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IT數據中心微信帳戶:i199IT
從平潭島到新竹,最近只有128千米;從北京直飛臺北,不到3個半小時。但隔著一道80米深的海峽,臺灣卻呈現出與大陸完全不同的網際網路生態。即使只在臺北匆匆待了四天,也能感受到這種差異。
這座有2300萬人口的島嶼,曾作為「亞洲四小龍之一」備受矚目,在網際網路、移動網際網路時代卻只做了一個「安靜的美男子」,網際網路環境像是大陸二三線城市的翻版,還在尋求突圍。
一、行動裝置
與大陸類似,在臺北智慧型手機普及,每條大街小巷,每個人都手裡基本都是一部「 智慧手機 」(臺灣稱智慧型手機為智慧手機)。2014年12月底時, 有調研顯示 ,臺灣12歲以上的民眾中,擁有行動裝置的用戶已經達到1432人, 普及率接近70% 。在臺北,數字很有可能高於70%。雖然 調研顯示 臺灣有接近30%的人擁有平板電腦,但在街上看到的主要還是智慧型手機,基本看不到使用平板的人。大屏智慧型手機盛行、平板體積大、輸入不及PC是臺灣人不願意使用平板電腦的三大原因。
1、大屏手機
iPhone在臺北遠沒有大陸受歡迎。在街上、地鐵上、運營商營業廳,使用iPhone 講臺語的基本都是年輕人,且寥寥無幾,使用的iPhone基本都是iPhone6、iPhone6 Plus。
大屏安卓手機應該是臺北人的真愛,路上見到的不少講臺語的人,基本都是大屏安卓手機,三星、HTC最常見,不少女性手裡拿的則是Sony。
從這兩點來看, 臺灣人對大屏手機情有獨鍾。 在臺北這幾天我好像只看到了一部4.7寸以下的手機,使用者是一位40歲+的大姐,使用的是索尼手機。據說50%的臺灣手機用戶使用的都是大屏手機。簡單和幾個臺灣人聊了下,他們表示會經常在手機上看視頻、玩遊戲。
2、手機廠商
與國內做活動抽iPhone相比,戶外的廣告上看到的基本都是抽HTC手機。
在臺灣手機佔有率最高的是三星,其次是HTC,蘋果只能排到第三,接下來的是Sony、小米、華碩。
從臺北各處賣手機配件的地方打聽來看,iPhone 6、iPhone6 Plus手機殼基本是標配,必備;HTC手機的熱門機型手機殼也有一些。
3、運營商
二、軟體應用
不論是在PC端還是移動端,臺灣最受歡迎的軟體基本都不是本土出品的。Facebook、Line、Yotube等在臺灣無疑是最受歡迎的。2014年初,臺灣的 資策會FIND 曾調查過臺灣最受歡迎的20大應用(下圖),大部分都來自國外。
在臺灣的這周,AppStore榜單的排名也基本與此類似。
在臺灣比較受歡迎的大陸軟體主要有美圖秀秀、Camera 360、微信等。
1、 瀏覽器:
一名臺灣的記者告訴 36氪 ,臺灣使用最多的還是Chrome,其實是Firefox。其他瀏覽器使用的都不算多。
2、 社交
臺灣人注重「分享文化」,社交在臺灣就是Facebook的天下了。2013年時,臺灣Facebook月活躍用戶數量就達到1400萬,滲透率達60%。當時手機登錄用戶達到700萬。據說現在已經超過1500萬用戶,普及率達到65%。考慮到臺灣2300萬人口基數,基本上算是臺灣的國民應用了。有國內的開發者表示,臺灣Facebook廣告低投入高產出,是臺灣推廣的必選渠道之一。
3、 IM:
Line在臺灣的地位基本上無可動搖,現在的普及率已經超過73%,用戶超過1700萬。走在街上,瞄一眼周圍的臺灣年輕人人,當時的手機界面基本都是Line的表情選取界面;經常能聽到臺灣人說「你可以加我的line哦」。這次去參加CSMIC 2015活動,官方給的也是line的群組。
基本上在大陸有朋友或者業務往來的臺灣人,也會用微信。這次我們去參觀有3D印表機、雷射雕刻機的Fab Cafe時,一個剛剛畢業的工作人員說,他因為有朋友在大陸所有會用微信,但是沒有用過QQ。我自己也試著打開了微信附近的人,不過半個小時只有一個人主動向我打了招呼。
