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最燒腦神片,還不是諾蘭的《信條》!

2020-12-28 深焦DeepFocus

放大諾蘭所有問題的《信條》

59:36來自深焦DeepFocus

喜馬拉雅/愛發電APP關注 深焦Radio

蘋果播客/小宇宙訂閱 深焦DeepFocus Radio

---

我想結束這一切

導演: 查理·考夫曼 編劇: 查理·考夫曼 / 伊恩·裡德 類型: 劇情 / 驚悚

片長: 134分鐘

作者:肥內

《秋刀魚之味》鑽研者

姑且不論看完諾蘭電影不自覺會做起「影片拼圖」的找源頭遊戲是好是壞,畢竟導演本人似乎是個影迷,這樣按圖索驥探尋影片脈絡也許不是壞事。看完《信條》同樣很自然會進行這樣的步驟,而撇除諾蘭自己作品的參照/反身之外,在我自己的理解上來看,覺得能聯想到的作品中,查理考夫曼的作品竟就能想到三部:由他編劇的《暖暖內含光》、《成為約翰馬爾科維奇》,以及更多是他編導的《紐約提喻法》。這一點都不會離譜,這兩人似乎總是同步探討時間的可塑行,只是諾蘭傾向於「向外」,把心理映射的時間投射出來;而考夫曼則「向內」,替諾蘭鋪陳了前期工作。這回,《我想結束這一切》可以說再次與《信條》同步,完成《信條》的心靈維度。

然而,處理內在時間與外在時間落差的手法,也不是到了諾蘭這裡才開始的,電影的前輩們很早就用很簡單的方式體現這一點,包括像小津的作品。在《晚春》一場戲,那是女兒紀子得知父親周吉可能再婚之後,跑來閨密綾子家的戲,就在綾子還在做蛋糕的等待時間內,紀子在會客室等著。我們看到一個老式落地鍾顯示為3點52分,這時切了一紀子面部的近景鏡頭,她這個含淚的目光,維持了約8秒鐘。這時,做好蛋糕的綾子來叫她,鐘響了起來,亦即,這8秒凝縮了8分鐘。小津以此來表示紀子內心的翻騰。當然,真講起來,這跟諾蘭式「錯時」蒙太奇的作法不一樣,不過,原理相同,都是透過畫面間(或段落間)產生的「區間」來製造出連續性時間感的中斷,以裝載更多的時間維度。這在《紐約提喻法》基本被做到極致,影片中暗示出至少存在七層不同刻度的時間同步進行。這部片比同樣處理不同時層交錯呈現的《盜夢空間》早了兩年不是偶然。

《紐約提喻法》劇照

不過,考夫曼之前擅長於現實情境安置超現實情節,使得《紐約提喻法》的導演凱頓自身形成了一種「自為的時間性」,但在他人眼裡看來,卻毫無看到異狀的反應。但是,時區錯位的原因或說原理,考夫曼沒有為觀眾解答,在凱頓死亡戛然而止,徒留觀眾自由心證。顯然,他的片沒有受歡迎到引起熱烈的討論。同樣地,《我想結束這一切》也沒有具體解答,即使是為網飛這樣的平臺創作,他與編劇仍選擇留下一個開放性結局,或說,無解結局。

但考慮到合作的編劇便是同名原著的作者,這樣的改編讓沒有讀過原著的觀眾至少有點安心,即使走樣,也是原作知曉的情況下發生的。

如此一來,影片既然沒有給出明確答案,觀眾實在也不需要得到一份解答。不過,從各種短評、長評,以及搭配小說書評、短評看下來,有一個共識是清楚的:影片描述了一位人格分裂者的一段歸鄉旅程;當然是否為「一段」令人保留,但是人格分裂的情況看來是清楚無誤。

《我想結束這一切》劇照

不過取材的創新性在於:敘述主體似乎是被分裂出來的人格(之一),這也使得可呈現的敘事層面得到一定的統一。不過,我們可以想像(或按編導呈現出來的樣貌推敲),人格分裂的主體還保留著其他人格,以及這位女敘述者作為其中一個人格,她在所知有限的情況下,也可能出現人格互涉情況,或者,主體的無意識幹擾,使得即使是她的全觀點,卻仍會不時出現「超觀點」的情況,這無疑是片中閃現學校門房的畫面可能代表的意義:他將看到的電影(假裝是羅伯特澤米吉斯執導的片段)橋段融入這歸鄉的旅程中,甚至,片中片的女主角蔻碧米納菲也突然間閃現,短暫取代了她的敘述者位置,成為在車內與男朋友傑克討論居伊德波的人。不過,說有無意識或其他人格互涉,算是從積極面來解釋;因此也有消極面的解讀:也許這是編導在視點設計上的疏忽?

