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論壇微信公眾號:reporterbbs,猛擊關注)
編輯註:
被稱為「在大陸網際網路上走得最遠的臺灣人」的胡同臺妹2016年7月17日離世,通知各位關心她的親友。
本文為宮鈴在臉書留下的最後一篇文字,發表時有部分刪減。
在經歷過幾次文章、文字乃至主持電視節目時的「遭遇」後,我深深明白了一個道理,在中國沒有一件事與政治無關。以下是本人經歷。
你可能無心的開了個玩笑,但被玩笑的人或許會認為你是敵對勢力派來鬥爭他的。
我還曾經因為大陸某媒體人在我面前很囂張的說臺灣不好(這個不好有關官商勾結),於是請了個民意代表在質詢時提出臺灣是否有某某問題,結果這位仁兄知道茲事體大,於是將我妖魔化成為民進黨份子對他的攻擊。
還有一次上節目,年底回想過去一年,最能代表臺灣/大陸的事,我選了個人物,對方(大陸)選了個負面的事,結果這段要求重錄,我也得選個壞的,否則這集節目過不了審查。
還有一次節目談兩岸宜居城市,大陸這邊有香港進榜之外,其他全無,臺灣則有臺北,結果錄這一集時,製作人非要我想一個跟臺灣城市有關的惡名榜單,因為中國大陸都沒有好的,所以談臺灣也要舉壞的例子。我問製作人,香港不是中國香港嗎?他們好也應該是個好例子?不說過程,總而言之,大陸全都不是宜居城市,而臺北市是全世界頂樓最醜的城市(真的曾有一項調查如此,而我也覺得臺北市的屋頂有夠醜)。
後來我漸漸了解一件事,在中國最好沉默,但在關鍵時刻,一定要強烈、搶先表態。這沉默與表態之間的智慧,很抱歉,我沒有。
而且批評時政時絕不能指名道姓,或是很明顯的讓人知道你說的是誰,越模糊越好,最好大家都有責任,最後就是大家都沒有責任。
我就是因為以前在臺灣跑「立法院」時養成的快人快語的個性,後來到了大陸也「不思悔改」,而又由於我在大陸的網路上掀起過幾個不大不小的風波,南方人物周刊還說我是在中國網際網路走的最遠的臺灣人。
今天有感而發是因為戴立忍。我不認識他,更沒看過他電影,但是換角一事,我很清楚不會以他的意志為轉移,跟趙薇也沒多大關係,甚至連戴立忍是不是「臺獨」關係也不大,他必然犧牲,為了南海、為了蔡英文,他就是再發多少聲明都得要為了與他無關的事犧牲,因為他已經被選作祭品。
我因為許多莫須有的標籤,承受了不少壓力,甚至在精神上造成一定程度的影響,回到臺灣將近一年最近才又到北京待一陣子。我很難說整個五、六年我在大陸發生的事完全沒有責任,但我非常清楚,我完全沒有「智慧」在這裡生存。
我相信,未來四年還會有許多的戴立忍。當他們說,美國是在利用臺灣,他們何嘗不是,兩大之間難為小,我只能祝福「中華民國」繼續撐下去。
在大陸網際網路走得最遠的胡同臺妹棄我們而去
來源:鳳凰博客
2016年7月17日,初伏,一個令人悲傷的消息傳來:被譽為「在大陸網際網路走得最遠的臺灣人」,網名「胡同臺妹」的宮鈴,因抑鬱症去世。
作為一名專職報導臺灣時政與兩岸新聞的臺灣資深媒體人,宮鈴先後從業於廣播、報紙、電視和網際網路媒體。2005年中國「兩會」總理記者招待會,宮鈴獲得國務院總理的提問機會,她的問題是關於「反分裂國家法」。同一年,隨行報導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與連戰、宋楚瑜首次會面。
後來,宮鈴加盟鳳凰網,任鳳凰網臺灣事務總監,為鳳凰網臺灣博客的發展做出重要貢獻。期間,策劃並執行大陸網民對話馬英九,引起強烈反響,是兩岸交流史上前所未有的歷史性標誌事件,使鳳凰網獲《南方周末》媒體致敬獎。
2009年起,長居北京的宮鈴以「宮鈴_胡同臺妹」為網名,活躍在新浪微博上,用「臺妹」、「外省人」和「大陸人」等不同眼光分析兩岸的種種光怪陸離,觀察兩岸對彼此期待的大不同,並表示「當彼此都希望對方好,那麼或許就已經為兩岸的交流,踏出最穩健、良性的第一步。」這一年,她被《南方人物周刊》稱為「在大陸網際網路上走得最遠的臺灣人」。她期待,能與網上的好友們,創造一個重視平凡人價值的「微亮時代」。
