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6-09 04:2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原創 後浪奔湧的 上海閔行法院
文字來源
立案庭 吳瑞益
上海閔行法院有這樣一群青年人
他們朝氣蓬勃
有理想、有擔當
在閔法這片沃土上揮灑熱血奉獻青春
他們如奔流不息的後浪
在平凡的崗位上激蕩出朵朵浪花
為引導和激勵青年幹警堅定理想信念,牢記使命,立足本職,傳遞榜樣力量,上海閔行法院組織開展了首屆「十佳青年」現場評審活動。經由全院廣泛發動、深入尋找,通過部門推薦、資格審查、現場匯報、綜合評審等環節,最終10名青年幹警憑藉堅定的理想信念和紮實的業務技能脫穎而出,當選為「十佳青年」。
潮平兩岸闊,奮楫敢為先。為了全方位展示「閔法十佳青年」的業務技能和精神風貌,從本期開始將在微信公眾號上分別推出十佳青年的個人風採展示,請大家持續關注!
★十佳青年:吳瑞益★
本期人物
吳瑞益,立案庭審判員、速裁團隊(訴調對接中心)負責人,2012年7月進入上海閔行法院工作。
獲獎情況
2018年6月被評為全國青少年毒品預防教育工程優秀校外輔導員
2019年12月獲閔行區平安校園英雄稱號
全國法院少年法庭改革方向研討會三等獎
上海法院首屆「薈智杯」信息化成果應用與推廣徵文大賽一等獎
2014年、2015年、2016年、2018年獲上海法院個人嘉獎
數與速
有人說,數字是理性的根基,以定量的方式去定性;法官是理性的職業,以法理去彰顯正義。
而我,自詡是一個熱衷與數字打交道的法律人。
我與「數」的首次邂逅,源於2016年上海高院首屆「薈智杯」信息化成果運用徵文比賽,當時我的這篇《巧用excel讓司法數據說話》,竟然出乎意料地從130多篇參賽作品中脫穎而出,獲得了全市一等獎。在頒獎現場,評選嘉賓的點評讓我印象深刻,如果在信息化工作中只需要花費一點點時間和精力能做而沒去做的話,那麼在平時的審判工作中則會花費成百上千倍的時間和精力。
二年後,由300位技術人員、400名業務骨幹,歷經154天研發而成,一個體現了司法裁判精度、準度和溫度的系統應運而生,這就是206工程。曾記得在紀念改革開放40周年演講比賽中,我以《從數字看法院改革》為題,介紹了這個以大數據、雲計算和人工智慧為技術內核的系統,206工程充分展現了改革開發以來法院系統信息化建設的成就。
而如今,206系統也完成蛻變,早已從1.0升級到3.0版本,適用案件類型也從最初的刑事案件,擴展到民事、行政、知產。無獨有偶,我也完成自身的角色轉變,從刑事到民事,從助理到法官,再成長為速裁團隊的負責人。此時,則更需要我去思考數與速之間的關係。
正如周強院長在今年兩會報告中再一次提出,司法改革和智慧法院作為人民法院審判體系和審判能力現代化的「車之兩輪、鳥之兩翼」。如何運用好現有的信息化技術和手段促使速裁團隊的工作在現有的成績上更進一步呢?我分享三點想法。
一是從被動到主動。以12368訴訟服務智能平臺為例,法官從被動地回應、處理各類工單,主動轉變為引導律師、當事人線上提交證據材料、代理詞,減少了紙質郵寄材料時間,加快審判節奏,提高工作效率。
二是從單一到多元。從疫情發生後2月,速裁團隊採用在線形式開庭調解數僅1件,直至5月底在線開庭調解總數增至23件。在增加案件數量的同時,進一步拓寬微法院在線庭審適用範圍,探索在線司法確認、在線訴前調解、在線鑑定人員出庭。
三是從打半場到打全場。自6月起,以速裁3個小組的法官助理選取90個案件開展試點,以智能庭審(音字轉換)為依託延伸全流程網上辦案。從網上閱卷、網上立案、庭改記錄、電子送達,後續將進一步研究探討混合單套電子歸檔。
十佳青年的選評,不是一次比賽,更是一次展示。給所有小夥伴點讚!
原標題:《十佳青年|吳瑞益:數與速》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