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天上掉下一個暹羅國
泰國是國人出境遊的第一站,只要稍稍深度一點,你就會遇到一個詞:暹羅。
那是泰國的舊稱。
暹羅這個暹,有讀瞿的,有讀呈的,也有讀怪的,還有讀什麼的呢?反正幾乎沒有讀xian(仙)的,偏旁部首四六不搭啊,不能正確發音,情有可原。除了有點小尷尬,不丟人。
國名,怎麼要用這麼難的一個字。不會念,不會寫,那更不會查他到底啥意思了。
幸虧這國和俺天朝還隔個國。不然老是來往,想起這個字就狼狽。唉,怎麼著也先得把國名改順眼了。好讀好寫好認,這要求可以吧?
如今,作為一個國家的超難度的名稱,順乎你的意思,暹羅已然改成婦孺皆識,朗朗上口的名字:泰國。
現在再說暹羅,泰國的同學第一想起的可能就是暹羅站(BTS Siam站),那裡好多的百貨公司都用這個名,像Siam Square、 Siam Center 、Siam Discovery,還有Siam Paragon。而泰國的行政區分則沒有Siam這個區塊。著名的暹羅灣,也是舊稱,現在大家都叫泰國灣。還有就是非常蛇精的暹羅貓,對了,影視劇中偶爾也會出現暹羅。不過,即便這些場合你讀錯了,那是文藝範。誰知道你唱那一出啊?
泰國,這名字好啊,泰然自若,大氣又吉祥。
說來,難寫的暹字,終究還是漢字。難為你的是咱自己的老祖宗。暹字用於國家名,是發音記錄而已。作為漢字的暹,意思是太陽升起,或是進步。意思不錯。
作為國名,暹字一般認為來自於梵語,是黑色或黝黑皮膚的意思。印度人這樣叫他們東邊的鄰居有意思啊,那他們自己的皮膚不是黝黑色嗎?
宋元時期,泰國地面上有兩個古國「暹國」和「羅斛國」。十四世紀兩國並為大城王國,中國古籍因而以 「暹羅斛」或暹羅指之。暹,皇家轉寫為Sayam,指的是古國素萬那普,
暹,除了梵語來源,還有說來自於巴利文suvaṇṇabhūmi,意為黃金之地;也有說法稱來自於孟語(rhmañña),意為外地人。中文古籍的稱呼暹,被葡萄牙傳教士轉寫為Siam,這才成了西方通用的稱呼。暹,這個黃金之地一說在素萬那普。看上去是不是很眼熟:沒錯,就是是曼谷國際機場的那地,進出曼谷必經啊。
這是暹。那羅呢?
羅,指的也是古國。羅斛、羅渦國(Lavo)都是這個。這國在泰王國史上是極其重要的一段,地方大致在華富裡一帶。唐玄奘的《大唐西域記》最早提過它。羅渦在唐、宋均向中國納貢。到了宋,史上記載又變成了羅壺。到了元,大旅行家馬可波羅在遊記中說昭拍耶河平原上的有個小國「羅迦(Locak)」,指的也是她。該書還說,忽必烈曾考慮興兵攻打,鑑於路程遙遠艱難而作罷。
1296年,那會忽必烈已經宴駕,元人周達觀出使當時的真臘今天的柬埔寨,後來寫了《真臘風土記》一書,將真臘西鄰稱「暹羅」,這也是史上第一次出現這個名稱。
到了1377年,羅斛國滅了暹國,向明朝遣使報告,洪武帝朱元璋於是冊封阿瑜陀耶國王為「暹羅國王」。從此 「暹羅」作為這國的天朝官方稱謂。
中國皇帝給這國起了國名,而泰人習慣依舊。這天上掉下一個暹羅王國和他們關係不大啊。他們該幹嘛照幹嘛,還是繼續以地名叫國名,比如素可泰王朝、曼谷王朝、吞武裡王朝等。
二 暹羅王國:亞細亞最亮眼的一顆星
自中古以來,暹羅就是中南半島上屈指可數的強國。他們的死對頭緬甸,也一直不弱,一樣古老。一直和泰人博個死去活來。
18世紀後半葉,緬軍攻滅統治暹羅的大城王朝。次年,暹羅華裔鄭信在吞武裡建都稱王,將緬軍驅逐境外。但14年後,鄭信卻被裝入袋中亂棍打死,自此,吞武裡王朝覆滅。1782年,鄭信部下昭批耶卻克裡在曼谷登基,是為拉瑪一世,卻克裡王朝由此延續至今。
「暹」(Siam或Sayam)是外界對泰人地域的稱呼。泰人自己還有個稱呼,就是「勐泰」,意為「泰人之地」。近代泰國打開國門以後,亟需正式國號。1856年批准《鮑林條約》時,曼谷王朝順從適應國際習慣,採用外界的稱呼Siam,「暹羅」自此成為卻克裡王朝的正式國號。
對待西方的態度上,歷代暹羅王室選擇非常明智態度。這亞洲君主中相當突出。
