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開始,三坊七巷將登陸中央電視臺四套《國寶檔案》欄目,每日18時45分播出,連播5天。節目將帶著觀眾探訪三坊七巷裡的故人故事,內容主要分為「坊巷尋珍」和「古厝尋珍」兩大部分。
其實,三坊七巷的故事並不是第一次被搬上銀幕。福州人對於三坊七巷的故事,大多耳熟能詳。俯看三坊七巷,它的形狀方方正正左右對稱,就像一本攤開的書,書寫著歲月裡的流光。銀幕上的三坊七巷,浮光掠影間,婉轉流動!
林覺民故居林覺民的故居,也是冰心的故居,當然兩家沒有親戚關係。林覺民成為黃花崗七十二烈士後,他的父親林孝穎為逃避追殺變賣了宅院。這座房子被謝家買下,冰心(謝婉瑩)小時候在這裡生活過。林徽因是林覺民的侄女,也曾經在這裡住過。
在林覺民和妻子陳意映的房間裡,現在用一面牆來展示《與妻書》的內容。這封被稱為「中國最感人情書」的信是林覺民託朋友帶回福州,悄悄塞在門縫裡。在林覺民就義之後,陳意映才發現了這封信。當時她懷著身孕,因為過分悲痛早產。她在兩年後抑鬱而死。林覺民和陳意映生了兩個兒子,大兒子林伯新九歲夭折,小兒子林仲新由祖父帶大。現在,在福建省博物館裡保存著林仲新捐贈的《與妻書》原本。
1980年,林覺民的事跡被拍成電影《碧血黃花》,由林青霞扮演林妻陳意映。該片獲金馬獎6項提名,包括林青霞的最佳女主角提名。
1997年,齊豫演唱了一首《覺:(遙寄林覺民)》,是站在陳意映的角度寫給林覺民的回信。
2012年 《與妻書》許晴 佟大為
郎官巷嚴復故居坐落在郎官巷。「郎官」可不是「新郎官」的意思,而是古代可以在皇帝身邊進言的侍郎。宋朝的郎官劉濤出生於此,並且子孫數世都是郎官,因此得名。
三坊七巷進行改造的時候,管委會把所有出自清朝的青石板都集中鋪設在郎官巷內,所以我們現在腳踏的郎官巷的青石,就是嚴復當年踏的哦!
2013年,上海紀實頻道的《大師》節目,展示了從現在往前推100年裡的100位在各個領域開風氣之先的前輩,其中分上中下三集演繹近代大思想家嚴復。
去年,講述嚴復如何挽救近代中國的30集重大歷史劇《天演驚雷》開拍。
塔巷塔巷,舊名修文巷,有五代時閩王王審知部屬琅玡安遠使募緣建造的木塔,稱育王塔,主「文運興盛」,因此宋時知縣陳肅改巷名為「興文」,不久又改為「文興」。
據說五代時吳越王錢泓俶仿印度阿育王建造八萬四千塔的故事,製作了八萬四千座小塔,作為藏經之用。因其形狀像寶篋,內藏印經,故稱寶篋印經塔,俗稱阿育王塔。但塔巷育王塔只是象徵性而已。南宋後塔毀,至清代,在巷內砌造半爿的小塔,作為紀念。巷因有過育王塔,所以稱「塔巷」。
想了解阿育王和八萬四千塔的故事,請看2001年的印度電影《阿育王》。
黃巷黃巷源自晉代晉安郡守黃元方,為八姓衣冠入閩始祖之一。有興趣了解這段歷史的童鞋可以找BTV紀錄片《大遷徙——衣冠南渡》來看看。
黃巷有一處美麗的小黃樓。相傳附近是唐朝大校書黃璞少時攻讀的祖居舊屋。林則徐師兄、官至江蘇巡撫的梁章鉅,於清道光年間對黃璞舊居進行全面修葺,並建了西花廳小黃樓,以及與之配套的舊居東側園林小築"東園"。這裡存放有乾隆十六年進士劉墉、民國大總統徐世昌、北洋軍閥首領馮國璋等人的楹聯、牌匾百餘塊。
慈禧題的匾額,「寵」字少了一個「點」,據說寓意為恩寵不止一點點。
東落花廳前的假山東旁有株古芒果樹,可稱三坊七巷傳說資格最老的樹,也是福州市區目前己知最大的兩株芒果樹之一。
因為梁章鉅做過八年江蘇巡撫,所以小黃樓的園林模仿了蘇州園林的風格。園裡還有一棵兩百年樹齡的玉蘭樹,主幹曾經遭雷擊劈為兩半,但仍然頑強地存活下來,開出滿樹白色的芬芳小花。
小黃樓也有怪石嶙峋的雪洞。氣流通過凹凸的石壁產生迴旋,十分涼爽。
小黃樓的迴廊上掛著一系列電影劇照。2011年李雪健等人主演的電影《百年情書》曾在此取景, 講述的還是林覺民和陳意映的愛情故事。
衣錦坊衣錦坊舊名通潮巷,因為這個地方是水網地區,西湖、南湖的潮水可以通到這個坊巷的溝渠裡去。宋初改稱棣錦坊,宣和年間,又改名祿錦坊,宋淳熙年間,進士王益詳退歸故裡後,改祿錦坊為衣錦坊。
走進衣錦坊,一定要去看看水榭戲臺。
這座宅子創建於明萬曆間,後為清嘉慶進士鄭鵬程居宅。花廳內戲臺三面臨水,山石環繞,於方寸間體現靈秀之氣。池中蓄養錦鯉,水清不涸,與臺上曼妙曲聲交相輝映。戲臺隔水聽音的效果引人入勝,現為福州地方戲劇演藝場,輪番上演閩劇、伬唱、十番等民俗戲曲表演。
水榭戲臺建在池水之上,四面繞牆,聲波反射在水上,有環繞立體聲效果。右邊有一條白色走廊,主人把想聽的戲名通過下人傳遞給水榭的後臺戲班。花廳分兩層,女賓從左側的假山石階上二樓看戲。建築的巧妙之處是,男賓站在樓下抬頭看不到女賓臉龐,但女賓看戲臺視覺效果並不受阻。
葉氏故居的主人葉在琦是光緒年間進士,葉家最後一位翰林。時新學初興,葉在琦為培養新型人才,將「鳳池書院」(今福州一中)改為「福建高等學堂」。林覺民就在「全閩大學堂」讀書。
這座葉氏故居集合了明、清、民國的建築風格,現在裡面陳列了福州的藝術瑰寶壽山石雕和軟木畫。
你能想到嗎,這隻讓人垂涎欲滴的烤鴨是用壽山石雕刻而成。
想看更多巧奪天工的壽山石雕,請移步不遠處的壽山石雕刻藝術館吧!
