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劇《什剎海》央視熱播 尋找劇裡劇外北京味兒

2021-02-17 北京廣播電視報社

京味大劇《什剎海》自7月10日在央視一套黃金檔首播後,收視一路走高。廣電總局中國視聽大數據顯示該劇最高收視率1.502%;酷雲最高實時直播關注度1.8032%,強勢領跑收視榜。此外,該劇相關話題多次登上微博熱搜榜,引爆網絡。憑藉獨特的北京風情、接地氣的百姓故事、鮮活的人物和演員精湛的表演,《什剎海》好評如潮,引起強烈社會反響,更被光明日報、北京日報、文藝報等主流媒體發文點讚,被譽為「舌尖上的什剎海「老北京的當代風情畫卷」。劇中滿滿的京腔京韻京城美食,讓京味兒劇迎來新高潮。本報特別採訪了該劇的主創、宮廷菜傳人以及多位北京籍觀眾,說起什剎海,他們都有滿肚子話要說。

《什剎海》裡的演員多數是北京籍

連奕名、張晞臨都是南城長大的

說起老北京的各種「講究」

都是一套一套的

連飾演鳳兒的張齡心

都被潛移默化地愛上了涮羊肉


連奕名:老北京的講究是一種生活樂趣

      連奕名是土生土長的北京人,家住在牛街,從小習武,愛摔跤。因為在家行三,所以小時侯外號叫「廣外小壞三」。在電視劇《什剎海》中,他飾演「後海小壞三」莊志斌。剛拿到劇本,他趕緊給導演打電話:「這是按我寫的吧,太像我小時候了。」

      如今的連奕名已經是一位集導演、演員於一身的全能影視人。回憶起小時候的生活經歷,連奕名說:「老北京在生活上很講究,這種勁頭後來也變成了他們的一種生活樂趣。對我而言,這份回憶也融入了我的生活態度,做事不湊合,細節處有學問。」

講究:去烤肉季吃烤羊肉,去烤肉宛吃烤牛肉

      老北京人的生活並不富裕,但是在「吃」上卻盡顯他們的講究。用連奕名的話說,他們活得很有精氣神兒,很有味道,哪怕是一碗炸醬麵,每家每戶都能做出不一樣的味道。

      「北京那麼多老字號實際上代表的是一種文化,做事要講究,寧缺毋濫。老北京人就這樣,這道菜我可以不吃,但吃一定得吃最好的。比如,大家會去烤肉季吃烤羊肉,去烤肉宛吃烤牛肉。商家講究,吃家也講究。商家講究在於專注力量把烤羊肉生意做好,不會去搶烤牛肉的生意,大家井水不犯河水。吃家也深知其中道理,今天想吃羊肉就去後海,想吃牛肉就坐車去烤肉宛。」連奕名說,祖祖輩輩留下的這種講究勁兒,實際上變成了他們的一種生活樂趣。去稻香村吃綠豆糕,去天源醬園買甜麵醬,燒麥吃都一處的,就連一碗炸醬麵也都特別有講究。「北京人都愛吃炸醬麵,麵條必須是手擀的,炸醬要甜麵醬和黃醬勾兌出來的,菜碼要綠豆、青豆、豆芽等等。一碗麵就能體現出北京人的生活態度,其中蘊含著太多的樂趣。」

禮節:長輩們言傳身教讓兒孫們受益終身

      老北京人的家裡很多都是四世同堂,老人們視「禮節」為重要家規,潛移默化將家庭教育融入到了生活。連奕名說,他小時候家裡的長輩們都特別重視言傳身教。「他們認為自己必須先做好,才能影響給兒孫們。慢慢的,這些也就成為了我的生活習慣。比如進門必須和家人打招呼;吃飯的時候老人不動筷子,孩子根本不敢拿筷子;吃飯時沒人敢吧唧嘴,筷子也不敢在盤子裡扒來拉去。我小時候要敢這樣,老家兒們肯定罵街了。」

      老家兒們生活得勤儉不失樂趣,講究不失禮節,也讓連奕名非常難忘。「北京人在每個年節吃的東西都不一樣,甚至一天裡吃的都不能一樣。老北京人還愛喝茶,愛喝花茶。我記得家裡的老人隨時隨地都會拿著一壺花茶。一天喝完了,剩下的茶根兒也不能倒掉,不能浪費,第二天早晨敷敷眼睛,能夠去腫。這種講究讓北京人的生活在井井有條中又透著濃濃的人情味。」

回味:一方水土養一方人

      《什剎海》中,有很多關於飲食的戲份。連奕名是回民,對清真菜餚也就更加印象深刻。「我記得我小時候,整天就盼著我爸帶我去烤肉宛吃烤羊肉,太解饞了。現在的人提起來可能都覺得太油膩,吃不消,但那會兒,能去八大樓吃一頓飯可是太奢侈的事兒了。每個老字號飯館就只有一道招牌菜,鴻賓樓的紅燒牛尾,東來順的涮羊肉,東興樓的醬爆雞丁,全聚德的烤鴨,都一處的燒賣……那會兒的人要是上八大樓吃一頓飯,恨不得花上幾個月的工資。那老北京們也要去,解饞是必須的。吃完烤鴨和牛尾,他們就得喝碗豆汁,豆汁能去油脂,解油膩。或者喝上一壺花茶,因為北京氣候太乾燥,花茶再合適不過了。這就是所謂的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一方的飲食也最能代表一方的地域文化。」

