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控陪審團》:司法極致話競技

2022-01-02 法律讀庫


公眾號平臺改變了推送規則,每次閱讀後,請給我的文章點一下「在看」

因為公眾號平臺改變了推送規則,請每次閱讀後,請給我的文章點一下「在看」、「贊」、「分享」三連擊,更歡迎大家在文後留言互動。


這樣,每日不停更的法律讀庫推送才會第一時間出現在你的訂閱列表裡。

影片《失控陪審團》改編自暢銷作家約翰格裡森姆同名小說。格裡森姆的作品聚焦律師與審判,在他的筆下,執業律師往往貪婪、傲慢,本片也不例外。律師是法庭審判的主角,而律師和審判則是電影永恆的主題,美國律師普遍得不到信任,挖掘公眾對律師的不信任容易回應公眾情緒,是劇作家的財源。所以,法律影片中不乏對律師形象的深入刻畫,有的刻畫入木三分,有的也不免偏頗。本片中,為了突出審判張力與律師表現,設置了一系列極致的司法進程。年輕寡婦螳臂擋車起訴槍械公司,訴訟標的巨額且具示範效應,還有頻發而飽受詬病的校園槍擊案件,頗多神秘的陪審團評議與遴選顧問……透過約翰̦格裡森姆設置的這些進程,我們得以觀察美國執業律師在司法場域下的表現,也得以觀察不同人物在極致關頭下的價值選擇。於是,圍繞一個以弱勝強極致狀況下的司法進程,各方人士粉墨登場,陰謀與較量輪番上演,觀影體驗跌宕起伏。司法訴訟帶有競技性質,律師工作於勝敗輸贏之地,律師價值繫於訴訟結果,訴訟心理難免追求極致,激發競技潛能。訴訟成功自然引發過關斬將後的激情燃燒,由此再維持平常心、保持理性,其實也無異於一份考驗。《失控的陪審團》中訴訟標存在巨大落差,難免讓參與者有賭博之感,控辯雙方律師為此也分別求諸不同路徑。影片中,控方律師洛爾冷靜,理智,訴訟激情與技巧同在。影片中瑪麗提出賄買陪審團的誘惑、辯方對關鍵證人的幹擾、律師芬奇的強勢與蔑視、訴訟中暗黑操作的認知,無不是對他正直觀和道德感的重要考驗。

洛爾深知:訴訟中運用技巧、甚至動些手腳實屬正常,但是賄買陪審團則違背良心,背離操守,底線不可突破,否則必然無可挽回。

短暫猶豫後,洛爾拒絕了交易,轉向庭審策略與訴訟實力,交叉詢問中他藉助「防指紋功能廣告」成功捕獲槍械公司的麻木個性,結辯陳詞中他抓住「槍械在黑市泛濫」曉之以理、動之以情。

而對於陪審團審議結果,他放棄了控制的妄想,轉而求諸引導,引導陪審團思維和良心,引導陪審團以弱勢當事人視角觀察,引導陪審團將控訴觀念植入本體思維,最終以合法的方式實現多年心願。

他的個性中帶有明顯的功利主義,他冷酷而現實,為達目的誓不罷休,也不擇手段。在他心裡,所謂正義的陪審團不過是幫他打贏官司的工具。

控方律師洛爾,在他眼裡是「你可真是高尚的人,活在道德的世界裡」的理想主義者。

為達目的,他突破了陪審團顧問的底線行徑、超越調查分析,採取諸多不當行為,跟蹤、竊聽、打壓等一些列非法行為,以至于越走越遠……甚至,只有在失敗之後,他才有條件反思:「一味痴迷於執著,無情追求會滿足欲望,然後帶來的就是——毀滅。」其實,影片中真正對陪審團實施「控制」的是尼克和瑪麗這一對俊男靚女。二人的「控制「步步為營、設計玄妙、成功也幸運。訴訟中,二人用盡心思、窮盡伎倆,也吃盡苦頭。觀影過程中一直有錯覺,二人這般神秘陰柔,如此所作所為,以為不過是貪圖錢財的亡命男女。而酣戰結束,玄機得解後看到得卻是正直與勇敢,智慧而神秘的面紗遮掩的其實是傷心的過往。影片結尾,相較於控方贏得巨額賠償,二人的收穫才是真正的成功。而最為難得的是,二人最終以真面目回歸,更讓影片從灰色廝殺陡然回歸田園溫情。

