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剎海》裡的演員多數是北京籍
連奕名、張晞臨都是南城長大的
說起老北京的各種「講究」
都是一套一套的
連飾演鳳兒的張齡心
都被潛移默化地愛上了涮羊肉
連奕名:老北京的講究是一種生活樂趣
連奕名是土生土長的北京人,家住在牛街,從小習武,愛摔跤。因為在家行三,所以小時侯外號叫「廣外小壞三」。在電視劇《什剎海》中,他飾演「後海小壞三」莊志斌。剛拿到劇本,他趕緊給導演打電話:「這是按我寫的吧,太像我小時候了。」
如今的連奕名已經是一位集導演、演員於一身的全能影視人。回憶起小時候的生活經歷,連奕名說:「老北京在生活上很講究,這種勁頭後來也變成了他們的一種生活樂趣。對我而言,這份回憶也融入了我的生活態度,做事不湊合,細節處有學問。」
講究:去烤肉季吃烤羊肉,去烤肉宛吃烤牛肉
老北京人的生活並不富裕,但是在「吃」上卻盡顯他們的講究。用連奕名的話說,他們活得很有精氣神兒,很有味道,哪怕是一碗炸醬麵,每家每戶都能做出不一樣的味道。
「北京那麼多老字號實際上代表的是一種文化,做事要講究,寧缺毋濫。老北京人就這樣,這道菜我可以不吃,但吃一定得吃最好的。比如,大家會去烤肉季吃烤羊肉,去烤肉宛吃烤牛肉。商家講究,吃家也講究。商家講究在於專注力量把烤羊肉生意做好,不會去搶烤牛肉的生意,大家井水不犯河水。吃家也深知其中道理,今天想吃羊肉就去後海,想吃牛肉就坐車去烤肉宛。」連奕名說,祖祖輩輩留下的這種講究勁兒,實際上變成了他們的一種生活樂趣。去稻香村吃綠豆糕,去天源醬園買甜麵醬,燒麥吃都一處的,就連一碗炸醬麵也都特別有講究。「北京人都愛吃炸醬麵,麵條必須是手擀的,炸醬要甜麵醬和黃醬勾兌出來的,菜碼要綠豆、青豆、豆芽等等。一碗麵就能體現出北京人的生活態度,其中蘊含著太多的樂趣。」
禮節:長輩們言傳身教讓兒孫們受益終身
老北京人的家裡很多都是四世同堂,老人們視「禮節」為重要家規,潛移默化將家庭教育融入到了生活。連奕名說,他小時候家裡的長輩們都特別重視言傳身教。「他們認為自己必須先做好,才能影響給兒孫們。慢慢的,這些也就成為了我的生活習慣。比如進門必須和家人打招呼;吃飯的時候老人不動筷子,孩子根本不敢拿筷子;吃飯時沒人敢吧唧嘴,筷子也不敢在盤子裡扒來拉去。我小時候要敢這樣,老家兒們肯定罵街了。」
老家兒們生活得勤儉不失樂趣,講究不失禮節,也讓連奕名非常難忘。「北京人在每個年節吃的東西都不一樣,甚至一天裡吃的都不能一樣。老北京人還愛喝茶,愛喝花茶。我記得家裡的老人隨時隨地都會拿著一壺花茶。一天喝完了,剩下的茶根兒也不能倒掉,不能浪費,第二天早晨敷敷眼睛,能夠去腫。這種講究讓北京人的生活在井井有條中又透著濃濃的人情味。」
回味:一方水土養一方人