張晞臨:《什剎海》讓我找到了兒時的感覺

      和連奕名一樣,張晞臨也是個地地道道的北京人,從小在前門大柵欄一帶長大。拍攝《什剎海》,也讓他找到了兒時的親切感。

想念大雜院的老鄰居們

      聊起四合院,張晞臨說自己的回憶太多了。「前段時間我帶著兒子回到我原來住的胡同,好多老鄰居都還在。一走進胡同,那種親切感和熟悉感就會撲面而來,自己好像一下子也被帶回到幾十年前了。」張晞臨回憶道,自己當時住的大雜院有八戶人家,互相之間相處得就像一家人一樣。「院子裡就我這麼一個男孩子,就跟端了個鐵飯碗一樣,誰家有好吃的,都會把我叫過去。我就是這麼吃著百家飯長大的,特別幸福。」

      張晞臨說自己拍過好幾部京味劇,從《一年又一年》《大過年》,到如今的《什剎海》,可以說每部作品都讓他對自己生長的這座城市有了更濃的一份愛。「北京胡同裡有著一種很獨特的親情鄰裡文化,也就是遠親不如近鄰,大家相處得特別融洽。現在,我們的生活環境都改善了,住在鋼筋水泥的大樓裡,這種真摯的情感反而沒有了,鄰裡之間如親人一樣的關係也慢慢疏遠了。真是挺可惜的。」

北京人很規矩

      這部劇中有不少位北京籍演員,其中既有連奕名、牛莉、張晞臨這樣的中年派,也有關曉彤這樣的後生派。張晞臨說,看看這幾位演員就知道,北京人都特別規矩。「連曉彤這輩的孩子們都知道,在飯桌上長輩不舉筷孩子們不能夾菜,進門必須叫人。這種教育是潛移默化的。如果孩子不這樣,是會受到家長責備的。現在很多孩子這方面的家教欠缺了很多,父母真該好好反思一下。」

      說到自己的家庭,張晞臨跟爸爸也是《什剎海》中莊氏父子那樣的關係。「我父親比較嚴肅,他有個陋習就是愛打人。我是跟著我奶奶長大的,稍微犯點錯誤,我爸就開始打人了。我記得有一次,他打完我還給我捏了一些小坦克,小地雷,小兔子,還擱到爐子裡給烤了。這個畫面我永遠會記得。這麼多年,我倆都很少說話。現在,父親也老了,我們倆這幾年也開始慢慢話多了。我自己當父親後,也漸漸明白了父母對子女的良苦用心,但是我肯定不打孩子。有時候,孩子也確實挺招人生氣的,但是我就告訴自己必須忍住。」

是個標準的北京爺們兒

      對於什剎海,張晞臨印象深刻的是每到冬天,他都會和朋友們一起去滑冰。「我們從小就在那裡滑冰。起初還是大家互相借著冰鞋滑,最後家裡給買了一雙冰鞋,我記得特別清楚,天津鞋和平刀一共花了43塊錢,特別昂貴。我記得小時候置辦過的兩個大件,一個是冰鞋,一個是紅棉吉他,都花費了父母一個月的工資。」

      張晞臨說,北京爺們兒很仗義,有契約精神。「我身上就有很多北京爺們兒的特質,很質樸,說話算數。事實上,因為隨著城市的國際化,居住人口的數量直線上升,城市之間的差距也慢慢在縮小。我的工作是每年都在全國各地四處飛四處跑。但是我身上的北京人特質還是挺明顯的,很多外地人一見我就知道我是北京人。」

張齡心:北京人的「吃」是一種藝術

      張齡心雖然不是地道北京人,卻也在北京生活了幾十年。出演《什剎海》,讓她對老北京飲食文化產生更深了解的同時,也圓了自己兒時的夢想——當一位好廚子。

一邊拍戲一邊吃火鍋

      說到《什剎海》,張齡心說劇中有很多道色香味俱全的菜品,酒香葫蘆、宮爆雞丁、百鳥朝鳳……「不能說了,我這肚子都開始咕嚕咕嚕叫了。」在這些菜餚中,張齡心說,自己最愛吃宮爆雞丁。「我印象中的宮爆雞丁都特別油,但這次劇組把會做北京宮廷菜的名廚請來,親自做了一道宮爆雞丁。這道菜炒制的時候,人家就放了一點點油,雞肉中烹飪出的油分反過來把雞肉炸透,我嘗了一下,味道和外面買的完全不同,非常好吃。這道菜看似簡單,但卻完全體現了一位廚師的水平。還有百鳥朝鳳那道菜也特別好吃,我最後把裝飾的團圓餅都摳著吃光了。」