有點類似於《穿PRADA女王》中,聰明的安妮幸運地斬獲名利,也幸運地在巔峰處離開。

畢竟,尋求個體價值,不迷失於成功,是好萊塢影片永遠的政治正確,也是電影世界善用也好用的點睛之筆。
應當說,影片的橋段設置並沒有背離司法實踐,但是鏡頭聚焦的卻是最具爭議的極致場域,捕捉的是司法訴訟中個別的極致現象,這些有助於一窺司法制度的罅隙,但也可能會引發對訴訟制度的理解偏離。

美國陪審團制度神秘而複雜,是一項頗具爭議的訴訟制度,大眾文化視角對陪審團制度的看法迥異不同,僅僅聚焦一般規律或是存在問題,都可能造成視角偏頗。

陪審團制度隨英國殖民者一同來到美國,在建國之初極為重要,被認為是美國司法民主的重要象徵,是司法程序中重要的制約與平衡。但隨著時間推移,對陪審團制度的質疑與批評逐漸增加。

在大眾文化中,有很多作品將陪審團作為諷刺、嘲笑和空談的對象,陪審員被認為經驗不足、無視法律、不理解證據與事實,卻在秘密商議後做出無需解釋的裁決,所作裁決是情緒審判、密閉審判、階級審判的結果,陪審團制度被視為對外行的神化。「我們的刑事陪審團審判制度比世界上任何其他制度都優越,損害其功效的只不過是要每天找12個什麼都不懂的文盲這個難題。」除了歷史抉擇和司法平衡,陪審團集體成員的設置對於案件事實重組、裁決受公眾接受同樣具有特殊的優勢。審判是事實回溯,在證據解釋和證據關注等方面,集體記憶具有明顯的優勢。

影片《十二怒漢》中,「關鍵證人的鼻子上有壓痕,說明平時戴眼鏡,而目睹兇殺時並沒有戴眼睛」,這一關鍵細節是其中一個陪審員的特別關注,對集體評議起到重要作用;

而另一位陪審員熟悉刀具,指出有經驗的彈簧刀使用者不可能像本案兇手般刺戳,從而對案情分析形成進一步助力。

而經記載,現實中針對重要案件重現對陪審員大量訪談也證明:不同的陪審員回憶證言的不同方面,能夠迅速實現證據重組,充分顯示了集體記憶的巨大優勢。

而紐約市刑事司法學院院長詹姆斯萊文也曾表示:當他糾結於判斷被告人在一場地鐵鬥毆中是故意的還是意外的把對方眼珠打出來的時候,自己的學位幫不上忙,而一位經受過格鬥歷練的陪審員讓他受益匪淺。

無論在大眾文化還是司法實踐中,陪審員多樣化與集體討論機制,都有助於吸納新鮮目光,增強證據內涵和理解,提取證據深層信息,挖掘證據多重含義,完成案件事實的有力重組。而陪審團「業餘人士」的組成,有利於吸納了社會常識、社會價值以及社會經驗,同樣有助於裁判結果的接受度。
雖然因為密閉而神秘,但陪審團的評議和和裁決也並非全無規律可循。有社會學研究觀點認為,案件結果的影響始於陪審團遴選、終於陪審團成員確定。根據陪審團審判程序,審判開始前確定備選陪審員,然後由控辯雙方行使迴避請求權,即無次數限制的有因迴避和有次數限制的無因迴避。上述環節就是陪審團的預先審查環節,這一環節往往直接決定最終陪審團成員的確定,也被認為可能直接影響審判結果。因此,這一程序往往耗費時長,而漫長的選拔過程也常常被批評質疑。影片《失控的陪審團》的影片主線就是陪審員遴選,為此,律師芬奇無所不用其極,而尼克也為進入陪審團處心積慮。既然陪審員遴選關係審判結果,由此也催生了遴選的「科學」顧問。陪審團遴選顧問承諾通過證據展示、組建「影子陪審團」等方式幫助律師贏得訴訟,而最受關注的還是遴選顧問聲稱能幫助當事人「科學」挑選有利陪審團。

雖然1971年的「哈裡斯堡七人」案件似乎能夠驗證:遴選的科學方法發揮了作用。但是這種方法註定遭受質疑,原因不僅在於調查、分析和心理評估等方法是否科學,更在於這種秘密資料庫的神秘操作必然損害人們對於裁決和訴訟活動的信心。