《什剎海》中,有很多關於飲食的戲份。連奕名是回民,對清真菜餚也就更加印象深刻。「我記得我小時候,整天就盼著我爸帶我去烤肉宛吃烤羊肉,太解饞了。現在的人提起來可能都覺得太油膩,吃不消,但那會兒,能去八大樓吃一頓飯可是太奢侈的事兒了。每個老字號飯館就只有一道招牌菜,鴻賓樓的紅燒牛尾,東來順的涮羊肉,東興樓的醬爆雞丁,全聚德的烤鴨,都一處的燒賣……那會兒的人要是上八大樓吃一頓飯,恨不得花上幾個月的工資。那老北京們也要去,解饞是必須的。吃完烤鴨和牛尾,他們就得喝碗豆汁,豆汁能去油脂,解油膩。或者喝上一壺花茶,因為北京氣候太乾燥,花茶再合適不過了。這就是所謂的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一方的飲食也最能代表一方的地域文化。」
張晞臨:《什剎海》讓我找到了兒時的感覺
和連奕名一樣,張晞臨也是個地地道道的北京人,從小在前門大柵欄一帶長大。拍攝《什剎海》,也讓他找到了兒時的親切感。
想念大雜院的老鄰居們
聊起四合院,張晞臨說自己的回憶太多了。「前段時間我帶著兒子回到我原來住的胡同,好多老鄰居都還在。一走進胡同,那種親切感和熟悉感就會撲面而來,自己好像一下子也被帶回到幾十年前了。」張晞臨回憶道,自己當時住的大雜院有八戶人家,互相之間相處得就像一家人一樣。「院子裡就我這麼一個男孩子,就跟端了個鐵飯碗一樣,誰家有好吃的,都會把我叫過去。我就是這麼吃著百家飯長大的,特別幸福。」
張晞臨說自己拍過好幾部京味劇,從《一年又一年》《大過年》,到如今的《什剎海》,可以說每部作品都讓他對自己生長的這座城市有了更濃的一份愛。「北京胡同裡有著一種很獨特的親情鄰裡文化,也就是遠親不如近鄰,大家相處得特別融洽。現在,我們的生活環境都改善了,住在鋼筋水泥的大樓裡,這種真摯的情感反而沒有了,鄰裡之間如親人一樣的關係也慢慢疏遠了。真是挺可惜的。」
北京人很規矩
這部劇中有不少位北京籍演員,其中既有連奕名、牛莉、張晞臨這樣的中年派,也有關曉彤這樣的後生派。張晞臨說,看看這幾位演員就知道,北京人都特別規矩。「連曉彤這輩的孩子們都知道,在飯桌上長輩不舉筷孩子們不能夾菜,進門必須叫人。這種教育是潛移默化的。如果孩子不這樣,是會受到家長責備的。現在很多孩子這方面的家教欠缺了很多,父母真該好好反思一下。」
說到自己的家庭,張晞臨跟爸爸也是《什剎海》中莊氏父子那樣的關係。「我父親比較嚴肅,他有個陋習就是愛打人。我是跟著我奶奶長大的,稍微犯點錯誤,我爸就開始打人了。我記得有一次,他打完我還給我捏了一些小坦克,小地雷,小兔子,還擱到爐子裡給烤了。這個畫面我永遠會記得。這麼多年,我倆都很少說話。現在,父親也老了,我們倆這幾年也開始慢慢話多了。我自己當父親後,也漸漸明白了父母對子女的良苦用心,但是我肯定不打孩子。有時候,孩子也確實挺招人生氣的,但是我就告訴自己必須忍住。」
是個標準的北京爺們兒
對於什剎海,張晞臨印象深刻的是每到冬天,他都會和朋友們一起去滑冰。「我們從小就在那裡滑冰。起初還是大家互相借著冰鞋滑,最後家裡給買了一雙冰鞋,我記得特別清楚,天津鞋和平刀一共花了43塊錢,特別昂貴。我記得小時候置辦過的兩個大件,一個是冰鞋,一個是紅棉吉他,都花費了父母一個月的工資。」