1855年,拉瑪四世宗浩王推行西化、現代化,積極與西方交往。著名的女教師安娜就是這時來到了暹羅宮廷。英文的熟練掌握給了國王打開西方的鑰匙,大量閱讀西方報刊書籍,他對西方有了深入了解,也有一定的好感。當然,他也成了第一個可以用英文交談和寫作的亞洲國王。一百多年來《安娜與國王》或是書或是劇,在世界各地為人津津樂道。在華人圈更有周潤髮飾演版可以觀賞。
到拉瑪五世尊宗浩國王繼位時,這位朱拉隆功陛下在安娜教化下思想更前衛。著名的「朱拉隆功維新」 雖未及明治維新的成就,但本質上超越了同時期中國的洋務運動。不僅從物質上尋求改良,更變革了許多社會制度,如改革宮廷禮儀服飾、逐步廢除奴隸制度、仿效歐美健全教育體系、國防體系。
這樣的拼,暹羅確實沒有淪為西方列強的殖民地。能做到這樣,你說與國王開明、自強無關嗎?看看暹羅的四鄰,西面的緬甸、東面的越南、南面的馬來亞,紛紛淪為殖民地。有人甚至略顯誇張地將暹羅與中國、日本並舉為「亞洲僅有的三個獨立國家」。回首端詳那段歷史,無論是暹羅王國,還是拉瑪四世、拉瑪五世,頗有可圈可點之處,也當得起亞洲那會最耀眼的一顆星。
三 暹羅已是累,非大泰不正名?
然而,再開明的君主也難永遠把握時代的脈搏,隨著技術革新和社會思潮湧入暹羅,社會革命呼之欲出。
1911年底,大清帝國辛亥革命爆發。幾百年的帝國灰飛煙滅。暹羅朝野震驚。同時,軍人受到鼓舞,躍躍欲試,暗地準備武力推翻暹羅王權。最終不成。
進入1930年代,全球經濟危機波及到了東南亞叢林裡的這片角落。風暴演變成1932年的「佛曆2475年政變」。
執政的拉瑪七世選擇了接受。他先是赦免政變參與者,隨後以國王名義頒布暹羅臨時憲法,宣布放棄一切政治權力,成為名義元首。
從此,暹羅國王大權旁落。
失去了傳統權力中心的暹羅很快陷入混亂,1933年,保皇勢力與革命勢力之間爆發內戰,鑾披汶憑藉鎮壓保皇黨人的戰功一躍成為軍隊領袖。
暹羅伴隨王權衰落已成不堪之累。
至此,暹羅由開明君主專制走上軍國主義的道路,逐步擴軍,在外交上靠攏德意日諸國,民族狂熱和擴張主義席捲暹羅。許多右翼學者提出應效法法西斯國家,主張泛泰主義,要求建立強大統一的大泰國。
國名更改,正是此時發生。
暹羅改名泰國,中國當時震動。輿論認定 「這是一件含有極大的政治野心的動作」;更有人尖銳地指出暹羅提倡大泰主義,「明明效法希特勒之藉口」。國民政府外交部意識到,暹羅改名泰國,排斥華人,奉行大泰族主義,對於正在艱苦抗戰的中國是一種威脅。暹羅易名,乃是日本侵略陰謀的顯露。
1945年初,為了爭取泰國在反法西斯戰爭中的合作,美國決定不將泰國視為軸心國成員。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那時,泰國需要做的,僅僅是歸還鄰國土地,於英法一定數額補償。
當然,國名重新改回「暹羅」。
四 暹羅已是斯國圖騰
1946年,鑾披汶以總理身份再次上臺。
時逢冷戰大幕開啟,鑾披汶的歷史問題不再有人提起,暹羅易名也不那麼刺眼。
鑾披汶利用這一機遇重新將國名從「暹羅」改為「泰國」,從此落定。
鑾鑾披汶•頌堪陸軍元帥兩次擔任泰國總理,也兩次將國名「暹羅」改為「泰國」,也自有其文化內涵。
客觀的看,現代國家源自民族自我認同,國家名稱多依本國民族名稱來定。泰國之所以選名「泰」,確與主要 「泰族」相關。"暹羅"一詞系外國語音譯而來,並非泰語,作為國名有可討論處。"暹羅"族並不存在,暹羅王朝也是虛指。暹羅不能承載時代前行。
國名之變,時代背景不同,訴求不同,解讀自然不同,引起國際警覺乃至反制,到最終完全交付泰人自由決斷,也有其歷史元素和國際環境之必然。
從"暹羅國"到"泰國",一個古老民族的選擇,一個千年古國的變遷,斯是曲折,不同凡響。
在《泰語大辭典》中,「泰」有「自由人、不為奴、人、族稱」四種含義。在這個自由的國度,暹羅留給人們的是浪漫的想像,神秘而又時尚的圖騰。讀不出,寫不好,不過付諸一粲,尷尬倒是不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