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萬三與南漪湖——你不知道的那些事兒
沈躍寶
皖東南宣城市東北郊有一座天然淡水湖泊,名南漪湖,俗稱南湖,面積約200平方千米,碧波蕩漾,水資源豐富,有郎溪、碧溪、湘溪等多條河流匯聚。四周植被良好,多個古村落依山傍水,古木參天,風景優美。清代數學家梅文鼎《遊南湖》云:「錯水田間路,依山湖上村。林嵐風過靜,雞犬客來喧。秋漲遙連漢,春船曲到門。武陵何處覓,今信有桃源。」尤其是古鎮沈村,人文歷史文化厚重,元末明初,「江南首富」沈萬三就出生在這裡,並且在這裡打造了他的「商業王國」。
那麼,我們不禁要問,沈萬三為什麼要在南漪湖建立自己的「商業王國」呢?
1、元代「軍戶制」下奧魯管理軍戶「榷鹽」,元政府嚴格的區塊劃分造就了沈萬三龐大的購銷市場
元朝廷繼承了南宋錢塘、四川、兩淮、閩海等「鹽場」,秉承嚴格的區塊劃分,「計口」安排。西部食用川鹽,南部食用閩鹽,兩淮鹽供應河澗、山東等地,北方地區有北方鹽場。元廷大都等城市,由於人口變動不定,鹽商溝通官府另行分撥官鹽,通過「海陸」交通運輸進行補給。沈萬三,深居南漪湖一陬,坐擁「東壩」鹽倉(今定埠),佔據古胥運河(元代下遊淤塞)、江南運河、徽吳等商道中心地帶,輻射東西兩吳及徽、池較大的榷鹽市場。由於南漪湖沈村沈家是軍戶中的「萬戶之家」,每年的兵役、糧役、鹽役等任務重大,必須向元大都朝廷輸送。地處江南,陸運浩繁,只能改走水路,從海上航運,太倉瀏河口是「南糧北運」的港口之一。由於,「東壩」鹽倉貨源取之「錢塘鹽」,元代中期又開闢了「松江鹽倉」,經過太湖流域沿「江南運河」從鎮江返轉長江逆行,再從太平州當塗進入姑熟溪,順古胥運河上遊到達「東壩」鹽倉,散銷所屬榷鹽區塊。即使走到兩淮鹽場集散地揚州,或者離九江較近了,也不允許私鬻兩淮鹽和川鹽。
南漪湖沈萬三家族私營榷鹽,一條重要線索是《元史-貢師泰傳》中的記載。自古以來,行船跑馬三分命,沈萬三家族請鹽「錢塘鹽場」航行白洋巷遭遇海難,死了好幾個人,引發「錢塘鹽場」鹽工鬧糾紛,還是同鄉貢師泰任職紹興路判官時斷的案。而後,沈萬三為了保障長途水運安全,在南漪湖和太湖流域「江南運河」兩岸的當塗、應天、無錫、平江北郭、杏花村(周莊)、盛澤等地沿著祖輩的水運航線,增設了「貨殖」集散地所需各項設施做為落腳點,為減少糧食運輸成本,就近購置田地生產。沈萬三房宅田產遍及吳下,開拓了龐大的購銷市場。
2、南漪湖物產豐富,造就了沈萬三全面發展「農工商虞」四大主產業
沈萬三家族涉及的物產,從農桑墾殖,發展到陶冶鑄造,農工商虞全面展開,齊頭並進。形成了完整的「貨殖」銷售渠道,從內陸走向海外,貿易體系延伸國際,北至天津,南至印度洋。沈萬三家族不僅擁有了大面積農桑,這裡還盛產「石墨」「粘土」和「鐵、銅、銀」礦,「萬戶之家」每年向朝廷提供兵源和兵器的任務量大,由此發展了私營採礦、冶煉和鑄造,農桑業帶動了「虞」業的興起,促進了「商業」貿易貨源組織的積極性。南漪湖沈家絲綢、石墨、陶瓷、坩堝、農器、米酒、糧食等產品紛紛走進江南各富豪家,並遠銷南北海外市場。在元朝廷保護「軍戶」利益的驅使下,沈萬三走到哪裡,只要是元朝天下,各路「錄事司」都要派專人保護他的人身和貨物的絕對安全。