《失控的陪審團》就是抓住這一司法爭議,展現並放大辯方律師為構建「完美陪審團「的處心積慮、鋌而走險。雖然這一現象應當不屬司法平常,但影片熱播和小說暢銷其實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公眾的部分擔憂。

但有研究表明,無論是律師表現,還是陪審員背景、價值觀和個人情感對陪審團審判結果的影響都可能被高估了,裁判結果的主要決定因素仍然是證據,充分調查取證、研習證據規則、全面證據展示才能在獲得有力裁決中發揮核心作用。

美國陪審團制度產生有其歷史原因,持續存在也與其多元文化的社會背景息息相關,這也是其他國家難以實行或者堅持陪審制的原因之一。英國目前的民事審判中已經基本不再適用陪審制,而日本大正《陪審法》制定後,很快因為民眾消極參與並失敗。2009年,日本轉而制定《裁判員法》,以實現司法的國民參與,增加司法與國民的接觸點。陪審團制度並非完美制度,優勢與劣勢共存,美國本土陪審團制度也會逐步改進,改進目的在於強化刑事司法的國民基礎,提高司法公信力,而改進的手段則應當偏重於「如何為陪審團創造更好的證據」。而這,又何嘗不是各國以審判為中心司法改革的共通思路?
我國於2004年頒布《關於完善人民陪審員制度的決定》,拉開全國50個法院的試點。2015年,最高人民法院和司法部聯合制定《人民陪審員制度改革試點工作實施辦法》。人民陪審員制度定位於司法民主化,發揮人民監督司法審判的功能,旨在體現民眾參與,將社會常識引入司法審判,促進大眾對司法審判的認同。近年來,這一制度還一直處於逐步完善之中。最後,回歸影片本身,《失控的陪審團》劇情、導演、表演都很精彩。但作為法律人,觀影之餘還不免疑問,真實的陪審團審判是這樣的嗎?即便影片選擇的是極致訴訟場域,司法競技可以這樣嗎?帶著疑問利用周末一天的時間完成《美國陪審團制度》一書的閱讀、也完成本文寫作,希望籍此了解美國陪審團制度的前世今生,也了解陪審制運作的司法日常。畢竟,商業影片慣於攝取疑難問題,可能以偏概全,合理閱讀應當才有助於了解制度常態,不至於陷入偏頗。

