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習羽言【編者按】:
前些天,《新京報》公布了「最藝術演出榜」觀眾投票|選出你的最佳 (7.15-7.28),由於正值北京舞蹈雙周期間,這個由觀眾票選出的排行榜是怎樣的呢?雙周共有三部作品入圍,分別是《煙花·冷》《微塵宅事》《噴拔黑金剛》。
最終獲得「最佳舞蹈」的是南鑼鼓巷戲劇節的《來來舞廳》(習習註:南鑼鼓巷戲劇節還有一部舞踏作品《花與鳥——舞踏:一種生活方式》入圍,這個作品只看了彩排,沒有看成現場,嗚嗚,寫不了),《來來舞廳》去年底參加過廣東現代舞周(習習註:由於時間衝突了,習習遺憾錯過。這個作品恐怕是這幾部作品中與我們的生活直接相關的)。
當然,一次評選涵蓋不了作品與觀眾真正的關係。一篇舞評文章也常常只能代表作者個人當下的看法。
習習平時看舞作,如果有「寫作」的願望,會寫點東西;如果有幸面對「上品」,尤其是將來很有可能被寫入真的舞蹈史的作品,會感覺「心有餘而力不足」,由於能力、精力都有限,大多只能傳遞點「舞在當下」的身心靈通感罷了。反之,就希望儘快洗刷掉記憶嘍!雙周在我看來是很值得被記錄下來的現代舞事件,所以每次我都儘可能投入多一分的心力。
時間:7 月23 日、24 日
地點:鼓樓西劇場
編舞/舞者:二高
以中國內地上世紀80 年代的迪斯科狂潮為靈感,結尾演員帶領觀眾一起在舞臺上跳舞,喚醒人們對80 年代的集體記憶。
【點評】
《來來舞廳》雖然從對上世紀80年代迪斯科風潮的追尋出發,但追求並不囿於重跳一兩曲迪斯科舞步般簡單。一是作品前半段雜糅迪斯科外的多種舞蹈風格,在混搭中重現改革開放後文化噴薄雜陳的景象,二是作品結尾處舞者邀現場觀眾上臺共舞,並播放之前調研所得的普通人老照片,其關注、頌揚平凡個體價值的精神,與「文獻劇」思想如出一轍。在對抗舞蹈乃至舞臺藝術精英化、爭取作品民主性的道路上,二高表演做出了既溫情又有力的可喜成績。
——奚牧涼(劇評人)
【其他候選舞蹈投票數】
△《煙花·冷》
【點評】
北京舞蹈雙周已經成為國內極具規模的國際性現代舞節。第二次來到雙周的以色列平頭舞團擁有一群將夢境呈現出來的神奇舞者,其中還有非舞者的戲劇演員,超現實的《微塵宅事》充滿了巧思。桑吉加的《煙花·冷》用粵語、普通話、英語獨白串起舞者們真實的城市記憶,三種語言運用得恰到好處,契合香港的語境,沒有違和感。作品傳遞出香港對我們而言的那一絲疏離感和同理心。其實,人們想保留的是一份「人情味」,恰如「多米諾」身體緊密連接的彼此之間。
——慕羽(舞評人)
習習本來只打算寫一篇2000字左右的文章,但是真無法涵蓋北京舞蹈雙周的豐富,述評原文8000多字,《北青藝評》還是很支持現代舞,給了一個正版,發了5500多字(8月2日《北京青年報》)。這裡是全文。
21世紀以來,新一輪世界的「東方熱」或「東方轉向」正在勃發,為此,曹誠淵將此次「焦點舞臺」的主題定位於獻給「亞洲世紀」,也體現了雙周的特別用心。
根據節目單所示,晚間節目:
1 WORLD PREMIERE全球首演
《九死一生•長徵》馬波/ 北京雷動天下現代舞團(北京)
4 Asia PREMIERES 亞洲首演
《你我之間》彼得•米卡:可博思米卡舞蹈團(西班牙)
《合夥遊戲》梅列特•斯萊格爾、基利恩•哈斯切貝克:躍動時空舞蹈團(瑞士)
《奔跑吧!》埃馬努埃萊•沃迪:燈塔舞蹈團(法國)