      拍戲的時候正值冬天,也是北京最冷的時候。回憶起那段日子,張齡心說自己飽了太多的口福。「很多吃飯的戲都是連在一起拍攝的,天又冷,我們就在一起一邊拍戲一邊吃涮羊肉。大家邊吃還邊跟著提要求,一會兒豆腐沒了,一會兒粉絲沒了,一會兒白菜沒了。我啥也不管,就埋頭在那兒吃,吃的鍋都開不了。最後,氣得道具老師都提意見了,整盤的羊肉都被吃沒了,拍戲道具都沒了。」說到這,張齡心已經樂得不行了。「這哪兒是拍戲啊,根本就是吃大飯去了呀。」

從老太太身上學到北京的風俗傳統

      通過這部戲,張齡心發現了北京人在吃上是多麼講究。「他們的吃是一種藝術,比如涮羊肉要涮幾下,北京爆肚怎麼切怎麼涮怎麼拌,這些都是有講究的。在劇裡,很多情節也都跟吃有關。比如老太太最近睡眠不好,老爺子就給她食補,吃點安神的東西。家裡誰上火了,也都是靠吃飯來治病。」她說,生活中,自己也特別喜歡享受美食。「有時候心情不好,或者工作壓力大,我就喜歡自己做一頓飯。做飯是特別有意思的事情,能夠讓人身心愉悅。所以說,吃不但在老北京中,在所有人生活中都佔有非常大的比重。」

      在《什剎海》裡,曹翠芬飾演的莊家老太金顏也是正經王府裡的格格,沒事愛畫寫意畫,對吃的講究也堪稱一絕,所以即使家裡有國宴大廚,她也從不輸臺面,害的幾個老夥計都嘲弄莊為天每天要定點回家伺候「老格格」。張齡心飾演的兒媳鳳兒對婆婆也非常崇拜。「老太太可講究了,老北京的各種生活習慣在她身上都有。比如吃飯誰先吃,過年怎麼過,豆汁要喝哪家的,鹹菜要吃什麼牌子的,就連熬粥用的米都必須事先泡過的。總之,我從老太太身上也學到了很多老北京的風俗傳統。」

從小就有一顆想成為廚師的心

      拍攝這部戲也讓張齡心圓了小時候的一個夢。「小學一年級的時候,我寫過一篇作文,就寫了我長大後想成為廚師。因為這事,我還被老師約談了。老師說大家都特別有上進心,都想成為科學家,怎麼就你想當廚師。可我就覺得當廚師特別有意思,為此我還專門去學過。但我後來發現,當廚師要具備很多能力,我的差距太大。」

      她回憶說,自己做菜的動作特別笨拙,經常切到手。接受採訪前一天,她烤麵包的時候還被烤盤燙到了肚子。「拍戲的時候,有一場戲是我一邊切菜一邊說話。我跟導演說,我切菜的時候不會說話,說話的時候不會切菜。導演說沒事,讓我假裝切兩下就行。沒想到,我切到第三下,果然切到了我的手。從此後,導演再也沒讓我切過菜。拍完這部戲後,我終於明白了當廚師是非常辛苦的一項工作,我估計我這輩子幹不了這件事了。」雖然知道自己再怎麼努力也當不了廚師,但張齡心還是不放過每一個和名廚學習的機會。「劇組經常會請來很多有名的大廚,我就跟在人家後面,不停問不停看不停學習。」

劉佩琦:大學時就喜歡去什剎海

      《什剎海》的外景都是在北京什剎海地區進行實景拍攝的,劇中熟悉的老北京氛圍也令劉佩琦感慨萬千。「什剎海是北京的地標性區域,代表著典型的北京文化。在過去,不是一般人能住進什剎海的。有很多很著名的地方,銀錠橋、後海、大金絲小金絲胡同等等。我記得我上大學的時候經常去什剎海,亭子裡邊圍坐著一些老者在那兒侃大山,我就在旁邊聽著,特別有意思。這個地方太有北京文化底蘊了,很有代表性。現在的什剎海變化非常大。過去很多人冬天在後海的冰面上滑冰,而現在的什剎海比原來漂亮多了,到了晚上裝飾燈都亮了起來,非常美。」

      劉佩琦雖然不是北京人,但對北京充滿了感情。「北京是首都,是一個厚德載物、開放包容的城市。幾百年傳承下來的東西有很多,所以它在地域性格上比較熱情、包容。看完這部劇,我相信大家會更加了解北京,了解這座城市的文化,知道北京人愛講規矩,而且必須得講規矩。」

      劉佩琦坦言,自己對傳統文化的傳承有所擔憂,比如很多老北京的俚語已經快失傳了:「現在年輕人的視野已經不局限在某個城市,對傳統文化不太在乎了。但是北京的文化傳承,這些優秀的中國傳統文化,還是得一代代傳下去。」