張晞臨說,北京爺們兒很仗義,有契約精神。「我身上就有很多北京爺們兒的特質,很質樸,說話算數。事實上,因為隨著城市的國際化,居住人口的數量直線上升,城市之間的差距也慢慢在縮小。我的工作是每年都在全國各地四處飛四處跑。但是我身上的北京人特質還是挺明顯的,很多外地人一見我就知道我是北京人。」
張齡心:北京人的「吃」是一種藝術
張齡心雖然不是地道北京人,卻也在北京生活了幾十年。出演《什剎海》,讓她對老北京飲食文化產生更深了解的同時,也圓了自己兒時的夢想——當一位好廚子。
一邊拍戲一邊吃火鍋
說到《什剎海》,張齡心說劇中有很多道色香味俱全的菜品,酒香葫蘆、宮爆雞丁、百鳥朝鳳……「不能說了,我這肚子都開始咕嚕咕嚕叫了。」在這些菜餚中,張齡心說,自己最愛吃宮爆雞丁。「我印象中的宮爆雞丁都特別油,但這次劇組把會做北京宮廷菜的名廚請來,親自做了一道宮爆雞丁。這道菜炒制的時候,人家就放了一點點油,雞肉中烹飪出的油分反過來把雞肉炸透,我嘗了一下,味道和外面買的完全不同,非常好吃。這道菜看似簡單,但卻完全體現了一位廚師的水平。還有百鳥朝鳳那道菜也特別好吃,我最後把裝飾的團圓餅都摳著吃光了。」
拍戲的時候正值冬天,也是北京最冷的時候。回憶起那段日子,張齡心說自己飽了太多的口福。「很多吃飯的戲都是連在一起拍攝的,天又冷,我們就在一起一邊拍戲一邊吃涮羊肉。大家邊吃還邊跟著提要求,一會兒豆腐沒了,一會兒粉絲沒了,一會兒白菜沒了。我啥也不管,就埋頭在那兒吃,吃的鍋都開不了。最後,氣得道具老師都提意見了,整盤的羊肉都被吃沒了,拍戲道具都沒了。」說到這,張齡心已經樂得不行了。「這哪兒是拍戲啊,根本就是吃大飯去了呀。」
從老太太身上學到北京的風俗傳統
通過這部戲,張齡心發現了北京人在吃上是多麼講究。「他們的吃是一種藝術,比如涮羊肉要涮幾下,北京爆肚怎麼切怎麼涮怎麼拌,這些都是有講究的。在劇裡,很多情節也都跟吃有關。比如老太太最近睡眠不好,老爺子就給她食補,吃點安神的東西。家裡誰上火了,也都是靠吃飯來治病。」她說,生活中,自己也特別喜歡享受美食。「有時候心情不好,或者工作壓力大,我就喜歡自己做一頓飯。做飯是特別有意思的事情,能夠讓人身心愉悅。所以說,吃不但在老北京中,在所有人生活中都佔有非常大的比重。」
在《什剎海》裡,曹翠芬飾演的莊家老太金顏也是正經王府裡的格格,沒事愛畫寫意畫,對吃的講究也堪稱一絕,所以即使家裡有國宴大廚,她也從不輸臺面,害的幾個老夥計都嘲弄莊為天每天要定點回家伺候「老格格」。張齡心飾演的兒媳鳳兒對婆婆也非常崇拜。「老太太可講究了,老北京的各種生活習慣在她身上都有。比如吃飯誰先吃,過年怎麼過,豆汁要喝哪家的,鹹菜要吃什麼牌子的,就連熬粥用的米都必須事先泡過的。總之,我從老太太身上也學到了很多老北京的風俗傳統。」
從小就有一顆想成為廚師的心
拍攝這部戲也讓張齡心圓了小時候的一個夢。「小學一年級的時候,我寫過一篇作文,就寫了我長大後想成為廚師。因為這事,我還被老師約談了。老師說大家都特別有上進心,都想成為科學家,怎麼就你想當廚師。可我就覺得當廚師特別有意思,為此我還專門去學過。但我後來發現,當廚師要具備很多能力,我的差距太大。」