我聊到的幾個臺灣人聽過陌陌的並不太多。據說在臺灣約到臺妹並沒那麼難。(PS:臺妹真的好正哦。本著不被和諧的原則就不上圖了,大家自行腦補哈)
4、照相應用
之所以拿出來照相應用單說,主要是臺灣人對於自拍和拍照的熱情無以言表,照相應用人氣超高,從臺灣用戶在Facebook上上傳的照片數量就可見一斑。日本的照相應用snapeee、國內的美圖秀秀、美拍、美顏相機、Camera 360都有很高人氣。Line最近推出的自拍應用B612也在App Store 榜單位居前列。
走在臺北,經常會碰到一群人拿著自拍杆歡樂的在自拍。在地鐵站,我還看到了一幅可穿戴相機的宣傳廣告。
三、電商
臺灣電子商務發達,即使創投最愛的領域,也是臺灣人生活的一部分。2014年10月底,Google曾發布 調查報告 ,臺灣移動網購率高居全球第一,有54%的消費者通過智慧型手機購物,時美國的2倍。不過,當時的調查也顯示,僅有15%的人對網購比價滿意,要低於PC端的42.9%的滿意度。不滿意的主要原因還是網頁操作不夠便利。
臺灣雅虎、 PChome 是臺灣最受歡迎的兩大電商平臺。其中,PChome成立於1996年,比阿里巴巴還要早,是由媒體人詹宏志(一出道就被譽為臺灣報業的明日之星)一手創辦的。比較知名多B2C電商主要有Yahoo!奇摩購物中心、PChome、momo、博客來;品牌服飾電商有 Lativ、OB 嚴選、PAZZO、Catworld;團購網站有GOMAJI、17Life、生活市集、Groupon、瘋狂賣客;有實體店面的電商主要有7net、大買家、燦坤快3。值得一提的是,ASAP 與 LINE合作後,在臺灣發展迅猛。
臺灣的電商發達,得益於 臺灣完善的物流體系 。臺灣地域較小,基本可以實現全臺24小時送達。不過很遺憾,沒能實測試驗下。心元資本在臺灣的投資人Tina告訴 36氪 ,送貨速度是現在電商的主要PK點之一,最快已經可以做到同城3小時送達。PChome最早抗衡臺灣雅虎時,就提出了24小時到貨,遲到會給購物金,現在PChome的送貨時間好像也進一步縮短了。2013年成立的uitox也是強調6小時到貨。 便利店在臺灣解決最後一公裡的問題上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能夠發貨、收貨、收款,臺灣 「店配」模式 盛行。
不過,臺灣金融管制比較嚴, 一直沒有出現像「支付寶」、「微信支付」這樣的第三方支付平臺 ,比較流行信用卡支付、商超取貨付款。非企業的小賣家只能通過ATM轉帳,買家在線下單後再根據賣家提供的帳號去轉帳,往往很難判斷真假,很不方便。2013年,淘寶帶著支付寶高調來臺,同時PChome經過與臺灣金管會多年斡旋,終於有了自己的第三方支付——支付連(PChome Pay),不過只能在部分業務中使用。
投資人對電商偏愛有加。這次去參觀臺灣最大的孵化器App Works時,創始人告訴我說,他們現在會看中智能硬體,但是投資還是以電商、遊戲為主。
臺灣人最熟悉的大陸電商是淘寶。大陸賣家爆出有臺灣顧客的事情已經不勝枚舉了。臺北當地人表示,淘寶不少東西價格便宜,到臺灣運費也不貴。Fab Cafe和我聊天的童鞋是名創客,當我問他臺灣創客文化如何時,得到了這樣的回答,「 現在臺灣很多人在做創客,主要是因為在淘寶上很方便的可以買到各種元器件,價格還特別便宜」。(看來智能硬體時代淘寶要先統一中國了。)不過,他本人並沒有在淘寶上買過東西,一直問我在淘寶上買東西會不會被騙。
在大陸從臺灣網站購物,我的朋友中只有人用過 PChome買書 ,可以買到很多大陸買不到的書,支持支付寶付款,很方便。不過,後來好像沒有辦法登錄了。(你們懂的。PS:敏感書籍就不要買了,很難過海關的。)
四、共享經濟與O2O
2014年,全球範圍內共享經濟如火如荼。在臺灣就遠沒那麼熱鬧了。臺灣經濟發達,物資豐富,共享經濟賴以生存的基礎薄弱。以打車為例,臺灣打車的價格與國內滴滴專車的價格相仿,但是計程車隨處可見,在臺北四天,最長的一次等車時間大概是2分鐘,正常情況下基本都是車在等人。和臺北當地人聊天時,他們表示,臺北捷運(地鐵)很方便,基本可以到主要想去的景點,打車基本從來不用等,不太需要Uber 這樣的產品。我在幾個地方打開Uber也看了下,基本周圍都只是稀稀拉拉的幾輛車,等待時機基本是在10分鐘以上,和計程車比優勢很不明顯。