巨型的象牙藝術品
安民巷,因唐代農民起義軍黃巢入閩時,到此巷即告示安民,故名。黃巢有名句,「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後百花殺。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
2006年 《滿城盡帶黃金甲》 周潤發 鞏俐 周杰倫
安民巷的著名宅院鄢家花廳,是鄢氏太澄公宗祠的附屬建築,興建於清乾隆年間。現作為楨楠文化藝術博物館,是全省首家金絲楠木博物館。鍾情於金絲楠木的朋友一定不虛此行。
文儒坊
細心的人會注意到,文儒坊的牌子是略微往右側著的,據說是為了和對面的安民巷的牌子相對,故意微調的。
文儒坊,清代飲譽全國的「民進士」之家(五代都中進士)陳承裘故居也在坊內。陳承裘的長子就是清宣統皇帝的老師陳寶琛。
有關宣統皇帝溥儀的故事,推薦1987年的經典電影《末代皇帝》,由尊龍和陳衝主演。
文儒坊尤氏故居,前身是清四川總督蘇廷玉的宅院,後被南后街安民巷口「恆盛」絲線店尤氏家族購買,盛極一時。現被開闢為福船文化博覽苑,展示的是中國古代三大風力帆船之一——福船的文化歷史,也是福建省第一個專門展示福船文化的博物館。
為保護運送的瓷器,古代商船把瓷器埋在甲板下的沙土中。
在福船文化館可以直觀地觸摸到一比一的各種船隻,了解赤壁之戰的廣船和鄭和下西洋的福船的不同,學會從船頭的龍目朝向分辨官、商、漁。
2009年由羅嘉良、唐國強等主演的電視劇《鄭和下西洋》講述了這段和福船有關的歷史故事。
宮巷宮巷舊名仙居,後來因為巷中有紫極宮而改名宮巷。是曾經最顯赫的一條巷子。
林則徐大女婿劉齊銜、之子林聰彝、船政之父沈葆楨、民國海軍總長劉冠雄等數位近代名人均住在宮巷。目前,林聰彝故居成為福州漆藝博物館,可以看到從明代、清代、近代的福州脫胎漆器藏品1000多件。
劉齊銜故居現作為博藝堂,分為古陶瓷館和雅樂館兩部分,陳列西周到晚清的陶瓷展品,以及古今中外的樂器百餘件件。
據說,國軍將領吳石也曾在此居住。2009年,孫紅雷主演的諜戰劇《潛伏》中的男一號餘則成的原型就是他。
穿過清朝的劉齊銜故居,出現了一座民國風格的磚房,是福建電話公司的舊址。1912年,劉家收購「福建電話公司」,成立「福建電話股份有限公司」。
光祿坊,舊名閩山坊;北宋熙寧年間,光祿卿程師孟遊閩山法祥寺,喜登池畔巖石上吟詩,寺僧遂名之為「光祿吟臺」,因之得名沿用至今。
坊內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劉家大院,是當時福州城內的豪宅之一,三坊七巷最大的單姓宅第,佔地5000多平方米,現存4000多平方米,是三坊七巷最大的單姓宅第,號稱「劉半街」。
劉家人才輩出,即有轟動一時的「兄弟同榜兩進士」劉齊衢、劉齊銜(為林則徐大女婿),又有號稱「電光劉」的劉崇佑、劉崇偉八兄弟,還有陳寶琛的外甥、李鴻章幼弟李昭慶的孫女婿、民國中央銀行總裁,何應欽內閣財政部長劉攻芸,以及曾任福建鹽運使,號稱「福建理財三傑」之一的劉鴻壽。
說了這麼多,最後向大家推薦一套六集的名叫《三坊七巷》的紀錄片。2004年中央電視臺第10頻道《探索、發現》歷時8個月拍攝完成。
這部片子講述了中國近現代史與福州三坊七巷千絲萬縷的聯繫,反映了民風民俗以及民居建築風格等深厚的文化內涵。它獲得了2006年度中國十佳紀錄片獎。也正是這套紀錄片推動了福州三坊七巷的保護工作,市政府對三坊七巷159處文化遺址進行了修復。
樂居君小號:樂居福州買房
來源: 福州晚報 福建新聞廣播 | 編輯:關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