然而,我們傾向相信考夫曼與原作家伊恩裡德是有考慮到「我」在「知」的局限,因此經常藉由這種機會順帶營造驚悚氛圍,於是有不少短評強調把這部片當作鬼片來看,並且它在豆瓣上的分類是劇情、驚悚、恐怖;而我們也知道,以「知」的落差來製造緊張效果的大師,就是希區柯克與波蘭斯基。

《我想結束這一切》劇照

然而,即使這位「我」有名字,在她所知的範圍內,是露西,或全名路易絲,但她仍可能具備其他的名字,因為傑克曾一度叫她艾米絲(而她在想,會不會是艾米的暱稱),她作為與傑克共享一個主體的證據,是她在傑克的老家中看到一張杰克的幼時照片,她懷疑為何自己幼年照片會在此,而他則表示那是他的照片。然而,自稱是物理學家兼畫家的露西,卻又被傑克爆料實際上是服務員,露西到底是片中片的伊逢的化身,還是冰激淋店員的化身,不得而知;然而作為「教師」的傑克也可能根本是那位學校門房的諸多人格之一。這也就說明為何杰克的父母親一下子是中年人,一下子是老年人,偶爾還成為年輕人;並且,在傑克家隱秘地下室的洗衣機裡,洗的都是門房的制服。

也是這位衰老的門房,跟著豬的靈體走著,迎向他的死亡。

恰好是垃圾桶中大量的冰激淋杯,這是考夫曼的習慣,顯示出這封閉的迴圈;這也是為何前面會對「一段」語帶保留。

只是這個迴圈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以及,它真的有終點嗎?如果進教學樓門前快滿出來的冰激淋杯是傑克一次又一次進校的痕跡,不也同時代表了她一次又一次的嘗試,按普遍的看法,是她試圖逃離主體,亦即,讓自己這個人格消逝的嘗試。不過,這點也同樣是讓人保留,畢竟,至少從「這次」的嘗試中,看不出來她在這方面的努力,正如影片藏起「真相」那樣,沒有人能真正確信到底誰才是主體,就像當她在路邊等著來接她的傑克時,我們看到她留意到旁邊住宅樓上,有一名白髮老人正在窗邊看她,這也還是考夫曼的慣用方式,比如《紐約提喻法》開頭時,在家門外拿報章雜誌的凱頓就有瞥見未來成為他扮演者的其中一個時層的演員正在對街觀察他。從背影看,這位白髮老人很可能就是學校門房。

《紐約提喻法》劇照

總之,影片開始於露西的旁白以及大量的房屋(傑克的老家)空景,似乎也宣示了影片的源頭,很可能來自雷乃。在《去年在馬裡昂巴德》開始時,也聽到旁白者(後來可證明是男主角X的內心獨白無誤)反覆旁述,搭配了一棟巴洛克式的華麗建築空景;而後,在象徵為結束時間影像探索的《我愛你,我愛你》,雷乃帶來《去年在馬裡昂巴德》的一種變體,讓「運作於腦部世界」的主要行動更加具體化:讓曾經尋死未遂的主人公參與一項時空機的人體測試,而那座時光機像極了一顆大腦,人物則從那顆大腦跳出去,回到過往的時層中,但是,實驗似乎失敗,以致於他只能在過往時層中他所無法控制的點上,反覆出現,無法逃脫,最終付出了生命代價。