《紅》卡爾·克尼夫:卡爾克尼夫舞團(芬蘭)
從2012年開始,一到豪爽的夏天,火熱的現代舞盛事——北京舞蹈雙周就如約而至,今年它還有了新的落腳地。最引人關注的「展演周」駐紮在了北京天橋藝術中心,一座嶄露頭角的劇場群落。另一個則在千裡之外的太原!沒錯,北京舞蹈雙周的「教學周」,也被稱為「舞蹈營」,今年在北京之外舉行,凸顯了太原作為一個新興的中國現代舞城市的重要性。
「北京舞蹈雙周」前身是2008年開始舉辦的北京現代舞周,這個民間創辦、運營的現代舞活動儼然已經成了國內極具規模的國際性「現代舞節」[英文翻譯是可以滴;真叫「某節」是不是涉及到牌照問題啊?]的代名詞。如果每年都有新的城市加盟或者蓄勢待發,一定更貼合雙周的核心人物、藝術總監——曹誠淵的心願。如果真的這樣,現代舞在中國的欣欣向榮才有實現的可能。
舞蹈營全體合影
拿剛落幕的阿維尼翁戲劇節來和「雙周展演」打個比方,儘管二者沒啥可比性,但也可以方便更多戲劇人和文青理解。就把晚上的「焦點觀摩」和下午的「另類平臺」比喻成「IN」,這個演出單元裡除了每年都有東道主舞團——北京雷動天下現代舞團的主推作品呈現之外,由於曹誠淵還同時兼任廣東現代舞團及香港城市當代舞蹈團的藝術總監之職,因此廣現和CCDC的劇目自然也成為了「焦點」。當然,每年的「IN」當中還有主辦方邀請的亞歐乃至世界上現代舞界一流和前沿的藝術家,其中還有舞團將作品的「世界首演」或「亞洲首演」獻給「雙周」。
相對於主辦方邀請的「IN」,每日午後在雷動天下大本營呈現的「青年舞展」則是「OFF」,雖然不是正式邀請的作品,而且「作品徵集」選拔的程序簡單到「沒有標準」,但是只要你認真準備資料儘早報名,便可以實現將創意從排練廳搬到小劇場的夢想。這裡是年輕人展示自己的平臺,不論出身,不看背景。他們中有圈內小有名氣的編導,更多的則是名不見經傳的學子,也可以是普通的現代舞愛好者。
©李治國 青年舞展2
《十二分之一》《有一天》《怯》《墨光》《懷揣一方故鄉土》《無意識病症》《玫瑰/道路》《形單影隻》《臨界點》
每場演出皆以本土舞者為主,天南地北,稱得上是中國現代舞年輕從業者的一個縮影。我看過的那場一共有9個節目,舞者來自8個城市,還有澳大利亞的大學生舞蹈團隊。舞展也不分單雙三多群,不以比賽結果論英雄。舞者有身體質感的差異,有藝術風格的區別,但在身心投入上還是很值得稱道的。一面演出,一面在大師課上學習,一面如饑似渴地觀賞,這是不少年輕舞者的雙周狀態。
和顏悅色配搭休閒方格襯衣,則是曹誠淵在世人面前幾乎不變的形象。每天,曹誠淵都會事無巨細地擔任雙語主持人。雖然穿著上從不講究,但從演出背景到觀演細節,他都能娓娓道來;而且無論是重量級的「焦點觀摩」,或是一場小規模的「青年舞展」,他都一視同仁。
有一次觀看現場演出時,曹老師像往常一樣走了出來。我竟然下意識地產生了錯覺:曹誠淵不很像「拉媽媽」嗎?那位美國外百老匯和外外百老匯實驗戲劇主要發起人之一。「拉媽媽」的習慣是在每場演出開始前搖著鈴鐺提醒觀眾注意,然後為大家朗讀節目單。曹誠淵,眼前這位操著一口港式普通話和流利英文的主持人,卻是一位改變了中國現代舞歷史的人。
曹誠淵,香港著名現代舞家,骨子裡對自由的嚮往、對個性的追求,使得他跟現代舞的主張一拍即合。舞蹈雙周的藝術總監,也是總體的策劃人。