她回憶說,自己做菜的動作特別笨拙,經常切到手。接受採訪前一天,她烤麵包的時候還被烤盤燙到了肚子。「拍戲的時候,有一場戲是我一邊切菜一邊說話。我跟導演說,我切菜的時候不會說話,說話的時候不會切菜。導演說沒事,讓我假裝切兩下就行。沒想到,我切到第三下,果然切到了我的手。從此後,導演再也沒讓我切過菜。拍完這部戲後,我終於明白了當廚師是非常辛苦的一項工作,我估計我這輩子幹不了這件事了。」雖然知道自己再怎麼努力也當不了廚師,但張齡心還是不放過每一個和名廚學習的機會。「劇組經常會請來很多有名的大廚,我就跟在人家後面,不停問不停看不停學習。」
劉佩琦:大學時就喜歡去什剎海
《什剎海》的外景都是在北京什剎海地區進行實景拍攝的,劇中熟悉的老北京氛圍也令劉佩琦感慨萬千。「什剎海是北京的地標性區域,代表著典型的北京文化。在過去,不是一般人能住進什剎海的。有很多很著名的地方,銀錠橋、後海、大金絲小金絲胡同等等。我記得我上大學的時候經常去什剎海,亭子裡邊圍坐著一些老者在那兒侃大山,我就在旁邊聽著,特別有意思。這個地方太有北京文化底蘊了,很有代表性。現在的什剎海變化非常大。過去很多人冬天在後海的冰面上滑冰,而現在的什剎海比原來漂亮多了,到了晚上裝飾燈都亮了起來,非常美。」
劉佩琦雖然不是北京人,但對北京充滿了感情。「北京是首都,是一個厚德載物、開放包容的城市。幾百年傳承下來的東西有很多,所以它在地域性格上比較熱情、包容。看完這部劇,我相信大家會更加了解北京,了解這座城市的文化,知道北京人愛講規矩,而且必須得講規矩。」
劉佩琦坦言,自己對傳統文化的傳承有所擔憂,比如很多老北京的俚語已經快失傳了:「現在年輕人的視野已經不局限在某個城市,對傳統文化不太在乎了。但是北京的文化傳承,這些優秀的中國傳統文化,還是得一代代傳下去。」
北京人愛吃
更愛這些吃食兒背後的講究和生動的回憶
說起什剎海
話題肯定就離不開那些
誘人的北京小吃
這才是記憶中的味道
□記者 李雄峰
北京人自然離不開北京的小吃,不過,在遍嘗咱老北京各種各樣兒的小吃之後,發現自己還是對「驢打滾兒」情有獨鍾,因為這其中有故事,一個對於美味「失而復得」的故事。
對「驢打滾兒」的情感,其實得歸結於吃不起巧克力。小時候,誰家都不富裕,冷不丁家裡大人給孩子們分上兩三塊巧克力,美得跟什麼似的。可是,再捨不得,巧克力也有吃完的時候,於是,小孩子對於美味的貪戀,自然條件反射一樣地「轉嫁」到別的事物上。
過節的時候,家大人給我們帶回來一大塊「驢打滾兒」,我相信,我喜歡上這塊「年糕」完全是因為那被包裹在黏米麵捲兒下的絳紅色的豆沙餡兒,實在是太像巧克力啦!待到放到嘴裡一嘗,比巧克力好吃多了——這多少都是小孩子的心理:「驢打滾兒」的豆沙餡兒比巧克力甜,卻沒有巧克力的那種苦味。還有就是,巧克力捨不得吃,就得拿牙生掰,一點點地吃,既不過癮,又弄得牙生疼。而這「驢打滾兒」,軟軟糯糯的,不費牙,口感同樣細膩。加之面卷上裹著的帶著糊香味兒的黃豆粉,糊在嘴邊,黏在嘴裡的那股子甜香,順著嗓子眼兒直往肚子裡鑽,直勾得饞蟲忍不住地往上跑,那叫一個香!從此,見著「驢打滾兒」就眼睛直得邁不動步子。
