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間一壺酒
最近,電視劇《什剎海》在cctv1套熱播,這個由付寧編劇並執導,劉佩琦、連奕名、曹翠芬、張齡心、關曉彤、張晞臨、劉敏、閆龍飛領銜主演,吳磊、牛莉友情出演的都市家庭劇引起了不少朋友的關注。
該劇以北京什剎海胡同裡莊為天一家三代人的生活工作與學習為主線,講述了一家人現代而瑣碎又充滿煙火氣息的生活日常故事。故事雖平常,但在鏡頭轉換間,關於老北京特有的文化氣息和相關風俗禮儀的記述,讓觀眾大呼過癮。
可以說,看完《什剎海》,也就近距離感受了老北京。比如劇中提到的老北京過年的風俗,關於餐飲文化、中藥文化、太極拳術的記載,關於皇城根前的種種民俗等等。一部電視劇折射出很多老北京特有的煙火氣。
對於什剎海,可能北京人比較了解,這是北京市的歷史文化旅遊風景區,位於市中心城區西城區,毗鄰北京城中軸線,水域面積33.6萬平方米,是北京內城唯一一處具有開闊水面的開放型景區,也是北京城內面積最大、風貌保存最完整的一片歷史街區。
俗話說 ,先有什剎海,再有北京城,這話不假。據史載,什剎海最早起源於魏嘉平二年(250年),當時徵北將軍劉靖駐守薊城時,命軍士千人在桑乾河上修戾陵堰,開車箱渠、導高梁河水灌溉。高梁河水系下遊即今什剎海一帶。
13世紀,蒙古滅金,所在的宮殿毀於大火,元世祖忽必烈決定另建一座新都城。依託什剎海這片水域,元朝在東岸確定了都城建設的中軸線。也就是從元朝起,什剎海周圍就成了「大都」最繁華的商業區,有「北京古海港「之稱。
明朝中葉,什剎海水面稻田增加而湖面銳減,於是,朝廷在德勝橋東南,開挖一條直通下遊水面的渠道岔河,與後海隔開,積水潭水由岔河直流到前海,南經西壓閘入皇城,同時向西北,過銀錠橋倒流入後海,從而形成「銀錠觀山水倒流」的景觀。
如今的什剎海包括前海、後海和西海(又稱積水潭)三個水域及臨近地區,與「前三海」相呼應,俗稱「後三海」。什剎海也寫作「十剎海」,原因是四周原有十座佛寺,故有此稱。清代起就成為遊樂消夏之所,為燕京勝景之一。
什剎海景區的不少古建築在北京城市建設發展史上及政治文化史上佔有重要地位,主要代表有恭王府及花園、宋慶齡故居及醇王府、郭沫若紀念館、鐘鼓樓、德勝門箭樓、廣化寺、匯通祠、會賢堂等。
著名的《帝京景物略》中則以「西湖春,秦淮夏,洞庭秋」來讚美什剎海的神韻。什剎海景區風光秀麗,被譽為「北方的水鄉」。如今,隨著遊客的增多,這裡逐漸出現了一些古文化商店、小吃街和酒吧等,因此也成為京城文化街之一。
通過電視劇大家可以看到,什剎海附近有大量北京的胡同和四合院,如金絲套地區的大、小金絲胡同,南、北官房胡同和後海北沿的鴉兒胡同以及劇中反覆提到的菸袋斜街等。
什剎海地區,歷代名人薈萃。在此居住過的名人有元代大書法家趙孟、明代文淵閣大學士李東陽、米萬鍾及詩人三兄弟袁崇道、袁中道、袁宏道,清代大詞人納蘭性德等,無不名聲顯赫。
有紅學家認為,恭王府花園就是《紅夢樓》中所述大觀園。恭王府的前身是和珅的府邸,而和珅府之前這裡原是曹家的宅院。這種說法是否準確,尚待考證。
恭王府的北邊有大翔鳳胡同,胡同內有一叫「水井坊」的院落,傳為曹家房屋,院內現有一口水井,傳為曹家用過。
電視劇中提到的蘇造肉來自清宮,是清宮裡一味家常菜。清亡後,由原來廚師將此法傳到民間,成為什剎海集市上的一樣名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