北京人愛吃

更愛這些吃食兒背後的講究和生動的回憶

說起什剎海

話題肯定就離不開那些

誘人的北京小吃

這才是記憶中的味道

□記者  李雄峰

      北京人自然離不開北京的小吃,不過,在遍嘗咱老北京各種各樣兒的小吃之後,發現自己還是對「驢打滾兒」情有獨鍾,因為這其中有故事,一個對於美味「失而復得」的故事。

      對「驢打滾兒」的情感,其實得歸結於吃不起巧克力。小時候,誰家都不富裕,冷不丁家裡大人給孩子們分上兩三塊巧克力,美得跟什麼似的。可是,再捨不得,巧克力也有吃完的時候,於是,小孩子對於美味的貪戀,自然條件反射一樣地「轉嫁」到別的事物上。

      過節的時候,家大人給我們帶回來一大塊「驢打滾兒」,我相信,我喜歡上這塊「年糕」完全是因為那被包裹在黏米麵捲兒下的絳紅色的豆沙餡兒,實在是太像巧克力啦!待到放到嘴裡一嘗,比巧克力好吃多了——這多少都是小孩子的心理:「驢打滾兒」的豆沙餡兒比巧克力甜,卻沒有巧克力的那種苦味。還有就是,巧克力捨不得吃,就得拿牙生掰,一點點地吃,既不過癮,又弄得牙生疼。而這「驢打滾兒」,軟軟糯糯的,不費牙,口感同樣細膩。加之面卷上裹著的帶著糊香味兒的黃豆粉,糊在嘴邊,黏在嘴裡的那股子甜香,順著嗓子眼兒直往肚子裡鑽,直勾得饞蟲忍不住地往上跑,那叫一個香!從此,見著「驢打滾兒」就眼睛直得邁不動步子。

      不過,這東西畢竟是小吃食,誰家也不會見天兒給孩子買「驢打滾兒」當飯吃。可是,這饞勁兒怎麼都過不去。從小就被家長調教出來、已經在家能做飯的哥哥姐姐於是決定逞一回能——自己做「驢打滾兒」。那時,不像現在一說做什麼好吃的,上網一搜,各種口味的美食做法一目了然,按部就班地做就是了。可是,哥哥姐姐只能憑著對「驢打滾兒」的品嘗記憶來「試水」。經過一番努力,「驢打滾兒」還真讓他們給做出來了,而且樣子相當逼真。歡喜的我急火火地狼吞虎咽就是一塊下肚,這才反應過來,哥哥姐姐版的「驢打滾兒」豆面沒有炒熟,濃重的豆腥味讓我沒一會就吐了。也因此得了「驢打滾兒」恐懼症,總覺得有豆腥味。這一恐懼,堪堪十餘年沒吃過「驢打滾兒」……

      多年以後,終於在某個春節廟會上,實在忍不住對兒時「驢打滾兒」美好的回憶,於是大著膽子買了一塊,一嘗,嗯……就是這個味兒!

什剎海是個好吃好玩的地方

□記者  常江

      在兒時的記憶中,什剎海就是一個冬天滑冰,夏天遊泳,有好吃的又有好玩的地方。什剎海的得名源於什剎海周圍的十座寺廟,具體都叫什麼名字,當時也鬧不清楚,只有護國寺的名字一直都留在腦海裡,那是因為每次去什剎海都要到「護國寺小吃店」裡去解解饞。

      上世紀70年代,什剎海這地方沒現在燈紅酒綠的這麼熱鬧,只是一個風光秀麗的北京「水鄉」,與中南海水域一脈相連,包括前海、後海和西海。我的印象中,什剎海就像一個世外桃源,在小橋流水的意境中,透著些詩情畫意的味道,所以,在這裡搞對象的人挺多。周邊的住戶跟胡同裡的住戶沒什麼區別,到了晚上,特別安靜,河邊小道兒上就看不見什麼人了,還挺嚇人的,偶爾有幾個出來倒髒水的。

      我家那會兒住在海澱區,感覺離什剎海特別遠,大概有十好幾站地。那會兒我上小學四年級,每周的周末兩天都要去什剎海體校去練田徑,坐公共汽車要一毛多錢,家長給五毛錢,除了買車票的錢,還能剩下三毛多,這在天熱的季節,足夠我買三分錢一根兒的「紅果」或「小豆」冰棍兒了在體校訓練結束後,還能去「護國寺小吃店」買自己愛吃的東西解解饞。夏天去吃果料年糕、豆面糕、杏仁豆腐;冬天要吃湯圓、糖油酥、麵茶等。這裡是北京的老字號了,有各種風味小吃好幾十種,可我只愛吃這幾種。

