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眾號平臺改變了推送規則,每次閱讀後,請給我的文章點一下「在看」。
因為公眾號平臺改變了推送規則,請每次閱讀後,請給我的文章點一下「在看」、「贊」、「分享」三連擊,更歡迎大家在文後留言互動。
這樣,每日不停更的法律讀庫推送才會第一時間出現在你的訂閱列表裡。
洛爾深知:訴訟中運用技巧、甚至動些手腳實屬正常,但是賄買陪審團則違背良心,背離操守,底線不可突破,否則必然無可挽回。
短暫猶豫後,洛爾拒絕了交易,轉向庭審策略與訴訟實力,交叉詢問中他藉助「防指紋功能廣告」成功捕獲槍械公司的麻木個性,結辯陳詞中他抓住「槍械在黑市泛濫」曉之以理、動之以情。
而對於陪審團審議結果,他放棄了控制的妄想,轉而求諸引導,引導陪審團思維和良心,引導陪審團以弱勢當事人視角觀察,引導陪審團將控訴觀念植入本體思維,最終以合法的方式實現多年心願。
他的個性中帶有明顯的功利主義,他冷酷而現實,為達目的誓不罷休,也不擇手段。在他心裡,所謂正義的陪審團不過是幫他打贏官司的工具。控方律師洛爾,在他眼裡是「你可真是高尚的人,活在道德的世界裡」的理想主義者。
為達目的,他突破了陪審團顧問的底線行徑、超越調查分析,採取諸多不當行為,跟蹤、竊聽、打壓等一些列非法行為,以至于越走越遠……甚至,只有在失敗之後,他才有條件反思:「一味痴迷於執著,無情追求會滿足欲望,然後帶來的就是——毀滅。」其實,影片中真正對陪審團實施「控制」的是尼克和瑪麗這一對俊男靚女。二人的「控制「步步為營、設計玄妙、成功也幸運。訴訟中,二人用盡心思、窮盡伎倆,也吃盡苦頭。觀影過程中一直有錯覺,二人這般神秘陰柔,如此所作所為,以為不過是貪圖錢財的亡命男女。而酣戰結束,玄機得解後看到得卻是正直與勇敢,智慧而神秘的面紗遮掩的其實是傷心的過往。影片結尾,相較於控方贏得巨額賠償,二人的收穫才是真正的成功。而最為難得的是,二人最終以真面目回歸,更讓影片從灰色廝殺陡然回歸田園溫情。有點類似於《穿PRADA女王》中,聰明的安妮幸運地斬獲名利,也幸運地在巔峰處離開。
畢竟,尋求個體價值,不迷失於成功,是好萊塢影片永遠的政治正確,也是電影世界善用也好用的點睛之筆。美國陪審團制度神秘而複雜,是一項頗具爭議的訴訟制度,大眾文化視角對陪審團制度的看法迥異不同,僅僅聚焦一般規律或是存在問題,都可能造成視角偏頗。
陪審團制度隨英國殖民者一同來到美國,在建國之初極為重要,被認為是美國司法民主的重要象徵,是司法程序中重要的制約與平衡。但隨著時間推移,對陪審團制度的質疑與批評逐漸增加。
在大眾文化中,有很多作品將陪審團作為諷刺、嘲笑和空談的對象,陪審員被認為經驗不足、無視法律、不理解證據與事實,卻在秘密商議後做出無需解釋的裁決,所作裁決是情緒審判、密閉審判、階級審判的結果,陪審團制度被視為對外行的神化。「我們的刑事陪審團審判制度比世界上任何其他制度都優越,損害其功效的只不過是要每天找12個什麼都不懂的文盲這個難題。」除了歷史抉擇和司法平衡,陪審團集體成員的設置對於案件事實重組、裁決受公眾接受同樣具有特殊的優勢。審判是事實回溯,在證據解釋和證據關注等方面,集體記憶具有明顯的優勢。影片《十二怒漢》中,「關鍵證人的鼻子上有壓痕,說明平時戴眼鏡,而目睹兇殺時並沒有戴眼睛」,這一關鍵細節是其中一個陪審員的特別關注,對集體評議起到重要作用;
而另一位陪審員熟悉刀具,指出有經驗的彈簧刀使用者不可能像本案兇手般刺戳,從而對案情分析形成進一步助力。
而經記載,現實中針對重要案件重現對陪審員大量訪談也證明:不同的陪審員回憶證言的不同方面,能夠迅速實現證據重組,充分顯示了集體記憶的巨大優勢。
而紐約市刑事司法學院院長詹姆斯萊文也曾表示:當他糾結於判斷被告人在一場地鐵鬥毆中是故意的還是意外的把對方眼珠打出來的時候,自己的學位幫不上忙,而一位經受過格鬥歷練的陪審員讓他受益匪淺。
無論在大眾文化還是司法實踐中,陪審員多樣化與集體討論機制,都有助於吸納新鮮目光,增強證據內涵和理解,提取證據深層信息,挖掘證據多重含義,完成案件事實的有力重組。而陪審團「業餘人士」的組成,有利於吸納了社會常識、社會價值以及社會經驗,同樣有助於裁判結果的接受度。雖然1971年的「哈裡斯堡七人」案件似乎能夠驗證:遴選的科學方法發揮了作用。但是這種方法註定遭受質疑,原因不僅在於調查、分析和心理評估等方法是否科學,更在於這種秘密資料庫的神秘操作必然損害人們對於裁決和訴訟活動的信心。
《失控的陪審團》就是抓住這一司法爭議,展現並放大辯方律師為構建「完美陪審團「的處心積慮、鋌而走險。雖然這一現象應當不屬司法平常,但影片熱播和小說暢銷其實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公眾的部分擔憂。但有研究表明,無論是律師表現,還是陪審員背景、價值觀和個人情感對陪審團審判結果的影響都可能被高估了,裁判結果的主要決定因素仍然是證據,充分調查取證、研習證據規則、全面證據展示才能在獲得有力裁決中發揮核心作用。
美國陪審團制度產生有其歷史原因,持續存在也與其多元文化的社會背景息息相關,這也是其他國家難以實行或者堅持陪審制的原因之一。英國目前的民事審判中已經基本不再適用陪審制,而日本大正《陪審法》制定後,很快因為民眾消極參與並失敗。2009年,日本轉而制定《裁判員法》,以實現司法的國民參與,增加司法與國民的接觸點。陪審團制度並非完美制度,優勢與劣勢共存,美國本土陪審團制度也會逐步改進,改進目的在於強化刑事司法的國民基礎,提高司法公信力,而改進的手段則應當偏重於「如何為陪審團創造更好的證據」。而這,又何嘗不是各國以審判為中心司法改革的共通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