2014年,O2O在大陸炙手可熱,在臺灣就要冷清很多了。上門服務模式並不常見,比較知名的是居家清潔服務平臺 「潔客幫」 ,主要提供家庭打掃、衣服清洗、窗戶清潔、陽臺清理等服務,基本上是以小時數來作為收費的標準,收費大約是一小時500元臺幣,是臺灣非常少見的家政O2O類型的服務平臺。心元資本的Tina說,在臺灣類似阿姨幫這樣的服務,但在臺灣找阿姨並不容易,大家都不太願意去做阿姨,她的很多朋友都有找阿姨的需求。
目前,臺灣O2O主要還是以提供優惠導流為主。比如,遠傳與時間軸科技(Hiiir)在2014年年推出Qbon優惠牆,結合LBS與O2O提供優惠券給消費者。在物流、電商領域發揮重要作用的便利店再次出手,比如7-11推手機應用,打造自主式 O2O 模型,推出位置籤到服務,支持線上訂購線下取貨付款等。
五、智能硬體
雖然臺灣曾經半導體產業發達,但錯過了PC網際網路的臺灣在智能硬體領域也落後了。這次的CSMIC 2015活動,小米創始人雷軍、獵豹CEO傅盛都表達了類似的看法。
這次在臺灣聊的硬體項目不多,有 智能餵食器 Bistro 、精子檢測儀 iSperm、兒童智能手錶 JUMPY 、智能家居中樞 Sentri。這幾個項目都是臺灣比較知名的智能硬體項目,Sentri基本上是臺灣智能硬體項目裡眾籌最成功的,JUMPY的創始人是臺灣富士康手機業務的負責人,Bistro眾籌成功後分公司已經開到了美國和大陸,iSperm的產品也已經開售還賣到了大陸。
總體感覺,兩岸智能硬體創業還是各有特色。
剛需是大陸創業者最常提及的詞彙之一,從痛點出發的大陸創業者開發產品,帶上了濃厚的實用主義色彩。這兩天接觸到的臺灣創業者普遍都積極歡樂,強調市場規模,但不拘泥於剛需,研發的產品也都脫離了低級需求,強調創新,帶上了小清新、小文藝的色彩。小而美的單品有不少。
大陸的智能硬體往往從硬體切入,先聚攏用戶做社區,再圖後期發展;臺灣的創業者則從硬體切入,想做商品和服務的入口。這種不同其實也和兩岸網際網路發展的大環境相關,大陸的創業者與投資人看中平臺的價值,從網際網路時代即強調有人用的東西不愁賺錢。臺灣電商受創投追捧,這種思維似乎也潛移默化的影響到了臺灣的智能硬體創業者。
大陸的硬體創業者已經習慣了「免費模式」,願意以低價吸引消費者,注重用戶與產品之間的聯繫和互動,看中用戶在平臺上的二次消費,基本不願意做「一錘子買賣」的生意。在大陸炙手可熱的空氣淨化器就是典型案例。臺灣則更偏向於硬體產品的銷售,思路類似臺灣傳統硬體公司,2B很流行。
臺灣硬體創業者傾向於不斷增加新功能,提升用戶體驗,但也會提高生產成本、運營成本,甚至售後成本。國內的智能創業者早期也做過不少這種「瑞士軍刀」式的嘗試,比如不斷在智能手錶上集成各種功能,就是最典型的例子。但現階段,不少大陸創業者已經躍過這些坑,在智能硬體上不斷做減法,專注、聚焦。智能硬體只是載體,最終要做的還是服務,初創團隊做大而全肯定沒有巨頭有優勢。
六、遊戲
遊戲產業在臺灣發達,從商圈、地鐵站、地鐵上的廣告就可見一斑。手遊自不必說,主機遊戲也有市場。不多說了,上圖,大家就懂了。
偷偷瞄了不少人的手機,玩的基本都是日系、仙俠類遊戲,很少看到歐美的戰爭類遊戲。2014年,臺灣最熱門的30款遊戲也是日系遊戲為主,輕量級遊戲相對來說更受歡迎。
(註:圖片來自網際網路)
七、TMT創投
與北京熱火朝天的網際網路創投環境比,臺灣的網際網路創投氛圍就要冷清多了。
臺灣PC製造業興起後,就沒能更上網際網路發展的浪潮,沒能像大陸一樣發展起一波像百度、阿里、騰訊一樣的知名大公司。缺少成功案例的臺灣網際網路,很難像大陸一樣有「快速致富」的吸引力。網際網路的斷層,又直接造成了移動網際網路發展滯後。這其中,一個最主要的原因,可能還是臺灣的工業體系強大又完善,在此基礎上培育出來的人們都是「工業化的」,一直停留在工業時代的2B思維,一時很難切換到2C為主的網際網路模式下。