不過,這東西畢竟是小吃食,誰家也不會見天兒給孩子買「驢打滾兒」當飯吃。可是,這饞勁兒怎麼都過不去。從小就被家長調教出來、已經在家能做飯的哥哥姐姐於是決定逞一回能——自己做「驢打滾兒」。那時,不像現在一說做什麼好吃的,上網一搜,各種口味的美食做法一目了然,按部就班地做就是了。可是,哥哥姐姐只能憑著對「驢打滾兒」的品嘗記憶來「試水」。經過一番努力,「驢打滾兒」還真讓他們給做出來了,而且樣子相當逼真。歡喜的我急火火地狼吞虎咽就是一塊下肚,這才反應過來,哥哥姐姐版的「驢打滾兒」豆面沒有炒熟,濃重的豆腥味讓我沒一會就吐了。也因此得了「驢打滾兒」恐懼症,總覺得有豆腥味。這一恐懼,堪堪十餘年沒吃過「驢打滾兒」……
多年以後,終於在某個春節廟會上,實在忍不住對兒時「驢打滾兒」美好的回憶,於是大著膽子買了一塊,一嘗,嗯……就是這個味兒!
什剎海是個好吃好玩的地方
□記者 常江
在兒時的記憶中,什剎海就是一個冬天滑冰,夏天遊泳,有好吃的又有好玩的地方。什剎海的得名源於什剎海周圍的十座寺廟,具體都叫什麼名字,當時也鬧不清楚,只有護國寺的名字一直都留在腦海裡,那是因為每次去什剎海都要到「護國寺小吃店」裡去解解饞。
上世紀70年代,什剎海這地方沒現在燈紅酒綠的這麼熱鬧,只是一個風光秀麗的北京「水鄉」,與中南海水域一脈相連,包括前海、後海和西海。我的印象中,什剎海就像一個世外桃源,在小橋流水的意境中,透著些詩情畫意的味道,所以,在這裡搞對象的人挺多。周邊的住戶跟胡同裡的住戶沒什麼區別,到了晚上,特別安靜,河邊小道兒上就看不見什麼人了,還挺嚇人的,偶爾有幾個出來倒髒水的。
我家那會兒住在海澱區,感覺離什剎海特別遠,大概有十好幾站地。那會兒我上小學四年級,每周的周末兩天都要去什剎海體校去練田徑,坐公共汽車要一毛多錢,家長給五毛錢,除了買車票的錢,還能剩下三毛多,這在天熱的季節,足夠我買三分錢一根兒的「紅果」或「小豆」冰棍兒了在體校訓練結束後,還能去「護國寺小吃店」買自己愛吃的東西解解饞。夏天去吃果料年糕、豆面糕、杏仁豆腐;冬天要吃湯圓、糖油酥、麵茶等。這裡是北京的老字號了,有各種風味小吃好幾十種,可我只愛吃這幾種。
對於我來說,什剎海的冬天更迷人,那是因為北京的孩子,大多都喜歡滑冰。記得每年冬天一進入十二月份,就想著冰場什麼時候能開放,幾個小夥伴好相約去打冰球。那時候的北京很冷,最冷時能到零下20多攝氏度,很適合滑冰運動。記得當時買冰鞋,要去王府井的利生體育用品商店,去買最牛的「黑龍」牌的球刀,把自己所有的壓歲錢都用上還差得挺遠,好在父母比較支持,「贊助」了一雙我夢寐以求的「黑龍球刀」冰鞋,讓我愛不釋手。只等冰場一開,和小夥伴們去玩兒個痛快。