相關焦點

  • 《失控的陪審團》
    法律電影,一周一會,與你不見不散。記得前段時間,小編為大家推薦過一本耳熟能詳的經典電影——《十二怒漢》,不知道大家是否還有印象。那本電影主要講述了一個案件中一個陪審團的故事。今天,小編又為大家準備了一本關於陪審團的電影——《失控的陪審團》。相信沒看過的人,一定會非常迫切地想去觀看,看過的人,也會想去看第二遍。
  • 《失控的陪審團》,失控的正義是否還是正義?
    【法律影單】:《失控的陪審團》,失控的正義是否還是正義?
  • 【法律影視】《失控的陪審團》
    《失控的陪審團》點擊播放 GIF 0.1M1、簡 介《失控的陪審團》是由二十世紀福斯電影公司發行點擊播放 GIF 0.1M2、基本信息劇名:《Runaway Jury》譯名:《失控的陪審團《失控的陪審團》不只是一部簡單的法庭倫理片,在表面的劇情設置下,是導演獨樹一幟的敘事所造成的張力與驚悚感,所以該片應該是一部驚悚與倫理並重的好萊塢電影。(《南方都市報》評)2.影片劇本是四個人一起寫的,通常這會搞成一團糟,但該片呈現出來的卻是極有張力的敘事,人物性格刻畫與動作場面之間有著充分的互動。
  • 觀影說法回顧 |失控的陪審團
    從一個法律人的角度來看:電影中,被告的陪審顧問試圖通過搜集陪審員資料,從中抓住把柄並進行要挾以左右判決結果的行為自然是違法,而男女主角二人通過參與陪審團、在陪審團中遊走的方式其實也構成了妨礙司法公正。隨後,肖鵬師兄對電影中的一些法律問題表達了自己的看法和見解。
  • 十個:《失控的陪審團》美國的陪審團制度
    本片的取材立意不同於以往的類型片,把矛頭指向素來不受關注的陪審團,結構非常緊湊,尤其是三方聯繫的同步敘述堪稱簡潔的楷模。幾位老將的表演天衣無縫,這也是兩位帕薩迪納劇場(Pasadena Playhouse)的昔日同窗,奧斯卡影帝達斯汀·霍夫曼和吉恩·哈克曼的首次合作。《失控陪審團》這樣投資成本不低,又能發揮表演的電影實在是少之又少。
  • 律創享┃楊金鑫:蒙眼的邏輯,失控的事實——觀《失控的陪審團》有感
    9月末的金陵,立秋之後,早晚已有些許涼意,初秋的月,掛在窗明几淨的空中,到了與夏日做告別的時刻,閒暇的夜晚,給自己倒了一杯Single Malt,人生難得尋得知己,也難逢得些許寂靜與安寧,又恰好新購得的投影儀到家,諸多巧合、萬般緣分,正是觀看《失控的陪審團》的絕佳時刻。
  • 法律影評 | 《失控的陪審團》:沒有什麼路通向真誠,真誠本身就是路
    導演弗萊德的提醒,讓我們在影片《失控的陪審團》中探究:如何持續、正確、安全地選拔和當好陪審團成員,是需要在這個明媚的春天認真思考的一個課題。法庭是天然的影吧,在這個小天地永遠上演著深不可測的大事件。法律影片往往充滿著現實主義的「猙獰」,讓你在恐怖的同時,體會著身臨其境的快感。一如保羅·伯格曼所言:「電影攝製者的技藝與律師們——特別是法庭中的辯護人們——擅用的手法並沒有多大的差別。
  • 影評|《失控的陪審團》:理性制訂的「非正義」
    《失控的陪審團》是2003年由二十世紀福斯電影公司發行,加裡·弗萊德執導,約翰·庫薩克、達斯汀·霍夫曼、吉恩·哈克曼、蕾切爾·薇姿主演的的劇情片。總是憑藉個人經驗選擇陪審團成員的他這次卻接受與陪審團篩選顧問勞倫斯合作。另一方面,槍枝公司聘請著名陪審團篩選顧問藍金則是一個技術高明、冷酷、為達目的不計手段的人,全面調查陪審團成員背景,並戰略性地選擇自己的陪審團成員,以期掌控陪審團。如果通過買通、操控十二員的陪審團,掌握陪審員的弱點,收攏陪審員的心,想打贏這場官司是輕而易舉的事。
  • 法影《失控陪審團》:被操控的正義
    在美國的司法系統中,陪審團擔負著極為重要的職責,而在該影片中,對於陪審團的刻畫到達了一個新的高度,被告方堅信:選擇到正確的陪審員就代表著這起案件的勝利。他們重金聘請了最好的專家費奇,通過費奇的個人團隊,調查每個候選陪審員的背景,監視他們的私生活,由此分析他們的性格心理,挑選會偏向槍械公司的成員。以求取得官司的勝利。
  • ——觀電影《失控的陪審團》有感
    電影《失控的陪審團》雖是一部商業作品,但可以引發我們對一些法律問題、社會問題及人性善惡的反思,尤其是關於程序正義與實體正義如何平衡:一、 程度正義問題——陪審團制度到底能不能代表正義?「你以為那些普通的陪審員是所羅門王嗎?不!
  • 《失控的陪審團》:失去控制的私利角逐,終究勝不過可控的良知
    在經典電影《失控的陪審團》中,我們看到一出出為了自己利益追逐的場面,這種失去控制的私利角逐並不是正義的方向,而是小我在法治體系下對陪審團超越規則的幹擾。初看電影似在倫理背景下演繹懸疑,細思卻發現是一部既充滿緊張節奏,又體現良知與正義糾結,突出良知在維護正義過程中價值的現實主義法律影片。