2010年底,宮鈴出版《從臺北到北京》一書,講述了她行走兩岸之間,以新聞人的敏感對大陸和臺灣兩岸不同文化的感觸和體悟。談到寫這本書的初衷,宮鈴說,「我把我的觀察以及經歷的許多故事告訴大家,就是希望彼此在互相了解的過程中,自然而然會產生一種體貼、溫暖。」書出版後,兩岸三地媒體競相報導,宋楚瑜、邱毅、封新城、鄢烈山、鄒明、師永剛等撰文鼎力推薦,宋楚瑜寫道:「從臺北到北京,真正的距離不在地理,而在心理。如果能讓雙方多些互動,多點理解,天涯咫尺,遙相呼應,求同存異,有無互通,民族的融合,亦不遠矣!」鳳凰網、《新周刊》、《新京報》、《南方人物周刊》等多家主流媒體強力推薦。
2012年,宮鈴出版《大陸不思議》一書,將自己認識大陸的過程作了一番梳理,並將其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她稱之為瞠目結舌,採訪相對偏遠的廣西省時看到四通八達的高速公路,她為大陸財力的強大感到驚詫不已;第二個階段是將信將疑,她把中國大陸比作一輛高速行駛的汽車,但是這輛車一腳狠踩著油門,另一腳又狠踩著剎車,她不認為大陸諸多問題的主因是因為人多,「如果關於中國大陸所有的問題都歸咎於人多,那所有問題就此打住,失去了探討的可能性」;第三階段——墮落期,這片土地上如果想賺大錢需要有良好的人脈,自認為「記者出身,最會交朋友」的她卻發現,沒有生於斯,長於斯,思維模式上根深蒂固的不同,導致她不能順暢地互動;第四個階段,認識到一山更比一山高,金錢和權力,在這裡,永遠有遠在自己之上的人,沒有盡頭。「我時常忘記自己在哪裡,想表達的心情和小時候上街遊行時一模一樣的。」宮鈴說。
2016年7月15日,在有生之年最後一篇網文中,宮鈴寫道:「我因為許多莫須有的標籤,承受了不少壓力,甚至在精神上造成一定程度的影響,回到臺灣將近一年最近才又到北京待一陣子。我很難說整個五、六年我在大陸發生的事完全沒有責任,但我非常清楚,我完全沒有『智慧』在這裡生存。」
十餘年遊走於兩岸,也深愛著這個民族、這片土地的宮鈴曾說,「如果說兩岸真能夠親如手足,如果說兩岸真能毫無芥蒂私心的合作,我想,我就勇敢並努力的做這個先行者吧,從民間開始,從自己開始!」她這段話不只是說給自己,也是希望我們每個人都為了兩岸的和平發展,不再心存芥蒂,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世間再無胡同臺妹,唯遠她未竟的理想在未來的某一天能夠實現。
獲悉宮鈴不幸逝世,朋友們這樣寫道:
她是很多大陸人(包括我在內)了解臺灣社會的一扇窗,如今這扇窗關閉了……
宮鈴-胡同臺妹,一個致力於兩岸交流的臺灣媒體人,今天去世了。
胡同臺妹–宮鈴女士突然離世,據說是因為抑鬱。她敢說敢做,快意恩仇。英年早逝,令人痛惜!
臺灣專欄作家宮鈴走了,安息。想起那段和她一起擔任電視嘉賓的時光,一位開朗,較真,有些時候會在死胡同裡走不開,就像她曾經使用過的筆名「胡同臺妹」一樣,但敢愛敢恨。幾乎每個月,身邊的作家、媒體人、律師等專業從業者朋裡,都有人因為抑鬱選擇離去。願那個世界沒有戾氣。
雖然有時候覺得宮鈴講話太過氣勢凌人也有些自以為是的一面,但看她文章基本上沒有太多不同意的地方。她為兩岸傳媒人交流貢獻良多。胡同臺妹,安息。
驚聞@宮鈴_胡同臺妹宮鈴老師去世噩耗,百感交集,宮鈴老師是相當早就來到大陸的臺灣媒體人,親身參與了十年來兩岸重要交流的採訪,對促進兩岸媒體同業交流有極大貢獻。她在大陸那幾年,在許多學校,沙龍裡都留下宮老師如布道般熱切的身影,啟發了相當多年輕朋友對臺灣的不同看法。我跟她不熟,但過去因路線立場稍有差異,在網上有幾次小小交鋒,但知道彼此目標都是一致,就是在有限可能裡,關心這塊立足的土地,讓她越來越好,不管當下你是在臺灣或大陸。
得知宮鈴老師英年早逝,讓我心頭忽然一陣空,現在說什麼一路走好都是枉然,但那美好的仗已經打過,希望宮老師的家人知道這些年老師為兩岸交流貢獻良多而得到安慰,最後我還是要推薦一下宮老師幾年前的著作《從臺北到北京》,跟我的書立場稍微有些不同,但也對我啟發良多。
點擊「閱讀原文」,查看
長篇專訪 宮鈴:我眼中的兩岸與世界有情懷的新媒體,有深度的閱讀,有角度的觀察,有態度的互動。部分文章來源網絡,標註來源作者,只為分享價值,與商業利益無關。如有異議,請聯繫:reporterbbs@163.com。
↓↓↓點擊「閱讀原文」,看歷史文章.你懂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