什剎海的滑冰場在北京是出了名的,圍起來的冰場有專人護理,每天潑冰,所以冰面比較平,滑起來很舒服,只是要花上幾毛錢買票。想不花錢滑冰,就在旁邊的野冰場滑,就是人特別多,經常是磕磕撞撞的。滑冰滑餓了,就會被岸上的小吃,攤煎餅和烤香腸的香味所誘惑,為此,小夥伴們就會按慣例湊錢買回來,再分著吃,那種感覺真是特別的香。
什剎海 是我兒時的「桃花源」
□記者 劉穎
什剎海對我而言,就是兒時的「桃花源」。家人夥伴美食,還有那靜靜的一片海,足以讓我回味一生。
奶奶家就在什剎海的一個胡同裡,三進式的院子裡住著十來戶人家。每到假期,家裡的孩子們準保第二天就在奶奶家聚齊,開啟一個假期的快樂之旅。
離家不遠的三座橋有個副食店,奶油冰棍、蜂蜜蛋糕、北冰洋汽水是這裡的「三寶」。每天,只要奶奶稍不留神,我帶著弟弟妹妹轉身兒就能溜出去,一路小跑衝進副食店,抓個「寶」就開心得不得了。三個孩子一邊吃一邊回家,到了大院門口,仨人還要互相檢查一下嘴擦乾淨了沒有,以防被奶奶發現告訴爹媽。
龍頭井位於現在的輔仁大學旁邊,那裡有個賣饅頭的小店。飯點兒他們賣大饅頭,平時賣「雙棒兒」。爺爺是一位老建築專家,退休後還一直被返聘工作。他每天下班,都會從這個小店買三根「雙棒兒」,用鋁飯盒裝好,帶回來給我們幾個吃。那味道,哈根達斯來一車都比不了。
後來,前海開了個荷花市場,我們沒事就去溜達一圈,炸灌腸、豆汁、滷煮都是那段日子裡常吃的美食。印象最深的是一次在豆汁攤子前碰到一對母子。媽媽嘴裡一直念叨著:「兒子喝吧,保證你喝第一口後會想喝第二口。」結果,兒子喝了一口就扭身衝進樹坑狂吐不止。多年後,我總結了那位媽媽的經驗,根本沒跟女兒說這是豆汁。她喝了一口,臉色大變,我趕緊焦圈伺候上,她勉強咽了下去,咂摸一下挺好喝,於是從此愛上喝豆汁。
逛吃逛吃的日子裡,什剎海如同履歷一樣被寫進了我的人生。前幾天,我故地重遊。在宋慶齡故居前,看到一位推著竹車的老人,那背影像極了去世十多年的奶奶。
什剎海,海仍是那片海,但人不再是那些人。唯一不變的那份眷戀和濃濃的回憶。
作為一個老北京人
甄建軍對於宮廷菜
投入了幾十年的精力
他為記者講述了一道
穿越百年的菜——「菊花酸菜爐肉熱鍋」
甄建軍:《什剎海》中舌尖上的美食,如今已進尋常百姓家
□記者 瀟棋
在劇裡「品嘗」到北京美味,是許多人對電視劇《什剎海》的評價。劇中,劉佩琦飾演的主角莊為天集眾家菜系之所長,將宮廷菜系進行改造,創製的宮廷菜在京城備受歡迎,成為享譽世界的國宴大師。手藝曾讓外國總統讚不絕口的莊大爺是吃過見過的人,不僅自己廚藝高超,眼界更是開闊。家宴的每道菜——油爆雙脆、森隆飯莊的蛤蟆雞、豐澤園的炸空心蝦脯……都是有來源的,就像客人總結的那樣:「八大樓、八大居、八大春的菜全有了。」尤其是幹炸丸子、爆三樣兒以及糖醋裡脊,這些平易近人又無比美味的家常北京菜,加上豌豆黃、芸豆卷、核桃酥、艾窩窩等宮廷點心,既充滿人間煙火氣,又有皇家的味道。
《什剎海》的故事十分溫情感人,在不經意間就能讓觀眾產生強烈的共鳴,本就生活在北京的觀眾共鳴會更加深刻,尤其是在現實中我們也能發現和劇中主角莊為天相像的人物。
