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立佳
編輯 | 子木
泰國古稱暹羅,至今共經歷了四個王朝:素可泰王朝、阿瑜陀耶王朝、吞武裡王朝和曼谷王朝,是個文化底蘊深厚,具有豐富歷史遺蹟的文明古國,有「微笑國度」和「千佛之國」的美譽。
對於普遍信奉佛教的泰國民眾而言,最能代表泰國歷史文化的地方,不是曼谷,也不是清邁,而是另一座千年古城,泰語名為「阿瑜陀耶(Ayuttaya)」,在梵語中意為「不可戰勝」,也叫做「大城」。距離曼谷北部約80公裡,是泰國曾經是歷史最長久、面貌最繁華的古都。
在歷史上,大城孕育了泰國歷史最長的阿瑜陀耶王朝,從1350年至1767年,曾繁榮輝煌數百年。全盛時期的大城王朝,極致輝煌,繁榮富足。據史料記載,這裡有超過2000座鍍金尖塔式的廟宇,處處金碧輝煌,猶如「人間天堂」。
根據中國史書記載:明永樂六年(1408年),鄭和第二次下西洋時,曾率船隊沿湄南河而上訪問過大城府。直到明清時期,中國商船絡繹不絕抵達暹羅,兩國貿易交往頻繁,許多華人移居大城並在此形成華人居住區。
阿瑜陀耶王朝輝煌、繁榮了數百年,於1767年被覬覦已久的緬甸軍隊攻破了城池,宮殿、廟宇等建築被毀之一炬,成為一片廢墟,只留下破舊的佛塔、殘柱、浮屠,在展示著往日的氣派、昔日的輝煌。
在阿瑜陀耶四百多年歷史中,首都大城府優越的地理位置功不可沒。大城府位於湄南河衝積平原,土地肥沃,物產豐饒,又有水道通向暹羅灣,對外貿易發達,方便向四方擴張。而且還緊扼北方素可泰出海的門戶,在交通、地理佔了上風,抵禦了無數次的入侵。
在阿瑜陀耶時代,佛教已經發展為整個國家的精神支柱,幾乎每個村寨都有佛寺,佛寺也成為了這些村寨的中心及主要的教育場所。上至國王、貴族,下至平民百姓,都把捐資修建佛寺當做善事,一時之間,全國上下寺院林立。
大城府作為阿瑜陀耶王朝的首都,經歷了33位國王,70場戰爭。1767年,城市與帝國一起毀於一旦,如今殘存的斷壁殘垣,既見證了王朝經濟、文化的鼎盛繁榮,也目睹了慘遭屠戮、劫掠、奴役和焚毀的命運。
千千萬萬人用時間將大城府築起,而大城府又在光陰裡注視著這個世界。百年時光,倏然而過。如今的大城府更像是一個充滿鄉村氣息、不算太現代化的旅遊城市。雖然不像曼谷大皇宮那樣的遊客成群、喧鬧熱鬧,但在寂寥中想像曾經的輝煌,在遺址中追尋歷史的滄桑,仍能讓人感到弔古傷懷的情緒。
歲月靜守,綠蔭中隱現的斷壁殘垣或與現代建築相鄰的古遺址,還有高聳的佛塔尖和莊嚴的佛像會把人帶回歷史上輝煌的王朝都城,而那些慘遭洗劫的斷壁殘垣似乎還在訴說著這個城市的古老和落寞。那種歷史遺留下來的厚重感,讓人倍感驚喜和震撼。
大城遺蹟中的佛寺、佛像世界聞名,建築風格宏大優美,以高棉式的風格為主。大城最古老、最中心的皇室寺廟是建於1374年的瑪哈泰寺。瑪哈泰寺從印拉第王開始建造,完成於李泰王時期,屬於皇室宗廟,寺中原有209 座塔、10處僧院,但如今大部分都僅剩地基而已。
瑪哈泰寺的主塔是一座上部呈含苞蓮花狀的純素可泰式佛塔,這是李泰王時重建的,原來是一座高棉式佛塔,李泰王不想受高棉影響,遂把原來的高棉塔包起來,外面蓋成純素可泰式的佛塔。
這種不破壞前朝作品的例子在泰國時時可見,因為泰人相信破壞廟宇或佛像是對神不尊敬的,所以都是用把建築物包起來或蓋起來,外面再建新的這種方法,因此建築物都會愈來愈"有容乃大"。
瑪哈泰寺最受遊客青睞的是佛殿前的「樹中佛像」,據說當年寺中的一個佛頭被砍下,經歷一場大火之後,菩提樹環繞的枝蔓神奇地將佛頭纏繞在中間,形成樹抱佛的奇景,也被人們稱為「永恆的微笑」。
佛像閉目安詳,沉靜從容,數百年的滄海桑田,已經與樹合為一體。佛頭被重重樹根纏繞,而樹根也因佛頭而扭曲,相依相偎,風雨數百年,這是信仰與自然的盤根糾纏。佛像古樸,樹影斑駁,透出清新靜謐,禪意悠悠。
與瑪哈泰寺一街之隔的嘉拉布拉納寺修建於1424年,這座寺院記載了一段兄弟手足相殘的故事:1424年,他拉恰提洛王去世,三皇子包若馬差拉二世的兩位哥哥為了爭奪王位而決鬥,並雙雙斃命,包若馬差拉二世漁翁得利,成了新王。他繼位後,修建了這座嘉差布拉納寺,把他兩位哥哥和父親的遺體在此火化,並將骨灰埋藏於佛塔之下,以此作為紀念。
崖差蒙空寺,也叫亞柴蒙考寺,意為「好運」,建於1357年,是大城王朝的創世主所建設,建築精緻,寺廟宏偉,可以說是大城府最古老的建築。寺廟以臥佛和寶塔最為著名,塔旁有大群的佛像。
巨大的臥佛是這個寺廟的精華,信徒們排著隊為佛像披上金裝,以示自己的虔誠之心。與大城島內充滿滄桑的廟宇不同,在這裡你可以看到重建的痕跡,但是新舊交替並沒有讓你覺得有任何的突兀。
佛像身披黃色絲綢,端坐在蓮座上,大佛的眼睛凝視腳下的湄南河和這片飽經風霜的土地,四周一片經歷過歷史洗滌之後的寧靜。而周圍那些更為多數的無頭佛像在靜默著,仿佛在訴說,它們經歷過的故事。
古蹟無言,它們見證過大城府的興衰演變,如今依舊默默佇立,堅守著佛教所倡導的忍耐和寬容,飽經風霜,殘缺不全,卻從未抱怨。
這種殘缺之美所以如此令人震撼,或許更多的是一種繁盛過後的毀滅所呈現出來的極度預設,帶來的人內心深處的震動。帝國繁盛過後的幻滅,歲月遺留下的斑駁廢墟,向人們依稀訴說著:盛世的繁榮也會成為幻滅的倒影。
漫步其間,觸摸歷史的印記,聆聽佛與暹羅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