與國內的創業泡沫比,臺灣創業者的熱情往往要經受住缺少投資的考驗。經過2000年的經濟危機,臺灣人不再信任貨幣、銀行甚至房地產,往往傾向於投資文物古董。錢從哪裡來往往就會到哪裡去,投資機構的錢往往不是來自網際網路,就很難再投到網際網路中去。再加上,臺灣投資屆整體傾向於電商、遊戲、廣告等已經驗證的模式,其他TMT領域的創業者往往只能自己想辦法湊夠第一筆啟動資金。不過,現階段,創業者需要的啟動資金大約100萬左右,和出國留學的費用基本類似,現在有不少家長也願意接受孩子拿這筆錢出來創業。因為投資不活躍,創業者基本自力更生,對於股權流動的需求不明顯,所以這些年上市的臺灣企業並不多。
當大陸的創業者們喊著「再不輟學創業就畢業了」不同,臺灣的創業者基本都是在30歲左右才出來創業。經濟發達,臺灣人對教育重視,基本上年輕人在讀完大學後,都會繼續讀研甚至讀博。之後,還需要再服兩年兵役。要創業的話,還需要再工作幾年,攢些創業積蓄。中國年輕人的社會生活始於22歲左右,臺灣則是在26歲以後,創業基本也是要到30歲以後。雷軍說,他這個年紀在大陸算是老人家了,但在臺灣這個年紀還能算年輕人。這次CSMIC 2015活動嘉賓合影,估計除了二壯拉風的大棉襖,最引人注目的就是白髮蒼蒼的臺灣創業者了。
每一個創業者都是不容易的,每一次創業都是艱辛的,海峽兩岸莫不如此。這樣的氛圍下,能夠把創業者組織在一起的組織機構就很有必要。在大陸,尤其是北京,創業者們會因為共同的投資機構、共同的孵化器、共同的報導媒體,甚至共同的朋友聚集。但在臺灣,這樣的機構就不太多。作為嘉賓去參加CSMIC 2015活動的我司二壯童鞋就頗受臺灣創業者歡迎,在臺灣期間經常被創業者和美女創業者包圍,在臺期間加了幾十個臺灣創業者的微信,還換了幾十張名片。這背後,其實也是 36氪 這樣的機構還太少了,氪空間、氪加這樣的模式對臺灣創業者來說太新鮮了。
八、政策環境
橫亙在兩岸之間的,除了海峽,其實還有無形又敏感的政策。兩岸不少人不願意提及,卻又不得不面對。
一邊,大陸不斷放寬對臺商的優惠政策,不斷做出支持臺商投資、經營的承諾。不少國內的經商者都開始羨慕了。據說,有人為了享受臺商的優惠政策,花了10萬元先入馬來西亞籍,後移民臺灣,最後以臺胞的身份回大陸經商。(PS:本方法未經驗證,請勿亂試,如有意外,概不負責;倒是聽說這位「臺商」回到大陸,因為沒了身份證,每次出差只能住喜來登這樣的國際酒店了。)
而另一邊,從上倒下,對大陸都有著複雜的心情。即使是國民黨執政期間,反對兩岸通商的聲音也是不絕於耳。我還記得,2014年3月,數百名臺灣大學生無預警地佔領立法院,反對《海峽兩岸服務貿易協議》。參加這次太陽花活動的大學生,其實沒多人知道要反對哪些條款,只是對他們來說反對就夠了。360在臺灣,用的是香港360公司名號;獵豹在臺灣用的是雪豹公司,對外還要聲稱這是獵豹在臺灣的合作夥伴。這其中的故事和緣由,我們也能猜出一二。上層的擔心更甚,擴大了兩岸通商,加深了對大陸的依賴,萬一哪天大陸政策變了呢?
網際網路是沒有國界的,移動網際網路更是突破了時空限制。政治之外,兩岸的經濟交流日漸頻繁。像獵豹把臺灣定義成國際化的橋頭堡,而我們的氪空間裡也有兩隻臺灣的創業團隊。這些縮影的背後,可能是無數往返兩岸的航班,是無數流通的金錢與貨幣,是兩岸創業者們心裡上的互相依賴。臺灣從來不缺人才,只缺舞臺;臺灣年輕人受教育程度高,有國際化視野,是大公司人才投資不錯的選擇。大陸有市場,有投資,是臺灣創業公司突破天花板不錯的良機;從前,他們要「去大陸創業」,而現在他們提到最多的是「在大陸創業」。
摘自: 36kr
『 WeMedia 』自媒體聯盟覆蓋千萬人群,『199IT-網際網路數據中心』為其成員。( 帳戶:i199I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