張月娥(Karen Cheung),來自香港,一直致力於中國現代舞蹈藝術的推動工作。2004年張月娥加入廣東現代舞團,曾多次帶團赴海外演出,讓廣東現代舞蹈團成為歐美劇場與藝術節的常客。她對舞蹈藝術有著敏銳、獨到而又犀利的眼光,熟諳全世界各種舞蹈流派,同時,對挖掘青年舞蹈家又頗具慧眼。2012年開始,張月娥出任北京舞蹈雙周、廣東現代舞周的節目總監,她每年都會到全世界各地去物色當地有份量的舞蹈作品,使北京舞蹈雙周成為國內最具藝術質量的現代舞蹈藝術節。
但我今天講述的對象不是曹誠淵,而是曹誠淵和節目總監張月娥所搭建的這個平臺上的主角們。促成新生編導(青年舞展)、新銳前沿的編導(另類平臺)與國際級有分量的現代舞編導或舞團(焦點觀摩)對話是「展演周」的重要環節。從頭至尾觀摩了所有在天橋藝術中心上演的作品,不少編導和舞者都給我留下深刻印象。
比如《微塵宅事》中那位游離於時空中基本不舞的黑衣「紙片人」,以及那位反感奔跑卻不得已為之的「奔跑者」;還有在「獨角戲」《紅》中絮絮叨叨地袒露自己往昔歲月的芬蘭舞者,或是幾位在悠揚歌劇聲中玩細膩做遊戲的義大利硬漢,抑或是《煙花·冷》中清一色的香港本土舞人,《本初》中一對沒有身體接觸卻以氣息彼此相連的廣現雙人舞者,或是在《一霎》中那些第一次跳現代舞的山西民族舞劇演員……
©LI Le-wei 廣東現代舞團《本初》(選段)
法國國立編舞中心燈塔舞蹈團《奔跑吧!》
本屆雙周有幾個特點:在舞團構成上以亞洲團隊為主體;在藝術表達上身體語言與口頭語言極盡交匯;在題材選擇上編導聚焦個體與世界,既有「小我」的情感探秘,也有人際關係的微妙聯結,還有強烈政治性和社會性的多部作品呈現;在藝術定位上,充滿想像力和詩意的作品並不稀有;在觀眾接受上,既有無視觀眾存在的不舞之舞《奔跑吧!》挑戰觀演關係,也有「合家歡舞」或「粉絲劇」讓觀舞現場趣味盎然,熱烈火辣。
如果投票選擇雙周最受喜愛的男女舞者,我一定會選《合夥遊戲》中的「花樣奶奶」梅列特·斯萊格爾,以及《噴拔黑金剛》中的「魅力男神」金在德。叫斯萊格爾奶奶,是依著參加雙周年輕學生們的口吻,其實我更願意稱這位瑞士舞者為「花樣姐姐」。另外,我相信只要7月24日當晚身在天橋藝術中心,叫金在德為「男神」,便不會有任何疑義。那晚,現代舞夜近乎於首爾大學路上的一臺音樂劇狂歡。
韓國魔童之桌現代舞團的歐巴們帶來的《噴拔黑金剛》,作為顏值擔當的他們將傳統文化與潮流文化相結合,現場火爆,更是收穫到眾多女粉絲的尖叫。
此次雙周「焦點舞臺」的晚間檔,曹誠淵安排的都是亞洲舞團的作品上演:包括北京雷動天下的《九死一生·長徵》、香港城市當代舞蹈團的《煙花·冷》、以色列平頭舞團的《微塵宅事》、韓國魔童之桌現代舞團的《噴撥黑金剛》、臺灣林文中舞團的《長河》和廣東現代舞團的《天堂之日》。原因是此次來華的歐洲舞團比較小型化,且更具實驗性,而且曹誠淵指出,「今年來自亞洲的節目,無論是質和量都是歷年來最圓滿的一次」。
一個由北京發起的「現代舞節」以中國或亞洲舞團作品為主,似乎順理成章。不過,這不應是主要原因,因為以「東方中心」來糾偏「西方中心」本來就是偏頗的。實際上,現代舞也不太可能再出現從德國到美國那樣曾引領全球的唯一力量了。日本人創建的舞踏就曾反芻到西方,林懷民的「太極導引」也契合了身心靈的世界思潮。儘管「中國熱」一直佔據著世界的輿論場,但無論是經濟還是文化,「多極化」才是最大特點。未來的「雙周」呈現出「多極主題」更符合現代舞的本心,就像在法國舉行的戲劇節也可以聚焦中東一樣。
當然21世紀以來,新一輪世界的「東方熱」或「東方轉向」正在勃發,為此,曹誠淵將此次「焦點舞臺」的主題定位於獻給「亞洲世紀」,也體現了雙周的特別用心。