考夫曼於是除了兩個建築物(傑克家與學校)的室內之外,絕大多數的時間就是把兩人(除去蔻碧突然閃現的那不到一分鐘的戲)關在車內,但是由於有車內、外,也還有窗外的雪花紛飛,讓時長不短的車內戲看起來並不枯燥,再說,來程多數集中在露西交代她對傑克的情感態度,而回程則聚焦在討論約翰卡薩維蒂的《醉酒的女人》,對於影迷觀眾來說應該不算太枯燥。當然,紛飛的雪花仍讓人想到雷乃,尤其是把雪當作轉場的《生死戀》或在公寓中製造雪景意識空間的《心之所屬》:前者講述丈夫在經歷一次被醫生判定的死亡復活之後,留戀於那種生與死交關的奇妙感受,最終選擇再次死亡,而他的妻子則因為得到第二次與他告別的機會,也在情深中跟著赴死;後者則是透過「心」的形象建立起雖有交流空間卻始終沒能互動的意象,一顆心被分成左右,情感也跟著被分化。

《我想結束這一切》劇照

於是,考夫曼與編劇在這部片中,透過引述雷乃作品,作為表達形式(空間與意識)和內容形式(生與死、分化後的無法交流)的互文,加上《醉酒的女人》的超文本連結,協助影片在刻意藏匿重要訊息(以此不破壞視角選擇帶來的強大新鮮感)的前提下迫近它的目標。

更令人大受啟發的是,除去一些想像的群戲,比如老年傑克上臺領獎致詞,以及偶爾可能影射為現實的學校走廊即景之外,影片的人物如此稀少,就像是低成本劇組的夢想:五個主要人物、極有限的場景(一棟住宅、一層校舍、車內)卻呈現出如此複雜的敘事程序。但似乎也能理解,錯亂、穿插的時序,永恆回歸的迴圈,在驗證柏格森式物質與記憶的關係之過程中,仍舊展現了一定的規模與氣度,正因為是腦內的活動,非常適合在有限的空間樣貌中呈現,就這點來說,「向內」派總是比「向外」派來得吃香,或者說風險小一點。不過,既然考夫曼揚言封鏡,其實更想看到兩派結合的一天,試想,諾蘭導演、考夫曼編劇!看來這種陣容也只能是在我腦裡運作了。