甄建軍,國家級烹飪大師,從事廚師行業已經40餘年,現在聚德樓任執行總監。他曾跟隨金保華、肖玉斌、盧秀林、常靜、蘇友山、馬長齡等多位八大樓、八大堂名廚、大師學習廚藝。2002年,甄建軍拜王希富老先生為師。王希富是古建設計界專家,宮廷菜、莊館菜的傳承人。師徒二人恢復了宮廷菜、宮廷素席、寺廟素席、部分八大樓八大堂的菜、閭巷菜、回民菜等近千道,還有玫瑰餅、五毒餅、八寶缸爐、七星點子等傳統滿族點心。
作為一個老北京人,甄建軍對北京有著獨特的情感,對於宮廷菜更是投入了幾十年的精力。他為記者講述了一道穿越百年的菜——「菊花酸菜爐肉熱鍋」。
精美的景泰藍的器皿,金黃的菊花,紅白相間的爐肉,五個小碟的調料……吃一口,爐肉經過烤炙走油,軟爛入味、肥而不膩,用來搭配的酸菜又酸又脆,極為爽口。湯用的是棒骨、雞煮湯,加上芹菜、胡蘿蔔等十種蔬菜,吃起來香而不膩,回味悠長。仔細品,湯裡還有淡淡的菊花香……
「據說,『菊花酸菜爐肉熱鍋』是慈禧的最愛。清朝末年,紫禁城。每當西風吹起,天氣轉涼時,慈禧的飯桌上,經常會出現一道菜——菊花什錦暖鍋,暖鍋裡可以放海參、雞片、魚片、蝦,也可以放爐肉。外面冷風呼呼,暖鍋味道十足。」甄建軍告訴記者,「菊花酸菜爐肉熱鍋」是一道老滿菜,做法極其講究,需要經過諸多工序。它的恢復,讓這道昔日只有皇親國戚才能享用的宮廷菜,走到尋常百姓身邊。」
在製作宮廷菜的過程中,甄建軍明白了做宮廷菜講究使用味道清香淳厚、營養豐富的雞清湯。「真正做菜要有自己的根本,就是原汁原味,什麼菜什麼味道。魚就是魚味,豬肉就是豬肉味,不能魚做成雞肉味,牛肉也做成雞肉味。人的嘴巴是不饒人的,好與壞,一吃就能吃出來。做菜做的就是本來之味。」
甄建軍說,一個好的廚師,要掌握火候,還要未卜先知。比如:炒菠菜或蒿子稈時,油中放蔥姜熗鍋,放入菠菜稈,翻13下出鍋,這時是八成熟,端到客人桌前就正好熟透。如果鍋內炒熟了,端到客人桌前就老了。
所謂下腳料,就是要扔的東西。在拜王希富為師之後,甄建軍進一步認識到下腳料也能登大雅之堂,能陽春白雪。比如杏仁乾糧。要談杏仁乾糧,首先要說一下杏仁豆腐。杏仁豆腐是特色傳統名點之一,屬於甜品,在川菜等菜系中都有此菜。主要用甜杏仁磨漿後加水煮沸,待冷凍凝結之後切塊而成,因形似豆腐而得名。杏仁豆腐做完後,會剩下杏仁渣,許多人會把杏仁渣扔掉。「15年前,師父王希富教給我們做法,經過反覆實踐,師父指點,終於做出來了。杏仁渣加上適量的牛奶、麵粉、蛋清、白糖等,調好後,用模子做成薄厚合適的小塊,然後烘烤而成。杏仁乾糧非常好吃,香甜可口,杏仁味道濃鬱。」
「烹飪之道,無止境。平時,我做宮廷菜很繁忙,傳承、傳幫帶也是一件很繁重的工作,不能有一絲一毫的含糊。」甄建軍說,「我在這行做了40餘年了,每個菜都有故事,每個點心都有情懷。而宮廷菜的講究,地道北京菜製作的工序、北京人之間的禮儀禮節,這些都已成為北京人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