其他勢力,又再次擊退緬甸的武裝入侵,並收復清邁等地,逐步統一暹羅全境。除此之外,鄭信亦先後徵服蘭納、萬象、琅勃拉邦、佔巴塞,並與越南的阮主爭奪柬埔寨。

由於鄭信原是華人後裔,且與清朝共同抗擊緬甸,因此得到清朝乾隆皇帝的冊封,「清暹」形成正式藩屬關係。鄭信除積極與中國、英國與荷蘭展開貿易活動外,並大力招攬華人華僑,給予紅頭船潮州商人特殊禮遇,並對潮州移民從事農業及手工業等相關行業提供各種方便,因此當時「潮屬華僑」甚至享有「王室華僑」之雅稱。

吞武裡王朝期間,華人因蒙獲鄭王的庇蔭和影響,並享有許多經商優惠待遇,致潮州人移民暹羅的人數絡繹不絕,紅頭船頻繁往返於暹羅和潮州之間,運載許多貧困潮人來暹國謀生,不少潮汕人因此拖親帶故結伴而來。當時西方目擊者描述此種情況:

大量運載華人移民的三帆船,令人想起載運非洲奴隸的可怕情景,甲板上擠滿了人群,這些可憐蟲日夜曝露在惡劣的天候下,毫無蔽身之所,因為船艙裝滿貨物商品,船上的華人僅能獲得基本的乾糧及有限的飲水充飢度日。

鄭信統治暹羅多年後,為強化及神化自身的統治合法性,甚至自我篤信及要求泰民尊奉他為未來佛,隨著罹患精神疾病的惡化,導致性情變得異常古怪及猜忌多疑,更以嚴厲苛刻與猜忌疑心的態度對待下屬。

1782年,鄭信被「披耶・訕」政變推翻。 「昭披耶・卻克裡」即自柬埔寨回師平定政變並進而廢黜鄭信繼為暹王,隨後更以吞武裡府對岸的曼谷為首都,建立「拉達那哥欣(Rattanakosin)」王國,及改稱號為拉瑪一世(Rama I),「帕佛陀約華朱拉洛(Phaputayokfa Churarok)」傳位至今,終結華裔暹王為期十三年的吞武裡王朝的統治階段。



相關焦點

  • 世界歷史上華人海外稱王第一人,吞武裡王朝創建者鄭信大帝!
    而在世界歷史上可考的華人海外稱王的獨有一人,就是清乾隆年間,祖籍廣東澄海的泰國吞武裡王朝創建者:鄭信大帝!鄭信的父親鄭達,又名海豐,是一位被鄉紳視為浪子的貧窮農民。清雍正初年,浪蕩鄉裡的生活使鄭達的身上因此少了些萎縮怯懦,多了幾分放達膽識,找機會隨走私暹羅的木帆船南渡到暹羅謀生。這是很需要膽量的事情,一旦被捉會被處以重刑。
  • 泰國華裔鄭信大帝:統一泰國
    在少年時代鄭信結識了一生的好友,母親是華裔的卻克裡通鑾,即後來曼谷王朝開創者拉瑪一世。他們一起南徵北戰,統一了泰國。鄭信一生之發跡與悲慘的結局與卻克裡這個名字有了不解之緣,可惟成也蕭何,敗亦蕭何。最後鄭信的生命與他開創的吞武裡王朝都斷送在卻克裡的手中。 1765年底,強盛的鄰邦緬甸分兵兩路入侵暹羅,勢如破竹,很快便打到首都阿瑜陀耶城邊。暹王匆忙組織決戰,但隨即被擊敗。
  • 暹羅血戰史:如果一定要給泰國選一個剋星宿敵,候選的國家必定只有一個……
    泰國國產「古裝戰爭史詩大片」最鍾愛的主題,就是納黎萱大帝對緬甸的反殺。《納黎萱傳奇》從第一部,拍到第六部,成為泰國大銀幕上無可爭議的一號男主。直到200年後,華人君王鄭信大帝橫空出世,才達到了納黎萱大帝的知名度。這兩位泰國歷史上罕見的「武帝」,在繁榮有餘,武運捉急的泰國歷史上,並稱雙星,光耀無窮。納黎萱大帝,本是暹羅封疆大吏之子。
  • 給狗封元帥,打破一夫一妻,泰國王室的「八卦製造機」要下臺了?
    (泰國電影中的納黎萱)並且,當時有很多華人不滿明清海禁政策偷渡出國找出路,暹羅大城王朝也是積極接納(潮汕人居多),到康熙年間,暹羅600萬人口中,150萬人為華人。雖然華人極大帶動了暹羅的經濟,可卻阻擋不了大城王朝的衰敗勢頭,在1765年,緬甸貢榜王朝全面侵略泰國,這一次,大城王朝終於抵擋不住,首都大城府在1767年4月淪陷,末代國王阿迦達身亡,全城居民慘遭屠殺擄掠,金銀財寶被搶劫一空。
  • 從暹羅到泰國:國家改個名字也好難
    到了宋,史上記載又變成了羅壺。到了元,大旅行家馬可波羅在遊記中說昭拍耶河平原上的有個小國「羅迦(Locak)」,指的也是她。該書還說,忽必烈曾考慮興兵攻打,鑑於路程遙遠艱難而作罷。  二 暹羅王國:亞細亞最亮眼的一顆星 自中古以來,暹羅就是中南半島上屈指可數的強國。他們的死對頭緬甸,也一直不弱,一樣古老。一直和泰人博個死去活來。 18世紀後半葉,緬軍攻滅統治暹羅的大城王朝。次年,暹羅華裔鄭信在吞武裡建都稱王,將緬軍驅逐境外。
  • 東南亞歷史:阿瑜陀耶王朝的盛衰(下)
    歷時400多年的阿瑜陀耶王朝至此滅亡。阿瑜陀耶王朝淪亡後,各地人民紛紛起來反抗緬甸的佔領和統治,披耶達信領導了恢復獨立的鬥爭。披耶達信具有中國血統,其父是廣東人,姓鄭,因此,華人稱達信為鄭信。母親是泰人。後因立國稱王,華人又稱為鄭王。達信以東南部的尖竹漢、羅能和吞武裡為基地,進行反抗緬軍佔領的鬥爭,得到了廣大農民、商人、手工業者和泰族封建領主的響應,力量迅速壯大。
  • 泰國拉瑪一世到拉瑪十世你知道幾個?
    拉瑪一世是泰國曼谷王朝第一代國王(1782年-1809年),父親來自泰國貴族家庭,母親名叫Daoreung。為啥泰國的君主會有中文名?話說清朝雍正年間,廣東省澄海縣華富村有個叫鄭鏞的人到泰國謀生,事業漸漸做大。鄭鏞的兒子叫鄭信,與泰國阿瑜陀王朝的上層淵源頗深,成為一名高級地方長官。泰國阿瑜陀王朝被緬甸人滅亡後,鄭信在華人的幫助下,招兵買馬,準備復國大業,就在此時拉瑪一世到來了。
  • 泰皇:地球村特殊的王者,領導下的泰國從沒被列強徵服過
    大乘佛教,在8世紀經印尼、高棉傳入,現存之猜耶(ya)佛塔、六坤原形石塔(後曾加修成錫蘭式)等,均系那個時代的作品。第三個階段是11世紀,緬甸篤信小乘佛教的阿努羅陀王朝崛起,勢力擴展到泰國的北部和中部。小乘佛教又一度在泰國北部地區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