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說古時候,有一個蓮花村的地方,村裡裡有一口古井,一年四季不幹不凍,裡面終年雲霧藹藹,泉水不斷,清澈剋扣且冬暖夏涼,喝到嘴裡有股甜絲絲的味道。
這口井不光水好喝,裡面還長有一朵美麗的白蓮花,每年這朵蓮花就會開放四次,每當蓮花開放時瑞氣滿天,紅光耀眼。隔的很遠都能看到井口霞光流溢,被人驚嘆不已。
令人遺憾的是,這蓮花開放的時間特別短,雖說每當人們看到有霞光放出的時候,都會拖家帶口去看稀奇,可往往等到趕到的時候,蓮花也早早凋謝,沉入水中。
日子一長,也不知道從哪裡傳出來的消息,說誰若是看到蓮花開放,把祖上的骨灰撒進去,那誰就會多子多福,後代更是能夠金榜題名位極人臣,享受榮華富貴。
話說,有一年來了一個姓陳的教書先生。帶著夫人在這裡定居下來,開了個私塾。
陳先生為人忠厚善良,加上學問大,受到鄉裡人的一致稱讚,時常請他吃飯喝酒。
有一會,陳先生喝酒的時候聽說了蓮花的傳說,頓時觸動了傷心事,酒也不喝了,行色匆匆的回了家。
原來這陳先生有一最大遺憾。雖然結婚三年,兩口子相親相愛,感情和諧,但至今無後。
古人說「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陳先生祖上曾做過朝中宰相,可歷經數代之後,到了他這一輩已然人丁單薄。
陳先生既是長子長孫,也是家中獨子,其父母早亡,如今膝下無子,若不能為陳家開枝散葉,重振陳家光輝,將來百年歸山之後,有何面目見列祖列宗呢?
從此之後,陳先生茶不思飯不香,有事沒事就在井口晃悠,可一年過去了,蓮花開了好幾次,陳先生總是陰差陽錯沒能趕上,惱恨跺腳也是無濟於事。
有一少年名叫王生,天資聰慧,深受陳先生欣賞,被收為座下弟子,將自己的本事傾囊相授。
這王生也是非常爭氣,年輕輕輕就考中了秀才,為了迎接即將的鄉試,時常徹夜苦讀,陳先生見他爭氣,留其在家住下,時不時點撥一二。
作為感謝,王生也主動幫陳先生挑水劈柴,做些力所能及的雜活。
這天早上,王生早早起來,躡手躡腳挑著水桶去井裡打水。可不曾想冥冥之中似乎有天意,陳先生等了一年多也沒有遇到的蓮花開花,卻讓王生無意遇到了。
只見古井飄出異香,沁人心扉,一朵白色的蓮花緩緩綻放,流光溢彩閃耀著點點星芒,令人目眩神移。
王生看得入神,大氣也不敢出,手不禁伸了過去,可心一急,摔了一下,腦門正磕在井口上,劃出一條豁口,幾滴鮮血落在了蓮花上。
這時陳先生也慌裡慌張趕了過來,可蓮花早已凋零,沉入水中,只有井口剩下點點血跡。
聽王生敘說,陳先生唉聲嘆氣,感慨自己沒有那個福分,心想這機緣多半已經落在弟子王生那裡。雖說為王生高興,可自己的大事又該如何呢?
那一晚,陳先生破天荒地讓王生回家,三天之後再來。而陳先生家的燈火也徹夜未熄,隱隱傳來陳先生和夫人哭泣之聲。
到了第三天,王生如約來到陳先生家,不料陳先生卻不在家,師母眼神閃爍,似有不願的告訴他,陳先生外出訪友,臨走前讓他安心讀書應考,待他三個月後鄉試之時,自然歸來。不過這段時間家裡諸多雜事,還得王生幫忙照拂。
王生也沒多想,覺得師父不在,照應師母也是天經地義之時。二話不說,就把家裡的活全部接了過來。每日一邊讀書,一邊幫著幹活,孝敬師母更是沒話說。
陳夫人對王生也是頗為照顧,時不時送上一壺酒,以解乏的由頭勸酒。這王生本就年輕氣盛,經不住勸,每次都喝得伶仃大醉。連自己怎麼上的床也不知道。
王生醒來只覺得恍恍惚惚,夢中似乎與仙子行了周公之禮,但卻是一點也記不起了。
這樣奇怪的事情發生了不止一次,但王生也沒多想,只當是自己最近讀書疲倦所導致,很快拋之腦後。
眼看這鄉試的日子越來越近,王生一日醒來,居然師母也不在了,家裡只是留著一張紙條,說家中有急事,不得不回,盼王生高中云云。
王生不禁嗟嘆世事無常,望著空無一人的房屋,振奮精神將全部精力放在學業上。
在鄉試中,王生有如神助,高中解元。又在之後的會試、殿試中都取得了第一,連中三元萬人敬仰。而後更是成為了翰林院大學士,一時風頭無人能及。可等他回鄉祭祖時,卻怎麼也找不到恩師,只剩下一場空遺憾。
過了幾年,王生奉旨巡查民間辦差事。來到某處,隱隱約約看到一個婦人背著一幼童,而身影居然與師母極為相似。
王生連忙讓人停轎,將那婦人喊來細細一看,居然真是失蹤許久的師母。
王生連忙請人擺出儀仗,當著眾人面,恭恭敬敬磕了幾個頭,感謝感謝師父師母教養之恩。
可不知為何,師母卻是滿臉愧色,問到陳先生下落,更是連連擺手,欲言又止。
王生覺得奇怪,可當著眾人的面也不好多問。無意間多瞥了幾眼幼童,倒是覺得與自己年幼時有幾分相似。
一番好說歹說,師母勉強上了轎,送回了家。而王生也悄悄留了個心眼,讓人打聽師母這些年動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