3、嚴格「祖訓」造就了沈萬三的經商理念
沈萬三四代上祖沈十六,舉家從今郎溪諸塘改遷南漪湖沈村。他建「啟秀文會」,承繼家風家訓「淵德懿行,以讓第一」,諄諄善誘子孫。其子沈百六舉南宋明經及第,初任四川長寧縣令,率民抵抗元軍,保護「鹽井」生產,長寧百姓築「去恩亭」感恩。因此,沈萬三曾祖父與鹽務有了全面深度的接觸。沈百六轉升御史剛掌握「鹽運」大權,生不逢時,改朝換代了。南漪湖沈家接受元朝「軍戶」管理,其家大業大,每年可免400頃土地的賦稅作為「贍軍地」,且負擔兵源、兵器、兵船和糧餉的上繳。自南宋末,兵燹四起,北民南移,加之「南人」附之,善施積德,贏得人心所歸,萬夫相投,經過訓練,亦農、亦工、亦兵,人源不斷。
樂善好施的家風,使得沈萬三父親沈福一成為亂世「路人皆知的義士」。相傳,沈家人在沈村大王廟前曾用摜桶裝錢發放給難民,只要過一趟沈村渡,就可以得一瓢銅錢;在北郭還建有「積善堂」,名氣之大,朱元璋南徵時也讓其三分。自采石磯跨過長江,當塗一戰朱元璋自封右翼大元帥,以禮登門造訪沈家,在「百尺樓」一籤定乾坤。朱元璋統兵知進知退,一路造訪賢才;沈萬三經商知讓,市場越讓越大。沈、朱在「進讓」之間建立默契,這些微妙關係形成了「天作之合」,各自建立起自己的領域,直到登峰造極。
4、沈萬三經營的原始資本源於祖上
史學家黃雲眉、顧誠、潘群、陳高華等從多個側面談過沈萬三,雖然觀點不一,但有一點是相通的,那就是:沈萬三家族龐大的原始資本早在元代已經形成了。那,沈萬三的祖上是如何開發和運作資本的呢?沈萬三家族原始資本形成的區域和路線以及具體時間又是如何呢?他們都是哪些人?究竟幹了些什麼?
我認為明代人孔邇關於沈萬三財富來源的猜想是正確的,他確認是天上掉下來的杓星變的,是水中撈得烏鴉石變成的馬蹄金。這個天,就是其祖上在南漪湖的開局,這個水,就是「貨殖」延伸出來的海上通番貿易。沈萬三祖輩,擁有平江三分之二田產,這是元代「軍民和屯」優化出現的產物。江南「萬戶之家」和糴糧食,從瀏河口輸送到大都,內陸運輸艱難,為了減少用工和耗資成本,南漪湖沈家在平江就地屯田積糧。通番貿易,重走海上絲綢之路,也是從當時「南糧北運」寄生出來的產物。孔邇深居「天府之國」成都,被大山層層包圍,難免對沈萬三祖輩的認知產生困惑。卻敬嘆人定勝天,徵服大自然的沈萬三,天賜給他一片藍天,一汪大海為其所用。
我還認為清代宋俊關於沈萬三的論述也是正確的。他說沈萬三家族擁有百八火神耕日月,聚寶盆乃鼎器也。《柳亭詩話》中,宋俊在廣德說的這段話,言中了沈萬三家族在南漪湖「陶冶」的場面,這是各江南巨富無法與沈家相比擬的。宋俊寫無錫「梨花莊」時,一定是被麗娘的美貌和傳奇故事所打動,思路走到了沈萬三的隱私深處,應天「楠木廳」算不得隱處,可五十畝別圃,無錫梨花莊中的「天繪樓」也不再神秘了;尤其是麗娘所著金翡衫向世人透露出一個信息,那種鮫綃面料和翡翠、珍珠的配置出自於南海,咋說沈萬三是從外商手裡購得?其筆下一不小心又擊破了沈萬三「聚寶盆」的神話,不就是「坩堝」鼎器之類嗎?