《信條》劇照

編輯白鷗

麥田裡的中二少年。

whitegull@outlook.com

-FIN-

相關焦點

  • 諾蘭《信條》上線,燒腦到無法劇透,又一部「神片」預定
    如果說這世界上有哪個導演會讓人願意閉著眼去看他的電影,即便全程兩眼一抹黑,回來還是願意給他刷個五星,大概也只有諾蘭了。諾蘭,當時無愧的世界「神級」科幻片導演,史匹柏之後的青年中間派名導,科幻片界的頂梁柱,不矯情,不溜粉,不賣情懷,每次上的片子都是實打實的「硬」。
  • 諾蘭《信條》上線,燒腦到無法劇透,又一部「神片」預定
    諾蘭,當時無愧的世界「神級」科幻片導演,史匹柏之後的青年中間派名導,科幻片界的頂梁柱,不矯情,不溜粉,不賣情懷,每次上的片子都是實打實的「硬」。》上線之前就有消息透露,這部《信條》或許或成為諾蘭系列作品中最「燒腦」的一部,一刷只能看的大概,二刷差不多能看個明白,想寫影評必然要三刷或者四刷了,電影線索情節之複雜,做到了根本無法被劇透的地步。
  • 《信條》過於燒腦?別忘記諾蘭是懸疑片導演
    大部分人只知道諾蘭的大名,知道這個導演很厲害,而忘記了他是一名懸疑片導演,忘記了他拍的電影都是懸疑片,忘記了他的電影都比較燒腦的!他所有的電影都可以歸類為懸疑片,無論是《盜夢空間》,還是《敦刻爾克》,都是懸疑片。而諾蘭的電影風格,不是像庫布裡克那樣,以引導觀眾思考為主,他更像是「變魔術」!
  • 諾蘭三連映,壓臺的《信條》最燒腦
    這部豆瓣排名第九的燒腦口碑之作復映當天空降票房榜第三,有人十年前錯過趕來補票,有人抓緊機會大銀幕重刷。 因此《盜夢空間》一度被影迷冠以「硬核燒腦」的標籤,很多觀眾沉浸在二刷三刷尋找細節、解構夢境的快樂中。
  • 《我想結束這一切》:今年最燒腦神片,還不是諾蘭的《信條》!
    看完《信條》同樣很自然會進行這樣的步驟,而撇除諾蘭自己作品的參照/反身之外,在我自己的理解上來看,覺得能聯想到的作品中,查理‧考夫曼的作品竟就能想到三部:由他編劇的《暖暖內含光》、《成為約翰‧馬爾科維奇》,以及更多是他編導的《紐約提喻法》。這一點都不會離譜,這兩人似乎總是同步探討時間的可塑行,只是諾蘭傾向於「向外」,把心理映射的時間投射出來;而考夫曼則「向內」,替諾蘭鋪陳了前期工作。
  • 諾蘭的《信條》,燒腦科幻,值得一看
    今天看了《信條》這部電影,果然是諾蘭,鬼才,思維比較開放,電影給人以另一種觀影體驗。電影常見的類型有帶入情感的生活片,展現大場面的動作片、戰爭片,還有一些是架空幻想的武俠片、魔幻片、超級英雄片等。其實而許多科幻片都不是純粹的科幻片,不過是披著科幻外衣的動作片、魔幻片而已,真正對未來展開不可思議的想像的可謂少之又少。而諾蘭的幾部確實是給人超越想像的新體驗,《信條》就是這樣的一步片子,可謂真正意義的科幻片。
  • 「鬼才」諾蘭新片《信條》究竟燒的什麼腦?
    《敦刻爾克》講了二戰,諾蘭緊接著就講三戰了。如此燒腦最終是導向對冷戰的思考。去年創紀錄的425億美元票房,今年能保住其一半巳算幸運。看美國,全球最大連鎖影院AMC的債務升至6.3億美元,另申請3億美元貸款。
  • 《信條》全國上映 | 諾蘭執導,燒腦來襲
    諾蘭《信條》豆瓣開分8.4 超四成觀眾給出5星好評。8.4分在諾蘭導演的作品中不算高,目前是諾蘭作品中豆瓣評分第九高的電影。在豆瓣短評中,許多觀眾表示「看傻了」「很燒腦」,以及視覺和音效很震撼;但也有小部分觀眾表示影片的文戲顯得有些無聊沉悶。
  • 最燒腦!《盜夢空間》導演諾蘭新作《信條》玩轉時空迷局升級
    2020 燒腦神作的稱號一個特工們穿越時空、拯救地球的故事諾蘭這次將「來回文」的概念玩到了極致甚至還涉及了量子力學領域諾蘭喜歡在電影中引入新鮮的概念,用複雜的方式(令人眼花臉亂的多線敘事)講述簡單的故事。從這些特點來說,《信條》依然是典型的諾蘭電影。但這次諾蘭玩得更大,特別大!
  • 信條:史上最燒腦諜戰片是對諾蘭的追捧,還是對智商的侮辱?
    信條:史上最燒腦諜戰片是徒有虛名還是實至名歸?附觀看方法大家對於諾蘭的印象可能還停留在《記憶碎片》和《盜夢空間》,確實是大手筆。近期,《信條》上映後,也是延續了之前的好口碑,豆瓣評分也來到了8.3。但出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這部被譽為了史上最燒腦的諜戰片,大家居然都說沒有看懂。到底是對諾蘭的追捧還是對自己智商的侮辱呢?