即便如此,我們在觀舞的時候,卻真的不一定要去探究一個「亞洲特色」、「香港特色」或「以色列特色」、「義大利特色」出來。現代舞創作也並不等同於「進化論」。亞洲團隊能不能在某些方面起到引領作用呢?一切皆有可能。但「薑還是老的辣」也似乎一直存在,所以,每一位亞歐舞者臺前幕後的「對話」本身才是最重要的。
不要忘了,現代舞重要的不是國籍的差異,而是基於「個體」本位的區別。就像皮娜·鮑什將自己比作是一隻落腳在烏珀塔爾的候鳥,而不是一隻「德國鳥」。《長河》的編導,那位不願再在美國一流舞團模仿黑人跳舞的臺灣舞者林文中呢?如今,你很難從一部作品去識別他是美國的,還是中國的?很多質素已經兼容並蓄地融入舞者的身體流動中。表現「水」的意象一直是中國舞蹈創作的核心主題之一,而《長河》的舞者們在氣韻流動中,各種技巧不著痕跡,這樣不曾斷流的微波粼粼著實令人舒心。
《長河》攝影:CHEN You-wei 2
再說,以色列是亞洲國家還是歐洲國家呢?何況藝術家的創作氣質並不單憑地理位置來推算。第二次來到雙周的以色列平頭舞團擁有一群將夢境呈現出來的神奇舞者,而且他們中還有非舞者的戲劇演員。每次都能從他們簡約幽默的舞作中品出「笑中帶淚」的人生智慧,這回我們看到的是《微塵宅事》。
兩位舞者拉開了一小塊播放投影的幕布,我們透過一雙淚眼看到了一座水淹的孤城,沒準你會看出你所熟悉的某座城市,或者它只存在於你的幻想中。舞作就從這副略帶傷感的黑白漫畫展開,翻轉的桌椅肆意漂浮在水面上,魚兒也隨波逐流到了街道上,然而竟然有人坐在屋頂上吊起了魚來……本以為這個虛幻的世界已夠離奇,沒想到隨後展現在眼前的更是一間奇幻教室的景象。
五個身穿寬鬆白裙的人就像空中縹緲的浮塵,順勢而動;儘管也曾躲避在桌椅下,卻常常被被跌跌撞撞的藍衣男子操控,他手中揮舞著的木棍,搞得他們自顧不暇。一個女孩模樣的白衣人突然變成了軟體木偶,無奈地被拉扯拖移。其實,藍衣人自身就像那把四肢無力的軟腿木椅,即便簡單的站立也是最複雜的任務。在他們的兜兜轉轉中,普通的課桌也幻化成小小的魔術箱,一張張人形的圖畫,被白衣舞者搖出了運動的生命,有一種簡約懷舊的美感。音樂時斷時續,華爾茲和交響曲相繼傳來,夾雜著風鈴聲、雷聲和鐘聲,還有歌聲、哭聲和鳥語,匯成了全新的「命運交響曲」。
微塵宅事Daniel_tchetchik__3806
近幾年,以色列的現代舞一直是北京舞蹈雙周上受到關注的焦點。此次的《微塵宅事》,以塵埃為主題,時而有形時而無形的塵埃,隨著空氣飄飛、打轉,不由自主。有時候人不也正如塵埃一般,迷失在塵世之中,身不由己。
無所遁形的黑影則像一個幽靈鬼魅,他恣意地將白色紙張粘滿了身體,隨後又導引著紙張漫天飛舞!最終,大家將幾根木棍拼接成了一所「房子」,並牽手跳起圓舞曲時,宛若沙漠中盛開出鮮花。我的內心湧過了一股暖流,腦海中瞬間躍動出了一副圖景,那是一張印象很深的照片(抱歉,找不到了,只存於腦海中),上面有幾位盲人正牽手走過以色列著名的「哭牆」。
這部超現實的作品呈現的是以色列人「本來就是這樣,一切都會好起來」的民族性格?還是舞團藝術家的個人氣質?抑或是宏觀世界下我們所在的空間?還是微觀世界下我們彼此呢?好作品充滿巧思,就是說不清楚。
未完待續
慕羽〡教師 舞評人 音樂劇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