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中旬,在蘭州市七裡河區西果園鎮堡子村百合綜合試驗示範推廣核心基地,一筐筐剛剛採挖的百合,在陽光的照耀下更加潔白。村民李桃英家的30畝地全部使用新技術種植百合,今年百合產量能達到畝產4000斤。
離七裡河區西果園90多公裡遠的榆中縣北山地區園子岔鄉青碾村,相似的生長環境讓蘭州百合也成為這裡的支柱產業。村民金嬌嬌自從在合作社上班後,每月都有4000元工資,加上家裡20畝百合地的收入,她家的生活比以前好多了。對於未來,金嬌嬌有自己的打算:開網店、開直播,讓家鄉的百合銷路更遠、更廣。
「靠著百合,我們日子越過越好!」在堡子村、青碾村,村民們這樣說。一顆百合,為兩片土地帶來致富生機。
山村小故事折射時代大進程。2020年,決戰脫貧攻堅收官之年,蘭州市舉全市之力打好精準脫貧攻堅戰,聚焦256個建檔立卡貧困村和31.79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精準實施「一戶一策」脫貧計劃,蘭州百合、玫瑰、高原夏菜、中藥材等一系列特色農業產業都在這場攻堅戰中煥發出勃勃生機,為村民們脫貧致富找到一條條踏踏實實的出路,給未來鄉村振興奠定了紮實的基礎。
一戶一策
百合鋪就「致富路」
蘭州百合作為唯一的食用甜百合,色澤潔白如玉、肉質肥厚香甜,品質聞名天下,已經有幾百年的種植歷史了,尤其在七裡河區西果園鎮,百合品質更佳。
走進百合綜合試驗示範推廣核心基地的大棚,綠油油的百合葉又高又精神,百合又大又甜,品質非常不錯。「現在種百合跟以前可不一樣,種的株數雖然少了,但產量卻增加了。長得大、質量好、獨頭多,還特別甜。」 堡子村村民李桃英一邊採挖百合一邊喜滋滋地說,臉上洋溢著豐收的喜悅。看到記者來了,她順手拾起一顆百合,剝去帶土的外層讓大家品嘗,那一絲絲的脆甜沁人心脾。
「基地能提供種球、肥料,李老師能教會我們科學種植技術。以前百合畝產2000斤左右,現在畝產能達40000斤。」李桃英口中的李老師名叫李斌,是七裡河區農業技術推廣站推廣研究員、首席專家、甘肅12316百合專家。他常年奔波在田間地頭,反覆開展百合增產提質試驗示範、技術培訓和田間指導等工作。如今,上嶺村、馬泉村、平嶺村、琅峪村、湖灘村、張家嶺等都成為百合種植標準化生產基地,這些基地的建設將打破原始耕種百合模式,加快百合的生長速度,達到增產增收的目標。
說起百合種植技術,平時不善言辭的李斌可是如數家珍。是專家也是黨員的他只有一個樸素的願望,用他的話說:「想讓更多的老百姓通過百合掙錢、致富。」其實,脫貧攻堅開展以來,和李斌一樣既是專家又是黨員幹部的幫扶幹部們默默無聞紮根深山、田間,他們如同百合一樣,耐得住性子、沉得下身子、厚積而薄發。
脫貧攻堅期間,全市形成了「四包抓」工作機制。許許多多像李斌一樣的黨員幹部逐級籤訂責任書、立下「軍令狀」,積極投身脫貧攻堅「主戰場」,針對群眾心中所想、生活所需、發展所盼,對症下藥、精準施策,用「一戶一策」的幫扶措施,帶領群眾扎紮實實地幹。
如今,堡子村的百合已經連續3年穩步增產,2018年畝產3250斤、2019年畝產3700斤,2020年畝產4000斤,遠遠超出了傳統種植畝均2000多斤的產量。村民們高興地說:「照這個產量,一定可以帶動更多人致富。」
對蘭州百合的明天,對脫貧攻堅的明天,李斌和村民們充滿了信心和希望,那一筐筐凝聚著心血、智慧和汗水,破土而出、綠油油的百合鱗片扦插繁殖成功的種球,是他們看得到的明天和希望。
創新模式
大力發展村集體經濟
說起榆中北部山區,似乎就是貧困的代名詞。園子岔鄉位於北山腹地,這裡山大溝深地不平,常年乾旱不見雨,發展傳統產業處處受限。但獨特的氣候條件和土壤環境,讓園子岔鄉也成為蘭州百合生長的另一片優質產地。
「以往,我們沒有龍頭企業和保鮮設備,園子岔鄉的百合主要依靠商販上門收購,市場價格毫無話語權,百合種植利潤逐年下降。」榆中富源百合產銷專業合作社理事長滕漢生說。
脫貧攻堅以來,園子岔鄉通過招商引資、發展龍頭企業、建設保鮮庫、對接市場等方式,建起了「榆中百合聯盟」。當小產業有了「大聯盟」,威力很快彰顯——全鄉285戶965人參與百合產業發展,實行統一品種、統一管理、組織標準化生產和集約化銷售。目前,全鄉種植百合超過5萬畝,百合年產值超過1.5億元,建成規模化百合種植合作社12家,建成百合保鮮庫12座,總庫容超過1.1萬噸,發展線下實體經銷門店14家,實現線上銷售配送範圍覆蓋全國,累計帶動3000餘人順利脫貧。
「以前種土豆、小麥,加入合作社後開始跟大伙兒一起種百合。」青碾村村民金嬌嬌告訴記者,如今她家種植了20畝百合,平時還在合作社上班,每月有4000元的工資,一年下來至少能有10萬元的收入。「靠著百合,日子越過越好!」
把發展農業特色產業作為推動貧困地區發展的重要支撐。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這裡的百合、高原夏菜、玫瑰、中藥材等特色產業,種植面積分別達到11.56萬畝、84.56萬畝、5.97萬畝和15.78萬畝。同時,注重培育農業龍頭企業,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建成市級以上龍頭企業181家、農民合作社示範社310家,每個建檔立卡貧困村至少有2個以上合作社。
青碾村黨支部書記金愛餘,7年前是「金總」「金老闆」,如今是全村脫貧致富的「領頭羊」,「敢想敢幹、敢做善成」是村民們對他的評價。短短的幾年時間,金愛餘帶領青碾村村民們以百合產業為主,用「黨建+公司+合作社+貧困戶」的模式,發展村集體經濟。如今,走進榆中縣最遠的園子岔鄉,沿途梯田層疊、百合花香,而青碾村也成了百合「當家」的產業村。「百合讓我們村富起來,以前村裡的『窮貌』也要變。」金愛餘說。2014年全村裝上了路燈;2015年翻新社道巷道,建設老年人活動中心、村級文化廣場,栽種生態經濟林;2018年、2019年「廁所革命」,通了自來水……今年,青碾村評為全縣「美麗鄉村」。
◎關鍵詞
全面脫貧
11月21日,省政府新聞辦舉行新聞發布會,宣布我省最後8個貧困縣退出貧困縣序列。至此,我省75個貧困縣全部脫貧摘帽。全省脫貧攻堅取得決定性進展和歷史性成就。
12月1日,省政府新聞辦舉行「決勝全面小康、決戰脫貧攻堅」系列新聞發布會蘭州專場新聞發布會。2017年,我市皋蘭縣、七裡河區在全省第一批實現脫貧摘帽。2018年,永登縣、榆中縣又順利實現脫貧退出。今年9月底,經市縣鄉村逐級自下而上驗收,剩餘的0.38萬貧困人口全部達到了退出標準,實現了全面脫貧。
蘭州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楊昕 申亮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