宋俊所闡述的這些也是沈萬三家族在南漪湖「軍民和屯」的產物。因而,南漪湖沈家在大市嘴建立「軍寨」演練武藝,亦農亦兵,沈家拳法得以有效衍傳也是不難想像了。
5、關於沈萬三的「周莊說」和「沈村說」
我在研究「沈萬三家族墓園」時,有兩點持肯定態度,一是沈萬三的三位爺爺死後,墓葬周莊鎮杏花村「安山墳」(沈譜說安家後),沈萬三的父母也葬在那裡,並且有碑記。他們走出宣城,主要在那邊從事田產運作,利用江南運河溝通宣城南漪湖流域和外埠太湖流域的產業,直至海上貿易,包括南糧北運所承擔的各項賦役的徵繳與協助「和糴所」和糴組織糧源。沈萬三夫婦和曾祖父沈百六死後皆葬沈村「佳城墓園」(窯頭崔宅門前的菲菜園);而且,沈萬三堂兄弟六個人全都落葉歸根葬在沈村。至今數百年了,南漪湖人把他們六兄弟供奉在「周村廟」祭拜。周村廟,就是原來供奉沈萬三的生祠「周普寺」幾經毀壞後在廢墟上重新建起來的廟宇。
可憐的是,「佳城墓園」沈萬三夫婦之墓,竟然無碑記,死因悲慘。一生吔吒風雲的沈萬三,死後還留下笑柄,借龍槓抬上山。洪武二十八年南漪湖漲水,淹沒了莊園,一葉小舟逃難至東壩,結果死在路上。想不通的鄉民把責任全推到劉伯溫身上,說他築東壩斬龍脈陰煞了沈萬三,其實,東壩開工的洪武二十五年,劉伯溫已經早死掉了。總之,沈萬三夫婦之死,與其祖父七七四十九口棺材抬上山的反差結局,讓人不禁唏噓不已。
6、關於沈萬三故裡的簡介
宣城沈萬三家族是南宋宰相沈該、名儒沈許的後裔。南宋末,他們的子孫因「屯墾」分別遷徙至諸塘、沈村、洪林、廣德、歙縣、石臺以及姑蘇和湖州等地。原宣城鄭鄉荀裡,由於沈氏子孫的遷至,在姻親貢氏、吳氏兩大家族的庇護下,堅守「淵德懿行,以讓第一」的祖訓,其家族家業日益興盛,更其地名為「沈村埠」。尤其是,吳柔勝在太平府任職期間,難民「南移」較多,收集安置,推薦到宣城南漪湖沈村沈家做工,使得沈氏在此「屯墾」順利進行,擁有了大面積良田,延及周邊山丘、荒灘、荒坡,廣闢桑園,並帶動了蠶絲業的發展。
隨著朝代的更替,沈氏人在這裡以「屯墾」走向「軍民和屯」然後發展到「商屯」,形成了「農工商虞」四大主產業並進。因「貨殖」發展到「海外貿易」,人稱沈萬三「左腳落地生金,右腳落地生銀」,沈家家大業大是「萬戶之家」,率先走出了一條「海上絲綢之路」。南漪湖不僅有莊園、駁岸、馬蕩、商鋪、庾樓還有船隊、馬幫、軍寨、武場,亭臺樓閣、寺廟、魁樓、墓園等設施。其家族產業分別延及宣城朱衣巷、當塗、南京、無錫、北郭、周莊、盛澤等「江南運河」沿岸。沈萬三家族資產總量超過江南巨富顧仲瑛、楊洋、曹夢炎、倪瓚等家族,是元末明初宣城及蘇、浙一帶家喻戶曉的「江南首富」。
元末,沈萬三家族可謂傾其所有,援助朱元璋建立大明朝,甲馬錢穀,人力、物力不斷輸送到陣前陣後,日獻糧萬石。南京明城牆的修築見證了那段歷史。直到明亡,沈壽辰為了藏匿先皇朱氏王子西逃陝西邠州,亡命天涯,旅魂無依,忠魂不復,赤心可鑑……
沈萬三故裡在南漪湖沈村的披露,得到了「南京鄭和文化研究會」專家的高度重視,尤其是會長張元啟、賈鐵甲、吳之洪三先生給予了肯定;安徽省文聯名譽主席季宇等也關注了此事,並親臨南漪湖考察。
加強沈萬三與南漪湖沈村的研究,任重而道遠!
(作者系宣州區沈村人,沈萬三民間研究專家)