      對於我來說,什剎海的冬天更迷人,那是因為北京的孩子,大多都喜歡滑冰。記得每年冬天一進入十二月份,就想著冰場什麼時候能開放,幾個小夥伴好相約去打冰球。那時候的北京很冷,最冷時能到零下20多攝氏度,很適合滑冰運動。記得當時買冰鞋,要去王府井的利生體育用品商店,去買最牛的「黑龍」牌的球刀,把自己所有的壓歲錢都用上還差得挺遠,好在父母比較支持,「贊助」了一雙我夢寐以求的「黑龍球刀」冰鞋,讓我愛不釋手。只等冰場一開,和小夥伴們去玩兒個痛快。

      什剎海的滑冰場在北京是出了名的,圍起來的冰場有專人護理,每天潑冰,所以冰面比較平,滑起來很舒服,只是要花上幾毛錢買票。想不花錢滑冰,就在旁邊的野冰場滑,就是人特別多,經常是磕磕撞撞的。滑冰滑餓了,就會被岸上的小吃,攤煎餅和烤香腸的香味所誘惑,為此,小夥伴們就會按慣例湊錢買回來,再分著吃,那種感覺真是特別的香。

什剎海 是我兒時的「桃花源」

□記者  劉穎

      什剎海對我而言,就是兒時的「桃花源」。家人夥伴美食,還有那靜靜的一片海,足以讓我回味一生。

      奶奶家就在什剎海的一個胡同裡,三進式的院子裡住著十來戶人家。每到假期,家裡的孩子們準保第二天就在奶奶家聚齊,開啟一個假期的快樂之旅。

      離家不遠的三座橋有個副食店,奶油冰棍、蜂蜜蛋糕、北冰洋汽水是這裡的「三寶」。每天,只要奶奶稍不留神,我帶著弟弟妹妹轉身兒就能溜出去,一路小跑衝進副食店,抓個「寶」就開心得不得了。三個孩子一邊吃一邊回家,到了大院門口,仨人還要互相檢查一下嘴擦乾淨了沒有,以防被奶奶發現告訴爹媽。

      龍頭井位於現在的輔仁大學旁邊,那裡有個賣饅頭的小店。飯點兒他們賣大饅頭,平時賣「雙棒兒」。爺爺是一位老建築專家,退休後還一直被返聘工作。他每天下班,都會從這個小店買三根「雙棒兒」,用鋁飯盒裝好,帶回來給我們幾個吃。那味道,哈根達斯來一車都比不了。

      後來,前海開了個荷花市場,我們沒事就去溜達一圈,炸灌腸、豆汁、滷煮都是那段日子裡常吃的美食。印象最深的是一次在豆汁攤子前碰到一對母子。媽媽嘴裡一直念叨著:「兒子喝吧,保證你喝第一口後會想喝第二口。」結果,兒子喝了一口就扭身衝進樹坑狂吐不止。多年後,我總結了那位媽媽的經驗,根本沒跟女兒說這是豆汁。她喝了一口,臉色大變,我趕緊焦圈伺候上,她勉強咽了下去,咂摸一下挺好喝,於是從此愛上喝豆汁。

      逛吃逛吃的日子裡,什剎海如同履歷一樣被寫進了我的人生。前幾天,我故地重遊。在宋慶齡故居前,看到一位推著竹車的老人,那背影像極了去世十多年的奶奶。

      什剎海,海仍是那片海,但人不再是那些人。唯一不變的那份眷戀和濃濃的回憶。

作為一個老北京人

甄建軍對於宮廷菜

投入了幾十年的精力

他為記者講述了一道

穿越百年的菜——「菊花酸菜爐肉熱鍋」

甄建軍:《什剎海》中舌尖上的美食,如今已進尋常百姓家

□記者  瀟棋

      在劇裡「品嘗」到北京美味,是許多人對電視劇《什剎海》的評價。劇中,劉佩琦飾演的主角莊為天集眾家菜系之所長,將宮廷菜系進行改造,創製的宮廷菜在京城備受歡迎,成為享譽世界的國宴大師。手藝曾讓外國總統讚不絕口的莊大爺是吃過見過的人,不僅自己廚藝高超,眼界更是開闊。家宴的每道菜——油爆雙脆、森隆飯莊的蛤蟆雞、豐澤園的炸空心蝦脯……都是有來源的,就像客人總結的那樣:「八大樓、八大居、八大春的菜全有了。」尤其是幹炸丸子、爆三樣兒以及糖醋裡脊,這些平易近人又無比美味的家常北京菜,加上豌豆黃、芸豆卷、核桃酥、艾窩窩等宮廷點心,既充滿人間煙火氣,又有皇家的味道。

      《什剎海》的故事十分溫情感人,在不經意間就能讓觀眾產生強烈的共鳴,本就生活在北京的觀眾共鳴會更加深刻,尤其是在現實中我們也能發現和劇中主角莊為天相像的人物。

      甄建軍,國家級烹飪大師,從事廚師行業已經40餘年,現在聚德樓任執行總監。他曾跟隨金保華、肖玉斌、盧秀林、常靜、蘇友山、馬長齡等多位八大樓、八大堂名廚、大師學習廚藝。2002年,甄建軍拜王希富老先生為師。王希富是古建設計界專家,宮廷菜、莊館菜的傳承人。師徒二人恢復了宮廷菜、宮廷素席、寺廟素席、部分八大樓八大堂的菜、閭巷菜、回民菜等近千道,還有玫瑰餅、五毒餅、八寶缸爐、七星點子等傳統滿族點心。