  • 雜評 | 從電影《失控陪審團》看美國陪審制度的實際運作
    電影《失控陪審團》上映於2003年,改編自美國作家格裡森姆的同名暢銷小說。小說中,原被告分別為死於肺癌的菸民遺孀和生產香菸的大菸草公司,而在改編時鑑於槍擊事件的日益引人矚目,原被告變成了遭槍擊致死者伍德的遺孀和大槍械公司。原告方指控大槍械公司生產的武器泛濫且出售時未作嚴格的背景審查,導致眾多暴力事件發生,要求判決其有罪並給予高額賠償。
  • 律創享┃馬源:《失控的陪審團》電影觀後感
    美國的陪審團制度,法官獨立於「一般人「負責法律的適用認定,而陪審團則作為」一般人「的代表通過最樸素的法感情來負責事實的考察,看似搭配合理,陪審員陪審員獨立於政府之外,獨立於司法系統之外,獨立於任何政治勢力之外。他們的判斷,就是一般民眾放在法律對陪審團的規定之下都會做出的判斷。他們召之即來揮之即去,法庭為他們保密,使他們沒有心理負擔。
  • 美國男子掰斷兵馬俑手指,陪審團解散案 ——果真是「失控的陪審團」嗎? | 大成 · 法評
    責任充足要件也叫消極要件,是評價的是第二層次,具有訴訟之意義,乃由較長階段之司法判例對訴訟中的辯護理由加以總結形成,上升為總則性辯護事由,側重於人權保障之目的。合法辯護事由也包括兩類,一類是「正當化事由」(正當防衛、緊急避險、職務行為等),另一類是「可得寬恕事由」(未成年、錯誤、被迫行為、精神病、脅迫、醉態、警察圈套、被害人承諾等)。
  • 電影《失控的陪審團》
    兩年後,死者遺孀控告槍枝製造商維克斯堡,索取巨額賠償,擁有三十多年從業經驗的代理律師洛爾(達斯汀·霍夫曼 Dustin Hoffman 飾)寧肯憑藉個人經驗選擇陪審團成員,但還是接受與陪審團篩選顧問勞倫斯合作,因為此類控告槍枝公司的案例勝少敗多。另一方面,槍枝公司聘請著名陪審團篩選顧問藍金(Gene Hackman 飾),全面調查陪審團成員背景,以期掌控陪審團。
  • 失控陪審團:正義的劍走偏鋒
    被告(辯方)企圖操縱陪審團,重金請各路頂尖高手,調查竊聽監控,分析數據,套瓷陪審員,挖黑料威脅。男主伊斯特,賣場經理,毫不起眼的小人物,被選中作為候選的陪審員。尼可先是故意向法官提出自己要參加電玩大賽,不想當陪審員,遭到法官訓斥,製造了他並不想當陪審員,毫無責任心的假象。陪審團第一次開會。
  • 美國陪審團制度的復興
    陪審團制度不僅是法庭決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司法體系取得公眾信任和人民信賴的關鍵,對於少數族裔來說尤其如此。法院庭審的合法性一方面依賴公眾的參與,而陪審團是連接公眾與法院的最有價值的一環。一些實證研究表明,公民參與陪審團是法院庭審本身合法性最重要的來源之一。公開透明既是行政管理的基礎也是國家治理的關鍵。
  • 陪審團:一場專業的「陰謀」?
    這個神秘的團體,到底是怎麼工作的?決議又是怎麼產生?又是如何保證公正的?《國際金融報》記者就此先後採訪了20餘位美國公民和中美法律專家,力圖還原這些神秘裁決背後的運作密碼。 大陪審團哪大大陪審團的組成及其功能,不像普通陪審團那樣廣為人知。
  • 陪審團制度是否適合中國
    日本其實戰後也學過美國的陪審制度,但感覺水土不服,後來改成加強民眾參與的司法改革,跟我們的陪審員制度差不多,「3+6」模式。今年2月份我到倫敦參加全球法律峰會。世界上有很多我們討論很熱的法律制度其實起源於英國,包括一些法律理念。英國陪審制度在世界上的影響也是最大的。13世紀正式確立了起訴陪審團和審判陪審團的分離,也就是後來的大陪審團和小陪審團。
  • 殺害章瑩穎兇手被判有罪,「陪審團制度」到底如何運作?
    美國憲法第三與第六修正案在明確與保障民眾享有陪審團審判的權利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而隨著美國社會的發展,呈現出多元化的人文氣息,同時雙軌制的司法系統,致使其陪審團制度也因時因地多顯不同。因為相對於臨時召集的陪審團,當事人應有更多時間、更好機會賄賂常設的司法官員,故可設想對法官較對陪審團更易施加腐化影響。而要在沒有被人發現的情況下去賄賂12個陪審員是很難的,這種可能性更多地存在於人們的頭腦中,而非司法的實際運作過程中。至少就美國的情況看,陪審團舞弊的情況幾乎沒有。一個地方的法官、行政官員、有權勢者畢竟是少數,目標集中,容易成為賄賂或拉攏的對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