  • 諾蘭新片點燃全國大銀幕,「燒腦」的《信條》能創造多少票房?
    影迷小羅參加了克里斯多福·諾蘭(以下簡稱諾蘭)新片《信條》的首映,她告訴每經記者,這是她今年9個月來首次走進影院,「影城幾個月前就開業了,不過大都是重映片」。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剛剛上映沒兩天的《信條》,口碑已然出現兩極分化:喜歡的粉絲直呼「諾蘭是天才」,並有不少人表示會多看幾遍,「看了《信條》,覺得《星際穿越》和《盜夢空間》都不燒腦了」;但也有觀眾直言,「這部電影著實累人」、「雲裡霧裡,看不懂」……若能逆轉時空,想回到何時?
  • 諾蘭燒腦大片《信條》國內外電影評分
    近日由大導演克里斯多福·諾蘭( Christopher Nolan)執導,約翰·大衛·華盛頓、羅伯特·帕丁森、伊莉莎白·德比茨基主演的《信條》成為影院最熱影片。《信條》是諾蘭又一部燒腦巨製,但並非單純的玩結構與技術,視覺呈現
  • 天才導演諾蘭的十大經典電影,燒腦程度不亞於《信條》
    近期上映的《信條》更是掀起了影迷的一陣熱議,電影是不是爛片我不知道,但燒腦是真的燒腦其實諾蘭導演的電影一直以燒腦聞名,而且燒腦程度不亞於《信條》,今天我們今天就來排一排,我心目中的諾蘭十大經典電影。加上魔術所營造的懸疑與驚悚,曲折離奇的故事情節讓人能目不轉睛的看完全片。最可怕是看完電影的你明知道這是一場騙局,但仍然選擇被愚弄。
  • 太燒腦《信條》口碑創諾蘭作品新低
    可能是許多觀眾看完電影《信條》後都會問的話。上周五,諾蘭新作《信條》上映,這也是繼《八佰》後內地影市的第二部重磅大片。意外的是,因為在150分鐘的片長裡塞滿了各種有關時空逆轉的物理知識和科幻設定,很多觀眾都無奈地表示,看不懂,腦子不夠燒。諾蘭給觀眾出物理大題「看完一臉蒙。」「太燒腦了,不知道在講什麼。」「正向時間裡反派不是死在越南了嗎,那未來時間裡反派還如何存在?」
  • 《信條》:諾蘭又一部燒腦大作,成就了概念,卻犧牲了情感
    《信條》無疑是諾蘭至今最燒腦的作品,但他的燒腦並不是故事很難懂、理論很難懂,而是觀影當下你會被倒敘的影像所幹擾,繼而產生大腦認知上的混亂問題,加上電影中半段開始逆轉產生回文,整體節奏就開始加速,大腦會更加跟不上情節推演。
  • 坐擁330億電影票房的諾蘭,能憑「燒腦」《信條》再掙多少?
    9月4日凌晨,全國多地的大銀幕都被《信條》點燃。「儘管在深夜,不能喝水,還得全程戴著口罩,但我還是很開心。」影迷小羅參加了克里斯多福·諾蘭(以下簡稱諾蘭)新片《信條》的首映,她告訴每經記者,這是她今年9個月來首次走進影院,「影城幾個月前就開業了,不過大都是重映片」。
  • 坐擁330億電影票房的諾蘭,能憑「燒腦」《信條》再掙多少?
    9月4日凌晨,全國多地的大銀幕都被《信條》點燃。  「儘管在深夜,不能喝水,還得全程戴著口罩,但我還是很開心。」影迷小羅參加了克里斯多福·諾蘭(以下簡稱諾蘭)新片《信條》的首映,她告訴每經記者,這是她今年9個月來首次走進影院,「影城幾個月前就開業了,不過大都是重映片」。
  • 《信條》算什麼「燒腦」片?諾蘭的套路沒有那麼深!
    不喜歡的人要麼不明覺厲,要麼直接在影院看睡著了…不過,今天條姐最想聊的,不是《信條》。而是拍出了《信條》的傢伙——克里斯多福·諾蘭。01話是這麼說,我們還是得從《信條》聊起。這部電影,最驚豔條姐的,其實是幕後花絮。
  • 《信條》燒腦到反人類嗎?也許是未來的諾蘭回到過去,寫了一個流水...
    顛倒因果,再把結果「反向」,就是《信條》的講故事手法。影像的倒放和文字的倒放已經是電影中最容易理解的部分,而故事的呈現狀態更為無序。《信條》9月4日首映當晚,一家影院在放到影片高潮部分時著火的照片在各大影迷群裡熱傳。有人分析,這是因為音響動態太大,設備「過載」而自燃了。同樣「過載」的還有觀眾的大腦。
  • 最諾蘭,最燒腦!《信條》深度影評&設定解析
    >諾蘭踩著自己的肩膀跳的更高了還記得在20年前的《記憶碎片》開場戲嘛?《信條》,諾蘭用最嚴謹的邏輯、最紮實的理論基礎和最炸裂的腦洞,操縱了時間。你明明看上去是穿越時空回到了過去,但所有事情又都是發生在我們所處的正常時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