      作為一個老北京人,甄建軍對北京有著獨特的情感,對於宮廷菜更是投入了幾十年的精力。他為記者講述了一道穿越百年的菜——「菊花酸菜爐肉熱鍋」。

      精美的景泰藍的器皿,金黃的菊花,紅白相間的爐肉,五個小碟的調料……吃一口,爐肉經過烤炙走油,軟爛入味、肥而不膩,用來搭配的酸菜又酸又脆,極為爽口。湯用的是棒骨、雞煮湯,加上芹菜、胡蘿蔔等十種蔬菜,吃起來香而不膩,回味悠長。仔細品,湯裡還有淡淡的菊花香……

      「據說,『菊花酸菜爐肉熱鍋』是慈禧的最愛。清朝末年,紫禁城。每當西風吹起,天氣轉涼時,慈禧的飯桌上,經常會出現一道菜——菊花什錦暖鍋,暖鍋裡可以放海參、雞片、魚片、蝦,也可以放爐肉。外面冷風呼呼,暖鍋味道十足。」甄建軍告訴記者,「菊花酸菜爐肉熱鍋」是一道老滿菜,做法極其講究,需要經過諸多工序。它的恢復,讓這道昔日只有皇親國戚才能享用的宮廷菜,走到尋常百姓身邊。」

      在製作宮廷菜的過程中,甄建軍明白了做宮廷菜講究使用味道清香淳厚、營養豐富的雞清湯。「真正做菜要有自己的根本,就是原汁原味,什麼菜什麼味道。魚就是魚味,豬肉就是豬肉味,不能魚做成雞肉味,牛肉也做成雞肉味。人的嘴巴是不饒人的,好與壞,一吃就能吃出來。做菜做的就是本來之味。」

      甄建軍說,一個好的廚師,要掌握火候,還要未卜先知。比如:炒菠菜或蒿子稈時,油中放蔥姜熗鍋,放入菠菜稈,翻13下出鍋,這時是八成熟,端到客人桌前就正好熟透。如果鍋內炒熟了,端到客人桌前就老了。

      所謂下腳料,就是要扔的東西。在拜王希富為師之後,甄建軍進一步認識到下腳料也能登大雅之堂,能陽春白雪。比如杏仁乾糧。要談杏仁乾糧,首先要說一下杏仁豆腐。杏仁豆腐是特色傳統名點之一,屬於甜品,在川菜等菜系中都有此菜。主要用甜杏仁磨漿後加水煮沸,待冷凍凝結之後切塊而成,因形似豆腐而得名。杏仁豆腐做完後,會剩下杏仁渣,許多人會把杏仁渣扔掉。「15年前,師父王希富教給我們做法,經過反覆實踐,師父指點,終於做出來了。杏仁渣加上適量的牛奶、麵粉、蛋清、白糖等,調好後,用模子做成薄厚合適的小塊,然後烘烤而成。杏仁乾糧非常好吃,香甜可口,杏仁味道濃鬱。」

      「烹飪之道,無止境。平時,我做宮廷菜很繁忙,傳承、傳幫帶也是一件很繁重的工作,不能有一絲一毫的含糊。」甄建軍說,「我在這行做了40餘年了,每個菜都有故事,每個點心都有情懷。而宮廷菜的講究,地道北京菜製作的工序、北京人之間的禮儀禮節,這些都已成為北京人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糧。」

相關焦點

  • 《什剎海》市井生活北京味兒
    ,接地氣挺有北京味兒。這是我對央視一套播出的充滿煙火氣息家國情懷的生活大劇《什剎海》的評價。小人物,大歷史。以「以小見大」向來是京味題材作品的創作精髓。細細歷數,當年那部「大門大戶」的《大宅門》如此,當下這部熱播的「情滿四合院」的《什剎海》亦是如此。
  • 《什剎海》央視熱播 曹翠芬關曉彤曾越演繹老北京風情
    圖:電視劇《什剎海》劇照2020年7月10日,由付寧編劇及執導的電視劇《什剎海》在央視開播,這部展現當代北京城市風貌,又不失傳統文化底蘊的都市生活劇,讓京味十足的題材劇與現代北京的都市形象有機相融,正式拓寬了京味兒文化的影視維度。
  • 《什剎海》:從「大宅門」到「四合院」!市井生活北京味兒
    家長裡短北京事兒,接地氣挺有北京味兒。這是我對央視一套播出的充滿煙火氣息家國情懷的生活大劇《什剎海》的評價。 小人物,大歷史。以「以小見大」向來是京味題材作品的創作精髓。細細歷數,當年那部「大門大戶」的《大宅門》如此,當下這部熱播的「情滿四合院」的《什剎海》亦是如此。
  • 電視劇《什剎海》首播後,追劇追到什剎海
    初秋時節什剎海 電視劇《什剎海》自7月10日起在央視一套黃金檔首播後,收視一路走高該劇憑藉獨特的北京風情、接地氣的百姓故事、鮮活的人物和演員精湛的表演,被贊為「舌尖上的什剎海」「京味劇的新拐點」。 《什剎海》播完了,劇中純正、醇厚的北京味道一直令人回味,便趁著周末,追劇追到什剎海。「後疫情」時代,這裡的煙火氣又回來了!
  • 《什剎海》:從「大宅門」到「四合院」!市井生活北京味兒
    ,接地氣挺有北京味兒。這是我對央視一套播出的充滿煙火氣息家國情懷的生活大劇《什剎海》的評價。小人物,大歷史。以「以小見大」向來是京味題材作品的創作精髓。細細歷數,當年那部「大門大戶」的《大宅門》如此,當下這部熱播的「情滿四合院」的《什剎海》亦是如此。
  • 這部胡同裡的京味劇,堪稱舌尖上的什剎海
    最近播出的電視劇《什剎海》,齊聚了老中青腕級陣容的明星登場,理應是一部叫好又叫座的熱劇。張晞臨也是老資歷的前輩,牛莉曾多次登臺央視春晚,關曉彤、吳磊是現在年輕人喜歡的流量明星。要論陣容上來說,這部劇的選角上也算是用心良苦,照顧到了老、中、青年不同群體的觀眾。演技方面雖然在一些細節方面有所爭議,但總體算是不錯。然而,這部在什剎海拍攝的京城劇,以胡同四合院以及京城美食為背景,卻未能將這幾大內容更深刻地展現給喜歡皇城根文化的觀眾們。
  • 追劇啦!西城區首部支持拍攝電視劇《什剎海》在央視播出~
    相信我們每一個西城人都不陌生胡同古巷、名人故居、京城老字號……就像這首歌裡唱的什剎海的夜有著那麼熱情的煙火氣生活鹹甜 溫情烹飪最近都市家庭生活劇《什剎海》在央視一套黃金時間播出這是西城區首部支持拍攝的電視劇講的就是咱西城人的生活咱西城人的故事
  • 以「北京故事」透視時代變遷《什剎海》探索「京味劇」新表達
    自古以來,北京什剎海就是文人雅客爭相歌詠的風景聖地。而如今的什剎海,不僅自然景觀與人文勝跡交相輝映,傳統文化和現代文明也是歡聚一堂,滿載濃鬱的煙火氣。文 | 呂昕彤日前,由華夏視聽、維樂嘉禾影業、貓眼娛樂聯合出品的都市生活劇《什剎海》在央視綜合頻道熱播。
  • 吐槽央視熱播劇《什剎海》,你同意我的觀點嗎?
    什剎海》,講述了北京什剎海胡同裡莊為天一家三代人,生活、工作與愛情的瑣碎而又充滿煙火氣息的故事。這部充滿京味的37集連續劇,劇集在央視一套黃金時段播出已經過半了,劇情發展和走向也基本為觀眾所了解,但是豆瓣評分卻從最初的6.3分,掉到了目前的5.9分。而同樣是講述當代北京人生活的《風車》豆瓣評分8.3;《正陽門下》,在豆瓣的評分是8.2;《情滿四合院》的豆瓣評分是8.0;《正陽門下小女人》的豆瓣評分是7.7。
  • 《什剎海》越來越「俗套」的劇,卻是京味十足
    >,大家的評價雖褒貶不一,但劇裡濃濃的生活氣息讓人很難不愛。劇裡很多演員都是北京人,比如關曉彤,就是地道北京姑娘,一聽就假不了,特入戲。其次呢,劇裡的生活很「俗」。莊老爺子在什剎海公園下棋、關曉彤爸媽為老宅鬥嘴,這些吵吵鬧鬧平平淡淡的生活比那些個霸道總裁愛上我,職場小白變精英的劇接地氣百倍。
  • 《什剎海》「京味兒」劇到底是個啥味兒?丨深鮮企劃 ·「風味國劇」
    「走著~~」夜晚時分,什剎海畔,幾個女孩歡聲笑語,相約去吃宵夜。三言兩語,抑揚頓挫,「京腔兒」滲進了旁人和觀眾的耳朵裡。這個場景在北京城經常可見,同時也是電視劇《什剎海》首集的一幕。顧名思義,《什剎海》又是一部「京味兒」劇。
  • 劉佩琦領銜,關曉彤吳磊演情侶,央視大劇《嗨,什剎海》看點揭秘
    央視也公布了7月10日,將接檔《灣區兒女》的劇目,是由劉佩琦、曹翠芬等聯合主演的都市家庭劇《嗨,什剎海》。,比如:《正陽門下》、《正陽門下小女人》、《芝麻胡同》等,那些劇除了講一些北京的風土人情之外,還把不同時代的大北京面貌展示給觀眾看,那麼這部《嗨,什剎海》除了這些,還有哪些看點呢?
  • 都市家庭劇《什剎海》今日開播,京味兒來襲,闔家歡樂
    《什剎海》定檔了!7月10日,都市家庭劇《什剎海》登陸央視一套黃金檔!《什剎海》開播了!沒錯,心心念念的京味兒家庭劇來了!依然不舍家庭裡往往包含太多酸甜苦辣,一家人,一代人,三代人,每代都是故事。由劉佩琦、曹翠芬、連奕名、張齡心、關曉彤、吳磊、張晞臨主演,將以北京什剎海胡同裡莊為天一家三代人的生活工作與學習為主線,講述一家人瑣碎而又充滿煙火氣息的生活日常。
  • 《什剎海》熱播,劇中傳統宮廷美食引關注,美食背後大有來頭!
    近日,一檔講述老北京生活的都市家庭劇《什剎海》,正在熱播之中,該劇由當紅流量地道北京姑娘關曉彤和老戲骨劉佩琦、曹翠芬、牛莉等實力派演員等共同出演,這部劇剛一上映,就獲得了觀眾的熱烈關注。該劇以北京什剎海胡同裡,國宴廚師莊為天一家三代人的生活工作與學習為主線,講述可一家人現代瑣碎而又充滿煙火氣息的生活日常。
  • 劉佩琦變大廚,劇版舌尖上的《什剎海》把關曉彤看饞
    為什麼罕見吃到的,北京八大樓、八大居、八大春的名菜會同時出現在一個北京普通人家的家宴上?CCTV-1熱播的都市家庭生活劇《什剎海》中就上演了這樣神奇的一幕~戳視頻,你看餓了嗎↓劇中,劉佩琦飾演的宮廷菜名廚莊為天用家傳的廚藝做了一桌家宴,宴請老友。
  • 關曉彤爸爸現身,網友:就是這個味兒!
    CCTV-1《什剎海》昨晚首播開播即殺入微博熱搜榜關曉彤第一時間「在線駐唱」回應「北京人兒、北京腔兒北京味兒、共同演繹北京事兒……」地道的京片子躍然紙上為女兒新作《什剎海》打CALL關曉彤爸爸關少曾真是有心了您再打開曉彤爸爸微博往前翻還有更地道的「北京的故事,北京的事兒,
  • 電視劇《什剎海》受歡迎 專家:表現真實生活
    中新網7月31日電 7月30日,正在央視一套熱播的都市家庭生活劇《什剎海》在北京舉辦研討會。文藝評論家李準、仲呈祥、李京盛、袁新文、李躍森、鄧凱以及《什剎海》出品人張巍、製片人付祺涵、導演付寧、主演連奕名等出席,並暢談對這部劇的看法。
  • 《什剎海》央視一套熱播 京味兒劇迎新拐點
    《什剎海》劇照。以北京什剎海為主要取景地,講述什剎海地界上發生的當代北京故事。家庭生活劇《什剎海》近期在央視一套播出後,久違的京腔京韻終於與現代北京相融合,京味兒劇在題材上終於不再圍繞民國題材打轉。《什剎海》以北京什剎海胡同為背景,講述了宮廷菜名廚莊為天(劉佩琦 飾)一家人瑣碎而又充滿煙火氣的生活。該劇採用了較為傳統的家庭劇創作模式,圍繞著老一輩的退休名廚莊為天再次出山打造美食文化品牌這一條主線,將兒子、兒媳們的故事作為輔助線出現。年輕一輩追求自由的選擇,中年人面對商機時的決斷,以及老一輩兒面對傳統承繼時的「私心」,都圍繞著莊家的菜館展開。
  • 電視劇《什剎海》為何受歡迎?專家:表現真實生活
    中新網7月31日電 7月30日,正在央視一套熱播的都市家庭生活劇《什剎海》在北京舉辦研討會。文藝評論家李準、仲呈祥、李京盛、袁新文、李躍森、鄧凱以及《什剎海》出品人張巍、製片人付祺涵、導演付寧、主演連奕名等出席,並暢談對這部劇的看法。
  • 電視劇《什剎海》熱播,關於什剎海的故事有哪些?看完漲知識了
    文/史間一壺酒最近,電視劇《什剎海》在cctv1套熱播,這個由付寧編劇並執導,劉佩琦、連奕名、曹翠芬、張齡心、關曉彤、張晞臨、劉敏、閆龍飛領銜主演,吳磊、牛莉友情出演的都市家庭劇引起了不少朋友的關注。一部電視劇折射出很多老北京特有的煙火氣。對於什剎海,可能北京人比較了解,這是北京市的歷史文化旅遊風景區,位於市中心城區西城區,毗鄰北京城中軸線,水域面積33.6萬平方米,是北京內城唯一一處具有開闊水面的開放型景區,也是北京城內面積最大、風貌保存最完整的一片歷史街區。俗話說 ,先有什剎海,再有北京城,這話不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